城姬三国 第453章

作者:绅士东

而现在白图倒是并不担心,曹操会不给自己这个面子……

且不说现在曹操的处境,就决定现在他会和白图会亲近得多,再说……曹丕现在可都还在金陵!

白图还十分仗义的,正要送和他情同手足、就差结拜的曹邦回许县,曹操再怎么也不会在这时,扣押楚臣的亲眷。

“谢大王成全……只是庶有些不明白,工部的话,应该都是能工巧匠,或是杂学渊博之人吧?庶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徐庶松口气的同时,也有些纳闷的问道。

“哈哈哈,自然不是让元直去工部任职,而是工部之后会开发一些新的军备,与寻常刀剑弓弩不同,届时需要有人来给这些新军备做新的战术定位。”白图大体上模糊的说了说。

不仅是火枪,还有重骑之类的冷兵器兵种——冲压机一旦出现,配合现在钢产量,板甲可以直接量产,届时……哪怕终将被淘汰,也大可拎出来对外输出。

楚国在未来五年,不会打什么大战……除非形势有大变,但是青州和幽州的港口、乃至于炒海鲜半岛,都可能会爆发小规模冲突,到时几百、上千的重骑兵,就可以作为决定性力量。

至于会不会浪费?

白图觉得,在自己要淘汰重骑兵之前,可以轻松的将板甲之类的出售给别家。

而且重骑兵和火枪不同,如果有人模仿楚国重骑,白图会很开心他们走歪路——对楚国来说,三两千的板甲不过是洒洒水,哪怕是仅为了“误导”作用也是赚的,何况板甲对后膛枪虽然无力,但是一战时德国出现了胸甲式防弹衣,算是板甲的延续……

火枪仅仅作为弓箭的升级版、亦或是将具甲重骑作为骑兵的升级版,都在“事倍功半”的范畴。

和火枪一样,重骑兵也有自己的战术……

一如明代中后期的辽东铁骑——李成梁可不是用兵法、战阵威服辽东的。

真将重骑当强化版的骑兵来用,反而无法发挥其威力。

更不用说工部还有很多神奇的玩意儿……

真气机渐渐实用起来之后,各种试错的产物也层出不穷,其中未必没有一些实用的。

因为城姬世界的不同,白图也很鼓励这种“试错”。

除了庞统、于吉、黄月英带队这些大项目之外,也有不少“有意思”的小项目在运作着。

不过为了这类试错创新能更加靠谱,白图也需要一部分信赖的将领,能够从战术指挥方面,给工部提出针对性的意见,毕竟工部大部分能工巧匠并不了解真实的战场。

白图虽然说得模糊,但是徐庶却听了出来,这是让他做战术开拓者,其中的责任与信赖之重、可想而知,更加感动的热血上涌。

“至于枢密院安排……我先不插手,之后等吕枢密使回来,元直不妨自己展现。”白图心里转着让徐庶去和吕布沙场模拟的念头。

第三百九十五章 职衔

“你已经输了……我带三百人推了你的大营!”吕布再次在沙盘上大手一挥。

徐庶:……

迎着吕布威胁的眼神,徐庶还能说什么?

“将军神勇!”

的确两人也不是一种风格,徐庶终究不是武将,更倾向于在后方指挥,而吕布则是更善于带头冲锋、以将领之姿征战沙场,双方擅长的方向就不同。

一般来说,运筹帷幄之中的统帅,能掌十万大军方可谓顶级,似是兵仙韩信更是“多多益善”,而以将领之姿,带头冲杀于阵的话……当年的项羽,最辉煌的一战,也只是统帅三万骑兵。

只是这三万骑兵,在彭城大破联军五十余万!

现在的吕布,最多能率领的军队,也并不高于这个数字,数万大军的话,终究要有成体系的帷幄指挥才行。

白图请义父考核徐庶时,特地给徐庶争取到了一万对一万的规则,都是基础军械、战于野……

的确在军阵方面,徐庶更胜一筹,尤其是徐庶更善破阵的优势,其实面对吕布时发挥不大。

毕竟吕布是以轻骑冲杀为主,经常就是一个简单的锥形阵。

不过即便如此,吕布还是被逼得使出了“绝技”——我已经带头冲锋,你输了!

徐庶也的确输了。

他之前看似用兵粗犷,已经小心翼翼的,在争取围住吕布、削弱对方机动部队的冲锋空间,有一队长枪重盾时刻准备着……

然而的确在吕布最终冲锋时,是先绕开、或是引走冲散了这些布置。

“哈哈哈,你也不错,恩……可惜现在杂号将军也不好擅封,不过既然大王已经对你委以重任,相信立下功勋也要不了多,军中就先挂裨将军职,等工部的事告一段落,再安排外放。”吕布拍了拍徐庶的肩膀说道。

徐庶被拍得微微咧嘴的同时,也应下了吕布的任命。

没有封将军也不奇怪,毕竟徐庶之前的名气有限、也没有出仕经验,这种情况下,在楚国已经很难直接封将军,裨将军已经是吕布本身认可徐庶,而且又知道白图对其委以重任的结果。

此时楚国军方,以枢密院使为尊,院中各房偏向于统筹文职,军中的军衔,则是以四征为贵、四镇次之,再次是四安将军,之后……就是大把的杂号将军,而裨将军、牙门将军算是杂号的候补。

中郎将专授地方守军将领,位在杂号之上,但是只率领地方常备的守军,或是训练新军。

至于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之类的大衔,和三公、三师一样,属于荣衔性质,并无实权。

而且……

军中传闻,枢密院筹措改制,已经在征求高级将领意见,据说改制之后,四征也好、杂号也好,都将是类似“荣衔”,实际职务另行安排。

其实也就是职衔分离。

听起来新鲜,但此时推行只算应运而生,而不算操之过急。

“军衔”一般认为是十六世纪时,欧洲出现的一种职业军队制度,不过在三国时期,魏蜀吴军中都有职衔分离的迹象。

只是一般仅出现在“将军”的层面,没有明确升级概念,更接近于“荣衔”,并非像近现代军衔一样,从最低的士兵开始、层级分明。

主要原因正是汉末乱世时,军中职务混乱,中郎将、杂号将军一抓一大把,又不好无故把人家的将军撸了,所以魏蜀吴时期,像是蜀汉,就是以四征四镇、杂号偏裨为军衔,与实际职务无关,具体军中权力大小,是看军师、领军、监军、护军这些军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