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27章

作者:花非花月夜

  武士彟毕竟是太上皇的元从,大唐朝廷不会让他的妻女流落街头。

  纵然武士彟的那几个儿子对自己不满,但自己毕竟不是妾室,而是正经的当家主母,那座长安城的应国公府,总是要迎接自己进去的。

  武曌再次随着母亲和姐姐前往长安,那座她只在父亲回忆中的城市。

  在离开并州的时候,她回身望了这里一眼,在这里短短时日,她就明白了什么叫做世态炎凉,她不说话,是因为她信奉力量,没有力量的人就应该隐忍。

  一路上的风景并没有什么变化,从并州到长安,昔年战争的景象,已经随着风雨渐渐逝去,直道两侧堆着土,土堆上则是杂草和已经被秋雨落打去的残叶。

  长安会是什么样子呢?

  她脑海中有无数的幻想。

  所有的幻想在长安突然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戛然而止,因为她的想象不能形容她此刻的震撼。长安,东西南北各一万里之内,最为繁华的城池,当之无愧的世界之城,一百万人的城市,在这个古典时代,无论用再怎么至高的赞美词汇,都只觉得不足。

  原来这就是长安!

  小小的武曌只觉心脏在砰砰的急速跳动,她曾经被相士称赞为“龙晴凤颈”的美丽容颜上,扬起了明耀的光。

  在这一刻,她的内心中充斥着对这座大唐明珠之城的向往,她要留在这里,既而有一番作为。

  ……

  整个大唐王朝都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从武德后期到贞观年间,因为战争基本上结束,百姓开始恢复生产生孩子,以及朝廷重新丈量土地,清查隐户,还有击败冬突厥和西燕国后,内附的人口,朝廷在册的人口已经逼近六百八十万户大关。

  这个数字自然不如汉朝鼎盛时,但在经过了杨广一番逆天操作后,能够迅速恢复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大唐君臣不懈的努力导致。

  三千多万的基本盘,在贞观朝清明的政治治理下,让大唐拥有极其浑厚的基础,正如李世民所说的,“冬突厥、西燕,其虽强盛,朕遣偏师败之”。

  在大唐王朝周围的所有敌人中,冬突厥能长驱直入到长安城下,高原上的敌人同样可以直接进抵长安。

  而长安城,是没有防御能力的。

  这座史无前例的庞大城市,需要二十万以上的兵力才能够守得住。

  所以长安城墙无用。周围的关隘就是长安的城墙。

  冬突厥和高原上的国家,都能够直接避开四塞,所以大唐一腾出手来,第一时间就攻灭这两个国家。

  在剩下的三个地区政权中,吐蕃是国师洛苏特意提起过的,但大唐进攻西燕就已经比较麻烦。

  再往里走,付出的代价太大,李世民认为没有必要。

  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反而对于武功的追求不太大,他最喜欢的是汉文帝,搞文治,让老百姓生活变好。

  所以在西燕国旧地扶持慕容氏,再建立雪域都护府,是目前针对吐蕃唯一所能做的。

  至于西突厥,暂时还没有脱离大唐的压制,而且西突厥太远,进攻关中,至少要过两道关,属于大唐战略的后期经略对象。

  数来数去,只有一个国家对中原威胁又大,又靠近中原,而且一直都蠢蠢欲动,那就是辽东国。

  对辽东国,将隋朝拖入深渊,拖入亡国的辽东国,大唐君臣上下都抱有深深的戒惧。

  辽东国一定要灭,这周围五大国家中,只有辽东国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大唐君臣的共识。

  农耕加游牧,三百万以上的人口,而且还源源不断的从辽东补充胡人增强战斗力。

  这是——

  唯一一个有实力和大唐皇帝竞争诸夏天子的国家。

  李世民决不允许它的存在。

  大唐君臣无时无刻不想灭亡辽东国,但一直搁置到现在。

  因为太难了。

  辽东国的内斗从上一任辽东王被刺杀后就一直到现在,传统汉人派和诸夏派斗,胡人派和诸夏派斗,但这种内斗还没有严重到不顾及亡国。

  如果大唐去进攻辽东,就要面对全副武装的到牙齿的辽东国山城。

  洛玄夜曾经亲自给一众将领以及李世民讲过这种洛氏改造过的山城,听的李世民背心直冒凉气,“怪不得隋炀帝三征而不得,纵然朕或者卫国公前往,也别无他法。”

  李世民和李靖,擅长的都是野战,或者说自然以来的名将,实际上都是擅长打野战,所以李靖打起冬突厥和西燕来,得心应手,毕竟这两个国家都无城可守。

  但攻城,随便来一座城高池厚的城池,只要守将水平不太差,粮草不短缺,守个一年半载,不成问题,就算是韩武穆在世,也没有办法。

  就连洛苏对辽东国给出的意见也是等,等辽东国中内斗到白热化,或者发生天灾,总之军事手段是最后压上去,还是要等辽东国自己出问题。

  相对于辽东国,洛苏反而对李世民提起了一个曾经臣服于冬突厥的小部落,那就是薛延陀,实力增长的过于快,这么下去,很快漠北就又会失控,进而破坏天可汗体系。

  但李世民没有办法,漠北太远,安北大都护府的人员又不够。

  在这种时候,洛苏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建议,“天子有没有想过,派遣一位宗王坐镇哈拉和林,就像是河间郡王李孝恭坐镇安息大都护府一样。”

  李世民沉默了,因为漠北和西域的政治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

  简单来说,李孝恭在西域,李世民并不害怕李孝恭造反。

  但如果把李孝恭放在漠北,他睡觉都不安稳,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第909章 蜀王李恪,燕王与烈日可汗

  灵天阁中,李世民在沉默思考,洛苏也不急,静静等待着,青烟袅袅,檀香弥漫,使人头脑愈发清晰。

  良久后,李世民低声问道:“国师,您的智慧通天彻地,为什么您会提出这个建议呢?还请为朕解惑吧。”

  洛苏淡淡道:“因为别无他法,漠北的失控是必然的,你是天姿纵横的君王,你驾驭着这个帝国,于是能让他宾服四海,但我绝不认为你的后代同样能做到,你的三个儿子,我都见过,没有一个有这种能力。

  但。”

  洛苏的身体往前倾了一些,他收起了脸上所有的表情,直直的盯着李世民,磅礴宛如大海汪洋的气势突然出现,他的声音很是低沉但却重于泰山,“天子,如果现在眼前放着一个统治草原的机会,我们却让他溜走,那我们这一生,将是失败的,这是你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而这种失败,不应该出现。”

  李世民深深的皱起眉头,“国师,太难了,就算是汉朝鼎盛的时候,也只能利用西域来钳制漠北。

  从长安到哈拉和林有六千里,中途要经历草原、大漠、戈壁、山川,根本就控制不住。

  如果不是这么沉重的后勤压力,我也不会才在哈拉和林布置三千人驻守。

  我们之前就计算过,安西都护府可以布置三四万人,但安北最多不会超过六千,再多就算是把漠北部族刮了也供应不起。

  现在统治漠北,主要是依靠漠北盟国和您提出的三可汗制度,这已经给大唐节省了很大压力。”

  李世民讲的就是现实,如果不是三可汗制度搭配经济控制,能限制漠北部族的发展,李世民就只能依靠亲唐的部族来控制漠北,到了那个时候,一大部族的崛起是注定的,大唐将再次遭遇一个强大的漠北部族,比如现在愈发强大的薛延陀,现在只等双方撕破脸了。

  李世民说的洛苏当然都知道,他没有回应李世民的问道,而是淡淡说道:“在过去的王朝中,曾经有一个王朝,应该说国家,半控制了草原。”

  谁?

  李世民想要问,然后立刻就明白了,他别的不清楚,怎么可能就连关陇的起家都不知道?

  “北朝,大燕?”

  李世民一字一句的说着,洛苏点点头,肃然道:“当初燕国定都在蓟城,控制着辽东以及呼伦贝尔草原这片漠东草原,漠东草原连接着漠北和漠南草原,燕国皇帝每年都会北巡到呼伦贝尔,让漠北和漠南草原上的部族前来拜见。

  直到后来为了和南朝争锋,燕国将都城南迁徙到蓟城,才放弃了对草原的遥控。

  最终在燕国的基础上,分裂出了现在辽东国的前身,为燕国训练骑兵的突厥、柔然这些奴族强大起来,以及后续你们隋唐这两个王朝。”

  洛苏说的就是当初燕国鼎盛时候的历史,是李世民从小就听到大的,当初的燕国疆域其实不比隋唐小,只不过燕国没有统一南方广袤的诸夏之地而已。

  当时的燕国皇帝鼎盛的时候,有上百个部族前来朝贡,一脉传承下来的隋唐,对胡人的戒惧之心比较低,这也是因缘之一。

  相比较起来,南方士族对胡人的误解就更大,因为不了解,而他们这些关陇贵族,就没有这种想法。

  经过洛苏这么一讲,李世民感觉的确是这样。

  洛苏继续说道:“我从凛冬城出来后,就一路往东走,在那个时候,我就看中了呼伦贝尔那片草原,联结着漠南和漠北,是唯一能避开茫茫千里大漠戈壁的行军之路。

  如果大唐能够控制这里,那控制草原就有希望。”

  洛苏说的是一种之前未曾出现过的思路,让李世民有些懵,但是转念一想,“国师,刚才我们不是说在哈拉和林设置宗王,现在怎么又变成了呼伦贝尔。”

  洛苏有些难以置信的望着李世民,似乎是奇怪你堂堂李世民怎么问出这种问题,“当初的燕国至少在名义上统治着辽东,现在大唐的蓟城就是前线,依靠燕云十六州来抵御辽东国,你怎么去控制呼伦贝尔?”

  其实一问出口李世民就后悔了,他属于被洛苏的讲述带到沟里了,有些讪讪的笑了一下后问道:“国师的意思是,先在哈拉和林设置宗王,然后再让哈拉和林的宗王按照当初匈奴攻败东胡的路径,去攻下呼伦贝尔?”

  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想到,有些兴奋的说道:“如果驻守在哈拉和林的宗王顺利的话,岂不是可以切断辽东国的后路,等到我朝廷大军进攻辽东国的时候,前后夹击,还能策反辽东国中的胡人。”

  实际上李世民是非常喜欢分封的,这几年他就在琢磨着,让自己的功臣世袭刺史之职,然后在地方世世代代镇守。

  他这个人比较看重未来,而且从他不愿意用皇权来凌驾于律法之上,而是借由素王代表的神圣来惩罚自己,而且愿意让宰相分权,就能看出他没有那种变态一样的,对皇权至高的追求。

  他脑子里面没有那种一定要大集权的概念。

  只要能够让国家长时间的稳定,他就愿意尝试分权。

  换句话说,如果皇权受到限制,能够让大唐的国祚延续五百年,在他看来远胜过皇权独尊,却只有两百年的国祚。

  见到洛苏点头,李世民手忍不住捻着白子磋磨起来,这对于任何帝王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

  让功臣和宗室世袭刺史,他试探过几个人,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认为这是祸乱的根源,就算是举出了靖难诸侯的例子,他们也说“心怀利刃,杀心自起,况且人心不古”,仅仅世袭刺史都这样反对,那在哈拉和林册封一个宗王,那遭遇的反对是可以想象的。

  毕竟这个宗王如果无能,那就不可能镇得住那群豺狼,如果宗王强势,那如果统合了草原,一旦生出反心,就会对中原的天子造成威胁。

  这让一向果决的李世民也难以下定决心,这关乎的可能是大唐未来无数年的大事。

  而且,李世民皱着眉头说道:“国师,如果要派遣宗王的话,那该让谁去呢?朕心中没有合适的人选。”

  河间郡王李孝恭这种不用想,让他去安西已经是李世民所作出的最大让步,适合这件事的其实齐王李玄霸,但李玄霸的能力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况且让李玄霸去漠北吃沙子,他也不忍心。

  说是出去做王,但哈拉和林那地方,流放的人都嫌弃流放的差,李玄霸要么待在齐州、要么去扬州、苏州、荆州这种地方享福,怎么也会不想去哈拉和林。

  洛苏提出了一个人选,“天子觉得蜀王李恪如何?”

  “恪儿?”

  李世民重复了一遍,然后一下子被沉默了。

  蜀王李恪,母亲杨妃是隋炀帝之女,身负两朝皇室血脉,这个杨妃可不是李元吉的女人,那属于谣传。

  蜀王李恪实际上颇受李世民宠爱,甚至可以说,除了长孙皇后的儿子之外,李恪是最受宠爱和重视的,包括在李渊的武德年间。

  武德三年,李恪才两岁,就被册封长沙郡王,和李承乾是一个级别。

  武德八年,才七岁,授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这可是当初刘邦的封号,从汉朝开始,汉就是一个尊贵的封号。

  贞观元年,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晋封为汉王。

  贞观二年,年仅十一岁,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诸军事,比一直受到李世民宠爱的魏王李泰还要受宠。贞观五年,拜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这可是距离长安最近的几个州。

  贞观七年,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这下就真正厉害了,因为李世民真的让他去赴任,李玄霸是封号齐王,而李恪是真齐王!

  亲王爵位,益州大都督,又都督齐地诸州,虽然他不是嫡子,其实他的待遇一点都不比嫡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