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戒大师
一般的冰车载重千斤就到头了,载重增加一倍的冰车,大小差不多也要增加一倍。这不仅需要更多的用料,还会让冰车更笨重。尤其是满载以后,别说纯木质的冰橇,就是包了兽皮或者铁皮的冰橇,车夫撑起来都很吃力,根本不适应这样的长途运输。
所以制造大冰车时,工匠们会在两根纵向的木冰橇下,再嵌上两根细细的铁条。就像给冰车穿上了冰刀一样,实际跟冰面接触的部分只有铁条而已。
因为铁条比木头光滑,也更窄,与冰面的接触面积更小,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摩擦。
“两天后……”朱桢一盘算,皱眉道:“那才生产了六万辆,还差着好大的缺口呢。”
这年代的工匠虽然不明白此中的道理,但还是摸索出了给大冰车穿上滑冰鞋,使其可以在冰上灵活滑动的巧妙方法。
但不出意外是不可能的。没两天,负责管料的吴印就发现料不够了。
赶紧跑来禀报王爷:“咱们现有的木料最多还能再支撑两天生产,两天后就得被迫停工了。”
“没办法,两千斤的大冰车耗材太多了,而且材料要求也高,板材必须得够尺寸才行,所以好多从鲁王府拉来的木头,解出来的料根本不堪用。”吴印苦着脸道:“王爷,要不咱们少造一点?”
此外,人坐在冰床上时,冰受到比较大的压力,熔点降低,会在铁条下融化出薄薄的一层水,起到润滑作用,进一步减小摩擦,使沉重的冰床可以轻松在冰面上飞驰。
不出意外的话,按期完工不成问题。
所以还得木匠、铁匠齐上阵,齐心协力才能生产出合乎要求的大冰车。
好在冰车这玩意儿终归结构简单,以大明工匠的水平,只要掌握了诀窍,制作毫无难度。跟着北平师傅造了几辆车,山东的工匠们就能出徒了……各处造车点生产速度便与日俱增,从一开始每天两百辆车,很快就提高到每天四五百辆!
“不行,十万辆是硬指标,再想想办法吧。”朱桢却沉声道:“向民间征集合乎规格的木材,实在不行把鲁王府拆了吧……”
“那,那怎么敢呢?没有皇上的旨意,谁敢拆啊?”吴印吓了一跳。
“倒也是。”朱桢点点头道:“那就先想别的法子,实在不行再说。”
“哎。”吴印点头应声。心说看来王爷是真敢拆呀……
兖州百姓还是很给力的,征集木料的告示一发出。很快,士农工商便纷纷把家里留着打家具、造棺材的料子,送去了各处造车点。
甚至有渔民把自家的船都拖去了,说让他们先用着。造船点的办事员问,那开春了怎么打鱼?
答曰:这不离开春还有一段时间吗?到时候再说吧……
山东老乡这种“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高尚表现,深深的震惊了十一十二。
两人万万没想到,六哥当初看似败家的大撒币行径,居然会有连本带利赚回来的一天。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南方那些民风淳朴,文教兴盛之地,会被称为海滨邹鲁了,孔孟之乡真是名不虚传啊。”老十一感叹道。
“是啊,山东的老百姓最实在了,可惜实在人总是最吃亏的。”朱桢叹息一声,又昂然笑道:“不过在本王这里,从来不会让老实人吃亏的!”
他下令,所有捐献木材的百姓都要登记,不仅当场按照市价付钱,而且宣布等完成运输任务后,这些大冰车就归他们了。
到时老百姓既可以拆了冰车重新造船打家具,也可以留着冰车等到来年冬天再用……相信经过自己这次示范,老百姓都会意识到此中商机的。
兖州百姓竭尽全力,又给朱桢凑了三万辆大冰车的材料,还有一万辆大冰车的木料没着落。
这下就连朱桢都打算放弃了,心说少造点就少运点吧,等来年开春再补上吧。总不能真把鲁王府拆了,用那些上好的楠木红木花梨木造冰车吧?
但没有全部完成任务,终归是个遗憾……
就在朱桢准备教导弟弟们,缺憾也是一种美时,孔讷和孟克仁带着孔孟两家的族人来了,还带了整整两万根大木料!
“为了给王爷凑这两万根木料,我们两家的家底都掏空了。”孔讷自然要好好表功道:“甚至连孔林里的树都砍了三千棵。”
“是么?那还了得?”朱桢吃惊道:“可别把孔林砍秃了那就罪过了……”
“没事没事。”孔讷赶忙摇头道:“砍的都是边边角角的树,没有惊扰到祖先。而且我也事先祷告过祖先了,告诉他们这是给破虏大军送粮用的,相信祖先们也不会怪罪的。”
他才不会告诉老六,孔林里有十万棵树呢……
“好好好。”朱桢连声叫好,竖起大拇指道:“从今天起,本王要对北孔另眼相看了!”
“呵呵呵,好叫王爷知道,我们孔家本来就是满门忠烈。”孔讷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这笔投资实在太值了。这回他们北孔送了六王爷这个大人情,以后他还会替南孔说话么?
而且那些树,都是从给南孔预留的坟地上砍的……
第一二三九章 严丝合缝
跟轻描淡写就能拿出一万棵大木的孔家不同,孟家是掏空了家底,才掏出这一万根大木。
朱桢便一改前番不冷不淡的态度,高兴的握着孟克仁的手,差点把他晃散了架。
“哎呀,老孟啊,真是太给力了,本王对你们孟家感激不尽呀。”
“应该的,应该的……”孟克仁虽然搞不清“给力”是何意,却能听的懂后半句。
他要的也就是这后半句。朱老板仇视孟子已成定局,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但皇帝会换,孟子却总在那里,孟家已经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皇帝身上——太子爷可是标准的读书人,当年也没少回护孟子,等他身登大宝之后,孟子也就好过了。
但孟子好过,不代表孟家好过,要把这两者联系起来,非得有人替孟家说话。试问这世上还有比六王爷更好用的说客吗?
所以这么个雪中送炭的天赐良机,他一定得牢牢抓住,就是把祠堂的房梁拆了,砸锅卖铁也得送老六这个人情。
在兖州的大户百姓鼎力相助下,材料问题总算是解决了。各处造车厂开足马力,日以继夜的进行最后的生产。
这时候,南下探路的燕王也回来了。
“我先去了黄河口。你猜的没错,黄河口虽然结了冰,但根本不中用,人走上去都咔嚓直响,别说冰车了。”朱棣将皮裘丢给邓铎,一屁股坐在炉子边上,一边对老六道:“所以只能北上寻找能通行的河道。”
这年代的黄河入海口可不在山东,而是南侵淮河流域,夺淮河水道入海,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黄河夺淮”事件。
朱桢点点头,捧哏道:“那四哥找到了吗?”
“盐河!”朱桢沉声念出河道的名字。
“而且它通过沭河,直接与微山湖相连,距离上也比从黄河口近多了!”
“是,能省一天的路呢。”朱桢也很高兴。但也有点郁闷,自己手里拿的应该是大明最高级别的军事地图了,居然河道都标注不全,真不知该找谁说理去。
所以现在的黄河口,即是淮河口,自然不会结出厚厚的冰层了。
“对,就是盐河!”朱棣兴奋的拍着地图道:“这条河在海州,唐朝以来就是淮盐漕运的主要通道,所以又叫盐漕河。经由这条河,便可以从海边直通运河了!”
朱桢定睛一看,那地图上的诸多河道,被四哥打了一片“×”号,唯有一条近似笔直的河道,被他用红线标了出来。
“着实费了一番牛劲。淮安沿海河道虽多,但要么不跟运河相连,要么就是结冰厚度不够。”老四便得意的从怀里掏出地图,展开道:“我是连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才找到这么一条!”
金朝以前,黄河也曾有过数次向南决口,但黄河主流一直保持北流,自山东河北一带入海。
“冰面够结实吗?”
在金朝时期发生了黄河夺淮之后,因为金朝及后继的元朝吏治腐败,朝廷无力改变黄河流向,只能任其泛滥于淮泗之间,这也是漕运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够够够!盐河比黄河口靠北将近三百里。”朱棣重重点头道:“我亲自上去试了,都能跑马,更别说跑车了。为了保险起见,我又专门找了马车,满载试了下,也没有任何问题。”
顿一下,他又补充道:“这两天又有寒流,冰层肯定还会再厚,虽然这样会辛苦一点,但安全上更有保障了。”
“嗯。”朱桢也点下头,问道:“那海面上呢?结冰严重吗,能靠船吗?”
“没问题。”朱棣笑道:“我在黄河口看到海面上还有不少浮冰,在盐河口的海面上,却什么都没看到,居然一点没结冰,你说稀奇不稀奇?”
“正常。”朱桢笑笑,解释道:“按说是不结冰的,但黄河水量大,冲淡了入海口的盐度,所以会结冰。盐河是一条人工河,黄河夺淮泗后,更没有什么水量了,根本改变不了沿海的盐度,所以海面不会结冰。”
于是他便拍板道:“那就从盐河内运吧!”
转运地点一定下,也不等所有冰车造完,第一批两万辆冰车便启程南下了。
运河宽度在六到十丈之间,十万辆冰车一起出发,难以想象得堵成什么样?所以,朱桢计划将全部冰车分为五队,发车间隔为半日。
正月十二一早,第一队由朱棣率领出发;中午第二队由胡让率领出发。
十三日一早,第三队由平安率领出发;中午第四个由吴印率领出发。
而十三日晚,就是十万辆大冰车全部完工的时间。
十四日一早,朱桢便亲自率领最后一队,乘坐刚刚造出的冰车,南下赶赴盐河。
而此时,最早出发的第一队,已经在盐河口开始装货了!
进展如此顺利,当然离不开海运部门的通力配合。
正月初二,总理海政衙门才接到旨意,要求他们七天之内将两百万石军粮运抵淮安待命。
韩宜可立马便启动一级预案,把在家里过年的官吏兵丁全都召集起来,又从太仓府征调了五万民夫,火速开仓,日夜不停的运粮装船,初七才装船完毕。
初八一早,运粮船队三百条大海船便扬帆启程,离开了刘家港。
海政衙门所造海船依然延续了元朝的样式,大者载粮八九千石,小者两千石。前者用于海运,后者行于长江。
所以只用了三百条船,就把两百万石粮食全都装载完成。水运尤其是海运,与陆运的差距之大,简直有天渊之别。
从长江口到淮安走海路不过八百里,若是平时,两日便到。但现在是冬天,沿岸洋流和风向全都是自北向南,所以船队是逆流逆风而行。虽然中式船帆八面受风,逆风也能行驶,但速度实在惨不忍睹,每天只能行进两百里。
而且逆风逆水航行时,船不能走直线,要朝东北或西北方走之字路,这种跑风姿态叫“对口斜”,所以实际航程超过一千里,用了五天才抵达黄河口。
一到黄河口,又接到命令继续北上,抵达盐河口时,已经是十三日的深夜了。
而朱棣的第一批运粮队,也在当天傍晚时抵达了盐河口。
双方的配合堪称严丝合缝。
第一二四零章 转运
淮安府沿海一带自古就是著名的盐场,由于大大小小的盐场分布于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故名两淮盐场。
其中在淮河以北的叫淮北盐场,在淮河以南的称淮南盐场。原先是淮南盐场更加兴盛,但黄河夺淮以后,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和淡水,迫使海岸线向东扩展,使淮南盐区距海日远,给盐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所以从元朝起,淮北盐场就超过淮南盐场,成为两淮主要的产盐地。因为盐漕河在海州,所以淮北盐场的中心也在海州。
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在海州设有转运仓,每年接近百万担的淮盐,由各处盐场汇集至转运仓。淮盐转运仓一共有两个码头,一个海码头一个河码头,前者在海边,负责海运;后者在盐漕河上,负责漕运。
这次军粮转运,用的就是淮盐转运仓的海码头。因为河码头在入海口内数里,早已被冻的结结实实,根本开不进船去。所以军粮船只能在距离河道四里外的海码头上卸货。
为此,两淮盐场的官吏和盐丁在大道上洒了两天的水,硬是人造了一条四里长的冰道出来。
这样冰车自盐漕河上岸后,就能直接开到码头了。这样就能用船上的木制桔槔吊车,直接把一包包粮食吊到冰车上了。
这都是装船的时候便包好的。每十袋粮食用网兜包成一包,方便用桔槔吊上船。所以每一包正好是一千斤,一辆冰车装上两包就可以开走了。
所以卸船要比装船快多了,三百条粮船全部卸完也就是两天多……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排队进港,等待卸货上。
当十五号夜里,朱桢率领最后一批车队抵达码头时,前头的第四队刚刚满载而去。最后六十条运粮船也缓缓靠上了码头。一切都配合的天衣无缝。
他可是全程观摩了这次“正月运粮行动”,整个行动横跨北平、山东直隶三省八府,参与人数多达几十万,有多少环节需要对接,多少方面需要协调,多少人员需要调配?想想就让人觉得恐怖。
“呵呵,无他,唯手熟尔。”朱桢便笑道:“打日本征云南,我干的都是军需官的差事,一开始也是手忙脚乱,但干着干着手就熟了。”
“六哥实在是太厉害了!”看到这一幕的老十一,佩服的五体投地。“都说古代留侯武侯运筹帷幄,调度有方,我看怕也比不了六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