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312章

作者:三戒大师

  双方几乎在所有的条款上都有争执,但最大的分歧有两点。

  一个是那三十万顷田,织染局希望尽量能够集中,最多只分成三五块的样子,这样才方便派人管理。

  曾泰表示怎么可能,三十万顷田的来源,是没收的隐田,星星点点分散在全省每个县里。差不多得有几百处之多,怎么给他们集中成三五块?

  事情闹到老六那里,还是楚王殿下给他们和稀泥,让双方各退一步,织染局别要求那么高;江西省也别光想图省事,该置换还是得置换。

  至少要保证每个县里的官田,是集中在一起的。要是能把邻县的官田尽量连起来,就更好了。

  这条才算是定下了。

  ……

  另外一个更麻烦的点是付款方式,江西省居然只想要铜钱,不想要宝钞!

  一省官府居然敢拒收朝廷发的宝钞,简直是离了大谱。织染局自然不会惯着他们,又把状告到了老六那里。

  “曾泰!你过分了!江西布政司还是不是大明的官府,居然敢拒收大明的宝钞!”老六听了也很生气,把曾泰叫来,大骂一顿。

  曾泰等殿下骂完了,才苦着脸解释道:“殿下,这钱要是给下官,那我肯定二话不说,但问题是这钱是要用来购买安置物资,以及直接支付给移民的,那些人可不会惯着咱的。”

  “怎么,他们会拒收吗?”朱桢黑着脸道。

  “拒收倒不至于,但肯定不情不愿。”曾泰苦笑道:“而且肯定得折价啊。现在江西的市价,一贯钞只能换八百文铜钱,这一下就折进去两成,实在太亏了。”

  “那还是因为殿下帮着打了补丁,劝皇上施行免费倒钞,这才稳住了宝钞的币值。”顾元臣抓紧一切机会,拍老六马屁。“没有人比殿下更懂钞法,宝钞的价值很快就会升回去的。”

  “这话可不敢瞎说。”朱桢白了顾元臣一眼。

  虽然民间因为通货紧缩,别无选择,只能用钞。但经过元末钞法大崩溃,老百姓对宝钞始终提心吊胆。用归用,却不愿意存着。而是想方设法将宝钞换成铜钱,存在家里。

  这在后世有个专业的说法,好像叫啥‘月饼驱逐凉皮’?

  所以长期来看,钱贵钞贱,依然是一个大趋势。

  而且最让朱桢抓狂的是,老贼的吝啬性格,简直就是宝钞的天敌。虽然朱老板一方面下旨宣布免费倒钞,可另一方面,又不让宝钞局投入太多的新钞给行用库……

  因为朱老板发现,一宣布免费倒钞后,老百姓便拿着手里的宝钞蜂拥而至,很多明明只是有点污损褶皱,完全不影响使用的完整宝钞,也统统拿来换新。

  顷刻间就把行用库的备钞,换了个干净。印钞成本那么高,朱老板就不舍得了,便规定但凡‘贯伯分明、四角俱全’的宝钞,便不算昏钞,不予免费倒钞。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百姓就把还不满足条件的宝钞,揉烂到符合标准再来兑换……

  把朱元璋给气得,认为这是恶意倒钞,所以要严加控制倒钞数量,让行用库门前每天都要排长队。他觉得这样那些手里宝钞‘尚新’的人,就会嫌麻烦,放弃倒钞了……

  为此,老朱还有点埋怨老六,觉得这小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给自己出了个馊主意。

  其实在朱桢看来,这只是老百姓对朝廷缺乏信心的正常表现。他们不知道这个免费倒钞会持续多长时间,所以才会蜂拥而至。先换了安心。

  只要朝廷坚持‘要换尽换’一段时间,最多一年半载,老百姓知道随时都能换钞了,就不急着换了,也不担心收到旧钞了,这波换钞的高峰期就过去了。

  像现在这样,通过控制行用库中新钞的数量,来减缓百姓倒钞,只会加剧老百姓对宝钞的不信任,让免费倒钞的效果大打折扣……

  ……

  眼下宝钞就是这么个讨人嫌的情形。何况双方交易金额这么巨大,收钞和收钱,里外里差出七八百万贯差价呢,搁谁也不干啊。

  曾泰不愿意收宝钞,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织染局坚持用宝钞支付,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我就不理解了,就像殿下说的,你们一省官府,怎么就敢拒收宝钞呢?”顾元臣马屁拍到马腿上,赶紧转移目标。

  “要是真像你说的都一样,为啥坚持给钞不付钱呢?”曾泰杠道。

  “因为都一样,所以我想付啥付啥!”顾元臣狡辩道。

  “那我们也想要啥要啥!”曾泰又跟他杠上了……

  “行了行了,都他么闭嘴!”见双方在自己面前又吵开了,老六气不打一处来。他真想说要不你们用粮票支付吧。可惜人家江西这边,更不认他发的小票票,老六纯属想桃子。

  “这样吧。”老六最后气哼哼的给他们出主意道:“织染局这边用一半铜钱,一半宝钞付款。”

  “殿下,这种事可没法和稀泥啊!”曾泰不满意,因为那样他们还是要折三四百万贯。

  “殿下已经够照顾你们的了,你还不满意了?”顾元臣愤愤道,显然也是不满意。

  “着什么急?听本王把话说完!”朱桢两眼一瞪道:

  “布政司这边收到钱,大半是要花出去的!购买什么种子、农具、耕牛、口粮之类,这些生意可以优先给考察团做嘛!”

  “啊哈,殿下真是好主意。”曾泰登时就来了精神,对顾元臣笑道:“你们既然说宝钞没有问题,那给你们付款一律用宝钞!”

  “你!”顾元臣一阵气闷,却又无法反驳。他要是说宝钞有问题,那之前一直坚持支付宝钞的行为怎么解释?可要就这么答应了,回头他能让下面人骂死。

  不过他这种老江湖,向来是有急智的。吭哧半天,憋出一句:“我们要粮票!”

  “粮票?”曾泰对这玩意有所耳闻,但见都没见过。

  “可以。”老六的嘴脸就是这么现实。宝钞哪有他的粮票重要?

  “行吧,只要你们保证有多少收多少,可以用一部分粮票代替。”曾泰对楚王还是很信任的,相信有他在,这帮苏州佬,不敢玩什么花样。

第五三四章 逛

  于是最后约定,织染局以三分之一宝钞,三分之一铜钱,三分之一粮票向江西布政司支付租金。

  同时约定,所有在一年之内没有花出去的粮票,织染局都要负责以半数铜钱,半数宝钞回购……

  朱桢是真长见识了,谁说这年代的谈判很简单,条款很粗陋的?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好吗?明朝人较起真来,跟后世谈合同的时候,一条一条抠字眼,没有任何区别。

  这让他勾起了一些前世不好的回忆,感觉很不好。

  于是帮两边解决了这个争端后,便赶紧带着考察团跑去景德镇了……只留曾泰和顾元臣他们在南昌城继续尽情拉扯。

  ……

  景德镇与南昌有水路相通,从赣江入鄱阳,便可进入昌江。再沿着昌江逆流而上一百余里,便可抵达景德镇了。

  躲开南昌城里恼人的谈判,在沈荣等人的大力吹捧之下,老六很快又恢复了好心情,跟他们谈笑风生起来。

  第二天,朱桢正在艉楼上,与沈荣等人大摆龙门阵,吹嘘自己花鸟岛海战中指挥若定、力擒匪首的英雄事迹。就见远处白烟腾起,掩盖天空。

  他不禁一愣,问道:“着火了吗?”

  “不是殿下,是景德镇到了。”担任向导的饶州知府孙嘉,忙解释道:

  “因为景德镇内窑口有数百座,日夜烧窑不停,所以造就了这种‘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的奇景。”

  “环保局不管管吗?”老六嘟囔一声,才想到还没有环保局。便默默的掏出了自己的大口罩……

  想一想,又摘下去了,还是形象重要……

  ……

  宋朝时,我国的制瓷业曾达到高峰,窑场遍布全国。

  但经过金元,进入本朝时,除浙江龙泉窑仍以青瓷为著外,其它窑场多因技艺停滞而萧条,或因战争兵祸而消失,惟有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抑人之短,扬己之长,成为全国的烧造中心。

  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二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朱桢抵达时,只见码头上樯橹如林,舟船如织。看上去比省城南昌还要繁华。

  这会儿码头上已经戒严,还是那套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黄土垫道、净水洒街的欢迎场面。

  景德镇的珠山御窑厂督造太监周吉,浮梁知县季明,瓷业行会会首程前等一众头面人物,早已恭候多时了。

  “恭迎殿下莅临鄙处!”

  众人行礼如仪后,朱桢笑容可掬的命他们起身道:“诸位请起,不必紧张,本王只是久仰景德镇大名,慕名而来,参观参观而已。”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景德镇众人忙赔笑道:“请殿下务必多多指示。”

  “哎,我一个外行,可不敢瞎指挥。”朱桢笑着摆摆手。

  说着他便兴致勃勃的指着镇上腾起的簇簇白烟,问道:“那些就是烧瓷的窑口吗?”

  “是,殿下。”会首程前忙讲解道:“早年间,这边都是些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随着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现在窑口都集中到城区,现在镇上有官窑三十,民窑五百一十二口。”

  说到这,他忍不住得意道:“绝对是冠绝全国了。”

  “啧啧,厉害啊。”楚王殿下赞叹一声,愈加来了兴致,谢绝了浮梁知县请他先休息的安排,直接就要到镇上参观。

  那太监、知县和会首赶紧一合计,浮梁知县恭声请示道:“殿下,皇家御窑厂在珠山,路途稍远。不如今日先参观程会首家的敬斋瓷行,如何?”

  “本王说过,我就是来参观的,又不是来检查的,所以客随主便,你们看着安排就行。”朱桢无所谓的笑道。

  “那好,殿下请。”三人忙躬身请殿下上车。

  ……

  楚王殿下的仪仗,浩浩荡荡穿街过市。镇上的窑工窑户、男女老幼,全都跑到大街上看热闹。

  虽然景德镇的瓷器风靡全国,王公贵族都在用,但还真没有什么贵人来过这里。毕竟大家感兴趣的是精美的瓷器,而不是这种到处都是烟尘,白蒙蒙、脏兮兮的生产环境。

  朱桢却是个异数,他让人挑起车帘,兴致盎然的看着大街上,那些瓷行、瓷庄、瓷号,还有店铺门口,琳琅满目的各式瓷器。就像在逛后世的瓷器一条街……

  确实跟别处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准确说这就是个不同于别处的世界。

  当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还处在农耕文明时,这里已经悄然进入了商业文明。

  他对跟在自己车旁的沈荣等人道:“这里和苏州蛮像的。”

  “殿下说的是。”沈荣点点头道:“苏州靠的是丝织业,景德镇靠的是制瓷业。”

  顿一下,他低声道:“这两个地方,殿下都应该牢牢掌握在手中。”

  “那样本王的手,是不是伸的太长了?”朱桢笑道。

  “不是,是只有殿下才能保护好他们,带领他们继续发展壮大。”沈荣诚心实意道。

  “呵呵呵,”朱桢不禁轻笑道:“你个老沈,越发会拍马屁了。”

  “殿下,这不是马屁,而是微臣的真心话。”沈荣一脸正气道:“这样的手工业中心,全国拢共也没几个,形成不容易,但要毁掉却易如反掌。”

  顿一下,他压低声音道:“好比苏州,要不是去年殿下力挽狂澜,可能彻底就废了……”

  “不至于。”朱桢摇摇头。

  “无论如何,现在大明,懂货殖之学的人太少了,像殿下这样神乎其神者,更是绝无仅有。”沈荣抱拳道:“责无旁贷啊殿下!”

  “哈哈,先看看再说。”这时,程家的敬斋瓷行到了。队伍停下来,朱桢便打住了话头。

  跳下车来,抬头一看,只见这瓷行是一座三层的楼阁。

  因为要迎接殿下参观,瓷行伙计提前两天就清洗了楼阁外观。所以没有周遭那种灰蒙蒙的感觉,雕梁画栋,色彩鲜明,显得十分气派。

上一篇:爆红从报警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