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211章

作者:三戒大师

  朱桢说话间,用牛肉在白瓷盘上,摆出一盘世界地图。

  “你们看!”

  “这是?”哥几个端详着那盘摆成奇形怪状的肉。

  “这就是整个世界。”朱桢拿起筷子,指点着其中一块上脑道:“我大明是这块上脑。”

  “才这么小?”哥几个难以置信道。

  “对,也就是整个陆地的二十分之一。”朱桢点头,指着五块牛里脊道:“蒙古人曾经征服了整个陆地的五分之一,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元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另外四大汗国,不过大概都日薄西山了。”

  “这么大的么?”哥几个震惊无比。

  “所以说,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建立一个远超蒙古的大帝国,任重而道远啊,哥哥们!”朱桢沉声道。

  “嗯。”哥几个两眼放光,老六这饼,画得实在太合胃口了。

  他们十分了解蒙古人这个头号大敌,对那四大汗国也早就有所耳闻。知道是蒙哥汗在攻打南宋时暴毙,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了争夺汗位的内战。

  后来忽必烈虽然正统元朝的皇帝,但之前成吉思汗分封的诸王,也在西征夺取的广袤领土上,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这些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均出于‘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共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国。

  但他们只是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际上又各自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种模式简直太合哥几个的胃口了。

  这颗种子一种下去,就算朱桢再不干预,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往这个方向去靠拢的。

  不过老三心细如发,兄弟们光顾着激动的时候,他已经发现问题。“不过蒙古人打下来的这些地方,怕是只能游牧,没法农耕吧?”

  “不,不要紧,游牧也挺,挺开心的。”老二满不在乎。

  “不不,很要紧。”朱桢断然摇头道:“文明的形态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我们是农耕文明,不能变成游牧文明。一旦变成游牧文明,就蛮化了。”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称王称霸,而是再次扩大华夏文明的版图。就像西周建立时,所能控制的疆域,仅为陕西和河南一部分而已。正是‘周公分封’使得华夏文明得以快速扩展到整个中原大地,奠定了我华夏文明的根基!”

  老六激动的站起身来,指着脚下的大地道:

  “我们所在的淇县,就是西周所灭的商之朝歌所在,我兄弟今日在此共议‘再扬华夏’可谓天意!”

  “还真是!”老三一拍脑袋道:“当年武王伐纣,帝辛在鹿台自焚,开启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八百载周天下。今日我等兄弟,击溃叛军,在此吃着火锅共襄盛举,也定会开启‘分封海外,再扬华夏’的千载大明天下!当浮一大白!”

  “干!”哥几个面红耳赤,碰杯饮尽烈酒。

  “可是老六,咱们不去打蒙古人的地盘,那往哪里开疆啊?”老四搁下酒盅追问道。

  “多了去了。比方收复云南、安南、打下暹罗、缅甸、日本,那些地方天高皇帝远,而且适宜农耕、能养活的人口也多——总之,这条线往南,都可以!”老六说着,用筷子在盘中牛肉上划一道‘四百毫米等降水线’,鼓动哥几个道:

  “而且越往南,就越温暖湿润,地广人稀。那里没有冬季,水稻一年三熟,岁无饥馑,年有丰余!正如两汉之楚越,唐宋之闽粤,是天赐我华夏之宝地也!天予弗取,必受其咎啊!”

  老三老四一听两汉之楚越,唐宋之闽粤,顿时就对老六说的这些地方,有了清晰的认知。

  “若真是如此,当为大明取之,守之。”老三缓缓点头。

  “好好,我们自己打下来的地盘,总没有人再说‘分封太侈’了吧?”老四也豪气干云道:

  “将来我们也世子守业,其余王子想要封地,也得自己扩张。世世代代为大明开疆拓土,早晚有一天,把这一盘肉全吃下去!”

  朱桢听了不禁竖大拇指,四哥就是不一样,千古帝王也是一等一的大格局。就该把他放到海外去,让他为大明开疆拓土去!

第三四五章 天堑变通途

  哥几个当晚聊得倍儿起劲,甚至连哪里归谁都分好了。

  可第二天继续上路,让西北风一吹,人就清醒了。

  老四骑在马上,对一旁裹成个球的老六叹气道:“唉,你的想法好是好,可惜父皇不能答应,一切都白搭。”

  “是啊。”老三也凑过来,愁眉苦脸道:“一来,父皇封我们这些塞王,是为了大明镇守边关。我们跑去南边的话,谁来对付蒙古人?”

  “二来,父皇之前说过,‘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他觉着征服这些国家,既不经济,也没意义。”

  “三来,唉,天下甫定,西南未平,等到收复了云南,国家差不多也该休养生息了,怎么可能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继续大举兴兵呢?”

  “嗯,是这个理儿。”老四点点头,没抬杠。

  朱桢吃力的举起胳膊,隔着厚厚的皮手套,挑了个大拇指。

  三哥也是真的强,一晚上时间,就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到了。

  晋王燕王,绝对堪称老朱家的卧龙凤雏,褒义的那种。

  “三哥,我们昨晚说的是路线方针,你今天提的都是具体问题。只要坚持路线方针不动摇,什么难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坚持?”朱桢看着老三老四。

  “当然愿意了。”两人不假思索道:“只要有办法解决,不管多难我们都能坚持!”

  “好。”朱桢伸出手掌道:“咱们说话算话,可不能打退堂鼓,把我一人撂半道上。”

  “一言为定!”哥俩重重点头,与他击掌为誓。

  “三哥说的三件事呢,都是可以解决的。”朱桢便为二人分解道:“第一个,塞王戍边,为大明抵御蒙元。我们想办法,让蒙古人不再为患不就可以了么?”

  “你是说,灭了北元?”老四摩拳擦掌道:“这事儿可以交给我。”

  “当然要灭掉北元了。没有了政权,蒙古人就会退回到部落时代,对大明的威胁自然会小很多。”老六说着,话锋一转道:“但是四哥,没有了北元,蒙古各部依然存在。他们只要在草原上游牧,他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仰赖所牧养的家畜。

  “但牧民毕竟不能一年四季都‘食畜肉、衣皮革’,他们无论如何也需要一部分粮食、棉布、茶叶、铁锅等农产品和工业品才能过活……而这些都是他们无法生产的。”老六用一个全新角度,为哥哥们分析胡汉矛盾道:

  “此外,畜牧业特别受气候的影响。冬季的雪灾,春夏的旱灾,都会让大量的牲口死亡,使牧民遭遇生存危机,继而入侵农耕文明。这就是几千年来,胡人总是要入侵汉地的根本原因了。”

  “唔。”两个哥哥悟性极佳,一听就能感觉出,老六说得有道理。老三总结道:“所以说,胡人入侵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生产不出其所需的生活必需品。为了补足缺口,所以要不断入侵吗?”

  “可以这么说。”朱桢点点头。“那么除了掠夺,还有什么和平的方式,能让他们补足缺口呢?”

  “茶马互市……”老四低声道。

  “没错。”朱桢给他点个赞。心说其实还有加特林……

  ……

  ‘茶马互市’,就是用茶叶跟少数民族易马。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负责‘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因为自然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原因,蒙藏各族都都茶叶十分依赖,不喝茶他们会生病的。因此,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蒙藏各族的生活。

  当然,本朝因为与蒙元处于交战状态,只与藏地间设有茶马司。茶马互市成为大明与藏地保持友好的重要物质手段。而且通过茶马贸易,还能得到朝廷急缺的战马,以及巨额的茶利收入,弥补朝廷亏空。

  所以说,茶马互市是很棒的一项政策。但鉴于本朝与蒙元的敌对关系,谁敢提与蒙古互市?怕是被当场打成汉奸,被万众唾弃。

  这一点也不夸张。别忘了,大明是神州陆沉之后、再造华夏的汉人政权,再加上之前南宋那费拉不堪的表现,所以有些极端的国民情绪,也实属正常。

  在大明,那一定是汉胡不两立的。有敢与蒙古人言和者,第二天祖坟就会被人刨了……

  更别说什么和亲互市之类的怀柔手段了,皆被视为奇耻大辱!

  所以哪怕贵为亲王,也不敢乱讲的。

  “也许等到消灭北元之后,可以试着对归顺的部落开边互市呢。”老三小声道:“反正我是觉着,早晚得走这条路。不然就算彻底灭了蒙古人,也会有别的胡人起来,继续掠夺我们。”

  “嗯。”老四点点头道:“不过也要时常削弱他们一番,胡人畏威而不怀德,不可重蹈两宋覆辙。”

  这就是典型的明朝人思维……

  ……

  “老六,你接着说吧。”老三道:“第二个问题。”

  “再说第二个问题,父皇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从传统陆权视角上来说,这话没毛病。”朱桢便沉声道:

  “但以海权视角来看,这话就不对了。”

  “海权视角?”老三老四又没听过,四哥笑道:“你小子,现在满嘴新名词,刘老先生对你还真是不藏私啊。”

  “唉,先生没为朝廷大用,真是国朝一大损失。”老四也叹气道:“幸好,他把毕生所学都传给了老六。”

  “呵呵……”老六干笑一声,没有否认,也没法否认。

  “这词儿虽然新,但很好理解。我们是怎么去高丽的?”

  “坐船啊。”两人答道。

  “所以说,在大明独步天下的航海技术下,大海已经天堑变通途了。”老六沉声道:“海权视角就是我们把海船视为车马,把大海视为通道,再去看待原本的世界。”

  “这样啊……”三哥四哥陷入了沉思。

第三四六章 卫辉共识

  当晚,一行人抵达卫辉府,哥几个住进了知府衙门中。

  吃着热腾腾的当地特色大锅菜,哥几个继续之前的话题。

  “我按照老六说的海权视角想了想,还真是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老四手攥着同样是当地特色的高桩蒸馍,兴致勃勃道:

  “这海上除了不能住人,其实跟陆地也没啥区别!”

  “荒郊野外也一样不能住人。”朱桢对当地的猪肉包子更感兴趣,这里的包子皮薄馅足、个头如鸡蛋,咬一口满嘴流油,很是过瘾。

  “荒郊野外还能种地呢。”三哥故意抬杠道。

  “海里还能打渔呢。”朱桢反驳道。

  “我不是针对你的,我是在跟老四抬杠。”三哥跟他解释一句。

  老四翻翻白眼,接着道:“总之老六说的有道理,有了海路相连,四方诸夷就不再是限山隔海,僻在一隅了。而是可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去高丽时,我留心观察过,一艘四百料的海船装的货,得用九百辆马车才装得下。而且船在海上,借风顺流而行,只消十几个水手就能操纵,人吃马嚼之费节省百倍。所以海运远比陆运优越。”

  “那当然了。”老三道:“没看到江南不管是出行还是运货,全靠行舟,几乎没有马车么?”

  “两地之间怎么才算联系紧密?不应该简单以远近区分,而要视百姓往来、货物运输便利?比如这卫辉与山西陵川县不足百里,算是近吧?可是要过去的话去,却得绕行太行山,十分不便,所以两地间再近,几乎死不相往来。”

  老四沉声道:“但如果海路畅通,靠着海运的快捷便利、量大价廉,两地虽相距数千里,亦可联系紧密!”

  “四哥说的太好了!”老六简直要自惭形秽了,他给哥哥们灌输这些超越时代的思想之前,还一直担心他们会不会接受,能不能理解。

  显然他是多虑了,顶级智慧到什么都是顶级智慧,他一领进门,人家自己就能想明白。

  当然,这也跟宋元航海业大发展,讨论海权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有关。

  毕竟就算没有自己催熟,四哥自己也会开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

  不会真有人以为,他让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吧?

  不会吧,不会吧?

  ……

  老六美美的吃了六个肉包子,接过四哥的话头道:

上一篇:爆红从报警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