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192章

作者:三戒大师

  另外三条小船则寒酸太多,就是普通的平底小型渔船。船上有一根桅杆,桅杆上挂着一张用竹篾斜编的类似竹席一样的风帆。船尾一个人掌舵,两个人摇橹。

  每条小船上,还有十来个把头剃成半月形,穿着日式浴衣样的单衣,或者干脆光着屁股,手持弓箭、长枪、倭刀的倭寇。他们的特征如此明显,难怪封舟上的将士们,一眼就认出来了。

第三零九章 汪德福

  来到双方近前时,不用望远镜也能看清此时的情形了。

  只见倭寇用带绳索的铁钩,牢牢勾住那条福船,然后将三条渔船紧紧贴上去。那些拿弓箭的倭寇开始朝船上射箭,阻止船上的人砍断铁钩的绳索。

  其余矮小灵活的倭寇们便猴子似的,从四面八方攀爬到福船上,然后抽出别在腰间的兵器,嗷嗷叫着砍杀起来。

  福船上和水手、护卫、商人……所有人都拿起了兵器,跟倭寇厮杀起来。

  但那些倭寇很明显身手强于对方,几个回合下来,便已经砍倒了大半的水手和护卫。

  此时,海上怪兽般的封舟,终于驶到双方近前。

  “把倭寇统统都干掉!”楚王殿下在甲板上,赤着脚大呼小叫。

  话音未落,嗖的一声,一支箭从他头顶飞过,射中他身后的舱壁。

  “殿下,快下去吧,刀剑无眼!”蔡斌赶紧让人把这个添乱的老六,拉进船舱里。

  羽林卫官兵也纷纷张弓射箭,居高临下朝那些射箭的倭寇射去。

  倭寇也奋力还击,但从下往上射箭太吃亏了。而且他们的小渔船连个船舱都没有,想要躲藏都没地方。没多会儿,便纷纷中箭倒毙。

  料理完了能威胁到他们的倭寇,羽林卫这才将箭头转向福船,继续消灭那些不着片甲的倭寇。

  可以通过发型,很容易区分出双方的身份……

  总之没过多久,海面上的喊杀声便消失了。

  朱桢也终于被护卫放出来。经过高丽之行后,再看那些横七竖八躺在船上、漂在海上的死尸,他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人就是这么容易适应。

  这时,另一艘封舟上放下小艇,载着一队羽林卫过去割取倭寇首级,这都是战功,可不能浪费。

  把福船的倭寇都变成无头小鬼后,羽林卫将幸存的船员控制住,检查起船舱中的货物来。

  ……

  顿饭功夫后,蔡斌前来向朱桢禀报。

  “殿下,已经查明,那条船上是往返南洋的海商,船上载的是产自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珊瑚之类,都挺贵重的。”

  “哦,南洋?”朱桢登时来了兴趣道:“把为首的带来见见。”

  “是。”蔡斌应一声下去,不一会儿,带上两个人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和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

  “这就是你们的救命恩人。”蔡斌沉声道:“我大明楚王殿下。”

  两人没想到这富态的少年这么大来头,赶紧跪地磕头,谢恩不迭。

  “免了吧。”朱桢坐在罗伞下,打量着两人道:“自我介绍一下吧。”

  “是,回殿下,小老儿名叫汪德福,是太仓人氏。”那老者忙道:

  “这是犬子汪真,我们爷俩从苏州进了绸缎和瓷器,到南洋贩卖,又进了一批南洋货物,返程时一路无事,谁知居然有倭寇专门在家门口蹲守……”

  “这样啊。”朱桢点点头,他专门向刘基请教过,目前朝廷的海禁政策。

  虽然因为倭寇猖獗,洪武三年,朝廷便罢了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朱老板又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自宋元来兴盛的官方海外贸易,遂告断绝。

  但朝廷确实还没有任何诏令,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不过刘伯温预测,以朱老板一贯保守的对外态度,距离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日子,应该也不远了。

  朱桢虽然不知道老贼何时规定‘片板不下海’,但知道刘伯温预测的没错,距离全面海禁的那天,确实不远了。

  他还知道,朱老板严厉的海禁政策,对后世皇帝起了极其不好的示范作用,引起的恶劣后果怎么夸张都不为过……

  如果能阻止海禁,将宋元时兴盛的海上贸易延续下去,绝对是大功一件了吧?

  是以朱桢对这父子俩愈发感兴趣,详细询问起他们的经历来。

  那汪德福便答道:“小老儿从年轻时起,就往来南洋,以贩货为生。后来元末大乱,海上倭寇也趁势而起,连着被打劫了两回,便不敢再出海了。

  “小老儿也不会干旁的营生,十多年来坐吃山空。因为家计困难,又听闻朝廷裁撤市舶司,我们爷们合计着南洋货物肯定走俏,便变卖家产买了这条船……唉,没想到倭寇更猖獗了,这回要不是遇到殿下,我父子就交代在这里了。”

  说完,汪德福又要磕头道谢,朱桢摆摆手道:“举手之劳而已,你要真想谢谢本王,就跟我说说南洋的事儿呗,南洋贸易真的很赚钱吗?”

  “赚钱肯定是赚钱,要是生意做得好,往返一次就能暴富。”汪德福自得一笑道:“但也不是谁都能赚钱。南洋大小国家众多,有的友善好客,有的野蛮成性,寻常商人就是带着货物去了,也不一定能找到买主,还有可能把命丢了。”

  “这么说,你很懂南洋喽?”朱桢笑问道。

  “不敢不敢,略懂略懂。”提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汪德福摇头晃脑,透着几分酸秀才气,得意道:

  “小老儿年轻时,曾数次搭乘泉州的远洋商船,游历南洋西洋,对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若指掌,知道哪国人可以打交道,哪国人要避而远之。还知道应该把货物买到哪里,在哪里能买到国内抢手的俏货。”

  “真假?”老六瞪大眼问道:“那你去过哪些国家?”

  “小老儿去过琉球、三岛、麻逸、无枝拔、龙涎屿、交趾、占城、民多郎、宾童龙、真腊……”汪德福便如数家珍报起地名来。

  朱桢被那些拗口的地名搞得头晕,忙摆手道:“停停,你就说最远到过哪儿边?”

  “小老儿最西到过西洋极南的加将门里国。”汪德福便答道:“那加将门里国在个大岛上,男女皆是黑肤卷发之人,四季都是夏天,还有像塔楼一样高大的巨树。”

  蔡斌听了直撇嘴,心说这姓汪的也真能瞎掰,是不是看我们殿下年纪小,就信口开河?

  却没想到朱桢两眼放光,激动的抓住那汪德福的手掌道:“你去过非洲?你不叫汪德福,你其实叫汪大渊吧?!”

第三一零章 靖海三策

  封舟上,听楚王殿下道出‘汪大渊’这个名字,那汪家父子齐齐瞳孔一缩。

  “殿,殿下怎么知道……汪大渊的?”汪德福瞠目结舌问道。

  “我就是知道。”朱桢道出一句口头禅,然后笑道:“其实是本王师父看过你的《岛夷志》,对你非常推崇。你一说自己去过非洲,本王就一下想起你来了。”

  “殿下的师父是?”

  “家师刘伯温。”朱桢便自豪道。

  “原来是青田先生!”汪德福露出恍然之色,然后跪地谢罪道:“殿下恕罪,小老儿确实是汪大渊,汪德福是我在海外的化名。”

  “你为啥用化名呢?”朱桢问道。

  “唉,这……”汪大渊羞赧道:“一来,在海外云诡波谲,很容易招惹仇家,所以海商们一般都有很多的化名。二来,老朽本系南昌人士,家中本是书香门第,家父对我寄予厚望。故取《论语》中‘焕乎其有文章’中,‘焕章’二字为我表字。老朽却不务正业,漂泊海上,不想让先考失望,故而用了化名。”

  “哎,汪先生此言差矣。”朱桢却大摇其头道:“你的航海事业可是光宗耀祖的,日后你一定最有名的姓汪的……之一。”

  “托殿下吉言了。”汪大渊眼圈有些湿润,他虽然一把年纪,却也需要有人认同啊!“青田先生真的很推崇小老儿么?”

  毕竟在读书人眼中,下洋出海的都是利欲熏心的亡命之徒。

  “那当然,本王还能骗你不成。”朱桢眼都不眨的‘假刘基言’道:“我师父常说,元朝百般不好,但拥抱大海的心胸是值得学习的。未来大明要想永远富强,就要学习宋元大搞海外贸易,所以像汪先生这样卓越的航海家,就是大明最宝贵的财富。”

  “青田先生……真这么说么?”汪大渊的眼泪夺眶而出。

  “当然是真的啦。”朱桢点点头道:“不信的话,就跟本王一起回南京,当面问问他就是。”

  “不不,小老儿信了,绝对相信。”汪大渊垂泪道:“我只是以为朝中诸公都支持海禁呢,没想到还有青田先生,是支持开海的。”

  “你不要沮丧,如今朝廷暂时海禁,是为了消灭倭寇,待到海上平静了,还是会重开市舶司的。”朱桢虽明知道不是这回事儿,依然安慰他道。

  “原来如此。”汪大渊点点头,鼓起勇气道:“可恕小老儿直言,朝廷越是海禁,倭寇就越是猖獗。”

  “我知道,越是海禁,走私的获利就越丰厚,所谓‘倭寇’自然就壮大。”朱桢了然的点点头。

  “正是如此……”汪大渊震惊的看着这位少年殿下,不禁赞叹道:“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殿下一语就道破天机。”

  “呵呵,那是。”朱桢矜持一笑,心说这些事儿上,我才是我老师的老师好么。

  “不过呢,现在朝中也是有些保守的声音,在不停鼓吹全面海禁。”朱桢又叹口气,半真半假道:“我父皇也是摇摆不定,所以派本王来海上瞧瞧……”

  “这样啊。”汪大渊自以为明白,堂堂亲王为何在海上出现了。

  “本王希望回去后,能拿出个方略来,说服父皇不要海禁,不知汪先生可有良策教我?”朱桢虚心求教道。

  “容老朽想想。”汪大渊早胸有成竹,略一思索便道:“以老朽愚见,可有三策。”

  “哦?”朱桢大喜道:“先生请讲。”

  “一是,主动出击,倭寇来自海上。如若只在陆上防守,就太被动了。所以应该组建强大的水师出洋、剿灭贼船、捣毁贼巢,御敌于国门之外,方可保国境平安。”

  “说得好!”朱桢拊掌大赞道:“海防海防,必防之于海,先生见识高明!”

  “二是,断其根源。其实倭寇一直都有,但在之前并没有那么强的破坏力。是自从张士诚、方国珍的旧部,还有江浙土豪逃亡出海后与倭寇联手,倭患的危害才一下子严重起来。”

  “嗯。”朱桢点点头。

  “对此,可以剿抚结合、双管齐下。在坚决剿灭罪大恶极的倭寇团伙的同时,派出使者招安愿意归顺者,还可将其编为水师,攻打其余倭寇。”

  “此外,倭寇来自日本,如果我们能让日本的朝廷禁止他们的人出海为寇,严厉打击倭寇,倭患自然就会如釜底抽薪,日渐消弭。”汪大渊接着道。

  “但是听说,那日本国对我们很不友好啊。”朱桢摇头道:“国初时,他们还杀了我们的使者。”

  老六说的是朱老板刚登基时,下诏书命周边的藩属国向大明称臣。什么高丽、安南、占城之类都很快遣使前来称臣纳贡。唯独日本曾侥幸击退蒙元两次入侵,所以自认为可以与天朝平起平坐,于是理都不理。

  这让朱老板很生气。加之沿海闹起了严重的倭患,让朱老板认为这都是日本造成的。便又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诏书,像老子训儿子一样,把日本天皇训斥了一番,说什么:

  ‘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朕当命舟师,假报帆诸岛,缚其王。’

  你要是愿意臣服,就赶紧来奉表称臣;不愿意就赶紧厉兵秣马,等着咱派水师到岛上把你抓起来。

  这话太霸道了,气坏了日本的怀良亲王,就把使者给杀了……

  那怀良亲王还回了朱老板一封信:

  ‘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

  得知使者遇害,又看到那封嘲讽拉满的信,朱元璋自然异常气愤,准备发兵攻打日本。

  但刘伯温以元朝攻日,两次铩羽而归的例子,劝谏朱元璋攻日一定要谨慎。而且当时王保保还活着,四川、云南都没平定,怎么能跑去海上打日本呢?

  朱老板是什么档次的军事家?冷静下来之后,也意识到眼下显然不是攻打日本的时候。这才愤愤作罢。

  “其实,那是因为我们的使者找错人了。”汪大渊淡淡一笑道:“日本国现在类似我国南北朝,有两个天皇,两个政权。使者出使的南朝政权,正是倭寇的后台,自然不会有好结果了。

  “不妨再找北朝政权看看,只要能削弱南朝政权,他们一定很乐意的。”

第三一一章 大侄子

上一篇:爆红从报警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