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11章

作者:三戒大师

  ……

  万安宫,西稍间。

  灯下,汪德发一边给殿下上药,一边埋怨道:“这刘先生也忒狠了,殿下还这么小,他也能下的去手。”

  “他已经手下留情了。”朱桢呲牙咧嘴道:“只打了十下,还有九十下先挂账了。”

  “唉,历朝历代,也就我大明的皇子,还能挨臣下的打。”汪德发叹气道:

  “记得有一回,有个叫李希颜的,用笔管把秦王打得脑门子乌青,让皇上看到了十分生气,要跟他算账。皇后娘娘却阻拦说,‘先生以圣人之道教咱儿子,这是大好事儿,你怎么能发脾气呢?’”

  “皇上听了这话,就真消了气,反手又揍了秦王一顿,还赐给大本堂一根戒尺,让先生以后放开了打。唉……”

  “原来如此。”朱桢也叹了口气,还是吃了不知情的亏。要知道先生有‘尚方宝剑’,他就不头铁了。

  但挨都挨了,也只能下回注意了。楚王殿下就是这么大气……

  ‘艹,早晚得打回来。’

  朱桢暗骂一声,终于想起正事儿。“对了,德庆侯是哪位?”

  “他叫廖永忠,已故郧国公廖永安之弟……”汪德发轻声答道。

  “哦,是他呀。”朱桢使劲一拍额头,这人他知道,牛的很。

  大明水师的前身巢湖水军,便是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一手组建起来的。

  廖永安被张士诚杀害后,廖永忠便是巢湖水军一系的带头大哥,而且他作战勇猛,功勋卓著,在将星璀璨的大明朝,绝对名列前茅。只有徐常二位能稳压他一头。

  朱元璋还亲笔题写了‘功超群将,智迈雄师’的牌匾,悬挂在他的家门外,以称颂他的不世之功。

  可能有人要问了,他这么牛为何只是个侯,却没捞着封公?

  因为一段非常著名的黑历史……

  在大明建国前,朱元璋派他前去滁州,迎接名义上的天子——小明王韩林儿回应天。

  结果半路上座船倾覆,小明王淹死了。但廖永忠却平安无事。

  朱元璋因此归罪廖永忠。所以到大封功臣时,他对众文武道:

  “廖永忠功劳极大,可谓奇男子。但却派与他要好的儒生窥探朕意,所以封爵时,只封侯而不封为公。”

  而且做事明明白白的朱老板,还把这段话刻在了赐给他的免死铁券上……朱老板是很会给人添堵的。

  这就是朱桢对廖永忠的全部印象了。

  哦对了,廖永忠还是朱老板干掉的第一个功臣。

  朱桢想到,说出‘德庆侯’三个字后,刘伯温那难看的脸色。不禁猜测,难道廖永忠的案子,会牵扯到刘伯温?

  还是说,搞廖永忠只是引子,最终还是为了干掉刘伯温?

  但他知道的那点皮毛,还不至于拨开历史的迷雾,直达事件的真相。

  只能期待早点找到知情者,来为自己解惑了。

  ……

  不管怎么说,刘基这次都帮了他大忙。

  一码归一码,还是要谢谢人家的。

  翌日课间,朱桢便带着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再次来到藏书阁东头那间值房。

  “这是叆叇镜?”刘基打开那个精致的檀木盒,看到一副玳瑁镜框,东海水晶为镜片的眼镜。

  叆叇镜就是老花镜,宋朝时就有了。现在至少在宫里,不算什么稀罕玩意。

  但那都是单片镜,无镜架的,就是个手持放大镜,用起来很不方便。

  而刘基看到的这副,却是双镜片,有镜架的,甚至还有鼻托,与后世的眼镜别无二致了。

  “是,那天先生不是说自己眼花的厉害吗?我看宫里有单片眼镜,就让人把两片合成一副试试。”朱桢憨憨笑道:

  “没想到碾玉作的匠人,动作这么快,才两天就做好了。”

  “多谢殿下。”刘基心说,在你爹手底下,谁敢懈怠半分?

  他戴上去试了试,果然方便至极,看书时甚至忘了眼镜的存在。

  刘伯温不禁赞不绝口,直夸殿下巧思无双。

  “恁喜欢就好。”朱桢也很开心,送礼送到心坎上,绝对可以大大拉近双方距离。

  “先生平生高洁耿介,这回为我破例撒谎,学生实在感激不尽。”

  “老夫并未撒谎。”却听刘伯温悠悠道。

  “呃……”朱桢一愣。“先生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刘伯温摘下眼镜,微微一笑道:“老夫确实亲眼目睹了,齐王推殿下落水那一幕。”

  “啊这……”朱桢呆住了。“不是,你不是说,没看到吗?”

  “老臣年纪大了,记性不大好。一开始没想起来,也很合理吧?”刘伯温面不改色的说着,将那副眼镜小心收入匣中,然后纳入袖中,唯恐他抢回去一般。

  “那怎么又想起来了?”朱桢气息渐粗道。

  “许是被殿下感天动地的孝心打动了吧。”刘伯温哈哈大笑道:“何况齐王殿下,也应该得到教训。”

  “六!”朱桢一阵郁闷,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合着老先生一直在逗自己玩呢。

  刘伯温好像很喜欢看他吃瘪的样子,欣赏了好一会儿才安慰他道:“当然,殿下的表现也让老夫刮目相看。”

  顿一顿,他又意味深长道:“老臣现在有些期待,说不定,殿下真能救我一命了呢。”

  “老奸巨猾。”朱桢啐一口。让刘伯温这么一夸,他感觉气又顺了。

  也对,对方可是智慧的化身刘伯温啊。

  自己小孩子家家,怎么可能玩得过他?

  嗯,不丢人。

第十五章 朱老板的卷王生活

  朱元璋能白手起家,造就这份千古伟业,当然要靠上天眷顾,但更离不开他的自我奋斗。

  哪怕当了皇帝后,朱老板依然雷打不动,每天寅牌时分,也就是凌晨四点便准时起床,洗漱之后先来几套习题……呃,先批几份奏章醒醒神。

  之后半个时辰是早课时间。朱老板是目不识丁的苦出身,但非常重视学习,每日不辍。

  不过他学习以听书为主,由宋濂等一干饱学宿儒把书的内容,翻译成白话讲给他听。

  这样他就可以边吃早饭边听,两不耽误。有时候还能抽空看几本奏章,酝酿下早朝该骂谁的娘。

  然后摆驾奉天门,上早朝。

  下朝后,朱老板立马移驾武英殿,召见相关大臣,就早朝上的议题进行复盘。征询他们的意见,调整自己的决策,下达最终的旨意。

  国朝初定,天下未靖;制度草创,百废待兴。要讨论的国事浩渺如烟,很多时候连午膳都顾不上吃,朱老板和大臣们只能一边讨论,一边用些点心充饥。

  一直马不停蹄忙到午后日头偏西,端坐在龙椅上的朱老板,却依然腰杆笔挺,声如洪钟,不见丝毫疲态。

  他的右丞相胡惟庸也是精力超人之辈,而且还比朱元璋年轻一截,这会儿却被生生耗得恍惚了。

  一阵头晕眼花之后,老胡不由暗叹,这他妈小时候放过牛的,就是不一样……

  他偷瞥一眼高高在上的御座,只见斜阳透过大殿的窗棂格子,将道道金光投到洪武皇帝身上,让朱老板也变得神圣又神秘,如不可仰视的神祇一般。

  “小胡,徐大将军的奏本,你咋么看滴?”这时,神祇开口了,一嘴凤阳话。

  胡惟庸心中一紧,赶紧收起那丝不敬,恭声道:“回禀上位,大将军所言‘因军粮不济,导致北伐推迟’,乃实情也。”

  说着行云流水的俯身跪地,叩首请罪道:“中书没有尽到职责,让上位、大将军和将士们失望了,微臣羞愧万状,请上位治罪。”

  “少在那里学拉拉蛄叫,咱要晓得的是,为嘛开中法不灵光了?一开始不是很坚挺吗?这才搞了几年啊,咋就瓤成了银样镴枪头?”朱元璋质问道。

  “这……”胡惟庸用袖口擦擦汗,借机整理下思路。

  ……

  所谓‘开中法’,是洪武三年,因北伐蒙元的大军急需军粮,只靠官府运输力有不逮。时任山西行省参政杨宪,奏请允许官府募集商人输粮边地,换取盐引作为报酬,称为‘开中’。

  此法一经试行便效果显著,迅速解决了北伐大军的粮草问题,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于是,洪武四年,朝廷制定中盐则例,在全国边境推行开中,效果同样立竿见影。

  然而,这才过了三年,商人向边地输粮的数量便锐减了一半。哪怕朝廷提高了支取盐引的额度,也无济于事。

  朱元璋对此十分忧虑,这已经是他半年来,第三次问起此事了。

  “回禀上位,早在四月,微臣便密令刑部派出得力快手,秘密查访此事了。”

  “哦,有眉目了?”朱元璋眼前一亮,知道小胡必不放空炮。

  “是。”

  “那你干哈不吱声?”

  “因为牵扯太深,微臣不敢不慎重。”胡惟庸沉声答道。

  “你个豁牙巴想包庇谁?”朱老板的语调,变得阴沉起来。

  “微臣不敢,微臣只是唯恐辜负上位的信任,想要办成铁案后再具本禀报。”胡惟庸嘴角一抽,‘豁牙巴’是凤阳话少了颗牙齿的意思。

  因为他初入中书时,被杨宪一拳打掉一颗门牙,说话也有点漏风……

  “这会儿就讲!”朱元璋可没那个耐性。

  “似,上位。”胡惟庸直起身,仿佛横下一条心来禀报道:

  “有道是‘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开中之法能效果良好,是因为商人通过盐引赚的钱,超过了运粮边地的花费,获利良多,自然趋之若鹜。”

  “你的意思是,商人们现在赚不到钱了?”朱老板一如既往的敏锐。

  “英明无过上位,这就是问题所在。”胡惟庸沉声道:“现在商人开中,非但赚不到钱,弄不好还会赔钱,运粮的热情自然大打折扣,这就是大将军缺粮的缘故了。”

  “那为什么原先能赚到钱,现在赚不到钱了?”

  “因为私盐泛滥,靠盐引合法支盐贩盐,自然成了赔本的买卖。”

  “贩私盐?”朱元璋的语气愈发不快。当初他的心腹大患张士诚,就是贩私盐起家的。

  所以朱老板对这些心狠手黑胆子大、本钱雄厚马仔多的私盐贩子,十分的警惕。

  “咱这些年三令五申《盐法茶法》,严打私盐贩子,抓到就杀!这才消停了几年,咋么又尻起来了?”

上一篇:爆红从报警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