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长津湖开始 第573章

作者:村中修狗

  10月20日,日军统帅部下令,从中国华北和日本国内抽调部队,以第6、第118、第114师团为基干,组成第10军。

  登陆地点选择了金山卫。

  沪上地形特殊,向大海突出,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尖锐,上边是长江,下边是杭州湾金山卫,想要攻打沪上,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上边或者下边登陆,进行南北夹击。

  此次登陆的司令官是柳川平助,此人原是驻台军司令官,曾参加过日俄战争,以惯用迂回战术而著称。

  临战前,他训诫士兵,山川草木皆是敌人。

  此时,日军在沪上的兵力达到了6个师团,牵制苏州河南岸的国军,并以三个师团,接近十万人的在杭州湾登陆,包抄在沪上的中国军队。

  4日,日军第四舰队以大小155艘舰船,进入杭州湾金山海域。

  5日拂晓,趁着大雾涨潮,第10军从延绵几十里的海滩上登陆金山卫。

  防守杭州湾北岸90公里岸线的原本有第8集团军所属两个师的兵力。对于金山卫的地位,中国方面并非是毫无考虑,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张发奎了解历史,戚继光于闽浙荡寇时代,日本曾在金山登陆而扰乱浙境。

  日军很有可能会以历史作为依据,把这段历史重演的可能。

  张发奎曾实地考察了金山卫,在那里配置了一个炮兵连和一个步兵营,并再三叮嘱对海上要再三戒备。

  而光头对杭州湾的重要性也相当清楚,沪上‘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光头在杭州湾附近部署了三个师的兵力,用来抗击日军登陆,但由于沪上市内越大越激烈,部队不断地向北调动,最后在杭州湾只放了一个。

  随着时间推进,淞沪前线战事已经扩大,兵源枯竭,中国军队日益维艰。

  大场失守后,苏州河南岸也危急,浦东同时骤然吃紧,张发奎于11月3日抽调防守杭州湾的第62师主力进驻浦东,而就在第62师主力到达浦东第二天晚上,日军就在金山卫登陆了。

  在杭州湾北岸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只剩下第62师两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第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既没有重炮,有没有像样的工事,面对日军舰炮、飞机连续轰炸4个多小时,防守的中国军队被彻底击溃。

  杭州湾防务的失误,彻底改变了整个淞沪战场的战场走向。

  光头更是在日记中记载:“使金山卫、乍浦一带,负责无人,不注重侧背之重要,只主意浦东之兵力不足,调金山、乍浦,大部移防浦东,乃使敌军得乘虚而入,此余战略最大之失败也。”

  记载日记,组织不了灾难的降临,一旦日军从沪上南北形成合围,不仅严重威胁60多个师,几十万参加淞沪抗战的中国军队,还将危及嘉兴、杭州、苏州、无锡和金陵的安全。

  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的獠牙,也显露出来。

  他们残忍的杀害了1015名无辜百姓,砍断了1600名老百姓的手臂,让他们站在河边,等着陈将军去看。既要给中国守军制造军事困难,同样还在制造杀戮的困难。

  日军登陆后,迅速向嘉定、吴江、昆山、太仓一线推进,他们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与北部越过苏州河的日军部队会和,形成南北夹击,对守卫沪上的中国守军形成包围。

  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是所有中国将领都始料未及,几十万将士的性命危在旦夕。

  是退,是守?

  张发奎、陈诚等人再次提出,应该立即实施战略撤退,沿途布防,层层阻击。

  陈诚的想法是,中国地广,完全可以把放日军进来,而后从各个方向进行牵制,分化日军兵力,不让日军兵力集中。

  但光头迟迟未能够下达决定,他想的是,希望能够回调部队,稳住阵地。

  并在日记中记载,‘如我军能站稳现有阵地,三日以后当无危险矣。’

  光头还算是个人才,他所考虑的方方面面都相当足,深知中国军队的不足,想要以中国军队去完成独立抗日战争,以当时的国力和国情来看,是无比困难的。

  所以,从淞沪会战开始,光头想要利用国际干扰,来从中进行调停,来让中国渡过这样的困境的想法就一直从来没有停止过。

  哪怕到了现在这般危险的境地。

  所以,光头对于‘九国公约’会议,一直抱有非常大的期望。

  遥远的布鲁塞尔,‘九国公约’的会议正在召开,光头的希望,全部落在了九国公约上,他希望中国军队拼死坚守沪上,能够引发国际上的关注,向日军方面施压。

  夏远靠坐在椅子上,继续回忆着这个特殊的时代。

  “光头的想法注定要落空,九国公约无法制裁日本。”

  因为,欧洲一个小胡子在这一时期崛起了。

  小胡子的崛起,标志着法西斯的崛起,欧中众多国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小胡子身上,哪里还有精力去管中国的事情。

  欧洲佬不会为了中国,再得罪日本。

  可,这些欧洲佬也不知道,日本的野心,也不仅仅只限于中国。

  而美国正在实行孤立主义政策,也不想得罪日本。

  光头对‘九国公约’过高的希望,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这就直接影响了沪上战事。

  淞沪会战结束以后,陈诚将军反思的相当到位:“政略影响战略,战略原是达成政略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战争既启,就应该以战略为主,不能因政略牵制战略。”

  这样的观点,在朝鲜战场得到了证实。

  抗美援朝战争,想要迫使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就要用战争来击垮美国防线,从而达到完成政略的目标。

  政略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政略,而去影响战略。应当是以战略去影响政略。

  真理是用拳头打出来的。

第141章 大溃逃

  留守前线的部队,注定要伤亡惨重。

  他双手枕在脑后,想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放松一下,以准备接下来的金陵保卫战。

  不过,对于如何从中插手,夏远还没有任何头绪。

  过程已经不重要,以他个人力量,只能影响一场战争的走向,而无法影响总体。

  金陵最终还是会被攻破。

  日本鬼子的野心,也不会因为一次小战争的失利,而发生改变。

  狼子野心,岂能更变。

  若不然,日本鬼子也不会无耻到大半个世纪后,仍就不承认慰安妇、大屠杀等等。

  夜深了。

  金陵最高统帅府。

  光头还没有睡觉。

  一盏台灯亮着,散发着明亮的光芒,光头躲在凳子上,翻看着从前线传递回来的战报,脑子里嗡鸣阵阵。

  日军攻下杭州湾的金山卫,整向着苏州河移动。

  他心里对九国公约还抱有期望,正在犹豫着是否要把部队,从前线上撤退下来。

  生死攸关之际,张发奎果断调整部署,命令第67军军长吴克仁率部经松江向金山卫方向前进,正面阻击日军。

  毫无疑问,一场惨烈的阻击战开始了。

  日军登陆部队三个师团,兵力达到了十万人。

  但是,在付出巨大伤亡,牺牲的代价,这一临危应变之举,阻击了日军的推进速度,为陷入险境的几十万中国军队赢取了时间。

  这时,日军已经占领了黄浦江南岸,距离松江城只有五公里。

  松江是沪浙咽喉,一旦日军占领了松江,就将切断中国军队向西和向南的退路。而此时在松江驻守的,仅有一支当地的保安队,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

  6日,张发奎下达死命令,命令该保安司令协同40军军长郭汝瑰,67军军长吴克仁死守松江县城三日,违即军法严惩。

  当天傍晚,郭汝瑰便率领40军抵达松江县城。

  40军是从四川千里跋涉而来,参加淞沪会战,在参与了数次血腥、壮烈的阻击战后,从主战场上撤退下来,整整一个军的将士,而今仅剩下500余人。

  夜深了几分,吴克仁率领的67军抵达松江县城,还没有集结完,就遭到了日军猛烈的炮火袭击,随后日军也对松江县城展开了疯狂的进攻。

  为了死守松江县城三日,也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第67军在松江县城浴血苦战,三天血战,以67军为首的主力在松江保卫战中,打的艰苦而悲壮,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血和肉的代价。

  刺刀撕裂血肉,炮弹把人体撕的粉碎。

  面对日军的进攻,守护松江的国军,将坚韧不拔、悍不畏死发挥到了极致。

  弹药打光了,所剩无几。

  就和日军展开激烈的血肉搏杀,一支刺刀用不了多长时间,血的滚烫,能把刺刀烧钝,一些将士的刺刀十分艰难的才能刺穿衣服,捅进日军的身体里,刺刀没了,就用牙齿撕咬,双方在战线上激烈肉搏,手榴弹成为了杀伤力强大的武器。

  一些连队发现,一名士兵用一颗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远比拼刺刀带来的伤亡小很多。

  拼刺刀,有的时候,一名日本兵能拼杀三名国军士兵。

  但是用手榴弹,和日本鬼子纠缠到一起,有的时候,一颗手榴弹能带走一至两名日本鬼子。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去跟日本鬼子拼,不少士兵在战壕里握着刺刀,等待日本鬼子的部队时,他们会把手榴弹放在伸手就能够拉到的位置,这样,就算日本鬼子刺刀戳进自己的身体,也有时间拉响身上的手榴弹。

  按照连长的话就是,听个响,什么也不知道,等着下辈子投胎了,又是一条好汉。

  松江保卫战的血拼十分惨烈。

  三日后,没有收到撤退的命令,反而是收到了继续苦守三天的命令。

  11月8日。

  日军凭借着强大的火力,从松江城的东、南、西三面,以坦克、装甲车、重炮、飞机等重火力掩护,突入松江城,守军殊死抵抗,第67军将士大部阵亡。

  到最后,只剩下两个排突围出去。

  第67军残部渡河时,日军追兵赶到,43岁的年轻军长吴克仁以身殉国,是淞沪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将军长。

  67军事东北军。

  东四省被压抑的太苦,不抵抗政策是上级决定,而并非他们底层军人。

  军人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抵抗的撤退,很多人心里憋屈,淞沪会战,东北军来了7个师,大都伤亡惨重。

  日军占领松江后,獠牙显露。

  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经浙江、安徽直奔金陵。

  主力则指向嘉兴、平望,切断了沪杭铁路及公路,与此同时,日军第16师团在江苏太仓白茆口登陆,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与第6、第18师团形成合拢之势。

  苏州河北岸的日军6个师团强渡苏州河以后,也迅速向杭州湾登陆的第10军靠拢。

  情况,已经到了相当危机的时刻。

  退守苏州河南岸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再不撤退,就会全军覆没。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白崇禧再次向光头提建议,中国军队应当立即向吴福线后撤,何应钦等人也提出,已到了不能不后撤之时会。

  在众多人的劝说下,光头这才意识到,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性,并于松江失守的当天晚上,下达了撤退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