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626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甚至‘周鼎’和‘九鼎’是不是一个东西都依旧具有争议。

  因此很多人认为九鼎其实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器物。

  但即便是那些认为九鼎不存在的人,也无法否定九鼎在华夏文化的地位和特殊性。

  当然了。

  以上的这部分人指的是单纯认为九鼎为虚构的专家或者相关爱好者,不包括那种跟着西方认为夏朝不存在所以没有九鼎的傻X。

  而除了九鼎之外。

  排在第二件的那件宝物嘛,自然便是……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用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物做成的,在它身上有两段故事。

  一件叫做卞和泣玉。

  另一段叫完璧归赵。

  如今的滇省盛行赌玉,而他们就信奉卞和赌玉为祖师。

  卞和于荆山得一石头,认定了是宝玉,先后献于楚厉王却遭楚厉王不信,认定欺君给予膑刑(挖出膝盖骨头)。

  他不服,又于楚武王时再次献玉。

  结果又被认定欺君,又把另一个膝盖骨挖掉了;

  后来卞和居然还不服,于荆山日夜哭泣。

  楚文王听说后召见,他竟然说“臣非悲刖,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于是楚文王命人破开石头,果见宝玉。

  因为该玉卞和所献,故名“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候,秦国听说了这块宝玉,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足见宝玉价值连城。

  但是当忠肝义胆的蔺相如捧出它的那一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啻使和氏璧的价值更进一步。

  当然了。

  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卞和泣玉,它们都存在一些二创的色彩。

  比如卞和哭出血泪等等。

  但单讨论和氏璧本身,它的存在还是没有问题的。

  待秦朝一统天下后。

  秦始皇得到了这个旷世奇珍,派人将这块和氏璧雕成一块玉玺。

  并命李斯在上边题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可能李斯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的这这一刻,便开启了和氏璧的传奇生涯:

  从此以后。

  它就是皇权的象征,荏苒千年。

  只是那个希望“传至二世乃至万世而为君”的秦始皇恐怕也和李斯一样,没有料到自己的王朝不仅未能“既寿永昌”,而且就在这块儿玉玺的见证下二世而亡。

  当秦王子婴用脖子系着这块传国玉玺时,和氏璧不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见到了它的新主人——刘邦。

  从此之后。

  这块玉玺就叫“传国玉玺”。

  任何一个新王朝要想证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须得到这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宝玉!

  再后来。

  高度疑似穿越者的王莽篡汉。

  他派手下安阳侯王舜向自己的亲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时,老太太大怒,遂将玉玺扔向金柱。

  biaji一声,传国玉玺磕掉了一个角。

  于是呢。

  王莽便给玉玺镶上了金边。

  这就是金镶玉这个词的由来。

  王莽之后,下一个与玉玺纠缠在一起的是孙坚。

  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之际。

  孙坚率部与诸侯讨伐董卓,没想到却在洛阳宫中的枯井下发现这块玉玺。

  玉玺再一次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魔力——孙坚觉得优势在我,决定打自己的天下。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孙坚死于刀箭之下,他的儿子、孙十万的欧尼酱孙策把这块玉玺献给了骷髅王袁术。

  朝代更变,不变的是那玉玺。

  之后。

  三国一统于晋,晋又分西东。

  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

  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

  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更为了宣传自己的“神性”,石勒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他们姓石,得到宝石,以后天命不绝。

  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年,玉玺随着后赵的灭国传到冉魏手中。

  后冉魏又乞兵东晋,没想到传国玺竟为晋将领骗走。

  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就这样。

  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

  等到隋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又被收入隋宫。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

  传国玺又被萧后携带遁入漠北突厥。

  唐贞观四年。

  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佑四年。

  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

  十六年后。

  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公元939年。

  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

  从此,传国玉玺再无踪迹。

  虽然往后的宋、元、明、清都有玉玺被发现的传闻,但后来尽皆被证明都是虚假消息。

  等到了乾隆即位后。

  他命人刻了二十五方玉玺,放置于故宫交泰殿。

  后世大家见到的那种厚厚方方的玉玺就是这种,方四寸、厚两寸、高三寸。

  看起来跟三包方便面叠在一起似的。

  而实际上呢。

  秦汉的玉玺个头都并不大。

  比如陕历博有一枚高仅2厘米、边长2.8厘米、重才33克、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着完全不起眼儿的玺印。

  但它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中国年代最早且唯一的一枚皇后玺印。

  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状螭虎;

  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该玺是1968年被当时还上小学的孔忠良在XY市狼家沟水渠旁捡到的,此地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千米的陵园之内,因此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吕后的佩印。

  另外根据三国志记载。

  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同时三国志在这段引用的是韦昭的《吴书》,是吴国的官方史书。

  这段描写也是玉玺形貌最早、最重要的记载。

  一汉寸等于2.3cm,其中方圆指的是周长而非边长,也就是传国玉玺的尺寸大概就2-3厘米。

  另外和氏璧的厚度也能作为相关证据。

  ‘壁’在古代是一种扁平型的玉器,中间有个小孔。

  尔雅·释器有云: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指的是边,好指的则是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具体各位可以搜索商朝玉联璧或者汉代青玉玉环玉璧的图片看看。

  也就是说。

  卞和的那块玉石被打开后,楚文王派玉人打磨成了扁平的‘壁’,进行了一创。

  接着秦始皇把‘壁’再抠出了玉玺,属于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