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428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如果徐云真的能拿出一些吸引人的东西,剑桥大学方面定然会有所扶持。

  届时或许在更高的层面依旧无法与使徒社对抗,但在校内说不定还真能压过使徒社一头:

  别的不说。

  光根据老汤自己了解到的信息,目前校内就有不少学生对于科技很感兴趣。

  况且有句话说的好。

  反正不要钱,多少试一点嘛。

  假若这个新社团能够在学联会长的竞选中给自己带来一丁点儿的支持,或者稍微对冲使徒社的压力,都可以算是意外的惊喜了。

  想到这里。

  老汤不由停下脚步,对一旁的艾维琳问道:

  “艾维琳同学,你的想法呢?”

  艾维琳静静看了眼徐云,直到把他瞥的有些发毛了,才道:

  “我没意见,建社的话算我一个。”

  见此情形。

  徐云方才松了口气。

  没错。

  建立一个新社团,这就是他刚刚灵光一现冒出的想法。

  毕竟使徒社注定会使自己的评分降低,那么干脆就搞出一个评分更高的社团嘛!

  反正纵观使徒社200多年的历史,1850-1900阶段参政的这茬社员,基本上都没啥好货色。

  既然如此。

  为啥不把这些毒瘤给抛弃掉,成立一个科研色彩更浓郁的社团呢?

  至于这个新社团能与使徒社抗衡的底气嘛……主要有两点。

  一是徐云的穿越者身份,论政治他可能是个弟弟,但在1850年讲科学……

  开玩笑。

  你把使徒社的那群人捆起来,恐怕都赢不了他一根手指头。

  第二个原因嘛……

  则是使徒社目前还很年轻,盘外招威胁不到徐云的人身安全。

  使徒社成立的年份是19世纪20年代,具体年份后世看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丁尼生是在1828年才进入的剑桥大学。

  哪怕考虑到丁尼生在三年前就和F.D.莫里斯相熟的情况,使徒社实际的成立时间也不会早于1825年。

  1850-1825=25。

  按照‘天使’……也就是研究生22岁入学来算,目前第一批使徒年纪最大的也不过47岁。

  更别说这还只是最理想的一种情况。

  在后世能够查阅到的资料中,使徒社第一位进入政坛的成员叫做费利佩·维拉,眼下才42岁呢。

  这种年纪的使徒哪怕进入了下议院,顶多也就是普通议员……也就是下议院650席中的一位。

  议员的身份就眼下的英国社会而言肯定很尊贵,但距离真正的权力中枢,最少还有15年的路要走。

  所以说。

  如果面对的是2022年枝分叶散、关联无数行业的使徒社,徐云肯定二话不说,回宾馆洗洗睡觉完事儿,结算的时候爱扣几分扣几分吧。

  但1850年的使徒社……

  徐云自认为还是有些机会能掰个手腕的。

  当然了。

  建立社团的意向好定,但实操起来却还有很多环节要走。

  比如……

  纳新的事情。

  ……

  说来也巧。

  老汤和艾维琳定的酒店正好是同一家,因此三人便省了另外安排交谈地点的麻烦。

  在回到酒店后。

  他们很快便重新聚在了徐云的客房。

  老汤先是从酒店前台买了些果干、芥末豌豆、炸猪皮、康沃尔馅饼等英国常见的下酒菜,又招呼徐云拎回了一桶黄油啤酒。

  三人就这样在房间里一边喝酒,一边聊起了社团的事情。

  “汤姆逊先生,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徐云从餐盘中拿起一片炸猪皮,放在嘴里卡兹卡兹的嚼了起来:

  “我们的新社团不参与政治、也不涉及文学,唯一的宗旨就是探究科学真理。”

  “至于场地则先向惠威尔院长租借,有前几天的事情打底,想必问题不大。”

  威廉·惠威尔在二十多年前便提出了科学家这个词,所以老汤很轻松便理解了他的想法,问道:

  “你的意思是……组建一个自然科学的爱好者团体?”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不过科目上可能比较偏向物理、化学和生物,古典科目我暂时不考虑在内。”

  说完他顿了顿,将左边手肘靠到椅子上,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又说道:

  “其实这些天我也有观察过校内的一些情况,自然科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校内的潜在受众却不少。”

  “别的不说,光前几天我们做实验的那块空地,这些天就一直有人围在那儿鼓捣些什么呢。”

  老汤轻轻点了点头。

  徐云说的这件事他也知道,在徐云三轮实验结束后,便一直有些学生在尝试着复刻相关实验。

  学校方面对此也没有下令制止,还很大方的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设备供学生们尝试还原。

  如今一到晚上。

  那一块区域便会聚集起十多位学生,外加不等数量的围观者。

  所以就像徐云说的那样。

  虽然目前剑桥大学才设立自然科学这门课不久,但受众这块还是非常有潜力的。

  其实想想也正常。

  毕竟科学和文学,本就是后世的两大领域。

  徜徉在文学海洋中的人很多,但喜欢搞实验的人也不少不是?

  更别说1850年还处于近代科学的启蒙阶段,许多实验其实不需要太过精密的设备就能进行。

  这种未知现象在观念上还是很具有冲击力的。

  除此以外,后世有一则数据也能证明这点:

  在原本历史中。

  1850年剑桥大学选择自然科学的新生人数是107人,占新生比16.5%。

  1852年就上升到了176人,占比为23%。

  1855年更是达到了297这个数字,占比更是达到了35%。

  这还是专修人数,算上选修的学生还会更多。

  看着颇有些信心的徐云,老汤沉吟片刻,问道:

  “徐云,社团如果顺利成立的话,你打算怎么招新?”

  “是直接去那片空地上拉人,还是印发传单?或者是私下募集社员?”

  后世搞过推销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潜在客户是一回事,把他变成真实的消费人群,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目前剑桥大学只能算是存在可供科学社团发展的土壤,但想让这些土壤长出果子,显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事情。

  在老汤看来。

  徐云的拉人方式应该就那几样:

  晚上去空地那边尝试说服重复搞实验的学生,或者就是广撒网式的发布传单。

  再离谱一点,就亲自女装PY啥的……

  例如当年的使徒社。

  没错。

  使徒社一开始也遇到了招募上的困难:

  建社初期,丁尼生等人看上了一位叫做吉亚内利·科内的古典文学专业新生,可对方对于入社有一些抵触。

  于是丁尼生他们私下里凑了一些钱,以茶话会的形式邀请了对方前来做客。

  就这样软磨硬泡了一个多月,吉亚内利·科内才最终屈服在了使徒社的甜点下……

  顺便再说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丁尼生后来不是自费出了一本《抒情诗集》嘛——也就是促使哈勒姆撰写了《论现代诗歌的特征和丁尼生的抒情诗》的那本,出版后就成为了一个穷光蛋。

  加上哈勒姆和另一位F.D.莫里斯也是个穷逼,所以使徒社一度没钱去购买甜点了。

  于是无奈之下。

  丁尼生只能亲自出马,追到了伦敦一家蛋糕店店主的女儿,从此才让使徒社有了新的甜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