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336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而陈省身的经历,便是典型的前者:

  物流毕业的履历让他在政治方面长期有着极深的顾虑,这导致在很多留学生回国的时候陈省身一直在怀疑与动摇。

  同时众多留学生回国的那段时间恰逢陈省身的女儿陈璞出生,陈省身担心女儿和刚生产完的妻子坐太久船会出事,便最终决定留在了海对面。

  接着再往后的故事就是所谓的砝码叠加了,如果没有今天这么遭事儿,陈省身就将在一个多月后留在海对面。

  至于他所说的老华……指的则是华罗庚。

  当初华罗庚曾经写信劝说陈省身回国,不过陈省身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海对面。

  后来1955年兔子们评选第一批学部委员,陈省身的恩师孙光远遗憾落选,陈省身便认为这是华罗庚对自己的报复。

  二人为此还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好在后来还是说开了。

  当然了。

  这件事最终并没特别影响二人的交情,远远没有发展到小杨小李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倒是陈省身和丘成桐的关系不是很好……

  接着陈省身又看向了李景均,问道:

  “景均,你呢?”

  “我啊?”

  李景均闻言伸了个懒腰,目光悠长的看向了远方的天空:

  “我也准备回去,毕竟我和你们不一样,我逃难来的嘛。”

  “现在既然有了两位大人物作保,我肯定就打算回国了。”

  陈省身点了点头。

  李景均这话倒是没啥问题。

  李景均确实是所有留美学者中的绝对另类,这年头留美学者里头为物流工作过的有不少,但像李景均这样的还真是孤本一个。

  不过幸运的是。

  如今国内主要领导已经知道了李景均的情况,还共同署名给他来了封亲笔信,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有不回本土的理由。

  况且李景均的亲朋关系也都在国内,据陈省身所知,自己这位好友对海对面的生活习惯、食物种类也并不是特别适应。

  所以李景均的回答不算出乎陈省身的预料,这是最好猜的一个答案。

  紧接着。

  李景均和陈省身同时转过头,将目光锁定了一旁的……小杨。

  “小杨,你呢?”

  听到两位长辈的问题,小杨的脸上忍不住浮现出了一丝迟疑。

  说实话。

  别看现场三人中小杨是坚持最久才入籍海对面的华夏学者,但其实他的内心远远没有他履历那么坚定。

  例如在过去这些时间里,他的父亲杨武之就曾经多次远渡重洋,想要将小杨给带回华夏:

  1957年到1962年夏天,杨武之三度在日内瓦和小杨团聚,其中也多次提到希望杨振宁能够报效祖国的想法。

  不过可惜小杨的母亲罗孟华却每次都不赞同儿子回国,其中在杨武之介绍道国内可以制造飞机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

  于是小杨的回国之路就这样磨着磨着中断了。

  当然了。

  如果就这样把责任归结到所谓的‘慈母’身上,那么对罗孟华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小杨本身的意愿同样不可忽视。

  至少在当时那段时间,小杨并不太愿意回国。

  不过很微妙的是。

  在小杨入籍后的第七年,他又主动提出了想要回国做贡献,不过这个申请却被与徐云聊天的那位作家给劝解开了。

  其中的心路历程,大概也只有小杨本人才懂吧……

  可惜后世看来,小杨……或许说老杨多半是准备将这段过往,以及他和小李的恩怨独自带进坟墓封闭了。

  眼下这个时期随着某些变数的出现,小杨又一次面临了回国与否的选择。

  而这一次……

  他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面对眼睛眨也不眨盯着自己的李景均和陈省身,小杨的脸色也渐渐开始变幻了起来。

  虽然在原本历史中他最终入了海对面的国籍,但这并不代表他对自己出生的故土就没有任何情感——真要是那般无情,他不可能拖延了足足19年才在移民合同上签字。

  只是原本每次都是海对面的砝码重过了本土,而这一次却是本土砝码逐渐占据了上风……

  赵忠尧……

  陆光达……

  杨武之……

  一位位朋友亲人的面容飞快的从小杨脑海中闪过,最终画面定格在了去年父亲杨武之送给他的那面国旗上。

  尽管只是记忆,小杨却感觉到了国旗上传来的热度。

  小半分钟后。

  小杨缓缓睁开了紧闭的双眼,整个人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决定:

  “景均兄,省身兄,我也和你们回国,咱们……”

  “同归!”

第677章 回归祖国的方法!(上)

  同归。

  当这两个字从小杨口中说出的一刹那。

  坐在他身边的陈省身与李景均二人的呼吸,都随之停滞了片刻,心脏砰砰的跳了起来。

  别看小杨的年龄比他和李景均小了十多岁,在三人中属于当之无愧的“小弟”。

  但实际上。

  在如今的所有留美华人中,小杨和另一个分道扬镳的小李,其实是地位与成就最高的两名学者——因为他们刚拿过了诺贝尔奖。

  同时他们的年轻又不是那种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二十岁或者三十岁,而是年富力强的临近四十。

  同时正因如此。

  小杨和小李也是最难被说动回国的学者之一,属于各种意义上的华人最高峰。

  结果没想到。

  如今随着《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篇论文的问世,小杨居然硬生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这可是他父亲杨武之都没劝动的木头呢。

  实际上不仅仅是小杨,现场这三人任意一方做出的决定一旦传出去,都可能会引起巨大的社会讨论。

  毕竟……

  陈省身和李景均的能力也不是盖的。

  如今陈省身在国际上的名气甚至还要超过了已经回国的华罗庚,属于华人数学界当之无愧的一哥,当代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

  李景均在后世的名气可能要比陈省身小点儿,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同样影响力极广,属于群体遗传学开山鼻祖类型的人物。

  后世倘若有人问华夏为什么没有出过流派祖师,很多人都会将李景均作为反驳的答案摆在对方面前,由此可见其地位之特殊了。

  还有很多人熟知的随机双盲实验,这个概念其实也是出自李景均之手……

  不久前小杨为了方便解释论文概念,特意提到了沃森的DNA双螺旋结构,而沃森在遗传方面就曾经向李景均请教过知识。

  如今DNA的研究逐渐被重视化,李景均的地位也几乎每日都在升高。

  不夸张的说。

  现场这三人能够任意回国一个,都足以令国内感到欢欣鼓舞。

  如今三人都动了回归大陆的念头……

  这显然算是远超预期的消息了。

  “……”

  接着过了片刻。

  李景均深吸一口气,对陈省身和小杨说道:

  “省身,小杨,大家愿意回国是好事儿,不过具体如何操作我认为咱们还是要讨论讨论。”

  “毕竟……海对面是不可能随便就放咱们回国的,那些人猴精着呢。”

  “当年光亚罗庚他们回国尚且如此艰难,我估摸着咱们这次也不会轻松到哪儿去。”

  听闻此言。

  陈省身和小杨齐齐面色沉重的点了点头。

  如今这个时期很多学者之所以选择留在海对面,除了早先提及的各类理由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的原因便是……

  海对面必然会对想要回国的爱国留学生下绊子。

  而且你能力越强,下的绊子通常就越狠。

  当然了。

  这年头海对面相对还要那么一点儿脸,拦阻手段方面的上限通常就是软禁,和后世某些极端手段相比要稍微柔和那么一小丢丢。

  但是……

  对于想要回国的爱国学者来说,这也确实是个实打实需要考虑的阻碍。

  况且海对面之所以没有选择威胁生命,很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有一定的顾虑,比如说“大国”的矜持、国际上的舆论、留学生本身交际圈的影响等等……

  而这种顾虑看似牢固,其实是很薄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