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手钓鱼人
毕竟在《新仪象法要》中,老苏亲笔绘制了14副星图,记录了1464颗恒星。
这也是后世收集的全天星图中,保存在国内的最早星图。
欧洲要到14世纪文艺复兴后,才会将星图拓宽到1022颗,并且记录了一些基础星象。
不但比老苏晚了两百多年,数量也比老苏少了一大截。
当然了。
另一幅刻录有1350颗的唐代敦煌星图,在时间上比苏颂星图还要早一点。
但遗憾的是。
它在一百多年前被斯坦因盗走,现存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因此不算在国内保存的星图之内。(这也是件很气愤的事情,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当初我在不列颠博物馆见过部分文献,心情极其复杂……)
作为一位曾经仰望过星空的当代大家,老苏自然也曾经想到过,能否利用水晶的放大效果去观察星空。
比如在老苏的书房里,此时就存放有一台简易的望远镜。
不过它的倍率只有五六倍,放大效果有等于无,看不清多少东西。
珍藏价值反倒要比实用价值更高一点。
不过有了这么些物件和过往经历打底,老苏在听闻徐云的介绍后,兴致也愈发浓烈了起来:
“小王,你的说法老夫勉强能够理解,推论之下也没多大问题,不过不知显微镜此物……”
徐云眨了眨眼,很快明白了老苏的想法:
“老爷,您是不是想问……显微镜能不能制作出来?”
“然也。”
徐云沉默片刻,继续道:
“想要制作一架简单的显微镜倒也不难,传闻在风灵月影宗内,这属于极其简单的技术,但凡有手就行。
不过与针筒和发电机一样,想要制作显微镜,材料方面也需花费一些钱财和精力……”
老苏闻言,连忙追问道:
“小王,需要哪些物件?”
徐云想了想,报出了几个名称:
“首先自然是要玻璃,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玻璃。
其中一种需要使用源自火山口的矿石制成,另一种的材料则需要用到江南西路特有的一种银灰色黏土……
其次便是胶水、木板、钉子等若干物件。
对了,之前制作好的酒精也要一些。”
diy显微镜。
这在后世的技术宅圈子里,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
当然了。
这里指的是光学显微镜。
生物老师没被气死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显微镜的原理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五个字:
凸透镜成像。
显微镜结构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组成。
其中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
并且物镜的凸透镜焦距,要小于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
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因此经显微镜到人眼的物体,都是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反光镜则用来反射照亮被观察的物体,一般有两个反射面:
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使用。
另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弱时使用,可会聚光线。
至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也很简单,目镜X物镜的数值就是方法倍数了。
现在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高就是1600倍,那些说可以放大几万倍的光学显微镜都是在忽悠人……
这个倍数的原理涉及到了衍射极限,也就是一个点光源会形成一坨衍射斑。
到了这个倍数,不论提高镜片折射率还是叠加镜片提高倍数,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起码在光学显微镜的范畴里是这样的。
当然了。
说到显微镜,肯定得提及这玩意儿的发明人。
此人和美洲大蠊一样,也是一位老龙套了。
没错!
此人正是……
罗伯特·胡克。
实际上。
根据后世考证,真正想到显微镜运作原理、并且发明出第一台显微镜的,应该是1595年的詹森父子。
但这两个倒霉蛋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制作出来后啥事都没干就嗝屁了。
因此在史书上,显微镜的发明权便成为了另外两人撕逼的战场:
列文虎克和罗伯特·胡克。
这两人的混淆程度之高,连人教版的生物书都出过错。
首先从时间点来做个定义:
在显微镜方面,罗伯特胡克的发明要比列文虎克早二十年。
不过胡克发明的显微镜倍率只有20倍,虎克的则高达270倍。
因此真正的说法应该是胡克发明了显微镜,虎克发明……或者说改良出了高倍显微镜。
另外在生物学贡献上,胡克虽然发现了细胞,但他观察的是软木塞的切片。
胡克放大后发现了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了它们。
但实际上。
他观察到的是死亡的细胞,他所看到的只是残存的植物细胞壁。
而列文虎克则观察到了活的微生物细菌,因此他才被认为是微生物学的创始人。
这就好比胡克和虎克都鼓捣出了时空机器,胡克穿越到了400万年前,发现了一具生物的骨架,他把这个生物取名成了恐龙。
虎克的技术比胡克好点,穿到了6500万年前,见到了真正的、活着的恐龙。
后者的发现明显要更完整一点,但由于前者先行一步的缘故,恐龙的发现者只能归属于前者。
总而言之。
胡克发现了细胞壁,并且命名了细胞。
虎克发现了细菌,观察到了完整的细胞结构,从而定义了微生物。
同时前者发明显微镜。
后者发明高倍显微镜。
这就是生物书上都讲不清的历史真相。
视线再回归原处。
按照徐云的设计,整个显微镜的DIY过程一共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保证物镜成像于目镜物方焦点处,具体可以用f′(x)=$frac{1}{3}$计算。
二就是倍数问题。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光学显微镜极限倍数的人是恩斯特·阿贝,他于1874年发明了1500的光学显微镜。
分辨率约200纳米,也就是最短的可见光波长的一半。
因此想要手搓一架光学显微镜,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现代工艺设备的辅助。
作为曾经手搓过两位数显微镜的技术宅,徐云自然很清楚一件事:
在古代社会,有两类材料可以完美的达到折射率和色散率的配比组合。
也就是冠冕玻璃和火石玻璃。
在21世纪,冠冕玻璃基本上和蔡司眼镜被捆绑在了一起。
但其实呢。
它是一类阿贝数大于50的玻璃,也就是镧系玻璃。
本土的镧矿场地主要在内蒙和江西,也就是唐代的江南西道,宋朝的江南西路,后世打开水龙头都流辣椒水的地方。
加之镧系稀土特点鲜明,以老苏的能力想要找到并不困难。
至于火山玻璃就更简单了。
顾名思义。
这是可以在火山口发现的一类矿石衍生品。
虽然以上两者有个比较麻烦的地方,就是一旦处理不好,可能残留钍等比较恐怖的放射性元素。
但如果流程得当,这些都可以很轻松的避免开来。
等原料凑齐后,再通过搅动玻璃溶液、平凸透镜等一系列技术,就可以制备出极佳的消色差透镜。
届时哦成品不说极限倍数吧,至少900倍的放大倍数还是不难的。
在显微镜的观察过程中,低倍镜头100可以红细胞,400倍可以看到比较清晰。
上一篇:重生在火红年代的悠闲生活
下一篇:网游之绝世毒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