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54章

作者:坐望敬亭

  于秋雨是上海戏剧界很有声望的学者,同时又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这次辞职是他数次请辞,上级部门才被迫同意。

  他辞职的消息一传出,在上海文学界便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在国内的文艺界,到了于秋雨这个级别的文化官员,自己主动辞职的极为少见,更何况他是不顾上级部门的多次拦阻,铁了心辞职。

  林为民得知他辞职的消息,立刻督促编辑室赶紧把《文化苦旅》的样书制作出来,抓紧时间印刷上市,这好歹也是波热度。

  所以在一堆书稿和样书送到他这里之后,林为民第一个看的就是《文化苦旅》的样书,然后便立刻让印刷厂抓紧时间印刷。

  于秋雨是第一次出版散文集,他在上海文化界有些名声,但在国内的文学界名声不彰,所以《文化苦旅》的首印册书并不多,只有两万册。

  林为民有先知,但国文社的同事们并没有,他也不想表现的太激进,反正以后还可以再印嘛!

  又过了几日,远去香江出差的李学刚回到了通文社,一见面就给大家分了几个小礼物。

  听说《九州英雄志》上市几天时间,书店方面又订了三十万份,李学刚惊喜的大呼小叫,跟大家闲聊了一会儿,他才跑去找林为民复命。

  他这次去香江的主要任务是跟梁羽生签订出版合同,梁羽生现在早已封笔,通文社想给他出作品集,因为有金庸作品集的热卖在前,所以梁羽生并没有什么抵触。

  唯一的不满就是通文社的名头没有国文社大,他和金庸当年在香江的武侠界一时瑜亮,如今金庸的作品集由国文社出版,自己的作品集却只能由下属副牌社出版,不满也正常。

  但这个问题,林为民早在与梁羽生电话沟通时就解决了。

  很简单,版税分成比金庸多一个点,老头儿立马就答应了下来。

  所以说文人啊,除了爱钱,更好面子。

  除了梁羽生作品集的出版合同,这次李学刚还在刘以鬯的引荐之下见到了林为民让他去见的作家。

  四位作家当中,南宫博年龄最大,成名最早,自年代初开始写作,以历史见长,一生共出版集及其他著作60余部。这次李学刚到香江去并未见到他的面,因为南宫博这几年受湾岛大学邀请,去了那边讲学。

  剩余三位作家中,温瑞安成名最早,七十年代初他凭借《四大名捕震关东》系列成为香江武侠界的红人,这二十年来作品不断,只管挖坑不管埋,《四大名捕》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今之侠者》系列、《布衣神相》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女神捕》系列、《游侠纳兰》系列……

  总之一句话,这人该死!!!

  这次李学刚倒是见到了温瑞安,但他这人很精明,只把《布衣神相》系列的出版权交给了通文社。

  《布衣神相》系列在温瑞安的作品序列当中质量中等偏上,李学刚拿到这套作品的出版权,算是不错的收获。

  黄鹰是四位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以为古龙捉刀而成名,后又供职于亚视,后世很多人熟悉的“僵尸系列”便是他在亚视时鼓捣出来的。

  因为早年为古龙捉刀,所以黄鹰在创作风格上与古龙有些相近,有喜欢他的人认为他的才华更胜古龙,成名作《惊魂六记》系列、《沈胜衣》系列、《天蚕变》系列等。

  这次李学刚去了香江才知道,黄鹰此时已经罹患癌症,听说内地出版社要引进他的作品,黄鹰立刻便答应了下来。

  所有作品打包出版,只提了一个要求,版税必须尽快支付他等着钱救命呢!

  最后一位黄易,成名最晚,88年才发表第一部作品,他的创作风格有别于传统武侠,所以在香江武侠界口碑有点两极分化。

  前两年跑到大屿山隐居,专心创作,今年又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

  听说有内地出版社要引进他的作品,黄易求之不得,当即便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四个作家当中,南宫博没见到,温瑞安的拿到了一个系列,黄鹰和黄易的作品全部拿下,李学刚此行成果堪称辉煌。

  当然了,他这次去只是见面谈了个意向,还得回来请示之后才能最后确定签合同。

  听完了李学刚的回报,林为民脸上满是笑容,夸奖了他几句,然后又道:“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黄鹰和黄易的作品中有些内容尺度过大,你们在审稿时要把好关。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内容不便修改的就不出版,需要小修的他们愿意自己修改就自己修改,不愿意自己修改的就由你们代笔。”

  李学刚点点头,“我明白了。”

  “行了。出去了一个多星期,今天就别上班了,休息半天,明天再来。”林为民笑呵呵的说道。

  李学刚立刻笑了起来在林老师手下工作,压力挺大,不过也挺舒心,特别懂得关心人。

  李学刚走后,林为民林为民的脸上也露出了几分笑容。

  有了这次的成果,再加上《九州英雄志》的成功,通文社未来几年时间的基本盘稳如泰山。

  ……

第592章 你在骂谁?

  《九州英雄志》创刊号七月中旬上市,一周之内便加印了四十万份。

  过了没几天的功夫,还没到月末,便再次加印三十万份,总发行量已经来到八十万份。

  从七月中旬上市发售,不到半个月时间,两次加印,每次的加印数量都是首印的数倍。

  任谁都看得出来,这份刊物大势已成,不需要三期四期,只创刊号一期,破掉百万份的总销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通文社的几个人最近这几天如坠梦中,只是创刊号而已啊,竟然能有如此声势,他们真的有点被吓住了。

  当年《今古传奇》创刊的时候第一期也不过卖了二十多万份而已,到现在每个月销量已经稳定在二百多万份,翻了十倍。

  《九州英雄志》创刊号的销量要是突破了一百万份,那岂不是说……

  不敢想,根本不敢想!

  《九州英雄志》一鸣惊人,不仅让编辑部的几人年轻同志精神恍惚,连国文社的同事们也在惊叹。

  大家之前还在讨论三期破百万销量的事,现在看,人家哪里需要三期,一期就够了!

  创刊号销量破百万,在中国报刊界,这种情况闻所未闻,堪称妖孽!

  大家非常谨慎的猜想,创刊号破百万份,经过半年一年的发展,《九州英雄志》的单期销量稳定在二百万份应该不是难事,这就又是一份《当代》。

  《当代》在国文社是什么地位?

  简单点来说,国文社每年的出版量有一半都是靠着《当代》撑着的。

  别看刊物不是图书,但印刷起来没区别吧?卖起钱来没区别吧?

  《当代》定价3元8角,《九州英雄志》比《当代》的定价略低一些,3元4角,二者都是月刊,每月一期。

  刊物交给发行渠道,肯定要给一些折扣,但无论怎么算,这两份刊物每年都会给各自的出版社创作五六千万的产值。

  所以,单凭《九州英雄志》这一份刊物,通文社的根基已立。

  前几天去香江出差的李学刚回来了,据说又带回了几位香江武侠名家的作品出版权,黄鹰、黄易的名字大家还不太熟悉,但梁羽生、温瑞安的名字大家却并不陌生,但凡看武侠的没有不知道这两人名字的。

  想想金庸作品集上市发售后所引发的效果,这几位的作品引进之后哪怕是打个对折,也仍是极恐怖的效果。

  国文社的同事们不禁感叹,折腾了大半年,这通文社还真叫林为民给折腾活了。

  不对,不仅是活了,而且是活的很滋润。

  有同事甚至开始大胆的预测通文社的出版量超过国文社的时间,有猜一年,有猜两年的,至多没有超过三年的。

  这两年,纯文学没有以前那么受欢迎了,相反的,通俗文学正在快速崛起,此消彼长,通文社的出版量超过国文社恐怕只是个时间问题。

  有一些同事竟然起后悔当初林为民要成立通文社时没有跟过去,现在通文社刚刚成立半年,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以后人员和机构必定以飞快地速度膨胀,如果现在能够调到通文社的话,说不定以后就能混个一官半职。

  对于很多在编辑室内郁郁不得志的中青年编辑们来说,通文社的崛起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通文社现在的编辑部主编李学刚就是个生动的例子。

  李学刚以前是当代文学二编室的骨干力量,但因为年纪轻、资历浅,基本没有什么进步空间,有好事也轮不到他。

  去了通文社,被林为民一下子提拔到主编的位置上,大家起初也并未在意,因为通文社实在是小的可怜,去那当个主编,还不如在国文社的重要编辑室当个普通编辑。

  可才几个月的功夫,通文社的发展就实现了三级跳,这个时候李学刚这个编辑室主编的含金量就显现出来了。

  三十岁出头的主编,这应该是目前国文社内最年轻的主编了,哪怕只是副牌社的主编。

  通文社以后再继续发展下去,李学刚说不定就是副总编、副社长,甚至是总编、社长。

  老程还有几年就六十了,到时候林为民一升,至少能腾出来一个总编的位置,李学刚又是通文社的建社元老,升任总编的可能性很大。

  想想未来通文社的一堆位子,国文社不少人眼馋不已。

  到通文社当编辑,由原本的“下放”迅速成为“上进”,社里的一些同事蠢蠢欲动。

  前段时间林为民跟程早春要了几个人,本来程早春答应的是将几个在校对科实习的大学生分过来。

  最近这几天事情却发生了诡异的变化。

  不少同事私下里找到了林为民,希望可以调到通文社来工作。

  要是一个人、两个人来找他,林为民跟编辑部主任打个招呼,说不定就收下了。

  可找的人太多了,几乎每个编辑室都有人来找,林为民也没办法做主,只能在开会的时候把情况提出来。

  听完他的陈述几个编辑室主任的脸色都不太好看,手下的人去想跑路,不管怎么说,都是在变相的批评他们的工作没做到位。

  程早春这个社长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人才太多,有利有弊,谁不想当领导啊,可位子就那么多,老同志没退休,你总不能把人家从位子上撵下来,年轻人只能等、只能熬。

  “依我看,这也是一件好事。我们国文社每年都要新进一批年轻人,这么多年时间下来,很多年轻人成长起来了,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却没有施展的空间。

  现在既然大家愿意去通文社,第一点证明了我们通文社的发展成绩得到了社内同仁的认可,第二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内的人才流动问题。

  这几年社会上的诱惑越来越多,这些年轻人迟迟无法在我们出版社找到上升途径,说不定就会因此离开,在此之前,这种事不是没有发生过。

  原本我的想法是把在校对科实习结束的大学生分到通文社三人,现在既然有其他编辑室的同事想过去,那就改一下。

  拨给通文社四个人,其中一个大学生,其他的三人在刚才为民提到的人选当中挑三个。

  这段时间通文社的业绩蒸蒸日上,人手紧缺,多给你们一个人。大家觉得怎么样?”

  程早春说完话看向众人林为民肯定没有意见,想来通文社的全是社里年富力强却没有上升空间的编辑,上手就能用,比大学牲强多了。

  其他的编辑室主任们,沉默无言,大家谁都不想第一个表态。

  最后是当代文学一编室的李新忍不住了,问道:“领导,想去通文社的人不少这个人选怎么定?”

  “简单,抓阄嘛。”林为民轻描淡写道。

  这帮编辑室主任听了那叫一个腻歪,我们上级出版社的编辑要调到下属副牌社去,竟然还要抓阄,你在骂谁?

  人要走,他们不高兴,现在决定了要走,要抓阄,他们还不高兴。

  尽管不高兴,可他们又不能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几个编辑室主任郁闷之极。

  “好了,那就这么定了,统计一下都有谁愿意去通文社的,抓紧时间遴选,腾出位子了正好把新来的大学生分配过去。”

  程早春这么说完,几个人更加郁闷了。

  能干活的调走了,补上来的得手把手教着干活,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

  明明几个月前还是个没有一点业绩的下属副牌社,怎么才几个月的功夫,就能让我们手下的大将哭着喊着调过去?

  想不通!真踏马的想不通!

  不管这帮编辑室主任想得通想不通,人要走是肯定的。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