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53章

作者:坐望敬亭

  这部电视剧便是《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是纯原创剧本,新鲜程度自然吊打那些已经被改编了不知道多少遍的金庸、古龙武侠作品,但它的成功并非只是因为它的新鲜。

  《天下第一》的故事架构宏大,以明朝中期为背景,庙堂与江湖各方势力交织。

  群像人物塑造生动饱满,大奸似忠的铁胆神侯朱无视、重情重义的段天涯、沉默桀骜的归海一刀、女扮男装的上官海棠、古灵精怪的成是非……每一个角色的故事线都极为出彩。

  情节设计充实紧凑,铲奸除恶、兄弟情义、男欢女爱、阴谋背叛……各种情节因素汇聚在一起,让观众应接不暇。

  有人曾说,《天下第一》是国产武侠电视剧的分水岭,在《天下第一》之后,再难找到一部作品能与之相媲美,甚至可以说这部电视剧是一首绝唱。

  林为民对于这种说法大部分是认同的,他当年看完这部电视剧,最大的感觉是,这部电视剧应该称之为弱化版《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金庸创作生涯的巅峰,金庸在中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雄奇瑰丽的武侠世界,尤其是群像写法极为出彩,这部同时也是中国武侠不可逾越的高峰。

  《天下第一》在世界观架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都堪称优秀,但毕竟是烂片之王王晶攒的电视剧,他这个人有才是有才,但真不把拍电影、电视剧当成艺术。

  反应在《天下第一》上,缺少的就是一股精益求精的劲头,略显粗糙。

  林为民这次为了《九州英雄志》的创刊,决定开个小号写一部武侠,第一个选择便锁定在了《天下第一》上。

  因为熟悉电视剧,他自然知道其中的优缺点,在创作当中尽可能的规避这部作品当中的一些缺点,再精雕细琢一番,成文质量对比电视剧更上一层楼。

  这个年代的武侠读者,基本都是受盗版的香江、湾岛武侠作品熏陶。

  近些年来虽然国内的武侠作品虽然层出不穷,但能让这些读者看了拍案叫好,与香江、湾岛作家一较高下的却少之又少。

  也是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粗制滥造的作品,让不少武侠读者对于内地的武侠很看不上眼。

  非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大概就是“屎里淘金”。

  但这些读者同时又乐此不疲,他们的动力全是来自于对武侠的热爱。

  “红兵!李红兵!”三七分发型的高中生看《九州英雄志》看入了迷,身边同学连叫了他好几声都没有反应,同学无奈的推了他一把他这才回过神来,看向同学。

  “你干嘛呢?怎么还看上杂志了?不是要买金庸作品集吗?”

  金庸作品集上市已经两三个月时间了,在国内的武侠爱好者群体当中引发了很大的热潮,很多武侠爱好者纷纷涌进书店去抢购。

  但这次出版的是金庸作品集,一整套作品集36册,包含了金庸创作的所有武侠,仅平装版就定价49.8元。

  凭心而论,这样的价格确实不贵,平均一本1.5元左右,比一些单行本的作品都要便宜不少。

  但问题是,李红兵他们都是没有收入的高中生,他们又不像那帮大学生,每个月手里都有可以支配的生活费,所以49.8元的价格对于他们来说,确实过于昂贵了。

  几人攒了一个多月每人攒了十多块钱,今天特意凑到了一起,打算四个人凑钱买一套金庸作品集,这个暑假就能畅读金庸作品,想想都快乐无边。

  从进了书店,其他几人都奔向了放着金庸作品集的书架,看了一会儿书就准备掏钱付款了,结果却发现少了个人。

  “和平,你快看!我发现一本武侠杂志!”李红兵兴奋的对同学说道。

  娄和平对杂志并不感兴趣,“都是些粗制滥造的东西,能有金庸的好吗?赶紧把钱给我,我去结账。”

  “我觉得不比《神雕侠侣》差。”李红兵说道。

  娄和平诧异的看了一眼李红兵,“你小子知不知道伱在说什么?”

  “你不信自己看!”李红兵将杂志递给娄和平。

  娄和平看了一眼李红兵,“我还就不信了……”

  “和平干嘛呢?叫红兵来凑钱,怎么自己还在那看上了?”

  过了好一会儿,另外两个同学不见娄和平回来,发现他跟李红兵一样正站在报刊架前看杂志看的聚精会神,不耐烦的走了过来。

  “我说你们俩怎么回事?还买不买书了?”

  四个人汇合,同学忍不住埋怨李红兵和娄和平二人。

  可两人就跟没听见一样,手里一人捧着一本杂志,看得全情投入,丝毫没有听见同学的声音。

  听不见只能动手,两人这才回过神来,李红兵没有理会叫他们的同学,而是先问娄和平,“怎么样?我没说错吧?”

  娄和平嘴巴张了张,“跟《神雕侠侣》比稍微差了一点,也就《倚天屠龙记》的水平。”

  “你就嘴硬吧!”

  “什么叫我嘴硬……”

  两人竟然拌起了嘴,来叫他们的两个同学无奈打断。

  “你们俩行了!还买不买书了?”一个同学打断了二人的争辩。

  李红兵犹豫了一下,“买。”

  他又朝娄和平说道:“你兜里不是有十七块钱吗?先借我两块钱。”

  “借你两块钱?干嘛?”娄和平问道。

  “我买本杂志。”李红兵道。

  娄和平立刻意识到李红兵要买的正是两人刚才看的《九州英雄志》,他犹豫了一下,“不借。”

  “为什么?”

  “我自己还要买呢!”

  “那你借我一块五,也够了。”

  “不行,借你一块五,我买完书,再买完杂志没有吃饭钱和坐车钱了。”

  “什么意思?这么多年兄弟,跟你借一块五不借?”

  “兄弟能让我饿肚子?”

  两人吵吵闹闹又拌上了嘴,其他两人气愤又无奈,同时心里又有那么一点好奇,其中一人顺手拿起来李红兵刚放在的《九州英雄志》。

  一个多小时后四人从王府井书店走出来,手里一人一本《九州英雄志》。

  金庸作品集到终究是没买成,四个人兜里加在一起总共五十四五块钱,大家看了《天下第一》欲罢不能,都想买《九州英雄志》。

  而且在几人争辩的时候还有不少人也发现了这本刚刚上市的创刊号,眼见了卖一本少一本,几人最后一致决定,先买《九州英雄志》,这玩意是杂志,过了这期就不好买了。

  至于金庸作品集,反正书店一直卖,等下个月攒够了钱再来买也不迟。

  几人从王府井出来正是中午,李红兵问道:“这会儿干嘛去?”

  “吃爆肚去!”

  娄和平的建议获得了几人的一致认可,反正大家兜里都有钱,不买金庸作品集了,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

第591章 这人该死!!!

  如果是以前,去香江出差这种事肯定是要林为民自己去的。

  但他现在既是国文社总编辑,又是通文社社长兼总编辑,工作太忙,根本抽不开时间。

  答应李学刚的外汇,他第二天就带到了社里,六千港元,再加上李学刚出差每天还会补贴一百港元,足够他这次去香江用了。

  两天后,李学刚出发前往香江,通文社剩下了三只小猫。

  他刚走,《九州英雄志》创刊号的反馈就回来了。

  余华情绪激动的找到林为民的办公室,“林老师,各地书店现在库存见底了,请求我们立刻加印。”

  “征订的汇总数据有吗?”

  “有。”余华赶紧递上来一张纸,上面就各地新华书店这一次的包销数据,“这是这两天陆续汇总的结果,将近三十万份。”

  “三十万份?这么多?”

  余华嘴咧的老大,“是啊,谁都想不到。书店打电话说,读者们对《九州英雄志》的评价非常好,尤其是我们的头条作品《天下第一》,更是好评如潮,不少读者是听了别人的推荐,专门跑到书店去买的。”

  林为民听完很是欣慰“好,口碑效应一旦形成,我们刊物的销量就不愁了。”

  “还是您老有远见,对头条作品的质量严格把控,才有了读者们的欢迎。”

  “少跟我来这套!学刚不在,你赶紧联系印刷厂那边。加印数量……四十万份吧,才三天的功夫,就有这么高的征订数字,多印一些时间上充裕一些。”

  “好,我这就去安排!”

  余华活蹦乱跳的走了,林为民坐在办公室里同样很高兴。

  他对《九州英雄志》很有信心,这份刊物凝聚了编辑部近半年时间的心血,几个编辑几乎为此骚扰遍了国内知名的武侠作家,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套了个马甲,写了一部《天下第一》。

  但他没想到的是创刊号上市发售才不过几天时间就获得了如此多读者的喜爱。

  通文社是国文社的下属副牌社,所以《九州英雄志》的发行工作也交给了新华书店,正常都是按照征订数量发货。

  但有时候出版社方面估算图书或者刊物的受欢迎程度,也会多印刷一点确保后续不会因为图书或者刊物太受欢迎而导致手忙脚乱以至于出错,但这种情况仅限于爆款图书或者刊物。

  《九州英雄志》发售不过几天时间,新华书店方面的二次征订数量就高达近三十万册,这是妥妥的爆款气质啊,林为民自然敢放心大胆的让印刷厂开足马力。

  新华书店方面传来《九州英雄志》的第二次征订数量没过半天时间,关于这次的征订数量就成了国文社内人尽皆知的消息。

  发行上市不到一周之间,十万份创刊号还没等卖完呢,人家书店就又订了三十万份刊物,这是什么概念?

  反正国文社历史上还没有过这么夸张的数字。

  《当代》每期能卖一两百万册不假,但那都是经年累月干出来的,十几年时间才稳定住了这个销量,而且这两年时不时的还会坐坐过山车,下滑一下。

  跟《当代》比起来《九州英雄志》的崛起堪称神速。

  这可是创刊号啊!

  照现在的形势,恐怕五十万册是打不住的,一个月之内如果能有第三次征订,不管第三次征订的数量是多少,那么《九州英雄志》三期之后的单期销量破百万是毫无悬念的事。

  任何一份能够活下来的刊物,其创刊号销量一定是历史最低的,有的刊物鼎盛时期的销量可能是创刊号的十倍八倍,《九州英雄志》刚一创刊就有如此声势,三期破百万并不是什么难事。

  大家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通文社成立不过半年时间,《九州英雄志》作为他们的第一份刊物,刚一上市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人惊叹。

  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副牌社,又一次让国文社的同事们刮目相看。

  《九州英雄志》的销量再不需要林为民的担心,他的精力暂时放到了国文社的工作上。

  总编室的同事送来了几本书的终审书稿,其中有梁凤怡的两本。

  《醉红尘》《花魁劫》《豪门惊梦》等三部作品的引进取得了成功,国文社决定引进梁凤怡的其他作品。

  另外还有《文化苦旅》的样书,这个月于秋雨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任上辞职。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