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437章

作者:坐望敬亭

  林为民观察了一下其他几位候选人的表情,几人的眼神不时落在林为民身上,看起来心中似乎对结果已经有了预期。

  林为民再联想到昨天见到那些文艺界人士的态度,明白这大概就是法国文学界的潜规则。

  上午十一点许,龚古尔文学奖即将开始。

  好吧,实际上是院士们在点菜。

  法国人的脑回路一般人真的很难适应。

  按照龚古尔文学奖的传统,获奖名单是在下午一点宣布。这段期间,大家看似在讨论文学、讨论创作、讨论评奖,实际上却是在等菜,一股农村坐席的既视感。

  时间来到下午一点,精神抖擞的服务生敲响了上菜的铃声。

  这时,龚古尔学院主席埃德蒙德·夏尔·鲁女士站起了身,她是法国知名的记者和作家。

  法语林为民听不懂,但光看埃德蒙德·夏尔·鲁那一脸热情洋溢的表情还有她那激动的声音便知道,这肯定是在宣布本届龚古尔文学奖的得主。

  广义上的龚古尔文学奖包括了龚古尔文学奖和龚古尔学院奖,学院奖会在每年的九月颁发,包括了诗歌奖、首部小说奖、中篇小说奖、传记奖。

  而狭义上的龚古尔文学奖指的就是每年年末在图昂餐厅举办的颁奖,相当于是最佳长篇小说奖。

  埃德蒙德·夏尔·鲁最后一句话说完,林为民身边的翻译还没来得及翻译,但林为民看到埃德蒙德·夏尔·鲁已经朝林为民的方向伸出手示意,餐厅内的所有人立刻献上了隆重而热烈的掌声。

  这时翻译的声音才传来,“您得奖了!”

  林为民起身朝大家挥手致意,面容淡然,沉稳大气,一派大家气象。

  然后,在一众人的围观下,林为民走上前去从埃德蒙德·夏尔·鲁的手中接过了那张价值50法郎的支票。

  从宣布林为民获奖开始,餐厅内闪光灯亮起一片,到他接支票的时候眼睛都快被闪瞎了,脸上只能维持着僵硬的笑容。

  等支票的画面拍完,加里扬那边又立刻递上了法文版的《情人》,让林为民单手举起书,这也是龚古尔文学奖的颁奖流程之一,每位得奖作家都会拿着自己的作品合影。

  照相机刚闪完,餐厅开始上菜了。

  又是龚古尔文学奖的传统,颁完奖就吃饭,不知道的会以为这帮院士是过来打日工的。

  林为民对在颁奖这样郑重的场合下用餐有些不习惯,可看了看周围的院士、作家、嘉宾以及记者们,大家似乎早已对此习以为常,自然随意,入乡随俗的林为民也不客气的动起了刀叉。

  嗯,味道一般,虚有其表。

  用餐的时候,安德烈坐在林为民的身边,和他不断低语。

  “现在结果公布,红腰带要派上用场了。”

  安德烈口中的“红腰带”实际上是书籍的腰封,每年的龚古尔文学奖颁奖前,书商们都会未雨绸缪为自家可能获奖的作品准备一批腰封。

  一旦小说确定获奖,小说立马就会“红腰带”上身,上面只有几个发文单词“龚古尔奖”,言简意赅,却拥有强大的号召力。

  带着这副“红腰带”的小说,会被所有书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并被进店来的读者优先选购,这是龚古尔文学奖半个多世纪以来创造的影响力。

  颁奖礼的午餐很丰盛,就是吃的不安生,大家聊天的时候多,时不时的还要照照相,时刻要注意仪态。

  等到吃完了饭,林为民跟着学院院士们来到餐厅二楼的阳台上,与众多记者和读者们见面。

  站在阳台上居高临下,图昂餐厅门前的街道早已被人群堵的水泄不通,记者们与读者们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

  记者们的闪光灯在闪烁,读者们挥舞着手中的书籍,热情的欢迎着林为民这位新晋的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看似随意的龚古尔文学奖,在法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独一无二,每一届的大奖得主也会成为所有法国人关注大奖焦点。

  他朝着楼下的人群挥手致意,无数的欢呼呐喊声回应着他,这种被万众瞩目的感觉让人沉醉。

  此时,站在林为民身边的埃德蒙德·夏尔·鲁女士大声的喊道:“今天,我们见证了又一位世界级文学家的诞生!”

  楼下的欢呼声仿佛是呼应她的呐喊,再次热烈起来山呼海啸一般。

  站在餐厅角落里的邹待史看着站在阳台上享受着众星捧月的林为民,心中涌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或许,从今天开始,中国真的出现了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家。

第462章 见证神圣的时刻

  龚古尔文学奖创立半个多世纪,每年都要颁一次奖,那岂不是说在这里诞生了大几十位的世界级文学家?

  埃德蒙德·夏尔·鲁女士的说法当然是有些夸张成分的,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下,图昂餐厅门前密密麻麻的人群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质疑,整个街道的群众完全陷入了狂热的气氛当中。

  享受了十几分钟的鲜花与掌声,林为民有些意犹未尽的随着院士们回到了餐厅里。

  跟国内一本正经的授奖大会比起来,龚古尔文学奖别具一格的颁奖现场确实更能激发获奖者内心的自豪感和骄傲感,也更让人沉醉其中。

  阳光巡礼的结束,也意味着颁奖礼的结束,接下来的时间基本就是林为民这个获奖者与前来采访的记者们的对话了。

  龚古尔文学奖的面子很大,今天抵达现场采访的媒体多达几十家。

  其中包括了法国国内的几家全国性大报《费加罗报》、《世界报》和《解放报》,其他如《里昂进步报》、《巴黎人报》等地区性报纸也不少。

  除了法国国内的媒体,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媒体。

  颁奖现场近百位媒体记者,但因为餐厅地方有限,能够进入图昂餐厅采访的并不算多,记者们只能一批一批的进来。

  因为是集体采访,所以采访的效率还算不错,半个小时一批,估计要持续到天黑。

  采访间隙,学院也安排了林为民有短暂的休息时间。

  下午快四点的时候,林为民和院士们坐在餐厅内喝着下午茶,随意的聊着天。

  街道上的人群已经逐渐散去,只剩下一堆等待采访的记者。

  因为靠着窗户,林为民看向窗外等待的记者,其中有两个黄皮肤的身影。

  那两道身影也注意到了林为民的眼神,他们举起了胸前的证件,原来是新华社的记者。

  林为民起身来到餐厅外,寒暄了几句,两位记者都很年轻,是常年驻扎在法国巴黎。

  今天是提前收到了待史馆的消息,得知林为民会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特地前来采访的。

  不过因为现场采访记者众多,邹大使也不好搞特殊,只能让他们等在这里,随大家一起采访。

  作为来自祖国的媒体记者,自然是要有优待的,林为民看了一下手表。

  “今天的采访可能要到晚上八点结束,最后一个采访是法国二台的电视直播。你们如果愿意等的话,晚上的时间很充裕,我们可以到时候详谈。”

  两位记者自然求之不得,之前颁奖的时候他们已经拍摄了不少的影像和照片,差的就是林为民这个获奖者的采访,如果能有个详细的专访那是最好不过的。

  林为民回国之后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采访,但在法国巴黎获奖现场的专访,意义重大。

  这可是中国的作家第一次获得世界性的文学奖项!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必须要见证这个神圣的时刻!

  闲谈了一小会儿,餐厅内的媒体采访继续。

  一晃外面的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林为民也将进行最后一个采访电视采访。

  采访是以直播连线的形式,由法国电视二台的节目主持人对林为民进行访问。

  通过电视二台的画面,法国全国观众都认识了林为民这张年轻的脸。

  “林先生,您真是出人意料的年轻。”直播开始,打了个招呼,主持人开始和林为民互动。

  “这是大概东方人的特点之一,总是显得很年轻。”

  主持人低头看着资料,“可我看资料显示,您确实只有二十七岁,是龚古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林为民摊摊手,“好吧,确实是很年轻,真是让人嫉妒!”

  这话当然有自鸣得意的嫌疑,但林为民的语气轻松幽默,电视机前的所有人都会心一笑。

  这个来自中国的作家是个幽默的人,很像他们法国人。

  采访在继续,主持人跟林为民聊起了他的创作经历以及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

  主持人念着资料上的内容,表情越来越震惊。

  “哇哦!林先生,真没想到你的作品如此受欢迎,并且已经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

  主持人手中的资料是龚古尔文学奖提供的,而龚古尔文学奖的资料则是伽利玛出版辛苦搜集来的。

  这些资料包括了林为民自出道至今的作品简介、出版情况、获奖情况。

  创作中长篇小说十余部,字数超过300万字,中、米、法、英等世界多国出版,累计销量超过2000万册,本土大奖、日本文学奖、美国文学奖以及刚刚获得的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还有作品改编成绩,《情人》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奖项,其他作品的话剧改编也获得了美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托尼奖的认可……

  听着主持人念着林为民丰富的履历,再配合上他那张年轻的过分的脸庞,电视机前无数法国观众震惊不已。

  “这是天才中的天才!”

  “他一定会成为世界级文豪!一定会的!”

  法国电视二台的直播采访结束了,可舆论的发酵不过刚刚开始。

  今天晚上,所有电视二台的观众都记住了林为民这个东方名字,也记住了他那张年轻的过分的脸。

  窗外霓虹闪烁,图昂餐厅内,林为民刚刚结束了电视二台的采访,便坐到了一张餐桌前,对面坐着新华社的两位记者。

  “林老师,今天真是辛苦了!”

  “还好,毕竟只需要动动嘴,你们等的也很辛苦。”

  “现在感觉怎么样?”

  “还好吧,获奖时的兴奋已经过去,平常心。”

  “您这一次又为国争光了!”

  林为民摆了摆手,“就是一个文学奖项。”

  “您太小看龚古尔文学奖的影响力了!”

  “不是小看龚古尔文学奖的影响力。为国争光的作用是提振民族自信,一个文学奖提升不了我们的民族自信。

  真正的民族自信,是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的。

  我们这一代人,在国外拿再多的奖,也不会改变我们这代人骨子里对西方的仰视。

  可能是我们的下一代人,也可能是再下一代人,只有国家经济发展赶超西方国家时,这种民族自信才会真正的焕发出活力。”

  记者采访林为民是要谈得奖的感受,没想到一上来话题就歪了,可他们并没有纠正林为民,而是随着他的话题延伸下去。

  采访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多,街上的霓虹灯逐渐熄灭,采访也进入了尾声。

  记者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林老师,您觉得您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