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907章

作者:芈黍离

而要调查此事,过去刘皇帝第一反应必然是找王继恩,哪怕眼前也是这般。只是,考虑到目前朝中的局势,以及他内心深处对王继恩态度的转变,终究改了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传内侍少监周芳!”刘皇帝的情绪收敛了些,沉声道。

“是!”

内侍少监周芳,同样是宫里的大太监,内侍省排名前三的人物,只不过不如喦脱、王继恩那般为人瞩目罢了。而最重要的,是周芳同时还是刘皇帝那支秘密特务机构“枭”的负责人,每当需要刘皇帝动用周芳之时,也意味着朝廷要发生大事了……

吩咐完,刘皇帝阴着一张脸,沉吟良久,仰面轻叹道:“朽木难雕啊!”

“你去传诏!”感慨完,刘皇帝便恢复了沉静冷漠的表情,冷冰冰地冲一旁低眉顺眼的喦脱道:“罢吴国公刘晖在朝一切职衔!你代朕给刘晖传话,让他回府,从今往后,好好做他的文章,写他的诗,朝廷之事,就不需要他发言插手了!”

“是!”听刘皇帝如此吩咐,喦脱心中顿时吃了一惊,他是怎么也没想到,这场政治风波中,第一个被“拿下”的,竟然是堂堂的皇子。

经过此事,吴国公刘晖在朝廷,恐怕将彻底丧失政治前途了,刘皇帝已将他的失望表现得明明白白。

同时,一股子寒意也从喦脱头顶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埋头退下的瞬间,喦脱的老眼中也有些掩藏不住惊恐与忧虑,患得患失去了。

看刘皇帝这反应,情况有些不妙啊……

周芳很快奉诏来见,见礼过,便从容冷静地等待吩咐。那张普通至极的脸庞,此刻反而显得不寻常了。

盯着他,刘皇帝也没有任何废话,直接冷冷地吩咐道:“去查一查刘晖,看看他最近都和谁有来往,有何异样!

另外,你手下那些探子、眼线,都开动起来,把这段时间监视、探查出的结果,汇总一番,给朕一个报告!”

“是!”

第446章 流光园

吴国公府,流光园,这是刘晖花巨资建造的,落成也不过三年,具体花费了多少钱粮,仍然是个谜,只知道当年仅各类工匠、苦力便招募了上千人,日夜不休地干。

一车一车的石料、木料、工具往里运输,甚至把吴国公府外两条长街的路面给压坏了,最终公府不得不拿出一笔钱将路修复,偏偏还赚得一个“乐善好施”的美名。

花费了那么多的人物力,建成的流光园自是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同时,建这么一座园子,刘晖也存着“筑巢引凤”的心思,自落成后,便开始大肆延揽士林学子,经纶大师。

刘晖在士林中的“贤名”是煊赫的,不只因为他皇子的身份,其本身在文坛、诗坛上建树作用则更大,很受传统儒学士大夫的推崇。

他发话邀请,基本没有拒绝的,八方儒士,争相齐聚,流光园也在短时间内,成为洛阳城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气之盛,莫过于此,而吴国公刘晖的名声也越发响亮。

刘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表现积极,但在政治民生上,基本可以算是一事无成,甚至造成过一些恶果。但刘晖的名声,却从来是“一尘不染”,大量的文人骚客们,以墨汁为清水,不断帮刘晖洗白着……

到如今,刘晖的流光园中,养士九十八,且大多是有一定出身与名声的“才士”。堂堂的吴国公也不是谁都能见的,以其傲气与才情,一般人也看不上,能在流光园有一席之地的,总归是有能入刘晖眼的“一技之长”。

同时,在那些宾客中,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多为政治上失意之人。要么是对当下朝廷政治环境、选材政策不满者,要么就是干脆考不上科举,又不愿意沉下心去走“吏”这条辛苦且竞争巨大的路,真正因意气相投而来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基本上,每个月,刘晖都会在流光园大宴宾客,那实在是一场诗文盛会,也是一场交际会,除了府上宾客,还会有许多与刘晖交好文坛巨擘、儒学大家,甚至一些在朝廷身居要职者,也收到邀请与会,见猎心喜者,甚至还能留下一些作品。

于是乎,“流光会”很快成为了与牡丹诗会一般著名的聚会活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规模自然无法与前者相比,毕竟人家是二十余年方孵成的牌子,影响力很大。

但论逼格,流光会却要更高,出产作品的质量也要胜过许多,旁人且不提,就刘晖、李煜这一北一南的“诗王”、“词帝”,就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儒士的笔,总是有些虚伪的,这在刘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歌台舞榭、朱门酒肉,在楚国公刘曙就是大兴土木、骄奢淫逸,在齐王刘昀便是奇淫技巧、有辱斯文,到了刘晖,那就是阳春白雪、清雅高涵……

最近几次的流光会,气氛要显得更加融洽与热闹,原因也很简单,刘晖拜相了,这可算是名实俱备了,甚至于过去一些相对谨慎的大臣,也放下矜持,主动与会,与“流光学士”们高谈阔论,载歌载舞。

所作诗词文章,也有所变化,其中比较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篇叙事长诗,诗名同样很长:《闻吴公殿下拜相欣喜欲狂醉作文以贺》。这是一个名为李亶的剑南士子当堂而作,引得一片喝彩,其中对刘晖极尽吹捧与恭维,足以让人作呕,文风之浮靡堪称当代“西昆体”的巅峰之作。

然后这个李亶,名声一下子“出圈”了,夸他文采飞扬的不少,但鄙他轻贱谄媚的更多,同时也不乏艳羡者。因为没过多久,李亶便先被补为公府属吏,完成身份转变,然后提为监察御史,这背后,若说没有刘晖的授意是没人相信的。

刘晖养那么些人,除了著作邀名之外,培养一些可用的人才,显然也是目的之一,而在进入政事堂的几个月间,从流光园中外放为官的人,便达十三位,虽然职位都不算高,但无不显示出刘晖拜相带来的“积极”意义。

吴国公是真的能给他们这些失意词客、江湖路人带来政治上的进步,前途上的跃迁,李亶因为一篇诗文舔出个官来,便是最显著的一个榜样。

柳开、王禹偁等人提倡的诗文革新运动,针对的就是这类人。而在这些“同道中人”里,最闪亮的一颗星,恰恰是刘晖。可以说,刘晖在诗文坛上,是被那些贵族、官僚、地主出身的士林视为领袖,支持着他与柳、王等人争辩。

这不只是诗文创作理念与方向的问题,更是政治主张与政策的问题,天下承平日久,让统治者与剥削者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小民百姓,政治政策更加侧重劳苦大众,这就太考验他们的良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旧两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愈加激烈,王禹偁几起几落,除了刘皇帝的好恶变化之外,也因为诸多在朝官僚们的攻讦与排挤,以王禹偁的性格和主张,实在难让人产生好感。

而在诗文层面上的改革,柳王等人虽然做了诸多努力,大力呼吁,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从更高更广的层面来看,反对他们的人更多,实力也要更强,吴国公刘晖只是一个被推上前台的代表性人物。

这也是与社会整体环境、风气挂钩的,当下的大汉正处在一个封建王朝的兴盛期,并且还在逐步爬升中,是君主专制时代下的传统“盛世”。

对外虽然征伐不断,但不断的胜利压制着衍生的问题,外部危机有,但不严重,有如隔靴搔痒,并不能让大汉权贵们产生真正的压力。

对内虽然在长时间的承平发展中,滋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弊病,但也不妨碍国家欣欣向荣的整体格局,大伙都还生活在一个辉煌的时代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当权者们,放下身段去考虑小民百姓,去关心民间疾苦,去反思为政得失,是很不现实的事情。肉食者们没有过度沉湎于盛世繁华之中,并直接、彻底、迅速堕落下去,已经很很难得了。

就这,还是老皇帝二三十年不间断鞭策的结果,南征北战,出海拓殖,固然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困弊,但若没有这些,难料近三十年承平时光后是大汉上层统治阶层又是怎样一副面貌。

就是过去以反思作为座右铭的刘皇帝,都逐渐丢了这个习惯,而自符皇后崩逝后,就更不知反思为何物了。刘皇帝如此,遑论旁人,仅靠柳、王等少数“有识之士”的警醒呼吁,显然是不够的,能起到一定积极效果,但无法左右大局。

不过,刘皇帝自个儿虽然懈怠了,对柳、王的理念却也支持的,能否践行先不管,但必须得宣传,这也是一种政治正确。

而刘晖作为皇子,却卷入到这样的纷争中,或许将成为后世人们眼中贪婪、虚伪、腐朽、堕落的剥削阶级代表,刘皇帝对他又岂能生出好感,抱以过高期待。此前若非刘煦薨逝的刺激,又兼刘昭的谦辞,刘皇帝怎么都不会把刘晖放到政事堂,德不配位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事实上,围绕着吴国公刘晖身上,一直便有一个问题,养着那么多的名士,平日里大小宴不断,再加这座瑰丽宏伟的流光园,刘晖哪里来的钱粮支撑?

仅靠朝廷每年发放的俸禄,以及刘皇帝赏赐的庄园、土地,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表面上还是有些说得过去的理由,比如公府经营有方,抑或在海外贸易中赚取了丰厚利润,但实际情况如何,懂的都懂。

只是很多人都讳莫如深,不愿意或者说不敢揭破罢了,否则,天家的颜面都能为之大损。有一说一,在某些方面,向来荒唐无度的老九刘曙都要更有底线些,他至少坦率,事情都做在明处,而刘晖,华美的衣裳下,绚丽的诗篇中,究竟掩藏着多少不堪,谁都不知……

刘皇帝耳目众多,吴国公府少不了眼线,对府上情况,纵然不是一清二楚,多少是有些了解的。然或许是对这个儿子文学方面的喜爱,又或者是源于对其母周淑妃、其妹刘萱的愧疚之情,刘皇帝一直以来都是多加包容,对很多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这份包容是有限度的,刘晖一道奏章便触及了他的底线,甚至将他心中埋藏多年的不满给一次性勾出来了……

第447章 形势不妙

摇光阁,乃是流光园中的主楼之一,也是刘晖平日里宴会饮乐的主要场所。

阁中,甘醇的酒酿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美貌的舞姬们衣难蔽体地在台上目送秋波,儒士骚客们大多面浮醉意、乐在其中,主案上刘晖最喜爱的一名姬妾也“衣衫褴褛”、眼泛桃花地斜倚着……

若在平日,场面必然是欢腾忘情的,这必然又是一场不醉不归的盛筵,但此时的氛围明显有些不对劲,燥烈的喧嚣声化作浅浅的揣测低语,不少刘晖的“同志”们面面相觑。

只因为宫中来人了,来的还是嵒脱这个内廷大太监,而隔着珠帘的堂庑里,那隐约可见交谈的身影,也几乎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

没有多久,只见得嵒脱率先走了出来,还是那一副矜持的表情,稍微扫了眼这阁中之景,不动声色,欲往外去。而刘晖则紧随其后,招着手,有些急切唤道:“还请嵒大官留步!”

闻声,嵒脱犹豫了下,还是停下了,终究是官家的儿子,父子之间的嫌隙又能持续多久呢,没准官家气过了也就好了,过去又不是没发生过,因此,对刘晖嵒脱还是决定再多留出一分恭敬与余地。

时到如今,就是嵒脱这样贴身伺候了老皇帝几十年的老奴,都不免按照他所猜测的刘皇帝的心思而自行其是了,甚至于在不经意间,把他自己的猜想作为皇帝的想法……

回头看着有些彷徨的刘晖,嵒脱拱手一礼,淡淡然地道:“殿下,小的还需回宫缴旨复命!”

“不敢多留大官!”刘晖也不顾在场那许多人了,连忙道:“不知刘晖究竟何事触怒了陛下,还请不吝赐教?”

刘晖脸上的醉意还是很重的,只是突然的打击让他本能地保持着清醒,迎着那双渴求的眼睛,嵒脱叹了口气,凑近身子,压低声音道:“殿下何必趟那淌浑水?”

刘晖一惊,有些难以置信道:“莫非是那道谏章?”

“话已至此,殿下留步,小的告退了!”嵒脱却不肯再多言,行个礼,快步而去。

见状,刘晖的脸色白了两分,显然就是了,然而,他却有些不明白,一封谏章,何至于此,难道皇帝老子还不准人进言了?蒋穆可以,他堂堂吴公、政事堂宰臣却没资格,岂不可笑?

“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刘晖喃喃道。

事实上,那蒋穆也是刘晖的座上宾之一,还是属于优质资源,毕竟官不算小了,是都察院中的实权御史,当初调那李亶到都察院,过程中也有蒋穆的出力。

由此可见,在刘晖上那道以废置皇城司为主旨的谏章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枝节。就在嵒脱光临之前,刘晖还在同他的宾客们谈论此事,脸厚的已经夸了起来,说刘晖那是一篇雄文、一道忠言,敢为天下计,也必然为天下景仰云云。

如今,刘皇帝一巴掌拍下来了,打得刘晖是昏头转向,不知所以。“聪明”的脑瓜子,此时是有些反应不过来了,想不明白,但刘晖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就冲嵒脱那老阉奴适才的态度便可知,完全一副不愿过分亲近的样子,连礼物都不收了。

“谏章?浑水?何处出了岔子?”刘晖想得有些头疼,不禁抬手用力地敲着脑袋。

“殿下!不可!”他这举动,可惊到了在场众多,惊呼与劝阻声大起。

刘晖已经有些站不稳了,被搀扶着坐下,喘息不已,一张俊朗的面孔,此时显得难看极了。就是再没眼力劲儿的人,也能知道,这是出大事了,一个个朝刘晖发去关切“问候”。

但偏偏有个“奇人”,醉醺醺地坐到刘晖身边,不知死活地问道:“殿下,歌舞停罢已久,大伙都等着,是否该继续了?”

这句话,彻底刺激到了刘晖,就像打开了克制的阀门,拾起边上的一樽酒器,照着其人脑袋便狠狠砸过去,“咚”的一声,沉闷却格外清晰,就像一柄重锤敲在人心。

所有人都呆了,风度翩翩、涵养过人,让人如沐春风的吴国公殿下,怎能如此失态,做出当众“行凶”的事来。还是听到那惨嚎声,眼瞧着刘晖还不罢休,方才反应过来,附近的人,拉的拉,劝的劝,方才没让刘晖把人直接打死。

一阵手忙脚乱后,刘晖也勉强冷静下来,醉眼看着聚拢在身边的一干“贤才名士”,略显无力地挥挥手,道:“都退下吧!”

“殿下……”

“滚!”

见刘晖时刻处在爆发边缘,众人再不敢多嘴,陆续散去,不过在看着面色阴沉如水的刘晖,又瞧着那血流如注已然昏死过去的宾客,大多产生了一种心悸之感。同时,关于嵒脱那模糊的来意,猜测之心也更加强烈了。

众人各怀心思,陆续散去,包括那被砸昏的倒霉蛋也被两名仆侍抬下去疗伤,看其伤情,能否救过来都还说不准。人气散尽,阁堂内立时变得冷清起来,不过,狼藉的席面上,却还有一人,撑着食案,自珍自酌。

这是一名老者,约莫五六十岁,老态很重,眼圈泛黑,面部浮肿,肚腩也高高地凸起,一副醉眼迷离,沉醉其中的模样。很难为外人想象的是,这么一个满身油腻颓丧的人,便是那写出了无数优美动情诗词篇章的“隐侯”李煜。

一晃眼,自投降入朝也有快三十年了,在多年的岁月浮沉中,李煜的爵位也发生了数次变动,从彭国公到如今的平安侯,爵三等。“词帝”这样的称号是不合适在当代叫的,因此人们更习惯于称呼李煜为“词侯”、“隐侯”,后者要更为广泛些,因李煜曾号钟隐先生,故而呼之。

留下来的李煜,刘晖自然也注意到了,看着他那略显滑稽的醉态,不由冷声道:“隐侯何故逗留?”

对李煜的才情,刘晖也时有羡慕嫉妒之情,但总体而言,还是很佩服的,二者之间也有种心心相惜之感,算得上是忘年之交。虽然李煜并非刘晖圈子里的核心任务,但每有宴会,总会派人去邀请一番,而李煜也很少拒绝。

闻问,李煜用手指敲了敲手中的酒杯,冲刘晖道:“如此美酒,不饮尽,岂不可惜?”

刘晖微愣,旋即摆了摆手,笑道:“隐侯若喜欢,可带几坛回府!”

“多谢殿下!”李煜也不推辞,拱手拜道。

然后缓缓起身,从两名内侍手中接过两坛未开封的光禄酒,一左一右环抱着,晃晃悠悠地朝外头走去。不过,临出门时,李煜停下脚步,回头冲刘晖说道:“恕在下多嘴,这满堂宾客、高朋满座,能交心者几何?”

说完,也不待刘晖反应,自顾自地去了。李煜在入朝后,在时间的消磨下,亡国之愁恨已然消散许多,这点从他近十年的诗词中便能够有所体现,过去那种让人闻之断肠、感慨无限的忧怀之情已经不明显了,相反,也随波逐流,写了不少歌颂盛世的篇章。

没办法,如今,他江南旧主的身份,还关注着的,大抵只剩下那些异样与猜疑的目光。不得不说,作为一个颇有声名的降主,李煜能在大汉京畿平平安安地过了这些许年,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得到了刘晖的庇护,因此,对于刘晖,李煜还是心存感激的。

李煜的提醒,刘晖若有所思,然而,也仅此而已了,他此刻所有心思都花在刘皇帝的黜落意旨上了。哪怕有了这片刻的反应,他仍旧想不清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那道谏章究竟有什么问题,王继恩与皇城司为害朝廷多年,不是已经人人喊打了吗?

茫然一阵,失魂几许,刘晖终是回了神,从无措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费力地爬起,略显焦急地让仆侍给他盥洗更衣,准备车驾,他得进宫请罪,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问个清楚,就是死也要死个明白吧……

想要见刘皇帝,还是办得到的,毕竟刘皇帝没有给刘晖下禁足令。并且面圣之时,都不需他开口,刘皇帝便洞悉其来意,几乎不给他多少解释陈述的时间,刘皇帝只用一个句话便将他打发掉了:“你若是连问题出在哪里都没意识到,那朕对你也无话可说,回去候诏吧!”

作为洛阳府长官,吕府尹是十分勤政的,但最近尤其勤奋,吃住都在府衙,似乎不想把朝廷的纷争带回家里去一般。

入夜,吕蒙正又批复完一道府治事务,正欲享用已然凉掉的晚餐,便听仆人来报,刑部尚书张逊来访。吕蒙正顿生疑窦,“倒王”之事,二者自然是有所联系的,但在这等关键而敏感的时刻,张逊亲自来访,却是稍显莽撞了,容易授人话柄。

但不管心中有多少犹疑,待客礼节是不能少的,命人引见,吕蒙正甚至亲自到门前等候,一道把张逊迎进屋内,奉茶叙话。

“兄台入夜来访,所谓何事?”吕蒙正平静地问着,但眼神中透露的意思不言而喻。

张逊则表情严肃,直接道:“顾不得这许多了!”

“为何?”见其表情,吕蒙正也不敢大意,当即询问道。

“宫中消息,你可有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