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芈黍离
“陛下所言甚是!”
“听说回京之时,途经延州而访之?”
迎着天子的目光,赵匡胤显然明白刘承祐所询之意,当即应道:“臣闻延州变故,改道而察之。延州上下,确为高氏所掌,控制甚严!那高绍基,有些手段,但不过中人之资,且生性阴刻吝啬,能掌控局面,乃高氏在彼数十年之积累影响。延州之民甚是贫苦,延州之卒甚是孱弱……”
“如此说来,延州不足为虑?”刘承祐问。
“不足为虑!”赵匡胤肯定道。
“若延州与夏州消除旧怨,化敌为友,相互勾连,以谋共存呢?”刘承祐突然说道。
赵匡胤有些迟疑了:“二者之间,乃积年之怨,当不至轻易消除!”
“但是,朕却不得不虑!”刘承祐悠悠地叹了声。
说着,赵匡胤又以蒲川马场与苏逢吉的事情,向刘承祐简单地讲了讲,并将苏逢吉所赠两马进献。
对于苏逢吉,刘承祐这边都快将之遗忘了,骤然听赵匡胤提起,这心里自是另有一番感触。沉吟良久,喟然而叹,说道:“待苏逢吉进献战马三千匹,诏免其子嗣!”
时间,总是容易消除仇恨的,这么多年过去,刘承祐心里,对于苏逢吉,已经没有那么厌恶了。甚至于,他已然忘记,当初对苏逢吉的那种情绪了。只隐约记得,貌似是为了“杀鸡儆猴”,以立君威。
念其开国元臣,又兼侍奉高祖之功,又已偿其罪,在原州受了那些苦楚。心怀一念之仁,刘承祐也就给苏家一个“解脱”的机会,也算是彰显他这个皇帝的仁德了……
第229章 孟昶:七宝溺器,好用
时值九月,成都城内,遍种之芙蓉,迎风盛开,绽放多姿,遥遥望着,花团锦簇,恍若一片锦绣,繁盛景象,梦幻而醉人。城墙边上,处处亭榭,游人如云,人头攒动,纵览繁华盛景。
两川承平二十余载,而无战祸,蜀国士民,尤其是成都平原上的士民,也享受了二十多年的太平。在蜀主孟昶的治理下,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不过,最能肆意享受乃至挥霍这份繁荣的,却是蜀国的官僚、地主、富商们,这是他们的乐园。蜀主治国宽简,而对于他的臣僚们,素来宽仁乃至纵容。
成都城中,达官贵族,巨富之家,数不胜数。今岁五月,蜀相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发展教育学问,一时轰动,“无私”为国,为人所赞誉,受蜀主孟昶所褒奖。
然盛名之下,似乎无人在意,轻易之间,便可出钱百万,豪掷巨资,其家之富,尤可知也。而纵宰相之尊,仅以其俸禄,除去日常开销费用,给他二十年,又能积几何?
当然,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于蜀国的普通百姓而言,还算是幸福安逸。至少与在战乱与灾害之中苦苦挣扎的中原百姓相比,他们要幸运得多。能够享受蜀主的轻徭薄役,苦依旧苦,至少衣食能够得到满足。
不过,无外患之忧时,蜀国的权贵们,能够闭关锁国,待在成都享乐,朱门酒肉。一旦国难临门,则末日将近。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繁花似锦下隐藏的危机。中原王朝,日益强盛,兵锋渐锐,削平诸国,一统天下的脚步,已然临近。
但是,对于更多的蜀国官僚贵族而言,享乐当下,麻痹腐朽,才是现状。国家两度北伐,损失巨大,但以蜀国的底蕴,足以承受,更重要的是,对于蜀中官僚、贵族们的影响没那么大,损失的,毕竟只是国家。
北汉举大兵于西南,大张旗鼓,意欲伐蜀,最初是引起了一阵震动的,毕竟这是中原朝廷的反攻。当其时,成都城内议论纷纷,紧张是真,然而更像一种吃瓜谈论。
一直到如今,汉军在两国边境动作不断,持续一年多了,仍未动兵来攻。显然,那是北汉的疲蜀之计,只为恫吓。
而成都城中,议论北汉伐蜀的声音都没了。该享乐者,持续享乐,该谋生者,继续谋生,就如二十多来了,习惯的那般。
于蜀国而言,更加值得忧虑的,是皇帝孟昶也渐渐开始松懈了。
蜀宫,牡丹苑内,佳音袅袅绕梁,蜀主孟昶,正与其慧妃徐氏,相偎调情,言笑不止。坐在画布前,孟昶亲提画笔,轻蘸彩墨,以绘牡丹……
身边佳人,身材婀娜,姿容俊秀,气质动人,娇靥如花,堪称美眷。双眸楚楚含波,满带爱意地看着孟昶。
不提孟昶的身份,人长得俊朗,多才多艺,实为良配。美人爱慕的目光,似乎给了孟昶极大的动力,下笔有神。
“这副《牡丹图》,有娘子相伴,画了半个月,总算完成了!”放下画笔,看着洁白画布上已经成景的《牡丹图》,孟昶露出点笑容。
“此图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比苑中牡丹更具灵气,陛下画艺,已登堂入室!”徐慧妃在旁,轻笑道,柔声酥人。
孟昶闻之,眉头却轻凝,微微摇头:“娘子不用奉承我,我的画艺,难称精湛,与当世大家相比,还是相去甚远。虽得其形,却少神韵!”
见状,徐慧妃玉面上,再度绽放醉人的笑容,温婉道:“陛下精于辞赋,如不满意此图,何不题词其上。有陛下诗词,则起点睛之效!”
听其建议,孟昶两眼一亮,颔首道:“娘子之言,甚是有理!还笔!”
在题词作诗方面,孟昶确实有天赋,也有自信,笔走龙蛇,边写边吟,一首闺中调情之词,立时书下。其间艳丽露骨之言,听得徐慧妃面红耳赤,眼泛秋波,娇羞不已。
“取我玉章来!”又吩咐了句。
很快,蘸上红泥,印上私章,孟昶再览之,内容充实了许多,点了点头,终于满意了。看向徐慧妃,孟昶道:“这副画,就赐与你了!”
“谢陛下!”徐慧妃盈盈一礼。
如今的徐慧妃,乃倾城之佳人,尚且年轻,如初开之花蕊,娇嫩诱人。望着那如花玉颜,孟昶不由心头一热,探手揽过苗条的腰身,拥入怀中。
高耸的胸脯几乎满盖在脸上,狠狠地嗅了口,孟昶抬头,一副迷醉的样子,好奇问道:“改用了何等香料,这般好闻,宜人心脾!”
徐慧妃答道:“是妾身新调制而成,唤‘流云香’!”
孟昶颔首,又在美人身上嗅了嗅,而后忍不住环抱而起,径往玉榻,滚在锦被间……
一场欢愉尽兴之后,孟昶回到自己宫殿,理政之所。哪怕是在三年前,孟昶的宫廷中,也是一片朴素,未有锦绣之物,更少金玉之饰。而今,却已增添诸多华丽,当然,作为皇宫,天子居住的地方,还谈不上奢靡。
继位后的十五年间,孟昶勤俭节约,爱民如子,宽刑简政,一副明君之像。当把一个个掣肘他的老臣权将,都给剪除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政不改,但在私生活上,已开始放纵。
仍然称得上明君,但在后宫的时间多了,衣食也逐渐精致了,享乐之心已开始滋生蔓延。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的贤明君主,治蜀乃有今日之盛,享受一番,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值得怪罪的。
再者,那么多年来,他的臣僚们,生活奢靡成风,诸多享受,岂有独让他这个天子受罪的道理。孟昶选择,他要把近二十年的节俭朴素,都给补偿回来。
“陛下,这是内监新打造的溺器!”方回殿,内侍宦官,满带着笑容,献宝似地,将一个夜壶,呈与孟昶。
这是一个十分精致的尿壶,装饰异常绚丽,玛瑙、翡翠、夜明珠等珍奇贵物镶饰其上……
只看了一眼,孟昶即怒道:“不过一溺器,竟如此靡费打造,简直荒唐!尔等欲坏我简朴之风,节俭之德?”
内侍吓了了一跳,当即跪下:“陛下恕罪!是小的等擅作主张,这便拿回去,命工匠拆毁……”
“罢了!”孟昶怒容稍敛,似乎考虑了会儿,叹道:“已耗如此珍奇造之,再毁之,传将出去,岂不更显奢靡浪费!既已制成,就拿来用吧!”
“是!陛下英明!”
摆了摆手,孟昶目光从那溺器上收回,毫不留恋的样子。坐上御案,开始翻阅起下边呈上来的奏章,只稍微看了几封,精神便有些恍惚。
对于如今的孟昶而言,皇位稳固,大权在握,府库充盈,黎民安定,除了北汉的威胁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他紧张的事务了……
夜间,自徐慧妃的香榻间起身,命人取过那“七宝溺器”,这才发现,在晦暗之中,竟然闪着多彩的光线,如梦似幻一般,他都有些不忍心以尿液污秽之。
不过,释放之后,一股难以名状的满足感,逐渐填满心胸,这夜壶,确实好用……
第230章 边情暂解
翌日清晨,孟昶再度躲懒恋榻了,深秋之际,早晚甚凉,有香榻暖锦,美人在怀,何必受那早起的苦楚。只可惜,总有人不体谅,李昊、毋昭裔两名宰相求见。
孟昶自是不乐,抱怨说时间还早,不让他多睡会儿。还是徐慧妃,好言相劝,这才恋恋不舍地起身洗漱,离开牡丹苑。
已然日上三竿,孟昶见到两名宰臣,态度倒也良好。他对臣僚,尤其是文臣才士,素来宽容重用。
“二卿联袂见朕,出了何事?”看着二臣,孟昶问道。
毋、李二人,都是蜀国老臣。毋昭裔追随孟氏父子几十年,年高德望,素为倚重。李昊则与蜀地渊源颇深,极具才干,早年入仕前蜀,后蜀建立后,又为孟昶所提拔,累及宰相。
此时,看着皇帝那意态间的放松,毋昭裔轻咳了一声,双手捧着一封奏章,禀道:“今秋,蜀中大丰,这是各州府所报,秋税入库情况……”
孟昶接过快速地浏览了一遍,形容舒展,乐道:“此天佑我大蜀啊!”
“渝州发大水,官府请求,蠲免士民两年赋税!”毋昭裔说。
“百姓受灾,自当赈济,蠲免之事,卿等可自决!”孟昶说:“对于渝州灾民,着当地官府,善加安抚,勿忘‘戒石铭’!”
“是!陛下爱民之心,臣等钦服!”毋昭裔恭维了一句,又道:“成都粮价始终居高不下,臣请发官仓之粮,平抑粮价,以解民忧!”
听其言,孟昶不禁讶异,问:“而今成都粮价几何?”
“斗米八文!”毋昭裔答。
这些年,蜀国多丰收,导致粮谷多贱,前两年,成都城内斗米最低的时候,竟跌至三文。与北汉的粮价相比,可以说贱到了极点,要知道,即便如今,东京的粮价,一斗也在十二至十五文间。
“怎么贵了这么多!”孟昶稍凝其眉。
宰臣李昊出言解释道:“启禀陛下,粮价上涨,盖出两因。一则,前番谷贱,商贾无利可图,是以往成都输粮者益少。二则,近来朝廷备战愈切,粮谷多北输,以致成都粮匮。”
说着瞥了言毋昭裔,李昊继续道:“是故,臣以为,可少出官粮,略作平抑,待商旅闻利贾粮而入,粮价自贬……”
点了点头,孟昶说:“此事,二卿可商议决策。但有一点,当解民之忧!”
“是!”
“二卿可还有事?”看了看二人,孟昶问道,“送客”之意明显。
李昊拱手,说:“陛下,李廷珪请奏,让朝廷再往秦、凤及兴元府,继续增调兵马、粮草、军械!”
一听此,孟昶就有些不乐意,道:“这一年半来,朝廷已向北方调集精兵五万余人,粮械足供半载之用,李廷珪还不满足?这么多兵马,难道还不足御备北汉?他李廷珪想要干什么?莫非要让朕将国中兵马,尽付于其手?汉军会不会打来,都是问题!”
“陛下息怒!”见状,李昊赶忙出言劝解:“李廷珪在北边御防,对敌我形势,最为清楚,他既有所请,必定有所虑。”
“至于北汉,以臣之见,绝不能掉以轻心!”李昊说道:“自其开国以来,我朝已两败于彼。而臣观如今之北汉,气象不凡,非唐、晋之流,并吞天下之心,已不加收敛。
当今汉帝,年少气壮,可称英明。征唐之后,暂得四境之安,而今其陈兵于西南,兵锋直指,我秦凤之地,战端早晚必起,陛下不可稍失警惕!”
蜀国文武之中,就属李昊,最先看出北汉的“不凡”,率先提出,要整兵御备。当然,最初的时候,李昊是建议孟昶向中原臣服进贡,以保安宁,求得长远之计。
不过被志高气扬的枢密使王昭远执意谏阻,反而整军经武,以图北伐。北汉伐唐之时,应南唐所请,也是王昭远进言,再兼彼时的孟昶也有功业之心。发兵再寇北汉,结果如何,凤州境内,散关道间,东河村战场的痕迹犹在……
此时,听李昊又一番陈言进谏,孟昶没来由地生出少许不耐,想了想,说:“而今已是秋末,料想汉军,也不至轻动!朕看李廷珪,是败了一仗,畏汉军如虎了!”
“陛下,两年前北汉伐唐,也是秋末动兵!”李昊提醒了句。
孟昶闻言,眉头深蹙,摸了摸他细稠的短须,考虑了许久,沉吟道:“待王昭远归来,再作区处!”
中秋之后,蜀枢密使王昭远奉诏北上,巡检秦凤御备,调整布防,顺便察探北汉动向。对于这个自小跟随自己的心腹将臣,孟昶是既认可其忠诚,也欣赏其才干,可谓识人不明……
“二卿先退下吧!”叹了口气,孟昶有点意兴阑珊地,冲二臣道。
“臣等告退!”见皇帝明显寡于兴致,二臣拜退。
方出殿,毋昭裔便不由对李昊道:“陛下,已生怠政之心了……”
李昊面露无奈之色,叹道:“我等为臣者,只能尽力于王事,以求问心无愧了!”
“毋公,而今我朝,忧患有二,一为北兵之寇,二为吏治败坏。公德高望重,还需多加担待啊!”李昊看着毋昭裔,恭维道:“近来,成都勋贵、职吏,常有犯法,侵占民田,掊敛之风愈盛,在下深为忧虑啊!”
听其言,毋昭裔眼皮挑了挑,尴尬一笑,有点敷衍地应道:“李相忧国忧民,当进言于陛下,以除弊病……”
李昊所说的那帮人中,就包含毋昭裔。他虽然怀德养望,沽得清名,但可以纵容家人、亲戚、故吏……
而于蜀主孟昶而言,李昊的担忧,尚不在其警惕范围之中,吏治虽然逐渐败坏,但是国家安定,府库充实啊。只要,北汉不入侵。
到目前为止,唯一令孟昶在意的,也只剩下磨刀霍霍的北汉朝廷了。
逾五日,北上巡视的枢密使王昭远回到成都,第一时间便被召入宫内,咨之以边事。巡边归来,王昭远兴致颇高,一如既往的慨然自信,让孟昶心安。
“陛下,臣巡视秦、凤,诸城寨塞垒,皆细察之,其疏漏处,已皆为臣调整,而今只要将士无有懈怠,据险要而守,足以御汉军。汉军若至,必使之无功而返!”王昭远自信满满地向孟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