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234章

作者:芈黍离

沉吟了一会儿,刘承祐说道:“朕击灭许、陈二军后,以淮南降卒民,新设一军,曰怀德,尚无军使,将神卫余卒,并入怀德军,你为都指挥使!其余将校,各给军职!”

又看向那张懿:“朕观你才华见识,藏于腹中,当为朕所用,便就职怀德军都虞侯!”

“谢陛下!”听到封赏,一干人赶忙谢恩。

倒是徐象,谢恩之余,面容之间,隐露戚戚之色,刘承祐注意到了,以此问他。

徐象这才喟然一叹,说了点心里话:“末将与麾下将士,多籍江东、江西,家小尚在唐地,投奔大汉,臣服陛下,固然心悦臣服。但唯恐因此,获罪于唐廷,牵累家人啊!”

听其言,堂间有几名降将,面色都变了变,尤其是那张懿。刘承祐眉毛也微微上挑,饶有兴趣地打量着徐象,悠悠说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能念其家人,方能念其君。人生在世的,当有所敬畏,有所顾忌,有所牵挂……”

第122章 燕王请战

“不过,尔等也不必过于忧怀!”刘承祐想了想,安抚道:“李璟尚文德,当不至有株连之歹心。且用心任事,异日或有解决之途!”

“是!”

朝外看了看天色,夜幕已悄然降临,城外汉营中,已然生出些动静,刘承祐说道:“今夜军中大庆,怀德军虽新降,但破寿春也有功劳,当与三军共庆。”

刘承祐指着李昉,吩咐着:“写张条批,给徐都指挥使,去辎营领取酒肉,以作犒赏!”

“谢陛下!”

“都指挥使,方才在皇帝面前,你怎么能那般说!”告退之后,那张懿赶上徐象,稍显激动。

“如何?”扭头迎着张懿。

张懿深吸一口气:“都将所言家小之虑,只怕会让皇帝觉得,我等心存疑虑,忧怀故土,如此,会使陛下对我等心存疑忌,何以放心用我等。作为初降之人,本当表以全忠,都将你却……”

听其言,徐象恍然,淡淡道:“原来,你是怕我牵累到你啊!”

“末将不是这个意思!”张懿也自觉有些激动了,稍稍冷静下来。

“我只是道出心中隐忧罢了,汉皇何等英明,接纳我等降将,岂会不考虑这些?再者,方才皇帝不是也说了吗,能念其家人,方能念其君,并未苛责,反表示理解!”徐象扫着张懿:“本将不似某些人,终究难以做到冷血绝情,你说呢,张都虞侯?”

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徐象对自己态度的巨大转变,前后有如云泥之别。面上浮现出一抹思索,是因自己入了汉帝之言,连升数级,威胁到他了?

张懿思索间,徐象则冷哼一声,快步先去了。在后边,望着其背影,张懿语气冰冷地呢喃道:“汉帝口中所指之‘君’,是哪国之君,你可考虑过……”

节度衙堂内,李昉也以徐象之言,进谏刘承祐,说降将其心不定,当留任察看,不可委以军职,还让其率领旧部。

刘承祐则道:“漂泊在外,人少有不念其家者,尤其对于这些征夫而言。徐象能于朕面前直言其所虑,也算坦诚。

初降之人,短时间内,岂能奢望其全心全意。于朕而言,不是察其心,而是观其行。”

很多时候,所用之降将降卒,为新主效力阶段,是会格外用心卖力的,毕竟想要融入新的军政环境,想要得到认可。这样的情况,不甚枚举。

听天子之言,李昉则揖手道:“陛下胸襟宽广,以诚待人,令人敬服。然古有防微杜渐之说,徐象等人,确实心怀忧忌,陛下何不另作布置,以防不测之患?”

闻谏,刘承祐颔首:“说得不错!唐将可以分散使用,至于怀德军,自行营将士中,挑拣人手,充任军官,加强控制!”

“陛下英明!”

前往汉营与诸军庆功途中,刘承祐将李少游唤至车驾上,趁着机会,李少游将寿春城内细作探查到的一些消息,整理呈报与皇帝。

有些感叹,李少游道:“武德司在寿春城内安插了三名精干探事,最后活下来的,只余一人,寻到臣时,也奄奄一息,身体大伤根本。”

闻言,刘承祐直接指示道:“都是大汉的功臣,消息刺探,彼辈之功用,又岂弱于厮杀之功卒。当好生抚恤褒奖,不可使功臣寒心!”

“是!”李少游说:“臣明白!”

“吩咐你的事,办得如何了?”刘承祐问。

李少游:“臣寻神卫军校卒查问,略有所得,那张懿是滁州全椒人,父尝为县令,李璟即位后因罪被罢。读书知文,二十岁时弃笔从戎,从军八载,以清淮牙兵,抽调金陵禁军。曾参与伪唐灭王闽之战,随唐将查文徽兵败被俘,孤身越逃归旅,后调至神卫军,数年之间,未得擢升。一直到徐象麾下,方才逐步提升为营将,左神卫军调戍寿春,随之北来。

另,据臣察,徐象投诚于大汉,为其下定决心者,正是这张懿。”

听完李少游的汇报,刘承祐轻声道:“如此看来,这张懿也算是失意之人,难怪如此积极投效。”

“陛下!”李少游不禁好奇:“此人何德何能,得入陛下之眼?”

“朕观投效之伪唐将臣,此人虽则不名一文,但若仅论能力、才干以及野心,无出其右者!”刘承祐说道:“朕讨淮南,攻占其土地、城池,只是第一步,收买人心,使其归治,从而为大汉提供税收、兵员、劳役,才是更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淮人,为朕所用。

自古以来,江淮之地,就不缺人才,只是缺少用人之君,贤才之士难以实现其志,伸展拳脚,而朕之所来,就打算给他们这个机会!”

点了点头,李少游附和着刘承祐的话说道:“陛下之至,却是与江淮贤士以福荫,如降甘霖啊!这张懿,能得陛下另眼相看,亦是其福分!”

……

在北汉大军于淮南连战连捷,所向披靡,横行无敌之时,南唐君臣这边,已然是如坐针毡,败报频传,如坐针毡。

北方恶报,纷至沓来,汉军如狼似虎,肆虐于大唐国土,数十万军民,竟不能挡。哪怕时间只倒退至半年前,也不会有人相信,雄踞江淮,物阜民丰,为南国首屈之大唐帝国,竟然如此脆弱,面对北汉的进攻,几无还手之力。高楼之坍塌,形势之变化,总使人措手不及。

金陵皇宫,歌台舞榭之间,已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但整个宫城之内的靡靡之音,比起往常,却是少了许多。正逢北难,国势飘摇,唐主李璟,还没昏聩到犹唱后庭花的地步。

内殿,李璟阅览着来自江北的军报,两手不禁有些发颤。

“又败了……”

李璟正当盛年,然而不过一个冬季的时间,人眼见着苍老了几分。盯着殿中挂着的大唐舆图,江北诸州,虽然仍标记着唐旗,但落在李璟眼中,就如一个娇弱的少女,仍由来自北方的七尺大汉,肆意驰骋凌辱……

寿州、滁州、楚州,三路大军,三地败绩,之间没有超过两日,相继南传。

“陛下,燕王殿下回京了,正在宫门待诏!”内侍前来,小心通禀。

闻报,李璟稍稍来了点精神,虽有些惊讶,忙道:“快宣他进宫!”

没一会儿,燕王李弘冀入殿,一身戎甲,面容之间,虽难免疲惫,但神气自然,见到李璟,快步上前行礼。李弘冀原本镇润州,此番回来,算是擅自还朝,但看李璟的样子,显然并不在意这点。

“我儿回来了,快快免礼!”李璟上前,亲自扶起李弘冀。打量了长子几眼,李璟强提起精神,道:“吴越在后袭扰,润州当前线,乃危地,朕本欲召你还朝,奈何朝臣谏阻,言镇帅不可轻离,恐有伤士气,故作罢。不过,回来便好,在金陵,也可使朕与你母亲安心。

天不佑朕,你弟弟多夭亡,国难之际,二郎又突然病薨,你为长子,却是不可再出事了……”

此时的李璟,言语中表露者,多舐犊之情。

李弘冀性情颇烈性,此时闻言,心有所感,见其父衰态,亲自将李璟扶着坐下,道:“儿在常州,已率军击败吴越军,斩首三千,钱贼已退!”

“哦!”闻言,李璟下意识地点了点头,随即反应过来:“什么,你已退了吴越?”

“正是!”李弘冀颔首。

“好!好!”李璟面色微喜,看着长子面容间的疲惫:“你这是亲自将喜讯告与朕啊,辛苦了!”

南唐与吴越,互为心腹之患,双方之间大小战事也不算少,此番吴越虽奉刘承祐诏命出兵,兵力不足是一方面,吴越内部同样有所争议,反应到战场上的效果,便是被李弘冀率军击破,成就其名。

高兴并没有持续多久,李璟叹道:“吴越终究小患,北汉才是大敌。而今我朝,在淮南,连战连败,恐不能守……”

闻言,李弘冀很坚定地看着李璟:“儿此番还朝,就是欲向父亲请命,重整兵马,北上抵抗汉军!”

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

唐宫正殿,南唐文武大臣齐聚一堂,开春以来,李璟升殿议事议军的频率明显高了。此时孟春已末,但殿中的唐臣,心里无不凉飕飕的,个个神色凝重。

“下蔡先败,淝水再败,前后不过三月,我两路援寿大军,就这般轻易为汉军所破。”李璟殿中踱着步,手里拿着一叠的败报,不时颠动着,语速连珠,愤懑异常:“这败报,都快堆满朕的御案了!”

“刘彦贞、陈觉、许文禛,三者败军误国,简直罪不容诛。”目光扫过冯延巳、宋齐丘,冷冷道:“这,就是尔等给朕举荐的国之干城,统帅之才!他们就是这样抗敌击贼的!”

“那陈觉,还有脸还朝,还替汉帝送信,折辱与朕,当真无一骨节!”

“皇甫晖,尔等言其老成持重,中原名将!”李璟又将矛头指向韩熙载等北来文臣:“三万大军,竟然被那汉将郭荣,以区区四千人击败,其身难免,竟为人家于阵前生擒。我看他,是老迈不堪,不足大用,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还有那姚凤,区区山阳,十倍之军围攻之,数日难下,临机决断,昏昧无能,汉军一袭,不图挽救,反而引大军后撤,使将士浴血拼杀之功,一夜尽弃!”

“大唐的将帅们,难道就是用以成就北汉君将之名的吗?岂有此理!”

李璟这一通发泄,却是将唐廷两个政治集团的大臣都给训斥了一番,让不少人都低下头,面有羞怒,文人嘛,比较看重面皮。另外,还有一些不适应,毕竟,自李璟秉国以来,可少有如此失态并直接斥责臣下的时候。当然,也能理解,国势飘摇。

这个时候,“第一谋臣”宋齐丘做了出头鸟,抚须而沉声道:“臣早已说过,抵抗北汉,集重兵,守坚城,耗其钱粮,弱其士气,缓图之,后发制人。贸然出击,只会给北汉可趁之机,三路齐进,更是给其各个击破的机会!”

听宋齐丘之言,李璟面色微变,露出一抹尴尬,毕竟当初,就是他不顾劝阻,力主出击的。看向宋齐丘,有股子恶念,在李璟脑中起伏,他头一次觉得,这个老臣,这般令其厌恶。

似乎注意到皇帝心绪之不平,枢密副使李征古,起身严肃道:“陛下,自去岁秋末,汉军动兵南寇以来,四个月的时间,前后大小数战,我朝已然折损军民二十余万,江淮生民苦于战乱者,更不下百万,为了筹措援应大军,金陵帑藏,几乎消耗一空。征役频繁,大耗民力,使得人心动荡,民怨四起。

时下,庐州、滁州、光州接连失陷,寿州、泗州苦无外援,恐怕也难以为继,距离失陷已然不远!

当此之时,我朝如何应对汉军接下来进攻,才是首要之事!”

“听到了吗!”李璟声音都有些发颤,两眼泛红:“一旦寿、泗失陷,汉军大举南下,兵临长江,大唐就要亡国了!”

身为一国之君,在明堂之内,李璟说出这等话,着实有些不妥当,但显然,汉军入寇的压力不断压来,李璟已然失了方寸。

“陛下,臣请命率军,北上抵御汉军,护卫我大唐社稷,必使君父无忧!”这个时候,燕王李弘冀还是忍不住起身请命了。

此前他在内殿之中,便向李璟请命,因爱护长子,为其所拒绝。此番,其当殿提出,让他犹豫了。就李璟而言,突然发现,大敌当前,满朝臣工,竟已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地。他养的这些词臣,让他们写写诗词,做做文章也就罢了……

不过,还没等李璟表态,冯延巳站了出来,劝阻道:“陛下不可,汉军强悍凶残,那么多老臣宿将,朝廷先后数十万军,皆为其所败,燕王恐怕不是对手。再者,燕王乃皇家长子,贵胄之身,不便涉险啊!”

李弘冀算是一个马上王子,向以刚勇著称,也矜其武略,此时见冯延巳话里的小觑之意,不由怒道:“冯相公何以轻我,钱贼上万,我亦以四千卒而破之!”

“钱贼如何能与汉军并论!”冯延巳摇摇头:“殿下当知,中原强兵,世间少有能匹敌者,朝廷连番败绩,难得还不足以让我等警醒吗?”

“我看尔等,都被汉军打怕了。尔等惧敌畏战,我却不怕,江淮子弟,岂无热血儿郎,御寇却敌,自当奋起而战。”李弘冀兴头一上来,便顾不得许多了,说话也不客气:“而不是似诸公于此,碌碌无为,长敌威风,畏寇如虎!”

“弘冀,不得放肆!”见其话说得过了,群臣皆有怒色,李璟冷静下来,伸手道。

一番发泄过后,李璟脑子清醒了,喟然而叹,面色却是越显沉重了。

“汉军强盛,几不可当,事已至此,此间危局,当如何化解!”到了,李璟还得咨询这满朝词臣。

殿中一时寂然,似乎没人拿得出对策,仆射孙晟站了出来,建议道:“陛下,如论兵争,我朝实非北汉对手。开战以来,我朝业已损失惨重,百姓流离,生民困苦。朝廷财税负担甚重,兵力匮乏,民力疲敝,时下又逢农时,再打下去,只怕无以为继。”

顿了顿,孙晟严肃地建议道:“以臣之见,莫若遣使,向汉帝求和,止戈罢战,再修永好。”

孙晟言落,立刻有人表示附议,并且不少。

“不可!”而韩熙载则高声,面色郑重,明确表示反对:“陛下,北汉之来,是为鲸吞我大唐国土,野心勃勃,欲如饕餮。如求和,需得付出多大代价,方能满足其贪欲?”

“再打下去,又能如何。朝廷已无力再战,淮南已失半壁,难道要将大唐基业,尽数败坏吗?”孙晟道。

要说孙晟,也是北来士人,但此刻,在战和问题上,与韩熙载产生冲突了。

听其言,韩熙载则道:“江东、江西,我朝仍有水陆军数万,再作征召,仍可集兵十万。有长江天堑,纵汉军再强,也难以越过。

如臣前言,与汉军对抗到底,其四面皆敌,必不能久持。而况北汉以数十万师,千里远征,其所靡费,又能坚持多久?拖下去,待得时变,我朝尚有反击,收复国土的机会。一旦求和,则淮南之地尽失也!还请陛下明察!”

“穷兵黩武,穷兵黩武!”孙晟激动道:“汉军背靠中原河北,积粮数载,又作战于淮南,仅以江东、江西之地,何以长久对抗下去?

韩公所言时变,难道指的是契丹与后蜀?汉唐之间,开战四个月,其犹无动作,难道要将国家大略寄托于此,岂不可笑?”

两个北方士人争锋相对,倒让冯延巳等人看了个饱戏。

但于李璟这边,则更加犹豫了,提到议和,确是动心了。即位以来,发起了几波对外战争,然而被动应对敌国的入侵,才发现,和平是多么难得,安安稳稳在金陵吟风弄月,那是多么舒适的事……

有心议和,却又顾忌韩熙载口中的代价,是啊,仗打到这个份上,要怎样,才能让汉帝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