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第111章

作者:南山有龙

此时,众人不禁心有余悸,果然,唐行古是有备而来,居然想到拉太宗皇帝做挡箭牌,这招真的狠啊!

眼见唐行古占了上风,众人明白,今天是遇到劲敌了,在互相交换了眼神之后,便有人踏步而出。

此人不是别人,乃是唐行古的顶头上司,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文。

“启禀皇上,太宗皇帝确实曾派遣船队数次出海,但毕竟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当初太宗皇帝这么做,自然有其道理,但皇上却不能坏了祖宗规矩。”

这番话已经是有些不讲理了,有些事你祖宗可以干,但是你却不行。

唐行古当即似笑非笑道:“依着王大人的意思,是想说时移势易么?”

“不错,时不同,岂能一概而论?”

“好,那我倒要请教一句,为何今日的朝廷又不能因时而变,硬是要遵循百年前定下的禁海规矩呢?难道在这件事情上,就不能时移势易了么?”

唐行古却压根没打算给上官留情面,直接一通穷追猛打。

“这……”

王文顿时哑火,唐行古这招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当下有些词穷,不知该作何反驳才好。

殿上一众清流本来还气势汹汹,眼见王文败下阵来,却不知如何反驳。

眼见自己掌握了主动,唐行古顿时为之一振,趁着群臣沉默的当口,继续侃侃而谈。

“当初太祖皇帝定下禁海之策,只因局势需要。但现在,百年过去,一切都已不同,岂能因为百年前的一个禁令就断了朝廷富强之路?何况,我等一直说,大明富有四海,可现在根本连海都不出,岂不是让人看了笑话?倘若取消禁海令,既能充盈国库,又能扬我大明国威于四夷万国,如此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做法怎能不推行?此乃微臣肺腑之言,还望皇上明鉴!”

第一百三十九章 唐行古,进击的巨人!

这番话说完,朱祁镇忍不住暗地里竖起大拇指。

唐行古今日的表现实在堪称完美,更为难得的是,君臣二人此前并未有过沟通,对于朱祁镇来说,今日完全是意外之喜!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论口才,还得是读书人。

瞧瞧人家这话说的,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又都是为国为民,似乎自己身为皇帝,若不答应,都对不起祖宗。

群臣一时难以反驳,干脆耍起了无赖。

只见以王文、许彬为首的十多名文臣突然跪下,叩首道:“皇上切莫听信唐行古一面之辞,海禁万万开不得!”

随后,其他人也纷纷回过神来,紧随其后跪倒在地,竭力反对唐行古所提出的开海之策。

直到此时,朱祁镇才真正见识到了反对开海的官员队伍之庞大,一眼望去,几乎占了半数以上。

这些人并没有拿出什么有力的说法进行辩驳,翻来覆去地就那几句老生常谈,什么祖宗家法不能改,什么国将不国,好像只要开海,大明就将亡国一般。

听着殿下众官员你一言我一语的聒噪声,朱祁镇的脸色已变得极其阴沉,心里的怒火也逐渐升起。

因为,他已经发现,这些叫得最大声,反对得最激烈的人,多半是江南沿海一带的官员。

自大明开国以来,特别是科举取士以来,南方士人稳稳压了北方一头,朝中官员大部分出自江浙一带的富庶之地。

其中的缘由也不难想象,大明是由南向北统一中原,南方富庶,北方战乱,若是平时连饭都吃不饱,还读什么书?

按理来说,越是靠近沿海,越深知海洋之重要性。

可是,现在反对最为激烈恰恰就是这些人,其中的动机就很难说了。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虽然朝廷严禁民间百姓出海,可实际上,从事海上走私者不在少数。

也就是说,大明的海禁其实只是针对寻常百姓,而对那些地方士绅望族早就形同虚设。

而现在,只要朝廷开海,定会触犯到他们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会拼了命地反抗。

或许这其中也有一些是真的是因为思想陈旧才跟着一起反对,但大多数都是心怀鬼胎。

朱祁镇的目光渐渐变得坚毅起来,开海事关大明江山的未来,他是绝不会退让的。

此时,哥伦布还未出生,佛朗机诸国还被奥斯曼帝国按在地上摩擦,能出海远洋的只有少数阿拉伯人。

若是把握不住这个机会,等西方开启大航海时代,到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眼下,想要打开这个突破口,唐行古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这段时间的了解,其实此人的品行并不算坏,他不贪财,不好色,只是追逐一个“名”字。

为了博名,他可以和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对着干。

同样是为了博名,他可以放弃京城的锦衣玉食,跟着军队跑到漠北吃沙子。

现在,他以一人之力,独自面对群臣的攻讦。

是时候给他加点筹码了!

“唐卿家,朕记得你曾在南京任职,是吧?”

唐行古立刻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当下回道:“臣曾在南京都察院任职五年,并在浙江做过三年巡按御史。”

明代巡按御史,根据其身份和职责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职能性巡察和授权性巡察两种。

授权性巡察主要由皇帝不定期派遣监察御史,或其他官员充任监察官进行巡察。

职能性巡察是指巡按御史以一省为一道,分道出巡,为期一年,事毕还京。

唐行古做过三年的巡按御史,说明他至少去过三个地方任职,对当地风土人情定了如指掌。

朱祁镇对他的回答很满意,便继续问道:“既然卿家曾在浙江任职,不妨谈一谈,沿海一带究竟是何光景?那里的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

唐行古定了定心神,说道:“回皇上,沿海的百姓,过的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唐御史,你如此危言耸听,究竟安的是何居心?”

太常寺少卿许彬似乎抓到了唐行古话语中的漏洞,立刻开始反击。

“承皇上圣明,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你竟然说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我来问你,你的眼中可还有皇上?还有大明江山社稷?”

眼见许彬得势,其余人顿时反应过来,一起对唐行古发起攻讦。

“不错,危言耸听,其心可诛!”

“简直是大逆不道之言……”

可是,唐行古却依然不为所动,只见他缓缓转过身来,目光从这些人的身上一扫而过。

“许少卿,各位大人,在下想问一句,诸位当真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么?”

“那是自然!”

许彬毫不犹豫地回击道:“难道如唐御史这般想要违背祖宗成规之人,才是为大明江山着想?”

“我看不尽然吧!”

唐行古冷冷一笑,说道:“江浙沿海,我唐某人待过三年,那里的百姓究竟过的是什么日子,别人或许不知道,可我唐某人却是亲眼所见。”

许彬一副鼻孔朝天的表情,冷哼道:“愿闻高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可是,江南沿海一带的百姓背靠着汪洋大海,眼睁睁看着海洋中数不尽的宝藏,却只能望洋兴叹,望而却步。许少卿说在下危言耸听,却不知许少卿有何高见?”

许彬满脸的不以为然,反驳道:“既然朝廷禁止百姓下海,回到岸上种田便是了,何来的苦不堪言?”

“种田?”

唐行古冷笑道:“沿海大多是盐碱地沙地,极为贫瘠,能种粮的,十不足一。到了夏秋时节,一场骤风袭来,连房屋都飞的无影无踪。更别说倭寇横行,每日要提防着倭寇登岸抢掠。这样的日子,想必许少卿这辈子都没体会过吧?”

“可是,祖制……不可违!”

面对唐行古的咄咄逼人,许彬感觉到额头冷汗滴落,语气也越来越弱,直至低不可闻。

唐行古没有理他,继续对朱祁镇说道:“臣请开海,是因为时至今日,海禁或许对寻常百姓来说是不可触及的禁忌,可对某些人来说,却根本形同虚设。”

此言一出,群臣陡然感觉菊花一紧。

右都御史王文皱眉道:“海禁乃太祖皇帝定下的国策,若唐御史弹劾有人违反祖制,还请拿出证据来,不然就是污蔑,难以服众。”

紧接着,群臣纷纷站出来,脸上俱是痛心疾首的模样。

“皇上,唐御史以臆测来污蔑臣等,实在让臣等难以心服,还望皇上为我等做主啊!”

“唐行古此人不遵祖制,败坏朝风,还望皇上严惩,以儆效尤!”

……

第一百四十章 祖制不可违

双方你来我往,战斗已经进行到白热化。

朱祁镇稳坐高台,心中暗暗好笑。

看来,唐行古是戳中这些人的痛处了,以至于那些往日看起来安分守己的臣子,如同被踩中了尾巴一样,完全不顾颜面,嗷嗷乱叫。

面对众人的群起而攻,唐行古显得是那么的势单力孤,终于,彭清和贝琳看不下去了,同时站出来。

“臣彭清支持唐御史之提议!”

“臣贝琳附议!”

紧接着,张辅、陈瀛、李珍等人走上前,纷纷说道:“臣附议!”

他们已经忍了很久,要不是龙椅上朱祁镇一直给这几位使眼色,从一开始就站出来了。

而朱祁镇之所以没有提前通知他们,是担心进一步引发朝中文武对立的局面。

殿内的武将功勋大多是自己的亲信,如果开海由他们提出,更会激起文臣集团的反对,那么,未来的局面会非常不利。

因此,朱祁镇找的是钦天监彭清和贝琳。

今日唐行古的表现完全是个意外之喜,御史言官的战斗力可不是浪得虚名,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那些文臣打急眼了。

接下来,该自己出面了。

朱祁镇清了清嗓子,正要说话,可是,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臣陆祥支持唐御史之提议!”

“臣黎叔林附议!”

“臣周洪谟林附议!”

“臣张蓥附议!”

“臣刘珝附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