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00章

作者:疯神狂想

这也是他之前没有太过重视烧成收缩比的重要原因,因为他能控制好收缩比。

制作瓷器首先要湿泥成型,不论拉坯还是印坯,或是注浆坯,在干燥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收缩。

而收缩率较大,可能造成坯底开裂,因此需要有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不断的用细铁丝分割托坯板与坯体,以保证坯体的安全收缩。

瓷器烧成后,收缩率是不一样的,其原因是烧成温度不同,坯体原料不同,成型方法不同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景镇传统标准是“一尺剩八寸”,即如果要制作一件直径八寸的瓷器,成型时要做到一尺的直径,这就是烧成之后的收缩率。

景镇的这种计算方法,延续了很久。

因此景镇在烧成瓷器时,会在器物的底足下,需要加放与坯体使用同样泥料制成的垫饼,以加大器物和匣钵底板接触面。

这样会减少与匣钵底板的摩擦力,以保证坯体足部在烧成收缩时,可以滑动,避免器物底板拉裂。

使用这种计算方法,误差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二以下。

而其他地方烧制瓷器的收缩比,一般是与景镇瓷器的收缩率有差距。

形成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瓷器品种不同,景镇高档瓷器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之为“华夏细瓷”。

其烧成温度在1280度以上,有一些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达到1240度或者更低,因此不能称之为“细瓷”。

因为胎体的密度和强度,低于景镇瓷器,其收缩率必然小于景镇瓷器的收缩率。

因此一尺剩八寸这个数据,不能作为其他地区瓷器收缩率的数据。

同样景镇生产的低档瓷器,收缩率也小于高档瓷器。

这里就出现问题了,高档瓷器的收缩率如此之高,的确会造成画面纹饰的变形,但是不会造成釉面形成橘皮釉。

釉面在高温情况下,呈液态情况下,自然会流淌平整。

只有在温度没有达到釉面熔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橘皮釉,但是也与收缩率无关。

画面随着器体的收缩,必然会随着收缩。

如果在平面上,会使的纹饰的线条更加精致,构图更加紧凑。

那是不是收缩率在制瓷之中,全是好处?

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如果在转角或斜面上构图,纹样就会变形。

只有了解这些变化,掌握了变化的比例,特别是画工们掌握了这一收缩现象,才会在绘制人物、动物等造型要求高的纹饰时,尽量寻找相对平整部位,减少变形。

所以,在转角、斜面等部位,就要小心处理。

比如绘制一些小型边角图案纹样,这样就避免了纹样变形的问题。

还有,构图的空间也必须提前做出预留。

一般批量生产之前,都要制作样品,也就是试烧。

之前陈文哲的试烧,都是为了看釉色效果。

其实有时候他会忽略很多细节,因为他掌握了这些细节,确定在这些细节之中不会出问题,也就不太关注。

他在制作一件瓷器之时,每一道工序,都是得自传承之中,都是被一些最顶级匠人,千锤百炼,磨炼出来的技术。

所以,很多小细节,他就算不注重,也能做的很好。

这就是基础打得好,他根本就不会出现任何低级失误。

当然,在陈文哲身上不会出现的问题,并不能说就不会出现在其他人身上。

真要说起来,制瓷之中的一些小细节,还是很重要的。

像是试烧查看收缩比,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确定纹饰烧成后的效果变形和空间。

一旦纹饰确定后,一种器型几十年都无人敢于更改。

陈文哲就是掌握这里面的收缩比,所以他会十分肯定自己制作的作品,最后烧制出来的效果。

当然,瓷器在烧成阶段,不仅会发生收缩,还会发生膨胀。

发生膨胀是因为器物上部重量压迫,使得器物发生变形膨胀或下垂。

比较容易出现这种膨胀现象的瓷器还是不少的,比如天球瓶、赏瓶之类。

因为这些器型的瓷瓶,顶部有一凸起压迫瓶身,使得瓶腹部向外膨胀。

但由于收缩率较大,成瓷一般不会大于坯体的直径,只是相对高度来说会产生膨胀。

这些都是烧成成功率的保证,不了解这些,最后烧制变形、垮塌,实在是太正常了。

这就是很多民窑作品的限制,还有,其实官窑器与民窑器,原则上说收缩率没有差异。

但是由于官窑器一般材质较好,烧成温度高,成瓷密度大,自然也就更加沉重一些。

这种现象也就是通常我们常常提到的“手头沉”,之所以更重,自然是因为收缩率要大于普通民窑器。

但是,这种差异并不大,仅凭目测很难发现。

第1159章 哥窑谜团

各种小细节,陈文哲自然很容易把握,他也不可能有这些弱点。

这肯定是因为,他的烧窑技术早早就达到了大师级。

再加上他从隋侯之珠内得到的很多传承经验,这些都可以让他很好的掌握这个收缩比。

所以,他才能轻松复制出,跟真品瓷器一模一样大小的仿品。

而这也是一门极高的技术,一般人还真难以把握。

所以,这一次仿制哥窑胆瓶,除了胎、釉,还有器型,一些小细节都要仿制到家。

如果不行,那就是还有技术短板。

毕竟选择复烧哥窑胆瓶,陈文哲也不是没有目的的。

他现在仿烧的这一件哥窑胆瓶,瓶小口,长颈,溜肩,圆腹,腹下微垂。

底为圈足,圈足上端宽而下端窄,稍作斜形,有一种手捏不起的感觉。

它造型端庄,秀丽,这样的器型,要想仿制的好,就更要控制好收缩比。

要不然,烧制出一个麻麻赖赖、凹凸不平,甚至是歪七扭八的瓷瓶,都是正常。

只有做好了器型,才能考虑釉色,还有独特釉料带来的独特特征。

陈文哲仿制的这件哥窑胆瓶,通体施有米色釉,足底一周无釉呈黑色。

器身开有黑色、米色纹片,即金丝铁线纹。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陈文哲早就想要做一件哥窑作品。

但是,原来始终没有亲眼见过哥窑器,所以他也一直信心不足。

这一次隋侯之珠异变,让陈文哲可以轻易在隋侯之珠的知识宝库之中,查找到所有相关哥窑烧制的技艺。

这样以来,陈文哲哪里还能忍得住?

接下来他打算把五大名窑全都制作一遍,而之所以首先制作哥窑胆瓶,只不过是因为他对于哥窑了解最多。

毕竟他之前通过种种手段,已经很了解哥窑,最重要的还是他能够制作弟窑的瓷器。

虽然没做过,但是他烧制弟窑的手段、技艺,都还算不错。

哥窑和弟窑,毕竟是兄弟两个发展起来的,虽然区别很大,但是在基础上,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而根据对哥窑和弟窑了解,其实陈文哲是可以写一篇论文的。

毕竟他就要毕业了,就算上的是艺术大学,该有的作业,也需要完成。

之所以挑选哥窑来写论文,主要是里面有一件很有意思的历史谜团。

因为“哥窑”在刚开始发现,形成系统认知,让世人达成共识的时候,被确认是宋代名窑,也就是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都知道哥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最终有人却证实,哥窑应该是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些技术力量很强的作坊。

他们受官窑工艺的影响,生产出的一种釉面满布碎片纹的青瓷。

所以,被人公认的更加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哥窑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时代是南宋(存疑),特征是紫口铁足,创始人章生一。

这里面只有一个时代存疑,因为很多历史资料,都证明宋代之时,不管是南宋还是北宋,都没有哥窑方面的记载。

所以,这种说法也有很多人的认可。

因为有很多资料、考古发掘,都说明哥窑,特别是传世哥窑,不是南宋时期生产的,而是南宋灭亡之后的元代生产。

这里面充满了争议和谜团,这也是陈文哲这一次,为什么特别制作一批哥窑的原因。

就因为哥窑器,真的很特别。

哥窑瓷,特别的地方很多,首先是瓷器的釉面满布碎片纹。

这是由于胎体原料受热时膨涨系数,大于釉层的膨涨系数,在瓷器烧成后冷却时,胎体将表面玻璃釉层拉碎,即为百圾碎。

这里就是涉及到收缩比的问题,总归起来还是热胀冷缩。

只不过哥窑釉面的热胀冷缩更加厉害,入窑烧制之后,有膨胀也有收缩。

最后还是因为受热膨胀系数,大于釉层的膨胀系数,导致釉面破碎。

这就是导致瓷器釉面开片的原因,所有开片瓷器,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刚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窑工肯定会以为这一窑瓷器烧毁了。

可是,由于这样制作出来的瓷器,胎釉密合极佳,釉层不剥落,也不划手,除了出现奇特自然的片纹,没有任何有碍使用之感。

最后取出来一看,感觉还很漂亮。

所以,这也算是烧制成功了一批特殊的瓷器。

从此,就因为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反而让它成为了世人所追求的精品瓷器。

就因为这个,宋代龙泉窑的工匠人,人为控制胎釉成分,作出这种奇特片纹的瓷器,为宋代瓷器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光彩。

因为刚开始的出现,就比较出人意料,所以刚开始烧制的时候,技术难点还是不少的。

要想烧制出精品哥窑器,要从瓷石、泥胎、釉料、工艺等全方位的把控。

而现在陈文哲既然要发表论文,那就更要深入研究。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