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89章

作者:疯神狂想

看得出来,一家人很兴奋,看来今天晚上的生意不错。

“文哲,吃饭了没有?我们带回来了海参粥!”

向玲玲一进门,看到陈文哲之后,立即招呼道。

“吃过了,这是给我大侄子准备的夜宵吧?我就不跟他抢食了。”

“小哲,有空了多弄一些调料,我们店里的生意好,调料不多了。”就在这时张美娟开口道。

陈文哲看了一眼陈青川,最近的调料都是他在处理,这一次怎么出现问题了?

“忘了!”陈青川只是对着陈文哲张了张嘴,并没有说出来。

陈文哲自然看到了,也知道为什么,老婆奴!

“我会准备好的。”陈文哲立即道。

“多准备点,我们生意那么好,你也不知道关心关心,难道赚的钱,都是你大哥的?我们可是给你留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

陈建设看到没有多少在意的小儿子,有点头疼。

陈文哲也很头疼,他那么努力的赚钱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能够让家人的生活条件好一些?现在有钱了,他的这些亲人反而更忙了。

还有,不知道是谁的提议,他们开的这家火锅店,居然注册了股份制公司。

股份的划分,也比较有意思,他占据了百分之四十,陈青川占据了百分之四十,陈建设两口子各自占据百分之十。

他们兄弟俩,几乎平分了股份。

最重要的是,陈文哲连那家店都没去过。

所以陈建设才会有点怨言,他是害怕小儿子太大方,把到手的利益,让给了哥哥。

虽然都是他的儿子,他也没有偏爱谁,但是,公平一点的话,也是陈文哲对现在的家庭贡献更大。

对于陈建设的想法,哥俩都有点了解,但谁都没有在意。

陈文哲是真不在乎这家店,这一点陈青川很清楚,他更知道自家兄弟看不上店里赚的那点钱。

再说,他还欠着陈文哲不少钱呢。

要认真算起来,把那家店都给陈文哲,都不为过,这样一来,他又能争什么?

陈青川心态平和,向玲玲也是聪明人,这就让他们一家,家庭和睦,做起事情来自然就是万事如意。

一家人聊了回天,陪着向玲玲吃了点宵夜,才各自睡下。

第二天一大早,陈文哲就去了学校。

来到工作室,这里还是一如既往的热火朝天。

大一的学生,始终都是那么的热情。

也就是有着这份热爱,才能让他们在制瓷之路上,走的更远。

看着新出窑的一批龙泉窑,陈文哲笑了。

这一批,已经没有什么特色,变成了清一色的龙泉青瓷小碗。

刚开始,陈星辰等人是想尽了办法,尽量烧制一些与众不同的器型。

可烧制的次数多了,他们也就厌倦了。

这就像是吃烤肉,吃一次还行,天天吃,谁也受不了。

这不,原来的工作热情,现在变成了应付公事。

如果不是后来有所发现,陈文哲也早就撂挑子了。

现在的工作室中,还能对他有点吸引力的,也就是支钉烧了。

原来他们都没有采用支钉烧,可后来,陶教授弄来了一大批照片,里面居然全都是采用支钉烧烧制的青瓷老底。

不用说,这一批青瓷老底,跟他们手中要修复的青瓷碎片,不是同一批出土的东西。

陈文哲疑惑的看着一张照片,照片之上是一件残瓷,这件残瓷原器可能是一件四足炉。

它灰黑色胎,施青灰色厚釉,釉层有开片,四足呈如意形,底部有六个支钉痕。

支钉痕迹向外凸出,比较粗大,根据其排列位置,支钉应呈椭圆形排列。

这件东西已经被证明,出于龙泉溪口窑。

一般认为,龙泉窑烧造工艺史上,不存在支钉支烧法。

就连陶教授原来也是这么认为的,可很意外的,这一批出土的龙泉窑残器当中,就有一些带支钉痕的龙泉窑青瓷残片,及相关的支烧工具。

这些残片和窑具,都是宋代龙泉窑的产物,而不是明代。

而且,这些照片上的残瓷,明显比他们得到的一批要更好,特别是出现了支钉烧,就让这一批残瓷的研究价值更高。

不得不说,宋代龙泉总能带给人们惊喜和意外,支钉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第263章 不简单的烧窑

如果想要制瓷,就避不开五大名窑,而如果想要高仿宋代五大名窑,就肯定避不开支钉烧。

汝窑、官窑、哥窑等多用支钉支烧,其状呈山字形、上尖下圆,在圆形垫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钉,也有只有一个支钉的。

用支钉支烧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细小支钉烧痕。

汝窑支钉痕最小,呈香灰色;

官窑、哥窑支钉痕稍大,呈铁黑色。

所以,采用支钉烧,就是为了在底部施釉。

这种工艺出现的很早,是五代时期就开始流行的一种陶瓷烧制工艺。

具体方法是用高岭土捏成“支钉”,把这些钉粘于碗盘圈足的边沿,每叠9——12颗。

然后把碗坯放置在垫柱上,再把粘有支钉的碗坯重叠起来,组成一柱入窑烧制。

这种方法,虽然能利用窑室的空间,多烧规格相同的产品,但存在缺陷。

由于没有把火焰与制品分开,容易因粘渣而造成较多的废品;

同时支钉破坏了器皿内底的釉面,影响了产品的外观。

此外,堆迭的数量,对窑室高空利用不够,也使燃料的消耗大为增加。

这就是烧窑工艺,原来陈文哲主要涉及到的是温度控制,其他方面,他都没有学过。

现在,通过支钉烧的启发,他的脑海之中,瞬间涌现出大量关于烧窑的知识。

可以说,看到支钉痕,他就知道,这是采用的什么烧窑工艺。

虽然时间过去了一瞬间,但是,他又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覆烧、叠烧、支钉烧,以及各种烧!

这就是触类旁通,他原来只是接触过单烧,哪里会知道,烧窑原来也有这么多方法?

这一次,通过支钉烧,却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宋代影青的烧制工艺。

其实,上一次通过那件高仿元青花,已经让陈文哲看到了柴火窑的必要性。

只不过,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烧柴火都是很贵的。

原来陈文哲还以为,古代的柴火可以免费得到,很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接受的传承越多,了解的越多,陈文哲就很清楚的知道,古代的人工、物价,只是相对便宜。

现在看来,古代的柴火并不贵,但是在古代,古人的感受又有不同。

在他们认为,那个时候烧窑也是很贵的。

沉浸式体验,就是这一点好,可以让他代替别人,经历一遍他们的过往。

在这一段过往之中,不止是经历他们的工作,还经历了他们的一部分生活。

这也是陈文哲,具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生活经验的原因。

通过这一次触类旁通,学到的知识不止是怎么烧,还有各种窑口的特点。

怎么烧,用什么烧,烧多长时间,这些都需要学习。

以清代景镇的卵型柴窑为例,烧一窑要四天时间,耗柴二十二吨。

这二十二吨,可不是随便什么枯枝朽木,必须是两尺长,碗口粗的松木,而且要一半干,一半湿。

虽然过去松树多,但烧一次也蛮费银子的。

虽然都是烧柴,但柴窑、槎窑和柴烧区别很大。

卵型窑窑膛面积八十平米,高两米多,窑內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匣钵浪费了。

但是匣钵在那个时期,却不得不用,因为木柴燃烧时有大量的烟尘灰烬,会熏黑瓷器。

所以要把瓷器封闭起来,不和烟尘接触,这就是匣钵的功用。

匣钵唐朝就普及了,还有专门烧匣钵的窑,叫匣窑。

匣钵有大有小,大的放花瓶,小的放杯碗。

都是陶土做的,为保证强度,钵壁做的比较厚,大概两厘米。

通过陶教授发送的照片可以看出,那些遗址挖出的残片外面那一圈就是匣钵。

这种一个匣钵只放一个碗的烧法,叫单烧。

这种烧法的优点是,除了底足一圈无釉以外,通体有釉,所以流传到了现在,因为现代人不怕成本高。

还有一些照片中,一些碗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土就是匣钵。

因为时间太久,已经烂了,但还能看出大概形状。

单烧的装窑方法很简单,就是许多装了碗的匣钵摞起来,上面做下面的盖,最上面的加个盖。

这种烧法的弱点是浪费空间,摞一米高的匣钵,大概只有二十个碗。

单烧成本高,一般都用于精细瓷器,比如官窑。

民间用的低档碗盘,就要降低烧窑成本,古代瓷工首先想到的是,许多碗共用一个匣钵,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窑内空间。

像我们平时收碗那样撂起来,然后再放到一个高匣钵里不就行了?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