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15章

作者:疯神狂想

到了上世纪末,在浏阳河上游古港,又新发现了世界唯一的天然彩色菊花石资源。

它花朵硕大、玉化程度高,被誉为菊花石中的“皇冠明珠”,但开采难度大。

老矿师们常说:“只有真正跟石头有缘人,才能找得到好菊花石啊!”

2015年,玉叠妃彩色菊花石雕,荣登意呆利米兰世博会。

作品《金菊皇后》被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为华夏馆的“镇馆之宝”,并荣获“欧洲国际矿物宝石金奖”,惊艳世界!

菊花石的作者是大自然,是唯一的,没有类似者。

有一些作品,如书画、陶瓷等,可以被后人所复制。

但稀有珍贵的色菊花石艺术品,它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每件作品均为孤品,存量极为有限,其收藏价值将不可估量。

而就是这么不可估量的藏品,陈文哲这一次一下子看到了十几件。

当然,这些作品当中,最多的还是现代艺术品,但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作品这里也有啊!

第1888章 菊花石,逐层深入,谨慎小心

浏阳菊花石的发现,已有260多年历史。

据《浏阳县志》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浏阳永和镇秀才欧阳锡藩,在砌芙蓉河堤时,发现了异常。

他在河底采石,偶然发现石头中有晶莹洁白的花纹。

这种花纹形如菊花,大小不一,姿态万千,无比美丽。

他如获至宝,拿回家中,细细琢磨。

最后依照花形,精雕细琢成一方菊花石砚台。

这件砚台看着高雅别致,俊俏可爱,一时传为奇物,被选为皇家贡品。

于是,菊花石艺术品便与浏阳结下了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清光绪年间,菊花石雕广受欢迎,品种花样百出。

做成花卉盆景惟妙惟肖,壶觞文玩精巧雅致,是当时人们应酬馈赠的独一无二的特产佳品。

浏阳人阳长厚抓住商机,开设了第一家菊花石雕作坊。

当时的石雕艺人有黄家权等20余人,主要作品有砚台、水池、笔架、笔筒、镜屏等。

这一时期工艺菊花石雕艺为线刻、平面雕,以实用型文房用品类为主要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发现的彩色菊花石矿,是上世纪末发现的世界唯一彩色菊花石矿。

所以被称之为人间奇葩,巧夺天工!

菊花石雕特殊之处,在于先要找出“花”的所在,再依据“花”的结构设计造型。

与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艺人,可以依据筋道、纹路、硬度判断“花”的位置。

对他们来说,寻“花”是一场刺激的寻宝过程。

谁也不知道,“花”会以何种姿态藏在石头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雕琢。

“花”也是有聚有散,聚时距离寸许,散则相距盈尺。

运气好的话,遇到“花”数朵重叠,层次错落,张力自然。

一块好的料,在一尺见方之内能有花10朵以上。

这就是鬼斧神工,根本不需要雕刻。

但更多时候,工匠需要在“花”找出来后,根据“花”的位置、层次进行构思和设计。

石块边角露小朵花,则适宜做砚池;

石块平面其花,分布均匀可作座屏;

小块石料,有小朵活泼花纹,则更适于做印章等小件作品……

构思完成后,用毛笔墨线直接在石料上勾绘草图,何处需虚,何处需实。

一一标明之后,形成设计初胚,然后据此雕刻出整体轮廓,进行打磨调整。

菊花石雕的工艺看似简单,其实很繁杂。

经过采料、选料、开花、粗磨、造型设计、雕刻、上漆、制作底座等多道工序,方能雕刻出一座精美的作品。

在这些工序中,光雕刻部分就涉及到平雕、浮雕、圆雕、透雕、线刻、镂空刻、立体刻、综合刻等雕刻技法。

雕琢的过程中,处处彰显着雕刻工艺的精妙与严谨。

下刀需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谨慎小心,稍微偏差几毫米就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

经过工匠精心雕琢后,石雕被配上实木底座,成为一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品,以新的面貌被人观赏、解读、收藏。

这样的宝贵财富,自然需要好好保护,要不然资源枯竭之时,就会后悔莫及。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们看到秀美的菊花石能带来可观收入,一时间菊花石原产地涌入大量采石人。

无序开采导致造假、浪费等行业乱象,败坏菊花石美誉的同时还损害整个行业。

一方面垄断菊花石原材料矿的老板,无节制开采,并进行大批量、工艺水平低下的生产;

另一方面是大多数菊花石作坊原材料奇缺,很多艺人改行,传承数百年的工艺后继无人。

国家级传承人到现在还有,他们跟菊花石打了一辈子交道。

而对于他们来说,自认为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就是带出了的徒弟。

可是这些传承人最年轻的徒弟,也是四十开外的人了。

没想到,陈文哲在这里意外看到了这种特殊的奇石手艺,可以说是一次意外收获。

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石雕可不是他原来想象的,就是用花岗岩、汉白玉等雕刻各种作品。

石材当中,还真有一些其他的宝贝。

除了菊花石,还有不少地方有着珍贵的石材。

当然,像是菊花石这种特殊的石材,还是少数,而更多的还是花岗岩,比如胡建惠安。

惠安雕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技艺巧夺天工,久负盛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

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

建国后,惠安石雕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

建国初期神都十大建筑物、著名侨领的集美鳌园等,都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

惠安石雕源于黄河流域的雕刻艺术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

这种技艺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

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

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惠安石雕分为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等几大类。

沉雕主要用于建筑墙面的装饰及碑塔、牌坊、摩崖石刻、匾额、宅居楹联等。

以线的造型为主要特色,要求线条劲挺有力,柔顺畅达。

代表作有,金陵雨花台纪念馆《日月同辉》的大型石雕。

浮雕指图像浮突于石料表面,用于大型纪念性建筑物、高档府第、民宅的石质装饰。

代表作有民国初年,金陵中山陵的华表、光华亭的金鱼池等。

惠安石雕的技艺,一传入就有相当高的水平。

现存惠安境内最早的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节度使王潮墓的石雕。

这些石雕有文官、武士、虎、马、羊等园雕和莲花浮雕。

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代的阳洛桥遗存的石将军、桥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题词沉雕,无论采石、石雕都说明其时的技术水平很高。

而阳洛桥修建的领导者蔡襄,其母亲为惠安人卢氏。

阳洛桥则是距青山十五华里的一座,由石条叠成桥墩用海砺作固定物,长达3华里的跨海大桥。

第1889章 双足一踏波浪,一握带环龙珠

阳洛桥桥面长条,有些长达3丈重达10吨。

在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才能建成。

当时是将石条放在船上,涨潮时使得桥墩固定,待退潮时;

船体下降,石条放置于二桥墩中,作为桥面。

建造阳洛桥的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内开采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参加。

就是泉市东西塔的石料,经考证也是惠安境内开采运去的。

其众多圆雕和浮雕神佛像,也离不开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时,惠安考上进士在朝廷为官的人较多,各种牌坊、墓区的石雕产品更多。

兴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头砌就的石城。

这类遗物有张岳墓的将军、马、虎、羊,崇武城隍庙的石狮等等。

这些都标志了,当时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平。

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毁,现有的石城是清时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

这一时期,是惠安石雕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石雕工人开始走出惠安向外发展的时期。

除本省各地外,还通过华侨和商人向李加坡、印、马等东南亚地区。

从甲午战争后,台岛内大兴建筑之风。

这个时期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台岛参加石雕加工生产,并有不少人在台安居。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