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疯神狂想
自然也就不怕别人鉴定,所以,他只想要瓷器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这样一来,如果完美复刻古人的工艺,反而不是最好的选择。
不说古代的工艺,只是古代的原材料,他就很难完美复制出来。
就算他有作弊器,知道古代使用的各种原材料产地,他也很难完全恢复古代的环境。
所以,想要完美呈现出古代瓷器的美,最好的方法,反而是使用现代化学青料调配颜色。
而这,就需要了解瓷器的呈色。
现在陈文哲只是想要研究青花瓷,所以他必然要了解历代一来青花瓷器的呈色情况。
发色从功能上讲,呈色是用做瓷器断代最有利工具。
从审美上讲,它记录了几百年的皇家审美演变史。
甚至皇帝的个性,都表现在其中。
比如他知道的,最顶尖最经典的应该是有七种呈色效果。
青花发色,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天青色等烟雨。
有眼睛的都知道,青花瓷的颜色,跟天青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但是汝瓷,却确确实实的做出了天青色。
青花瓷发色如何,其实全凭其原料氧化钴,经高温烧成后的呈色表现。
组成成分各不同的钴料们,烧制出的青花也各有风味。
苏麻离青是一种,由于它性质特殊,使用其烧制出的青花,十分有特色。
当然,任何一种材料,也分谁用。
用得好,表现就好。
用不好,也不过是一团乌漆嘛黑的东西。
就像是苏麻离青,用得好,就会呈色深翠欲滴,浓厚幽深,色泽鲜亮,犹如蓝宝石一样亮丽。
这样的瓷器,永乐帝都爱不释手。
可金无足赤,苏麻离青的美也有破绽。
还是因其性质的特殊,用苏麻离青烧制出的瓷器,常伴有色料晕散。
除此之外还有黑褐色锈斑,现在人称锡光斑。
而这种缺陷,也称为苏麻离青最重要的标志性审美。
苏麻离青作为明永宣时期的特有青料,造就了青花瓷的又一种风格。
该朝青花名篇中,自然少不了它的身影。
线条浓散,锡斑点点的明永乐压手杯,鸡心杯正是其得意之作。
元代和明代早期永乐、宣德时期,主要使用苏麻离青料。
苏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
锰容易造成发色偏紫、偏红,低锰不易出现紫、红色调,所以发色艳丽,宝石蓝鲜亮。
铁元素烧制后发黑,高铁含量使青花烧成后出现了黑色紫斑。
不过这些散状的黑斑,如果利用的好,可以给青花带来奇特的效果。
在高手手中,这样的缺陷,却是有点儿像水墨画里的重墨晕染,色彩浓淡相宜,体现了水墨画的艺术效果。
第1562章 上等佛头青
了解了元代青花的呈色情况,那么再仿制元青花的呈色效果,或者是永宣时期青花瓷的呈色效果,是不是就会心中有数?
比如说元青花的效果,发色好的,青翠欲滴的蓝,再加上黑色紫斑,不就是元青花吗?
至于怎么用现代化学青花料调制,不就是加减锰和铁元素吗?
可以说,每了解一种青花料的呈色效果,就可以仿制出很多完美的官窑瓷器。
了解了苏麻离青的呈色效果,可以仿元青花,可以放永乐青花,也可以仿宣德青花。
这些瓷器,可都是名瓷。
古代使用最广泛的青花料,除了苏麻离青,其次就是平等青。
与苏麻离青不同,平等青可是实打实的国产。
由于苏料进口数量有限,到了明成化时期,开始使用平等青料。
直至弘治和正德早期,景镇窑多使用平等青。
平等青含铁量低,不出现黑斑晕散现象。
烧成后色泽淡雅,成为成化青花的特色。
平等青料的有点也不少,比如色彩淡雅,清秀。
这款国产青料,主要于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其呈色也与前期的苏麻离青,大相径庭。
平等青色调匀淡典雅,呈色稳定。
蓝中闪灰青花渲染如棉絮,颇有水墨画风格。
洁白温润的釉面,搭配云遮雾障之朦胧感的青花,成就了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独特风貌。
平等青较为知名的代表作,有成化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麒麟纹盘,九龙闹海纹碗等等。
像是这样的国产青料,只要用对了地方,效果还是很好的。
而国产青料之中,还有回青料和石子青。
关于回青产地的说法,有很多。
疆,云可能是其出产地,甚至还有说是西域进口。
其出处暂无定论,但它的特质是极具代表性的。
回青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独使用,容易出现过度晕散的现象。
那这怎么办呢?给它找个搭档石子青混合使用。
这个青料特点叫做色沉不亮,简单理解,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回青与石子青的混合料,成色发紫,可分为上青和中青两种。
前者色泽鲜亮,用于填色。
后者笔路分明,用于勾勒轮廓。
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
就是这种混合青料,共同装点着明嘉靖至万历前期的青花瓷。
其代表作有万历青花龙穿春花纹梅瓶,隆庆青花龙凤纹盒,嘉靖青花三羊纹碗等。
在这里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回青料在当时是进口料。
顾名思义,来自回人聚集的西域。
上等的回青料又称“佛头青”,一是种名贵的青料。
青料,可以做青花,但是,佛头青可不是最优质的的青花料,反而是最优质的的蓝釉。
优质霁蓝釉,就是回青料中提炼出的最好的釉料。
这种最优质的的霁蓝釉,一般被称作佛头青,它蓝中泛紫,十分漂亮,自然被官窑垄断。
之前陈文哲做过很多仿古瓷,现在仿的是青花,但是通过青花,却可以涉略到更多其他瓷器。
其中霁蓝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单色釉当中的蓝釉瓷,只要做的足够好,流传到现在的都是国宝。
既然研究到了回青料和石子青,自然要做出好的混合料。
只要能弄出佛头青,那么做霁蓝釉瓷器就简单了。
霁蓝釉,在国内很有名,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
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
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
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
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霁蓝釉始创于元代,一直延烧到现代。
明代早中期,霁蓝釉主要用于官家祭祀器和陈设器,属于数量少于其它釉种的高档釉种。
这一点和黄釉瓷十分相似,都是被皇家垄断。
明代中晚期,出现了民窑烧造一些质量差的国产钴料霁蓝釉瓷。
万历中期以后至崇祯明末,尚未发现有官窑烧造的霁蓝釉瓷器。
清代官窑和民窑,继续烧造霁蓝釉瓷器。
可是由于钴料不同,蓝釉发色已非明代早中期苏料和回青料那种靓丽呈色。
所以,只要是清代以前的,特别是明中期以前的霁蓝釉瓷器,市场价值都很高。
当然,这不是说清代的霁蓝釉,价值就低。
因为只要是官窑,价值就没低的。
特别是在清三代,霁蓝釉甚至可以说是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