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疯神狂想
罐上所施黄釉色泽淡雅,浑然一色,描金弦纹熠熠生辉,装饰效果高贵典雅。
只不过这种高贵典雅,可是用金钱堆砌出来的。
也是因为这种瓷器的制作成本高昂,所以高仿比较少。
没办法,造假也需要控制成本。
所以,做一些低仿还行,真要做高仿,投入的成本就太高了。
如果技术达不到,那消耗的成本就更高。
就算造假一本万利,对于这种高投入的行为,他们也是需要控制的。
而这样也是陈文哲能做,他手下的其他工艺师却不做的原因。
就算是他们有工厂兜底,也不敢轻易做这种瓷器。
他们虽然都有成为一名大师的心,但是也需要考虑利润,因为他们的拿提成的。
一个人首先要吃饱、吃好了,才能追求理想。
陈文哲就没有这一方面的顾虑,所以他只要理想。
主要是来到了工厂里,在这里能够得到的灵感,实在是太足了。
原来他在南越的时候,是想到了什么做什么,没有一定规律。
现在好了,他能想到的就只有精品,因为在这里他看到的都是精品。
当然,精品也是分顶级的,比如刚才根据皇室的等级,给瓷器定的等级。
而现在他做的,自然不能看一朝一代,而是一看几百年。
比如整个明朝阶段,到底有多少精品瓷器出世?
洪武釉里红、永乐甜白、永宣青花、宣德五彩、成化斗彩、弘治浇黄。
这就是明代六大名瓷,想要提高技术,想要做高仿,必然避不开这六种瓷器。
釉里红陈文哲算是碗明白了,不管什么样的红,他都能做。
之前他在南越也做过,而且那批瓷器,现在已经全都运回了国内。
再就是青花瓷,不管是永宣青花,还是元青花,他都有点心得,自信能够做好。
当然,永宣青花他还真没有特意做过。
第1545章 唐宋青花
仔细想想,其他的颜色釉,陈文哲差不多做全了,但是就是没有特别做过青花瓷。
这有点不对,其他斗彩、五彩都做过,怎么能不做青花?
青花瓷,准确的说应该称之为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烧制青花瓷器,自然不难。
至于青花瓷的各种器型,陈文哲也能做到最好。
所以,现在最应该研究一下的,反而是青花料。
其实,说得简单点,青花瓷就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瓷器。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要不然,青花瓷也不会广泛流传开来。
青花虽然很漂亮,但是漂亮的釉色多了,为什么青花最广为人知?
还不是容易烧,成本低吗?
现在的人都以为,青花瓷是元代发明的,其实不是。
准确的说,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
也就是说,唐代和宋代,也是有青花瓷器的。
这么说起来,元代最多也就是把青花瓷发扬光大,而不算是创烧。
当然,成熟的青花瓷,肯定是出现在元代JDZ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则成为瓷器的主流。
特别是明宣德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再说回唐代,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市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
还有香江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
丑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
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
金陵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市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南河巩县窑。
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
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南河巩县窑。
从扬市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
这种矿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这样生产出来的瓷器,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
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市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既然唐代就出现了青花瓷,那么宋代也必须有。
宋青花,应该很少有人听说过。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宋代没有唐代那种广袤的国土。
特别是失去了西北地区之后,根本达不到中亚地区,这就没有了青花料的来源,自然就越是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江浙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另一处是1970年在江浙绍兴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
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
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
后一处的较淡。
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
江浙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而经过了唐宋的发展,到了元代,就是因为大一统,所以元代统治者能够得到的资源更多。
此时的青花瓷,才真正发展起来。
成熟的青花瓷,就是出现在元代的景镇。
我们现在都知道,元青花瓷的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这使胎中的氧化铝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两种,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
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也有两种并用的情况。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
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
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
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