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063章

作者:疯神狂想

而类似这种灿黄、炸绿之色,则统统被文人士大夫们视为俗色而不入法眼。

因此,黄瓷在宋代虽未绝迹,但充其量也就是春晚上的歌舞节目,属于撑场面的品种,主咖、主流够不上。

元代时,黄釉瓷的命运也不比宋代好到哪儿去,原因也是因为帝王之好。

元蒙皇帝出身游牧民族,崇尚蓝天白云,因此元代时青花瓷,扶摇直上成为瓷色之主流。

而黄釉瓷,依然没什么存在感。

尽管如此,黄釉瓷也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默默无闻中等待着爆发的时机。

走进明代,黄釉瓷终于迎来了小宇宙大爆发的时机。

明代永乐、宣德、成化等朝都烧制有黄釉瓷,但品质最好的当属弘治黄釉瓷。

弘治黄釉色调纯正,有如初开的葵花色一般,明亮娇嫩,才达到了历史上黄釉的最高水平。

现在传世的代表作不少,像是黄地绿彩云龙纹盘,明正德时期生产,现在藏于国家博物馆。

还有一只黄釉盘,是明弘治时期制作,现在藏于首都博物馆。

从这只盘子就可以看的出其烧制水平,这一时期,绝对是黄釉瓷的巅峰时期。

弘治黄釉的造型十分丰富,碗、盘、尊、罐为常见的造型。

其中兽首尊是代表性器物,尊的肩部通常有两只兽首进行装饰。

器物通体施以黄釉,釉色十分纯正。

这是弘治时期非常有名的祭祀用器,即使在清代也有烧造。

还是说那件明代弘治时期传下来的娇黄釉盘,就是典型性器物。

其釉色娇艳可人,黄亮如鸡油一般,淡雅宜人。

除底部施透明釉之外,通体施以黄釉,展现了低温黄釉瓷器的最高制作水平。

从大量传世品看,弘治朝的黄釉瓷,釉色几近无差,说明当时黄釉瓷的烧制工艺已相当成熟。

既然说到了明代的黄釉瓷,那么自然就不能不提一下成化。

黄釉瓷毕竟是古代君王专属的瓷器,也是控制最为严格的一种釉色。

而说到黄釉,就不能不在场提起寿州窑。

最早的低温黄釉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而最早的高温黄釉,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这些黄釉瓷的主要作坊,就是以寿州窑为代表性的瓷窑。

寿州窑,位于我国淮南境内,是唐代非常著名的古瓷窑。

陆羽的《茶经》中,也曾提到过寿州窑。

寿州窑,以黄釉瓷器见长。

这个窑口烧制出的瓷器,其胎体厚重,质地细腻。

特别是黄釉瓷器,色泽十分雅致且透明光润。

釉面有细小的开片,造型端庄大气,制作工艺精湛。

这种釉色,作为帝王御用之色,正是因为其色正黄。

第1533章 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黄色,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御用之色。

比如在秦代,就尚黑。

真正让黄色正名,还是在唐朝。

唐朝时,朝廷首次颁布诏令,禁止平民穿黄服。

当时下的诏令曰:“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用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意思是说,隋朝时天子穿黄袍,于是唐高祖也效仿隋制。

当时规定黄服,除帝王外其余人一律不得用。

因此黄服为百姓禁用,这是从唐代武德年开始的。

尽管黄色在唐代,成为了帝王服饰的专有之色,但此规定当时也仅停留在服饰方面,对于陶瓷器之色并没有明文限制。

因此,带有黄色的唐三彩不在少数,而黄釉瓷虽然不多见,但也并未断了香火。

等到了明朝,特别是成化时期,瓷器迎来百花齐放的好时节。

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也不少,比如有一件黄地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纹盘,就是明成化时期的,现在藏在国家博物馆中。

明代成化朝以瓷器闻名后世,无论是斗彩鸡缸杯,还是青花、甜白瓷,都深深的影响这后世的瓷器审美。

虽然这一时期的黄釉瓷,不如弘治时期做的好,但是,只要是成化的瓷器,就肯定会有特别之处。

特别是成化的黄地青花,这种釉色很少人了解。

明成化黄地青花,不说其他,只是有着黄釉,还能结合青花,自然也不简单。

这种瓷器之上凝重艳丽的青花,与色泽淡雅的黄釉地,相互映衬,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地青花为青花瓷品种之一,其制作工艺是在青花烧成后,再于白釉上挂黄釉。

之后复炉850℃~900℃低温焙烤而成。

黄地青花瓷明代宣德始烧,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烧造量较大。

其造型和纹饰基本相同,器物相近者,掩其铭款难辨其朝代。

成化盘多边款砂底,弘治、正德为釉底年款,宣德二者兼有。

所绘图案吉祥,寓有子孙昌盛,连绵不断之意。

纹饰排列别致,极富装饰效果,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就说这件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它高5.2厘米,口径30厘米,足径20.4厘米。

这只盘子撇口,弧壁,广底,圈足。

器内、外以黄釉为地绘青花纹饰,内心为折枝石榴花纹。

内壁为折枝硕桃、柿子、樱桃、荔枝四种瑞果纹。

外壁为折枝莲纹,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这就是一件最为经典的黄地青花盘,这样的盘子,于花纹外白釉地上涂满黄釉,使浓重的青花与油亮的黄釉形成鲜明的对比。

黄釉、青花互相结合,互相映衬,怎是一个漂亮了得?

在这要划重点,黄釉的整个发展史,有几个高峰,第一个肯定是唐三彩,第二就是明代弘治、成化、宣德。

最后一个,肯定是清代。

黄色在清代,可谓是被用到了极致。

用末皇溥仪的话说:“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

是的,哪儿哪儿都是黄色,连皇宫用的餐具也都是黄色的。

据《国朝宫史·典礼》记载,清宫中对于不同等级使用彩釉瓷器,都有着详细的规定。

皇帝、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

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妃用黄地绿龙器,嫔用蓝地黄龙器……

由此可见,凡是涉及到皇上用瓷,其里外都必须使用黄色。

清代的黄釉瓷器,较明代更加丰富多彩,不仅造型方面端庄大气,而且釉色方面温润细腻,带给人更多的是华贵之感。

除了烧造素器之外,还有多种高超的技法,用于黄釉瓷器中,如刻划、彩绘等。

清代康熙时期,“米黄釉”和“蛋黄釉”均非常出名。

其中“米黄釉”的色泽如米黄一般,而“蛋黄釉”的色泽如鸡蛋黄一般,不仅釉层较厚,而且透明度很强。

清代雍正时期,“蛋黄釉”的烧造技术不减,而且釉面有一种粉质感,看起来十分养眼。

此外,“柠檬黄釉(淡黄釉)”,也是雍正时期久负盛名的瓷器珍品。

如现在传世的一件雍正柠檬黄釉刻莲瓣盘,就造型优美大方,新颖独特。

最主要的是釉色自然纯正,展现了雍正一朝极为严格的制作工艺。

经常说御窑瓷器“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那么雍正的瓷器到底有多好?

明代黄釉瓷器,产生于明宣德年间。

到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

这种黄釉以铅为溶剂,以铁为着色剂,低温下烧而成。

因黄色娇嫩欲滴,亦称“娇黄”。

清代康熙时期,内务府珐琅作,已使用从西洋引进的锑黄作为珐琅彩。

雍正时期黄釉颜色,比传统浇黄釉更为浅淡幽雅,故称为“柠檬黄釉”。

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

因“黄”与“皇”谐音,成为权力、尊贵的象征。

此雍正柠檬黄釉莲瓣纹盘,造型秀雅端庄,胎质坚致轻盈,内施白釉,滋润洁白。

它外施柠檬黄釉,明快匀净,与温润的釉面相映,更见娇妍妩媚。

此盘盘形规整,径29.3cm,胎质洁白、细腻,修削精细。

底足处理略带圆型,具备典型的“泥鳅背”特征。

同时底足的内、外墙基本处于同一平面。

足内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清代雍正年间,六字双行双圈款时间出现略晚。

雍正官窑楷款的笔画有两种:一种横细竖粗如宋体;一种横竖粗细一致,此盘当属后一种风格。

细察此款,笔画横平竖直,“清”字两右斜点后上提;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