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591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杨溥摇头道:“此非权,而是责。”

“责?”朱高炽诧异地看着杨溥,眼中透着不解之色。

“陛下一下子裁撤了这么多的知府和县令,可见对于诸府事务,他极不满意,也抱定了要好好整肃的心思。既然要整肃,那么太子殿下打算让什么人……升任呢?若是后任之人,依旧如此,这天大的责任,便是太子殿下承担了。”

朱高炽苦笑道:“父皇……这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啊。”

杨溥摇头道:“其实这不是题,因为答案已经写明了。陛下刚刚旌表了太平府,转过头又直接裁撤各府县诸官,这答案不是很明显吗?”

朱高炽显得迟疑地道:“那么……你的意思是……”

“陛下希望殿下提拔和太平府官吏一样的人。”

朱高炽道:“一样的人?”

杨溥道:“准确的来说,是太子殿下,提拔太平府的官吏,任用他们,治理各府县。”

朱高炽听罢,恍然大悟,便道:“本宫其实也想过这种可能,可是……既如此,父皇下旨便是,何须……”

杨溥笑了笑道:“因为太子才是未来的江山之主,太子殿下若是任命,既是示恩,如此一来,那些新提拔的官吏,自然而然,也就对太子感激涕零。而另一方面,也去除了他们的顾虑。行新政者,最害怕的就是朝令夕改,今日陛下要他们推行新政,他们尽心竭力去做,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受千夫所指。可转过头,新君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可能就要受到冷落。”

“殿下,为何后世之人,极少害怕推陈出新?其根由在商鞅啊,推行新政者,必要触及人的根本利益,方可成功。可一旦将人得罪死,便使自己陷入了极危险的境地,哪怕受到天子保护,能得势十年、二十年,可一旦……换了新主,便有被人杀戮甚至是开棺戮尸的风险。正因如此,后世为政者,大多喜欢糊涂,所谓难得糊涂是也,往往做任何事都四平八稳,从不敢轻易越过雷池,说实话……这是许多人……怕了。”

朱高炽认真地听着,似乎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

“所以陛下需要太子殿下来办这件事,便是要告诉全天下,太子殿下……亦是支持太平府,更是教这些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跟着张安世横冲直撞的官吏们知晓,陛下若是……”

杨溥在此,故意顿了顿,随即才又道:“那也有太子殿下在,宫中的事,不必他们烦恼,他们只要敢破釜沉舟,将来必可高枕无忧。”

朱高炽道:“父皇是要借我这个名?”

杨溥微笑道:“正是如此。”

朱高炽道:“杨先生,看来父皇是彻底打定主意了。”

杨溥道:“对比如此悬殊,陛下怎会不下定决心呢?太子殿下性情宽和,陛下这是知道殿下并非是严厉之人,所以才提点殿下,该有所动作了。”

朱高炽叹了口气道:“从新政的结果来看,这新政已是不可避免了。只是本宫害怕过于急迫,闹得天下动荡罢了。不过……父皇既是下定了决心,我这做儿子的,岂可犹豫呢?再者说了,安世这小子,做出了实绩,本宫也是吐气扬眉。”

杨溥对此,没有过多话语,脸上却带着微笑,算是认同。

朱高炽心情轻松起来,道:“其实啊……依本宫看,得让瞻基来下这一道任命,那些太平府官吏,才肯宽心呢。”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杨溥听了,也不由得忍俊不禁。

你看……三代人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这若是不放心,就有点不太礼貌了。

可此时,却听一个声音道:“哎呀,姐夫,你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朱高炽:“……”

却见张安世兴冲冲地走进来。

杨溥惊讶,连忙起身向张安世见礼。

张安世只向他点点头,便兴奋地道:“让朱瞻基来,那就再好不过了。瞻基,瞻基呢?教他来,我要亲自督促他写任命书。”

朱高炽于是道:“好啦,不要胡闹。”

他落座,接着道:“你在太平府的事,本宫已知道了,干的不错,很好,本宫也与有荣焉。此番又有凤阳府、淮安府、镇江数府的知府、知县尽都被罢黜,如今陛下命本宫选任新官,本宫想着……还是让太平府的官吏来充任,你给本宫拟一个章程来,择定人选。”

张安世道:“姐夫,这个好办,我过几日,便拟一个人选。”

朱高炽深深地看了张安世一眼,暗示道:“要雷厉风行的。”

张安世道:“肯定雷厉风行!只是有一些人,可能官职比较低微……让他们直接……升任,会不会……”

这可能涉及到,连续跳好几级的情况了。

“这个无碍。”就在朱高炽犹豫之际,杨溥毫不犹豫地道:“其实只要让他们暂试即可,朝廷本就有‘试知府’、‘试知县’的先例,可暂不增级品,先试任,若是果然堪用,再令其转正即可。”

张安世道:“还是杨学士懂得多。”

杨溥笑着道:“不过文官,倒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只是太祖高皇帝的时候,有‘试千户’的前例罢了,不过此等事,讲究的就是变通,太平府本就是开了先河,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现在要的只是实效。”

朱高炽微笑道:“你瞧,杨师傅将本宫的话都说了。”

张安世道:“这样的话,那么就算是敲定了。”

“不急。”杨溥却道:“其实还有一件事,没商议好。”

朱高炽道:“何事?”

杨溥道:“不必先任命太平府的人。而是……请太子殿下,先任命翰林官去任知府和知县……”

朱高炽:“……”

张安世好像一下子捕捉到了什么,眼睛好像一下子开了光,骤然明亮起来。

翰林官,去担任知府、知县,这显然是疯了。

一方面,翰林清贵,同样七品的编修,和七品的知县,表面上品级相同,实则却是天差地别。

说难听一点,区区知县,在编修的眼里,狗都不如。

若是让编修去,这等于是要杀人全家了。

另一方面,陛下刚刚罢了这么多知府和知县的官,而且这些人的子孙还为吏,由此可见,继任这样的官位,风险是极高的。

你能保证自己来年,粮食不会减产?而且不惹到天怒人怨的情况之下,还能朝着太平府的标准上缴一定的钱粮?

一旦到了来年,又是老样子,就意味着,可能这些新官,也要和他们的前任一样完蛋了。

张安世乐呵呵地道:“是了,是了,姐夫,你应该表示一下对翰林们的看重,他们不是最喜欢侃侃而谈的吗?若是直接任命太平府的官吏,他们肯定又不服。索性先任命他们,他们就一定好像死了爹娘一样。”

朱高炽不免犹豫道:“这样是不是有些……有些……”

他本想说阴损,可想到这是杨溥的主意……便不好说得过于直白。

杨溥微笑道:“若不如此,必然有人对太子殿下的决策阴阳怪气。要让人住口,就先任命他们。到时候,必然是人人推拒。”

“等火候差不多了,既然他们都不肯去,殿下顺势,直接任命太平府的人选,将来若是他们还敢阴阳怪气,太子殿下震怒,也就有了由头狠狠治他们的罪。既不肯为储君分忧,可如今另择高明了,却还敢胡言乱语,这便是不忠不义。”

朱高炽苦笑摇头道:“那依杨师傅而言,任命哪些翰林合适?”

杨溥气定神闲地道:“翰林院上下,下官熟的很,哪一些人……下官先拟一些人选。”

朱高炽道:“甚善。”

张安世不得不钦佩起了杨溥,这家伙……也很阴啊。

话说,古代这些人精们,都是这样黑心的吗?

杨溥似乎看出了张安世的心思,便苦笑道:“威国公,此非我狡诈,实乃庙堂中的事,波云诡谲。行任何事,都要有大义之名,要考虑一切反对的措施,先人一步,教人哑口无言,方可堂堂正正的顺势而行。这道义的旗帜,你不举着,别人就要举起来了。”

“啊……对对对!”张安世从善如流,如小鸡啄米地点着头道:“我懂了,受教,受教。”

杨溥又对朱高炽道:“殿下,除此之外,这东宫上下的官吏,也要挑选一批人,往太平府观政。”

朱高炽讶异道:“这又是何意?”

杨溥便道:“东宫的官吏,非朝中官吏,东宫的官吏大多年轻,资历较浅,虽处春风得意之时,心气却还未磨平。让他们去观政,其一是向陛下表明,太子殿下紧跟陛下,父唱子随,这是孝。”

“其次,也是告诉天下人,太子殿下支持新政,并非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落到实处,即便是太子殿下自己的僚属,也需下放至太平府,了解新政的利弊。这其三嘛,这些官吏,前往观政,太子殿下也可借机观察他们,谁是可造之材,谁冥顽不宁,又有谁嚣浮轻巧,一看便知,在詹事府中,若只谈经义,纯粹只看奏疏制诰,是难以看出人的深浅的,借此机会,太子殿下心里也有了一个数,有何不可?”

朱高炽暗暗点头,接着看向张安世:“安世,你负责安置这些人。”

张安世道:“那若是委屈了他们,到时可别怪我。”

朱高炽道:“这是要紧事,委屈不委屈无妨,重要的是……要看紧,到时孰优孰劣,你离得近,看的更清。”

“是。”张安世大喜。

张安世偷偷看了杨溥一眼,这杨溥干事情,一二三四五,很有章法,你说他阴损吧,也不对,人家是明着来,属于阳谋。可你说他正经吧,这些手段,却又不按常理。

张安世咳嗽一声:“杨师傅,对太平府怎么看?”

杨溥道:“真话还是假话?”

张安世道:“真话。”

杨溥道:“前些时日,太子殿下读《汉书》,不断称赞汉文帝时期的廷尉张释之有贤才,可我回答太子殿下说: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如果不是汉文帝宽厚仁爱,他也无法施展他的抱负。”

顿了顿,杨溥继续道:“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我杨溥才资浅薄,却能蒙威国公举荐,太子厚爱,引以为肱骨腹心,那么今日之杨溥,私人的喜好和憎厌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世上只有一个竭尽全力为太子殿下效命的杨溥,为效犬马之劳,万死难辞。”

第336章 替罪羊

杨溥把话说尽。

其实他很清楚,这是来源于信任的问题。

杨溥本就是翰林出身,此后又入东宫,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读书人。

这样的人,出谋划策,张安世确实有一些不放心。

而杨溥的回答,其实是最难的,因为他若直接说我完全赞同太平府的新政,这不免显得无耻。

因为这样的读书人,观念是很难更改过来的,哪怕是杨荣,也是一步步地观察,甚至亲自到了太平府各县去寻访,才觉得太平府的新政大有可为。

可若是说他并不认同太平府,那么太子和张安世就不免要生疑。

你既不认同,参与如此机密的军机大事,谁敢信任?

杨溥的回答,恰到好处,他撇开了太平府好坏的问题,因为是好是坏,本身得看谁来推行新政,新政的成效将来会如何,这些事,是可以搁置的。

可他尽心竭力,无非是因为他是一个读书人,而读书人之中,士为知己者死或者访遇明主,继之以死,本就是士人的道德之一。

既合理的解释了自己的动机,又算是表了态,最紧要的是其中没有任何的违和感,不会让人生出对他的小视和个人品德的厌憎窒之心,可以说,这番回答,可谓是尽善尽美。

张安世细细一思,朝杨溥拱拱手。

杨溥又泰然自若地道:“现在最紧要的是,整个东宫的问题……朝中百官,已有自己的固执己见。陛下既已决心新政,百善孝为先,那么太子殿下定要亦步亦趋。太子殿下既已决心支持新政,东宫的僚属,也必须让他们换一换脑袋。”

“这也是为何,我要请殿下将一批东宫僚属送去太平府观政的原因。可观政,不是做文章,要落到实处,可不容易……”

说到这里,杨溥看向张安世:“府衙和各县,要空出一些闲职来,如县里,可设两个主簿,一个主簿是县里的,另一个,东宫委任了去,当然,让他们观政一两年,自然还是要调回东宫的。起初让他们尝试一下一些小事,若是可造之材,就给这些观政的僚属紧要的事去让他们办。”

“功考的事,放在太平府,免得有人仗着自己是东宫的属臣,又是詹事府清贵,不将地方官放在眼里。所以……等观政结束之后,他们的功考,由本地的县令,以及府衙共同书写,送至詹事府,太子殿下既已有决心,那些不合格的,自然也该疏远了。可若是果有对新政有了真知灼见,且勇于任事之人,理当担负重任。”

杨溥笑了笑,接着道:“此外呢,这府衙里啊,只怕还得有两个少尹,其中一人……就留给杨某吧。”

张安世:“……”

这个显然有点令人意外,朱高炽诧异道:“杨学士也去?”

“不去如何知晓新政的成效?将来又如何辅佐殿下?”杨溥眼中透着坚定,道:“殿下,下官若是都不去的话,那么这詹事府上下,就没人肯去了。”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