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424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可你上一句不是这样说的。”

金忠道:“臣讲的是迎难而上,立功立德的大道理。并非针对某一件事。”

朱棣冷哼一声道:“不曾想,连你也退却了。”

金忠苦笑道:“臣要留着有用之身,为陛下筹谋兵事。”

朱棣:“……”

金忠已算是老实人了,他至少没有说谎。

朱棣若有所思。

随即,目光落在了吏部尚书蹇义的身上。

他语气温和,对待这个老臣,还是表达了一定的敬重:“蹇卿家以为如何呢?”

蹇义斟酌道:“问题的根本,在于事成不成,若是大张旗鼓地实施,最终无法贯彻,伤及的,却是陛下的威信和朝廷的威望。所以臣请陛下,再三斟酌。”

朱棣听罢,叹了口气,幽幽地道:“蹇卿家当真认为,办不成吗?”

“臣经历过太祖朝,蒙太祖高皇帝厚爱,倒也参与了不少军机大事,太祖神武,尚且许多事,依旧力有不逮,虽是操劳无度,且明察秋毫,可能为天下办成的事,又有几何呢?哎……”

他的意思是,太祖高皇帝办不成,陛下认为自己比太祖高皇帝强吗?

朱棣这时倒是沉默无语了。

他落座,眯着眼,一言不发。

始终,朱棣没有询问张安世的意见。

因为张安世这个家伙,态度是很明确的。

朱棣开始把玩着张安世奉送来的几个硬币,手在这精细的银元上摩挲着,沉吟道:“终究还是不甘,张安世不提则罢,倘若提了,朕起心动念,想到当下种种,意实难平。入他娘的!”

“陛下。”

就在此时,解缙看了朱棣一眼,突然道:“张安世……误了大明啊。”

此言一出,众人侧目。

朱棣冷冷地看了解缙一眼。

解缙苦笑道:“陛下……这样的奏议,其他人提及,倒还罢了,唯独安南侯不可提,安南侯乃太子殿下妻弟,太子乃储君,他不提还好,一提,天下军民百姓,会作何想?”

“陛下立太子为储,既因父子至亲之情,也是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量。倘使太子殿下此时与天下军民离心离德,臣只恐将来,又出建文之祸。”

他说得情真意切,毕竟是关起门来的小会议,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次,算是直接将矛头指着张安世了。

每一次皇帝驾崩,王朝都会面临一个危机,那就是太子威望不足,不足以镇住局面,这也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所需要考虑的。

解缙所言的是,张安世这是直接将太子坑了,将来陛下若是出了问题,太子该怎么办?

现在太子的位置,非常稳固,解缙说出这番话,却是一下子说中朱棣的心事。

当然,解缙表面上是为太子担忧,实际上却是说,将来若是太子控制不住局面,不妨可以考虑一下其他的人……比如……

朱棣凝视了解缙一眼。

不得不说,解缙是有才华的,他能举一反三,直接将问题的本质道出来。

可殿中其他大臣的表情,却是各异。

有的人认为解缙说的对,这殿中,蹇义、金忠、杨荣等人,几乎人人都是坚决支持太子的人。

解缙这样一说,让他们加重了这一份担忧。

而对朱棣,可能要考虑的是,自己不能让自己的儿子里出一个建文,这可能会给国家制造隐患。

朱棣目光幽幽地看着众人,沉吟着道:“利国利民之策,也要这样的斟酌吗?”

解缙立即就道:“历朝历代,建言者极多,不少人,所倡议的何尝不是利国利民。可最终,都功败垂成,甚至危害了江山社稷。所以臣以为……安南侯身居高位,就不可意气行事,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朱棣抿着唇,转动着手里的银元,这银元上,已浮出了朱棣的一层手汗。

他缓缓地闭起了眼睛,而后又猛地张开。

此时,却听张安世道:“解公说的有道理,受教了。”

解缙微微一笑道:“我说话直了一些,还请安南侯勿怪。”

“不敢,不敢的。”张安世想将解缙剁碎了心都有,却是不紧不慢地道:“听说……前几日,解公还给赵王殿下,送了一些书籍。”

解缙面上没有丝毫的变化,却道:“赵王殿下求知若渴,又是大病初愈,我送他一些书,请赵王殿下能够修身养性,有何不可?”

“倒没什么不可。”张安世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道:“只是听闻,解公与赵王多有走动而已。”

解缙早就知道这些事,是瞒不住别人的,尤其是瞒不住锦衣卫,他神色从容,甚至显得坦坦荡荡:“赵王聪敏好学,许多事,都希望向我请教,赵王乃陛下的嫡亲血脉,我欣赏他这好学之心,确实有一些走动。却不知,安南侯这番话,是什么意思?莫非……我与赵王殿下惺惺相惜,却也错了?”

明牌了,你不是在查我吗?那就查吧。

张安世定定地看着他道:“惺惺相惜?”

解缙一脸坦然地道:“人有好恶,赵王乃天潢贵胄,我为大臣,彼此有一些交集,应该没有触犯纲纪国法吧?”

解缙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他很清楚,赵王也是陛下的嫡亲儿子,绝不会因此而迁怒于他。

于是他接着道:“何况我与赵王,乃君子之交,安南侯纠缠这些,却教我有些糊涂了。”

这话的意思是,是你张安世太过胡搅蛮缠了。

张安世却是露出了笑容,目光中带着一丝别样的意味,笑盈盈地道:“没啥,没啥,只是没想到,解公与赵王殿下的相交如此之厚。我也有许多朋友,和他们亲如兄弟,这没什么的。”

解缙以为张安世找不到他的错误,这时认怂了,便微笑以对,颇有几分洋洋自得。

和我争辩,你张安世还是太嫩了,再学一百年吧。

此时,却有宦官进来禀报道:“陛下,赵王殿下求见。”

此言一出,朱棣长出一口气,淡淡道:“召来吧。”

这赵王……也已休养了接近一月的功夫了,解缙对他颇为关心,又不好亲自去府上探望,今日在此相会,他倒颇为期待。若是有机会,彼此能够深谈一下最好。

毕竟,现在他因为张安世,已经彻底地和东宫撕破了脸皮。

一会儿功夫,赵王朱高燧便在宦官的搀扶下,徐徐入殿,刚要行礼。

朱棣道:“不必行礼了,赐座。”

第245章 死无葬身之地

朱高燧坐下,不过他气色不错。

毕竟只是小手术罢了,起初还总觉得自己开膛破肚之后,身体变得不太完整起来。

可现如今,却大大不同了。

那种腹部的疼痛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如从获新生一般。

因此,他精神格外的好,只有真正经历过病痛的人,才会格外珍惜健康的生活。

此时,朱棣道:“赵王大病初愈,来见朕,所谓何事?”

朱棣的表情,显得有些冷淡。

他已经不想给自己的儿子们过多的希望了。

你给他一个笑脸,他就立即能想到父皇爱我,继而想到要做太子,甚至想到将来要做皇帝,更甚至连自己的陵寝在哪里,谥号是什么都想好了。

而此时,解缙微笑地看着朱高燧,他也不知道,朱高燧是否看过他的那些书,或许看过之后,少不得会有许多的心得和感悟。

要争大位,就需要忍耐和决心,徐徐图之,赵王年轻,有很大的机会。

朱高燧抬头,看了解缙一眼,这眼神之中,尽是善意。

解缙也同样回以微笑,为了给朱高燧足够的鼓励,他甚至显出了与众不同的亲昵。

朱高燧道:“父皇,儿臣此番久病在府,想到在京城待了太久,是以希望恳请父皇,恩准儿臣回藩镇去。”

朱棣听罢,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可此言一出,却引起了解缙、杨荣、胡广、蹇义、金忠、夏原吉等人的关注。

众人诧异地看着朱高燧,一时无话。

解缙不自觉地眉头深锁,不过很快,他突然想到,或许这只是赵王殿下的一些计策,所谓以退为进……

他大病初愈,陛下一定会挽留,他就可顺坡下驴……

显然,这要让解缙失望了,朱棣居然没有挽留:“是啊,你待在南京城是太久了,朕还有许多借重你的地方,此番,你打算回你的藩国彰德府去吗?”

彰德府乃是朱高燧的封地,朱棣连让他回北平的意思都没有。

解缙在心头推敲着这父子二人的对话,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却听朱高燧答道:“二兄镇了安南,而宁王叔镇了吕宋,儿臣思虑再三,愿效仿宁王叔与二兄,也和他们一般,出镇海外,儿臣了解过一些西洋的事,知道有一处,为爪哇,此地山林茂密,不过据闻也有为数不少我大汉遗民,儿臣恳请父皇,准臣率卫队、家眷出镇爪哇国。”

众臣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朱棣微笑,抬头看一眼张安世:“爪哇如何?”

张安世便道:“好地方啊,陛下,此地物产丰饶,土地肥沃,当地的土人,多为部族,尚未开化,又有不少我大明的遗民,熟知当地的情况。若何况赵王殿下是ZHAO,这爪哇也是ZHAO,这一笔写不出两个ZHAO字,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顿了一下,张安世接着道:“不只如此,此地距离我大明,也不算远,从这南京城去爪哇不过万里,沿途水域,没有什么大风浪,大可以让船队,沿着陆路一路南下西行,横跨一处海峡,即可抵达,途中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

“赵王殿下有勇力,这赵王卫,也多为精锐,只要配上足够的辎重和火器,与宁王殿下,还有安南的朱高煦,恰好形成掎角之势,可相互驰援,互通有无,定可大展宏图。”

大家对爪哇国还是很熟悉的。

民间就有句谚语:一脚将你踹去爪哇国。

张安世最后总结道:“赵王殿下有魄力。”

这爪哇国,其实是在现在所称的婆罗州一带,乃后世马来、印尼、文莱三地的交接,都临爪哇海域,这整个海域,其实都可称之为爪哇。

朱棣颔首道:“既如此,那么朕准了,赵王乃朕儿子,除赵王三卫之外,朕再赐一支卫队随行,再赐粮草,军械、火器、医药……等等,总而言之,一切都要满足赵王所需。”

赵王朱高燧便道:“儿臣谢恩。”

他显得感激涕零的样子。

朱棣虽说对这个儿子有所失望,可终究还是有些不舍,却还是硬起了心肠。

儿子长大了,与其留在大明,不如放手让他振翅高飞。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