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147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只见这公房早已是一片狼藉,摔碎的茶盏,倒下的书架,丢弃得到处都是的书籍,还有泼了一地的墨。

至于胡俨,此刻却伏在案牍上,他正认真地翻着书,好像想从某些书中寻求答案的样子。

书吏忙上前:“胡公,这是……这是怎么了。”

胡俨今日没有发脾气,而是很沉默,他眼里布满了血丝,用疲惫地眼神看了书吏一眼。

而后,他突然道:“心即理何解?”

书吏思索了很久,最终摇头道:“学生不知道。”

“知行合一呢?”

书吏部依旧摇头,苦笑道:“学生……觉得此意不通。”

“不通在何处?”

书吏挠挠头道:“圣人书里没有这句话。”

“哈哈……”胡俨大笑,最后挥挥袖子道:“你下去吧,这里没你的事了。”

书吏却是害怕出事,不敢走。

而胡俨确实很快就不在乎书吏的存在了,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虚空,继续喃喃念着:“此句不通,此句怎么会不通呢?我看此人学识太浅薄,哎,夏虫不可语冰啊。”

书吏:“……”

其实这也是常理,这一句出现在明朝中叶,振聋发聩的话,本来就不是普通人可以领悟的。

那些门外汉听了这些话,可能压根不会注意。

而像这些书吏,肚子里有一些墨水的人听了去,也是一头雾水。

读书更精通一些的,只怕也只是觉得还不错。

而到达了杨士奇的层次,则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味了。

至于胡俨此等大儒中的大儒,这种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都有涉猎,同时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之人,这一句话所带来的冲击,却不啻是一个百斤重的火药包。

似乎在此刻,一切的事都已不重要了。

因为这短短一两言,颠覆了胡俨的整个认知体系。

他下意识的想要将这番话当做是笑话来看待。

可是……内心深处,他又一次次的开始推翻了这个可笑的念头。

就好像搭积木一样,这堆积起来的知识城堡,一次次被这句话推翻,而胡俨又拼了命的进行重建。

推翻的次数越多,重建就变得更令人绝望。

眼前好像有千重山,他迈步过去了。

“胡公,胡公……要不要吃点东西。”

“吃东西?”一脸颓废的胡俨侧目看这书吏。

随即摇头。

“不吃。”胡俨一面说着,一面却是站了起来,举步就走。

书吏担心地道:“胡公往哪里去?”

“寻找答案。”

胡俨毫不犹豫地道:“我要去求教。”

“求教?胡公……不会说笑吧,这天底下,谁有胡公的学问高啊。”

胡俨听罢,忍不住冷笑道:“一山还有一山高,你懂个什么?”

……

胡俨来到了京城的一处宅邸。

来到这儿的时候,他居然显得十分的恭谨。

递上了自己的名帖,门房进去通报之后,却又回来:“我家先生说,不见客。”

胡俨却没有迈动步子,依旧站在原地:“请告诉你家先生,有要事来访,若是他不见,我便不走了。”

门子奇怪的看了胡俨一眼,却又飞快去了。

终于,那门子来过来,道:“请进吧。”

这是一个寻常的宅院,并不奢华,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就在这么一个后宅里,却是一个茅庐,茅庐里似乎坐着一人,用竹帘子隔开。

里头的人很平静,道:“何事?”

“有一事请教。”

“堂堂胡公,也有解不开的疑惑吗?”这个人似乎笑了起来。

胡俨苦笑道:“说来惭愧,实在是学业不精。”

“你说说看吧。”

胡俨深吸一口气:“心即理何解?”

顿了顿,胡俨又道:“知行合一,何解?”

茅庐里的人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胡俨耐心的等待。

良久茅庐里的人道:“不知道。”

“先生高才,怎么会不知道呢,若是连先生都不知道,那么……”

茅庐的人突然破口大骂:“入你娘,你好歹毒的心!”

胡俨:“……”

这人继续骂道:“老夫垂垂老矣,没几年好活了,一脚踏在棺材里,应该没有遗憾的寿终正寝,你来和老夫说这个做什么?你这是想教老夫不得好死吗?”

胡俨:“……”

“快滚!”

“先生……”

然后,胡俨失魂落魄,站起来,垂头丧气的走了。

他身后,那人还在喋喋不休的骂:“入他娘的,这教老夫怎么活,老夫本还有三五年的寿数,这样下去,寿数怕要少一半,这狗一般的东西!”

胡俨:“……”

……

张安世拿了躺椅,让人制了一柄大伞,躺椅就在大伞之下,又让人去制了橘子汁,搁在一旁的小几子上,愉快的躺着纹丝不动。

偶尔,抬头起来,看一眼远处正在打地基的巨大建筑。

他的心是充实而愉快的,监工的感觉真好。

不知是谁成日劝退土木工程,做一个土木精英难道不好吗?

唯一美中不足,不过是这里没有沙滩罢了。

一旁,两个相貌一般的侍女提着热炉子,天气有些寒,需要炭炉子取暖。

张安世道:“瓜来!”

一边,张三已削好了一瓣瓜,搁在张安世的嘴边。

张安世啃了几口:“不愧是温泉附近长出来的瓜啊,味道不错。”

第116章 龙颜大悦

吃过了瓜,张安世随即站了起来。

这一所学堂的营建,花费了张安世大量的金银。

虽说土地是自己的,可为了营造这所超级学堂,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乎是不惜成本地砸了进去。

最初的预算是四万两纹银,此后又追加了五万两,可很快,张安世又发现不够了。

至于最后要花掉多少成本,便只有天知道了。

这学堂,几乎是张安世一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亲自过问,张安世为此可谓操碎了心。

他要开创一个与众不同的学堂,为大明,不,为将来自己的姐夫还有自己的外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人才是宝贵的,明朝中后期之所以会出现八股的大聪明们占据整个朝堂,皇帝们要嘛被糊弄,要嘛不得不被糊弄。

理由很简单,因为皇帝没有选择,要治理天下,总需要有文化的人来。

而鉴于绝大多数并不识字,这天下这么多的官吏,你不选这些读书人,又能选什么人?

儒家在春秋时期开始不断发扬光大,直到垄断历朝历代的主要官职,其实并不是偶然。

因为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于焚书坑儒,或者是皇帝信奉老庄的时期。

而儒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他的学说虽然各有长处,甚至不少道理,比儒家更优,可儒学却不和它们比这些,而是转过身,搞教育。

是的,儒学的生命力来源于教育!

春秋时期开始,在孔子的教育感召之下,大量的儒学门人若是不出仕,几乎就在天下各地讲学,而且不乏有大量的儒学门人,对蒙学进行进行改造。

因此……在一个孩子刚启蒙的时候,他若要受教育,首先要接触到的就是《诗》和《书》。

这是儒学的启蒙教材,也是春秋时期开始,所有要识文断字的人最初的启蒙材料。

这就叫做教育从娃娃抓起,当你一个人,你从小接触的就是儒家人给你编纂的教材,那么它的理念,也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了。

至于更高级别的学问,其实不重要,因为儒家从春秋时期开始,主要特征就是兄弟多。

大家都是文化人,不讲武德很合理吧,一百个人打你一个,你怕不怕?

张安世对于未来其实也没头绪,但是他看得比别人远一些,只是两世为人的经验有没有用,他其实也不知道。

唯一知道的事就是,那些读书人不喜欢他这种外戚,现在有阿姐和姐夫在,也有永乐皇帝在,或许他可以逍遥快活。

可是等再过百年之后,怕是这些人要对他这等外戚清算了。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