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437章

作者:重庆老Q

一些激进的年轻一代以国内讨论和研究的《进化论》一种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依据,认为“愚昧落后的种族注定要处于从属地位或灭绝”,这思想被用来合理化对土人的驱使以及对南洋土地的合法占领。

上天注定,汉洲全境及南洋地区所有子民应为同一“民族”,口说相同语言,信奉相同文化和和政治信仰,所有“臣民”亦必须袭用相同的社会风俗习惯。

作为本地区最为开化、也是最为文明的国家和民族,齐国有义务去帮助和指导土人“开化”,让他们摆脱愚昧和落后,去实现共同文明和进步。既如此,所有的南洋土人,都应该置于齐国的统治之下,沐浴华夏文明之光。

“昭昭天命?呵呵……,汉洲为了征服东印度群岛的土邦王国,掠夺土地和财富,奴役那些落后愚昧的土著,还真是创造出一个神圣的口号。”在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汉洲商馆里,英国远东特使莫里斯·麦克米伦子爵在听到东印度公司驻建业城商务代表温伦·海伍德谈起了汉洲近期又要征伐戈瓦素丹王国的消息时,不由哑然失笑,“不过,他们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观点,倒是非常独到,更能充分说明这个世界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赤果果的血腥生存法则。”

“是的,汉洲人跟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以及尼德兰人在对待殖民地和落后土著方面,其手段并无什么区别。”东印度公司高级经理西蒙·斯蒂文笑着说道:“除了掠夺和奴役,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追求共同文明和进步。不过,他们汉洲人提出的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同一个语言,我认为这对建立一个稳定的殖民帝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英格兰在北美的十个殖民据点(此时,另外三个殖民地宾夕法尼亚、特拉华、佐治亚尚未建立)也应该向汉洲人学习,统一他们的语言、信仰,以及文化。说不定,以后可以将那些殖民地区变成像苏格兰和爱尔兰一样,成为我们英格兰的一部分。”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最初建立时分四种类型,公司特许殖民地、业主殖民地、英王直辖殖民地与自治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成分也十分杂乱,除印第安人、黑人外,还有法国人、荷兰人、德意志人、瑞典人、瑞士人、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等,语言自然也是多种多样。宗教信仰方面也分为基督新教、天主教、犹太教、印第安宗教等。

殖民地的阶级结构也很复杂,顶端是大商人和大种植园主,中间是小土地所有者、小工场主、技师、自耕农等,再下面是佃农、雇农、渔民、手工业者、工匠、学徒等,压在最底层的是契约奴、黑人,印第安人则是被屠杀与剿灭的对象。

而上述北美殖民地,英国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治理方式,均将殖民地当做经济掠夺和财富收集的目标,能捞多少就捞多少。至于将北美殖民地纳入政府辖下管理,并进行一定的基础建设,那是不存在的。

“哦,对了。”聊了一会殖民地建设,麦克米伦子爵想起了什么,“汉洲人什么时候会安排与我们大英使团进行正式的会面和外事谈判?我们在建业已经停留了十几天了,除了一个低阶别的外交官员予以接待外,至今未曾会晤任何一个有身份的高级官员。”

“麦克米伦勋爵,据我猜测,汉洲人最近可能都在忙于明国的事务,才将你们使团访问事宜暂时搁置。另外,他们现在的政府和王室正在准备迁移至新首都的事宜,他们的高级外交官员或许也在忙于安排人员和资料的搬迁。所以……”温伦·海伍德回避着麦克米伦子爵的眼神,有些言不由衷地说道。

很明显,我们的英格兰使团被汉洲人刻意地轻慢了,或者说,汉洲人并不是非常在乎他们英格兰的来访。这其中原因,有汉洲长期以来对英格兰的敌视,也有双方在过去十几年于印度和万丹两地发生的各种摩擦和冲突所致。

“先生们,汉洲人对我们英格兰使团的来访如此无礼,会不会是因为我们赠送给他们的礼物太过寒酸?”麦克米伦子爵端起一杯汉洲本土生产的葡萄酒,轻轻地抿了一口,口感要比法国的葡萄酒差多了。

为了准备这次远东之行,英格兰使团在出发前,对赠送给汉洲国王的礼物也做过一番精心挑选,一个纯金打造的“纽伦堡蛋”(怀表的雏形),一辆王室豪华马车,一顶精美的王冠,以及一百匹顶级呢绒。

可是,当使团来到建业时,发现人家汉洲生产制造出的怀表更为精致和更为小巧。他们生产的马车,不仅有重型马车、普通载人马车,也有各种样式的豪华马车。就更不要说,他们还有奔驰于铁轨上的蒸汽机车,王室可以拥有更奢华、更舒适的专用包厢。

至于呢绒,汉洲竟然也能自产,其高档呢绒质量丝毫不亚于他们英格兰引以为傲的顶级呢绒。据说,汉洲大陆拥有的天然草场广阔无边,饲养了数十上百万的各种绵羊和山羊。使团人员甚至在建业城的市场上,还发现大量的高级皮毛,其质地与沙俄出口的皮毛几无二致。

那么,唯一能送的出手的礼物似乎只有王冠了。但是,听说传承于华夏的汉洲,他们国王的权力象征并不是一顶精美的王冠,而是一枚玉玺。

如此一来,英国使团要赠送给汉洲国王的礼物,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汉洲境内其他地方发展情况是个什么情形,来访的英国人是不太清楚。但建业城的富庶和繁荣,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座去年才将将超过十万人的城市,有大大小小的工厂作坊不下四百家,纺织、机械、木材、精工、玻璃、粮油食品、酒类、建材、造船、车辆、军工……等众多品类商品,在城南和城西的工业区,厂房遍布,烟囱林立,冒出滚滚浓烟,使得城市的上空经常飘荡着灰色的阴霾。嗯,建业城的空气似乎不太清新,有股子煤烟味道。

建业港每天都有十数艘大中型运输商船,将建业城众多工厂生产的无数制成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汉洲其他地区,以及南洋、中南、大明、日本、朝鲜、波斯等各个国家和地区。

这座汉洲境内最大的城市,虽然人口规模远远不如伦敦(这个时期的伦敦人口已突破四十万),但其创造的财富可能一点也不亚于伦敦。另外,建业城的整体规划也比伦敦更为科学合理,街道宽敞,建筑物布局严整,仿佛是提前就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蓝图规划。

不过,稍稍遗憾的是,建业城如同他们经过的那座新乡城一样,城里草木植物非常少,与郊外大片大片的森林和绿油油的农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这样的做法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城里的蚊虫数量明显减少。

另外,汉洲人对整个城市的环境卫生要求,有执着的追求,不仅在城里建了许多公共厕所,并定时清理,还规定了严禁随意倾倒垃圾的法令,使得整个城市异常干净整洁。在不考虑湿热的气候因素条件的话,建业城应该比欧洲所有的城市都要宜居。

不得不承认,从各个方面来说,汉洲都是一个富强、文明、先进的地区大国。尽管他们目前的人口规模尚不及英格兰(包括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人口五百余万),影响力也未扩散至欧洲,但汉洲凭借其异乎寻常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迟早会成为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大国。

正是感受到汉洲的崛起之势和他们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麦克米伦子爵更加坚定地认为,与这个国家结成战略性联盟,不论对英格兰的东方贸易发展大有裨益,而且还能助力于英国更加顺利地建立海上霸权。

——

“王上对英国人的到访,有什么具体的指示没?”

内阁总理府的一间公事房中,齐国鸿胪寺卿黄子加品着茶,瞥了一眼稍显疲态的内阁总理张文琪。

“王上没有具体指示。”张文琪摇头说道:“王上目前最为关注的是大明境内局势的发展。至于英国人的来访,你们鸿胪寺且先跟他们接触一下,听听说些什么。不能再将人家一国使者这么凉着,那可就失了齐国之仪了。”

“荷兰人似乎对英国使团的来访特别关注。”黄子加轻声说道:“荷兰大使文森特·扬森一个月来,两次前来我鸿胪寺拜访,谈及了如何进一步加强齐荷两国深度合作的建设性意见。”

“荷兰是担心我们与英国人接近,以防危及他们的东方利益。”张文琪笑了笑,“不过,我们齐国的外交指导方针暂时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欧洲,依然是重点发展与荷兰的关系。英国嘛,还是按照王上的一贯的态度,尽量限制和压制他们在印度的发展。”

“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印度、阿拉伯、红海、南非等地区设局布点,已经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稳固的据点和补给港口。而英国的海上势力尚未扩展到非洲南端,并且还跟荷兰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海上战争,实力肯定受到极大的削弱。我不认为,在印度洋地区,英国会对我们齐国构成直接威胁。”

“你还是坚持认为,未来能对我们齐国构成直接威胁的是统一后的大陆?”张文琪看着一脸郑重的黄子加。

“不是吗?统一后的大陆,可是拥有数千万人口、深厚的历史底蕴、富饶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在这种情势下,只要大陆政权保持统一和稳定,自然会成为地区强国。”黄子加表情严肃地说道:“而且纵观华夏历史,凡是强大起来的大陆国家,必然会成为东方的主导力量。我齐国面对统一而强大的神州大陆,不要说移民事务再难推进下去,就是我们在该地区据有的重大商业利益,恐怕也无法继续持有。这与我齐国所追求的昭昭天命,是明显有违的!”

“是呀,你所说情况在未来有很大概率会发生。”张文琪脸上带着一丝无奈的神情,“可王上却对大陆的统一,持坚决支持的态度。”

“王上的这种决定是……是不理智的。”黄子加略显激动地说道:“王上是在牺牲我们齐国现在以及未来的利益,而去培养一个潜在的强大对手!”

“大鸿胪,慎言!”张文琪低声喝道:“王上的决定虽然有些……偏颇,但他是我大齐的王上,怎么会……怎么会枉然牺牲我齐国的利益?王上此举,必然是在谋划我齐国未来百年大计。”

“……”黄子加怔怔地看着张文琪,随即轻轻地摇了摇头,“首辅大人,你信吗?”

“……他是王上,我自然是信的。”张文琪面无表情地说道。

第一百一十三章 工业的力量

1669年9月24日,汉洲,宋城(今澳洲北部凯瑟琳市)。

在宽阔的宋河(今澳洲凯瑟琳河)两岸聚集了无数百姓,他们踮着脚尖,翘首朝河面上张望着,一座巨大的铁桥横贯两岸,铁桥两侧悬挂了众多鲜艳的红布条,十数名筑桥工人正在奋力地扭紧最后一批紧固栓铆,以便使整座铁桥能顺利合拢。

一百余禁卫军和数百宪兵、轮值乡兵端着火枪,值守于四方,将百姓隔离在警戒线外,齐王和数名内阁大臣及地方官员站在宋河北岸,只待大桥合拢后,铺设上简易桥面,便会步行过桥,以示庆贺大桥的建成。

这座世界上第一座铁桥共有两条铸铁拱肋,是仿造历代木桥和石桥制造的型制,将沉重而宽大的桥体拱托起来。整个桥面跨度为二十八点三米,宽度为五点二米,距离河面高度在十三米以上,重量三百一十六吨。

这座铁桥是一座纯粹的铁路桥,为建(业)宋(城)铁路延长线的重要节点。而且桥梁建设工期仅四个月时间,便顺利合拢,足以见证齐国的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铁桥即将完工之际,交通部、宋城府(五年前从建业府分立出来)、汉洲道路工程建设总商社等政商部门特地邀请齐王和内阁辅臣前来主持剪裁仪式,以庆祝这座齐国第一座铁路桥的建成。

作为世界上同类桥梁建设中的第一座,宋河铁路桥有一种完全适合17世纪的古典的匀称和雅致,也体现了齐国数十年工业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这座铁桥的建成,说明齐国已经具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施工能力。

同时,这座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桥也给齐国的众多建设工程匠作们带来了很大的灵感。有了铁路、铁桥,那么在房屋建设中,是否也可以将钢铁用来替代目前大量使用的木料和水泥砖石呢?

在万众欢呼声中,齐王和众多官员、工程匠作、百姓代表依次踏上铁桥,缓步通过桥面。随后,齐王慰问和勉励了在场的铁桥施工人员,祝贺他们顺利建造完成了齐国第一座铁路大桥的建设工程,使其成为一座里程碑式的大桥。

就在铁桥庆祝的热闹氛围中,一名书办匆匆走到内阁副总理大臣齐远山的身边,小声地汇报一条刚刚从建业城传来的消息。

“王上,宋老(宋应星)于今晨五时二十分……故去了。”齐远山犹豫片刻,还是走到齐天面前,心情沉重地说道。

齐天闻言,神情一滞,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随即脸上呈现出一丝悲哀的表情,久久不语。

今日来到宋城,出席宋河铁桥的建成庆祝仪式,却不料突然收到宋应星的病故消息,这难道是上天预示的某种冥冥之意?

“宋老曾告知长子宋士意,以耄耋之年而故,此乃人生之大喜,万事需简从,勿铺张。”齐远山轻声说道:“宋老还留有遗言,生前所积存数千汉洲银元尽数捐于天工学院,用以表彰资助困难及有为年轻学子。”

“宋老于我齐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进步,是有重大贡献的。”齐天缓缓地说道:“你们内阁集议一下,为宋老定一个谥号。另外,宋老虽有遗言,身后万事简从。但以宋老之学术和所做科技贡献,我们当以国葬待之。至于宋老所捐献给天工学院的扶助款项,我建议你们内阁再增拨部分资金,建立一个青年科学进步奖,并以宋老之名来命名。”

“如此,宋老之名将流传于世,为我齐国数百万子民永远铭记,虽死而千古。”齐远山点点头。

“宋老故去,我齐国又失一科学擎天巨壁,让人扼腕叹息呀!”齐天站在宋河南岸,看着滚滚流逝的河水,不由长叹一声。

“王上且请止哀。”齐远山劝慰道:“宋老虽已故去,但他留存的《天工开物》、《观象》、《乐律》等著作在我齐国传诸于世,教授和培养的学子亦有数百余,各种科学成果广泛应用于百工之业,对我齐国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仍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诚如你所说,就凭《天工开物》这本科学百科书籍,宋老的声名就足以流传千古。”齐天点头说道:“或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像你我之辈,虽为王侯勋臣,但不过百年便会湮没于尘埃之中,无人寻觅。而宋老却能以他卓著的科学贡献,永留青史,为无数后人所敬仰。”

“王上乃是我齐国创立之君,必然也能彪炳史册,为我齐国无数后人所铭记。”

“呵呵……”齐天笑了笑,摇头说道:“自古以来,我华夏历史上新的王朝从建立至覆灭,长则不过四百余年,短则不过匆匆数十年。倘若以后齐国不复存在了,谁又能记得我们这些开创者?”

“但我们齐国,却是与历朝历代都是不一样的。”齐远山说道:“我们齐国必能永传万世。”

“有何不一样?”

“我们齐国可以让所有的百姓有田地分,有房屋住,还都能吃上饱饭。”齐远山自豪地说道。

“不说此前的唐宋,就是数百年前,大明初立之时,绝大多数百姓也有田地可分,有房屋可住,也能过上吃饱肚子的生活。可不到百年时间,便已弊病丛生,民间百姓普遍困顿,以至于崇祯年间,末世降临。我齐国在数百年后,可能幸免?”齐天玩味地看着齐远山。

“王上,我齐国与大明,甚至与历代王朝都是不一样的国家。”齐远山郑重地说道:“蒙元鞑虏不算,可曾有王朝扩疆土于数万里之外?非洲、红海、印度、美洲,以及大洋深处,皆有我齐国众多海外据点领地。再观我齐国百工机械,历朝可曾有能造出以蒸汽动力驱使机器生产之器物?我齐国虽只数千家工厂,但其创造出的各类产品物资无以计数,此种大工业生产,各朝各代皆不能及。”

“王上曾数度与臣言,我齐国目前所推进的工业进程乃是一场伟大的工业革命,这将使我齐国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而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也将使机器代替了曾经的手工劳动,以大工厂生产代替了昔日的手工作坊生产。这场工业革命将会为我齐国创造巨大生产力,使我齐国整个社会面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与大明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截然不同的国家。只要我齐国持续地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夯实我齐国国力,那么,我们最终将逐步确立起对南洋、印度洋,乃至世界的统治。如此,我齐国何止百年国运?”

“哈哈……”齐天听罢,使劲拍了拍齐远山的肩膀,大笑起来,“远山,想不到,你对我齐国的未来,倒是比我还要充满信心和希望!”

“三十多年前,我们惶惶来到汉洲,人不过千,船也仅四五条,当时谁又能想到我们会有今日之局面?”齐远山也笑了,“若是再过三十年,我们齐国又会发展强大到何种地步?”

“说得不错!我们齐国确实在走一条与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的道路。”齐天转头看着南方无尽的原野,悠然地说道:“我希望,在我们倾尽全力给这个国家注入更多的动力后,它可以不断地将国内的蛋糕—嗯,饼子也行—持续做大,使我们百姓得以不断分享更多的实惠。我也希望,我们齐国将来可以为后世子孙扩展更多的生存空间,让日益增多的子民不再为土地的缺失而忧虑。”

“其实,我齐国目前人口快速增长、百姓有食、不至饿死,百姓有衣,不至冻死,百姓有房,不至离乱。这般情势,已然是为华夏历代王朝所称颂的盛世了。”齐远山由衷地说道。

“呵呵……,盛世?”齐天闻言,不由哑然失笑。

这个时期,人们对所谓盛世标准要求竟然如此之底,低到不过三餐温饱,衣物遮体,一房容身。

“王上,英国使团已经与鸿胪寺会晤商谈了半月时间,他们数度要求与我齐国建立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齐远山陪着齐天走在平整的河堤上,谈及了英国使团的事情,“他们在会谈中暗示我们,他们英国完全可以取代荷兰人的地位,与我齐国成为最为亲密的贸易伙伴。甚至,为了促进和加深双方的贸易交流,他们愿意将国内的茶叶、棉布、瓷器、皮具等商品采购来源全部转到我齐国。”

“英国在亚洲地区才几条船,几个人,就敢大言要取代荷兰人的地位?”齐天对此嗤之以鼻,“英国人是想借我们齐国之手,去打压和削弱荷兰人的势力,以便可以给他们英国人腾出一个空档。再者,我们与荷兰人共同控制着马六甲海峡,英国人要想得到茶叶、瓷器等东方特有商品,除了我们,英国还能找谁买?至于棉布,印度南部几个土邦王国的市场已经被我们彻底控制,那好歹也是几百万人口的需求,足够我们消化一段时间。所以,棉布嘛,也不差英国那点需求。”

“王上的意思是……拒绝英国的所谓结盟要求?”

“谈生意可以,建立外交关系也可以。但是与其结盟打压荷兰人,我们要委婉拒绝。”齐天断然说道:“假以时日,英国必然会凭借其优越的地缘优势,崛起于欧洲,并成为我们未来争夺海上霸权的强有力竞争者。”

“……”齐远山犹豫了一下,轻声说道:“王上,那统一后的大明,会不会也成为我们将来潜在的竞争对手?”

“在内阁中,有这般疑问的怕是不止你一人吧?”齐天问道。

“王上,以大陆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大明统一行将完成,故而……,故而内阁便有些担心我齐国在大陆的超然地位和重大利益,恐将受到严重挑战。”

“大明即使统一了,但不论是其内部整合,还是消除外部威胁,都是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一一解决和应对。”齐天想了想,缓缓地说道:“我认为,至少在三五十年时间里,统一后的大明不会对我们构成直接威胁。”

“王上,那三五十年以后呢?”齐远山问道:“大明在完成了内部整合,消除了边境威胁后,他们的目光会不会投向朝鲜、日本,中南,以及南洋?”

“或许……会吧。”

“那我们齐国为何不趁现在的机会,继续让大明和清虏保持分立状态?”

“因为……”齐天叹了一口气,“因为,我不想让神州大陆保持分裂。”

“王上……”齐远山愕然地看着齐天。

“在我们政府的主导推动下,齐国现在已经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虽然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其发展的势头却极为迅猛,爆发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将是惊天动地的。”齐天转头看着宋河铁路桥的方向,“从人类历史开始,直到现在,几乎全世界的劳动产品都是用手工工具完成的,主要依靠人畜的肌肉力量,辅以水力和风力,木制的杠杆和滑轮是仅有的人工机械。”

“但我们齐国开展的工业进程,则打破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可以说,从此以后,人类就进入了机器时代,机器也是越来越复杂,未来,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将由机器制造,而且不再需要人体肌肉力量,全部力量都来源于煤炭,以及其他能源。随着工业进程的持续扩展,我们齐国将会变成一个成熟的工业强国。”

“你可能不知道,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将意味着什么。那将使我们齐国在面对任何农业国家,或者半农业半工业化的国家时,都会据有碾压式的优势。以后统一的大明在面对我齐国时,也概莫除外。”

“王上,大明也可以仿我齐国模式,快速推进其国内的工业进程。”

“抄作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齐天晒然一笑,“一个国家要发展工业,经过基础教育的工人要有吧,工业生产者基本的组织性要有吧,机器技术的生产能力要有吧。大明要快速地搞工业化进程,弄点工厂生产枪炮没问题,建些纺织厂也没问题,甚至修点铁路也没问题,但你要在国内全面铺开,就会涉及到思想(涉及儒家等)、经济结构(涉及乡细地主)、男女世俗(涉及女性工业人口)、政治(涉及政权组织架构)、社会(涉及农村与城镇化、宗族)、教育(涉及文化理念之争)等等利益矛盾。神州大陆束缚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经济构成等因素,想快速搞工业进程,可不是像我们齐国这种白纸上作画那般简单。”

“原有的利益集团没有清理、旧的社会形态没有改变、保守的思想生活依旧,一旦国内的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突然发生彻底改变,将会对整个社会造成颠覆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最先倒霉的就是国家的统治领导层和精英阶层,而其内部矛盾更是会集中爆发,毁家灭国只在反手间。所以,大明要想如同我齐国一样快速地推进工业化进程,道路险阻而又困难重重。”

要知道,尽管生产力因素对政治是有加成,但还是要受时代背景所约束的。否则,在后世,要是没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我大清也可以自豪地说一句,劳资的硬实力那可是远超汉唐。

第一百一十四章 钢铁时代

1669年10月6日,汉洲,黑山(今澳洲帕默斯顿附近)。

长期以来,欧洲一直将木炭作为冶铁的唯一燃料。在当时,冶炼一吨铁,大概需要砍伐十英亩(1英亩约等于6.07亩)的林地,而铁器的加工还需要同样多的木炭作为燃料。随着冶铁业的迅速发展,欧洲各地的森林资源很快就消耗殆尽。

在欧洲,每一座高炉既是生铁的生产炉,也是森林的焚化炉,森林再生的速度根本无法与高炉吞噬的速度相比。当时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的冶铁工业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森林面积,冶铁业也成为森林资源消耗的黑洞。

虽然,英国并不缺少铁矿石,但为了保护日益减少的森林资源,在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不得不限制国内的高炉数量。木材资源的枯竭,致使英国冶铁业日渐步入穷途末路。这个时期,英国的森林覆盖率粗略估计已下降至10%左右,因而,不得不大量进口生铁,而其中60%的铁来自森林资源丰富的瑞典。

从远古时代开始,欧洲人除了迫不得已地对食物进行切割,一般都是直接用手抓取食物吃(没办法,上帝忘了给欧洲人点击使用筷子的技能)。即使到了18世纪初期,铁器时代的到来,铁制刀叉也并不常见。到了18世纪中期,铁制刀叉才逐渐普及起来,至19世纪,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的广大民众,才基本上结束了“手抓饭”的状态。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