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422章

作者:重庆老Q

“世袭。无大功者,每代减等,以男为止。”

齐国的爵位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于大明,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公、侯、伯、子、男,爵分两种,一种是只授终身,一种是可以世袭。目前,国中只有寥寥十余人敕封爵位,成为这个王国少数的贵族。

“你们下来统计一下,昔日原登州元老功勋之人,尚有多少人健在?”

齐天双手揉了揉两侧的额头,脸上露出一丝缅怀的神情。近年来,那些最早一批登陆汉洲大陆,建立根基的登州元老,逐渐凋零。他们有的因为耽于享乐,纵情声马,而掏空了身子,死于酒杯之中或者女人的肚皮之上。有的则像罗汝成一般,为国家、为军队操心劳碌,加上以前的伤患影响,死于大业未成之时。

对于这些登州元老,齐天一向表现的比较优容,只要不怎么胡闹得太过分,一般都任由他们施为。毕竟,在当年,他们无怨无悔地跟着舅父曹雄一路辗转来到荒僻的汉洲大陆,从开荒种地,建立营地,然后又数万里从大明移民,再到击退西班牙人入侵,为汉洲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奠基之功。

为了保障和维护他们的利益,齐天特意设立了一家汉洲投资总商社,股份平均地分配给每一名登州元老。当时,汉洲所建立的十余家最早的商社和工坊里,都有这家投资总商社的股本。按照规划设计,只要汉洲不破,齐国不亡,这些登州元老及后世子孙将会永远享受一份极为优渥的生活。

在汉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随着人力渐渐丰裕,大部分登州元老陆续从当时的水师退出,转而开始恣意享受富贵生活。对于他们而言,自己不过侥幸捡了一条命的小军户,什么宏图霸业的,他们是不会去想的。

现在,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成为了人上人,而且还有大王在上面罩着我们,那还不尽情享受。当年,山东那些财主老爷和富商豪绅们是如何奢华生活的,咱们也得照着玩一遍。

对于部分登州元老这般穷奢极恶、混吃等死的行为,齐天也是颇为无语。曾数度告诫他们,勿要在汉洲民生尚艰的情况下,如此高调地骄奢淫逸,带坏了齐国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

其实,现在想想,他们一群登州败兵,先是被裹挟于乱军中,身不由己地被朝廷当做叛逆,最后被迫逃往海上。跟着刘香做了两年海盗,也是朝不保夕。紧接着,在田尾洋,又跟郑芝龙火并一场,人员死伤一大半。好不容易,从吕宋辗转逃到汉洲,才暂时摆脱死亡的阴影。

数年后,汉洲建国,他们当家成了主人,自然分外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希望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肆意地享受人生。他们是怕,这种好日子会昙花一现,一下子突然就没了。

“统计好所有的登州元老信息后,给他们所有人发个请帖,我要请他们吃个饭。”

“是,王上!”段方平应诺道:“日子大概定在什么时候?”

“下个月冬至吧。”

——

就在齐天乘坐马车离开不久,参与葬礼的军政高官们随之也各自相约散去。

“听说,内阁政府已经批准了此次大明的军购协议。”在一辆马车上,陆军部长、镇国将军(中将)牛虎蔚然一叹:“以大明如此大手笔的军械采购计划,不难看出,孙可望已然整合完内部,即将再次发动北伐。”

“所以呢?”总参谋部长官、广威将军(少将)贺云峰闻言,笑着应道。

“大明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而且拥有的人口规模也较清虏更为丰富。”牛虎瞪了贺云锋一眼,“若是,他们数十万军队再装备大量的火器,清虏必然不是他们的对手。说不定,大明北伐即将功成,南北或将一统。如此,我们齐国如何能轻易地再在大明移民?”

“老长官,你觉得大明此次军购,没有王上点头,内阁能批准吗?”贺云锋苦笑着说道:“这批军械,虽然数量巨大,但总金额不过百万余汉洲银元,利润也只有数十万,对于内阁紧张的财政的并无增益。”

“为我齐国长远计,大明不应该统一。”牛虎沉声说道:“除了移民问题外,将来一个强大的大明,必然会对我们齐国在朝鲜、云州(北海道)、日本,甚至安南等地区,形成有力的威胁。而且,一个分裂的大陆,必然无法形成合力,有利于我们在该地区纵横辟阖,拿捏住该地区任一势力。”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贺云锋无奈地说道:“我们总参谋部也不是没有给王上推演过,大陆统一后,我们会面临的各种挑战。甚至,我们在东北、云州、日本,以及安南地区的种种布置,会毁于一旦。”

“那王上,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老长官,你不觉得,自二十多年前,我们开始干涉大明乱局起,王上似乎一直都在努力地想扶持大明,支持大明,甚至想让它再次复起,成为一个强大的陆上帝国。”

“嗯?”牛虎愣了一下,“当时,清虏几乎要席卷天下,咱们军力又不够,那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扶持大明,支持大明。要不然,让一群通古斯的蛮夷入主中原,将我万万千千的汉人驱为奴隶,俺虽然身在汉洲,心中也是不忍直视的。”

“说的是呀。”贺云锋点点头说道:“可是,这十余年来,大明和清虏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按理说,我齐国应该如你刚才设想那般,永远保持大陆分裂,以便我齐国可以从中上下其手,左右逢源。但是,王上似乎不愿看到这种情形的发生。他似乎想让大明重新统一,并恢复曾经的强大。”

“王上为何会有这种想法?这对我齐国未来的战略,是……是有冲突的。”牛虎低低地说道:“王上曾经不是说过,我齐国居汉洲大陆,最有效的争霸手段是提前占据各处海上要津,并对周边陆权大国做好离岸平衡,尽量使其麻烦缠身,不至任意陆地大国对我齐国构成潜在威胁。大明若是统一,然后再整合了国内巨大的人力物力,必然会对我齐国提出严重的挑战。”

“王上,似乎对大明,怀有某种特殊的情谊。所以……”

“是因为贵妃的大明公主身份吗?”

“应该……不是。”

“那是什么原因?”

“可能是一种大陆情结吧。”

“……大陆情结?俺们汉洲也是一块空前的大陆,而且还是俺们齐国的根本呀!”

“不一样的。”

“有啥不一样?”

“王上似乎,格外珍视神州大陆的统一和稳定。”

“珍视神州大陆的统一和稳定,那置我们齐国未来数百年国运就不顾了?”

——

“我们齐国未来数百年的国运,并不是靠着一味打压大陆、分裂大陆就能一劳永逸而获取的。”齐天郑重地看着自己的太子齐子兴,“此前,我也曾说过,未来,这个世界上的霸权,将会分为两种,一种以传统的大陆霸权为主,一种则是以我们这种海权国家为主。”

“我们齐国独占汉洲大陆,四周又有无数的岛屿领地,可谓是天生的海权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便可立于不败之地。若是,随着我们海上实力的持续增长,再占据世界上主要的海上要津之处,控制一系列关键的海上贸易通道,成就一番霸业,当不在话下。”

“反观神州大陆,尽管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无尽的资源,在完成统一后,或许会很快崛起为陆权大国。若是君王励精图治,民众上下一心,经过数十上百年的发展,就是最后成就一番大陆霸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在大陆的北方、西方,以及南方,它将面临更多的陆地邻国挑战。在这种掣肘牵制下,未来,统一后的大陆,其更多的精力仍旧会投注于广袤的陆地上,并且需要建立和维持一支庞大的陆上力量。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明很可能无法再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来挑战我们的海上霸权。”

“可是,父王。”齐子兴想了想,继续问道:“数百年前,在大明永乐年间,大陆不是曾凭借雄厚的国力,在拥有了一支庞大的陆地力量的同时,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吗?”

“一个帝国,能同时维持陆地和海洋两种霸权,是非常困难的。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必舍其一。”齐天稍稍一怔,随即摇摇头说道:“要知道,大明的敌人一直来自北方,蒙古人,女真人,一波又一波的游牧民族,最终会削弱和疲敝大明脆弱的经济。即使,在未来,大明实现了统一,驱逐了清虏,但他们的战争风险仍旧在北方,或者是西方。不要忘了,除了清虏和蒙古人,还有一个更为凶残的敌人,对,就是那个对土地贪婪无尽的沙俄。”

“所以,父王想竭力促成大明实现统一,就是不想再耗费神州大陆的元气,以便可以应对正在崛起的准格尔和虎视眈眈的沙俄?”

“是有这种考虑。”齐天点头说道:“一个分裂的大陆,是无法专心应对北方之敌。”

“若是,大明统一后,发布禁令,不许我们移民。那又该如何应对?”

“你以为,政府禁令下发,就一定能阻止移民?”齐天笑了笑,说道:“你可知,现在,除了我齐国官方组织的移民外,有多少大陆自发移民吗?”

“孩儿不知。”

“三万六千余!”齐天说道:“凡是大陆沿海之民,皆知移民我汉洲会分得田地和房屋,且各种税赋轻微,足以安居乐业。所以,除非大陆仿清虏迁界禁海之策,否则,断无能禁绝移民之路。”

“另外,我齐国的出生人口,在四年前,便已超过了每年的移民人数。所以,即使以后没有外来移民的输入,我齐国人口规模,也可实现自然高速增长。”

第八十八章 文教

1667年1月12日,建业,天工学院。

“先生,这微分和积分,我们已经学了数日,但我等心中仍有疑问,无法领悟何为积分,何为微分?”课堂上,一名年轻的学生略带羞愧地说道:“请先生可否以浅显之语,为我等再以解惑?”

“呵呵……”方中通闻言,笑了笑,放下手中的书本,看着课堂里的三十多名学生,“诸位,可是与这位同学都有此惑?”

学生们互相看了看,纷纷点头。

“这也难怪。这微分和积分,我等教谕也是接触未久,许多新的概念和推导公式,还是从王上那里获知。现在,突然将这些最为前沿的数学知识教授与你们,有些难以理解,也在所难免。这样吧,我用一些浅显的语言,再将这些概念解释一二。”

“诸位同学,在中级学堂里,可能都曾求解过速度、时间和总里程的问题吧。但我们在那个时候,在理解速度上,还很浅薄,仅限于速度的平均值上,比如一个人花了5分钟走了200米,那这个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呢,我们会以200除以5分钟,会得出每分钟的速度是40米。但是,这个人在前行的过程中的速度并不是每分每秒都是匀速的。如果,我想了解他每个瞬间的速度,怎么办?”

学生们茫然地看着方中通,为何要了解这个人的瞬间速度呢?

“其中,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这个人的行进过程进行无限分割,分成最为细小的时刻,那我们不就可以得到这个人每个瞬间的速度了吗?在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加速度概念,一个物体静止不动,我们推一下它,会瞬间产生一个加速度,加速度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速度,而速度再累计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有位移。”

“虽然我们从外面看,是我们把物体推动了,但从物体里面看,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加速度累计→变成速度→速度累积→产生位移。这个过程,就是积分。反过来,就是微分:位移的一阶导数,就是速度,而速度的一阶导数就是加速度。所以,加速度就是位移的二阶导数。”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积分就是微观累积到宏观的过程,微分就是宏观切分到微观的过程。如此,诸位同学可是能理解了?”

看着台下的三十多名学生,仅有小部分露出恍然的表情,并表现得喜不自胜的模样,而大多数学生仍旧有些茫然和无措,甚至脸上还露出一丝羞愧的神情。

方中通无奈地苦笑两声,这微分和积分,据说在欧洲也是刚刚提出来某种概念,尚未形成正式理论。但我们齐国那位天纵英才的大王,硬生生地从几何概念里,将这微分和积分推导出来,并用更直观的圆面积求解公式进行了反证。

“诸位同学,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微分和积分的概念。”方中通拿起一支白色炭笔在黑板上写了三个词,努力、能力、成功。

“你们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是不是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把努力看成加速度,把能力看成速度,把最后的成功看成位移。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积分的过程。短时的努力并不能转化为能力,我们得长时间、滴水穿石的努力才能累积为自身的能力,而能力累积到成功,也需要时间。”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为何一生碌碌无为?或许不是因为不够聪慧,而是没有了解微分和积分的思想。所谓无志之人常立志,当一开始立志做某件事时会努力一阵,但这一阵的努力由于时间太短,并不会立即转化为能力,最后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努力到能力获得的过程,会隔绝大部分人,而从能力获得,到最终取得成功,也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过程又会隔绝很多人。这也解释了为何世人能成大事的者寥寥无几的原因。当然,有时候,人的运气也是很重要的。”

“不过,我等钻研学问,皆需立长志,就是要使之符合积分的思想,假以时日,终将会有所小成!”

“先生,若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懈怠偷懒的状况,那么,就我们是不是就相当于是在进行一个反向的微分过程?”一名学生若有所思地问道。

“不错!”方中通微笑着点头说道:“我们一旦现在松懈了,这个松懈的结果可能要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才能显现。而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是不会自省到是几个月前、前几年的不努力才埋下的今天的种子。在这微积分的概念提出之前,我们以为推力到位移是没有中间过程,我们以为推力就是位移的直接原因。殊不知,这中间还有加速度的累积,还有速度的累积,最后才是物体的位移。”

“同理,世间所有事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从你的出发点到期望的终点之间,其实还有好几座山要翻越,最可怕的事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我们不知道这几座山时,就会因为起点到终点的实际情况与你的预期不相符,而放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馈滞后。”

“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以后你们从事各种研究工作中,当你们努力时,心里就会明白要将努力变成能力,需要累积,需要一个过程,而从能力累积到成就,也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

——

“方先生大才呀!”王思源一边拱手朝学生回礼,一边由衷地向方中通赞道:“能将如此复杂生僻的微积分概念,通过这般深入浅出的道理阐述明白,我等是自愧不如呀!”

“王先生谬赞了。”方中通谦逊地拱拱手,“我这些概念,还不是拾人牙慧,在王上那里受到几分启发。否则,以我鲁钝心思,如何能明白何为积分,何为微分?”

“方先生,勿要这般妄自菲薄。在整个天工学院里,若论对数学的研究和造诣,我等对你皆是叹服的,就是王上对你,也是极为推崇和赞许的。”

方中通,1634年生,字位伯,安徽桐城人,方以智次子,五岁就傅,九岁入都,但因李自成攻破北京和清兵入关,“旋遭丧乱,困顿流离”,并曾一度改换姓名,十四岁才回到桐城故乡。方以智隐居五岭,并屡遭清兵搜捕而到处藏匿期间,方中通差不多随父一起东奔西走。

1652年,和幼弟方中履随父亲方以智来到汉洲本土,并一直留居建业,凭其过人的学识,在十年前,便受聘成为天工学院的一名教谕。因受家学影响,方中通从小喜爱数学,天文学。先从汤圣弘(六合人、精天文历法)学习郭守敬《授时历》,后经薛凤祚介绍在南京认识西欧传教士穆尼阁(波兰人,首先将对数传入中国者),并向他学习西方数学知识。

“方先生,听说你花费十年时间所著《数度衍》已经校对完毕,即将刊印了,届时,我齐国文教又新添一科学巨著呀!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多谢,多谢!”方中通闻言,不由面露一丝喜色,潜心研究十余年,终有小成,并且自己也可以像父亲一样,出书立言了。

对于各类文人和学者而言,没有比在齐国,更能充分享受学术上和思想上的自由。当然,享受自由的前提就是,不能公然提出反对齐王和政府的各种言论。

在这个国家,文教方面,提倡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政策,对于各种学说和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也可以自由争论。甚至可以说,齐国这时期,是数百年来华夏历史上对各种学说和思想最为包容和最为开放的时期。

虽然,齐国历经三十年发展,向来比较重视那些“奇技淫巧”之类的百工杂学,但对儒学和其他传统学说也并未予以摒弃,只是相对而言,投注的资源和重视的程度,要少得多。

为了撑起汉洲的文化事业,齐国除了每年在移民过程中,不断在大明搜集和转移各类图书典籍文化古迹,以充实和壮大文渊阁的收藏规模外,对那些来到汉洲本土的众多学者文人的著书立言,也给予大力支持。凡是经过文教部和民调处审查后,无任何反动言论,齐国王室印书馆均予以免费刊印,并发行天下。

尽管,齐国是一个新生的移民国家,但作为华夏文明的分支,多少要继承和发扬数千年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更何况,一个致力于殖民世界,与欧洲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大国,不仅仅只靠蛮横的武力,还必须要有内涵,要有能输出世界的文化。

另外,随着持续二十多年的初级义务教育,齐国民众的识字率已经提高到35%以上(同时期,英格兰的识字率在30%),这也直接推动了齐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过去20年中,齐国的图书销量整体上已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从前,汉洲各地的工人和农民度过漫漫长夜的方式,就是晚饭后,做一些爱做的运动,或者给孩子讲一些老人流传的神仙故事和妖魔鬼怪之类的故事。

而现在,他们靠听儿女们朗读各种话本小书,《三国演义》、《西游记》、《初刻拍案惊奇》、《喻世明言》……,以及一些刊登在书报上的一些连载话本,来消磨晚饭后的一段闲暇时光。

“所以,相较于那些话本演义小说,我等所著书籍,可谓是受众者寥寥呀!”方中通笑着说道:“据说,建业大学堂里的一些文人学者,通过每旬日帮着《汉洲月报》撰写一些话本小说,得到的润笔费,就有数十汉洲银元。这着实让人羡慕呀!”

“他们写的是通俗白话小说,走的是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路线。我等所研究和撰文立言者,乃是当今最为前沿科学,代表着我齐国强大的未来,虽然说不上阳春白雪,但能应和者,自然寥寥。”宋昌文摇头说道,显见对那些通俗志怪小说看不上眼。

“宋兄偏激了。”方中通笑了笑,说道:“其实,相较于研究这些枯燥的数理百工,我倒是对《汉洲月报》上那些连载的话本演义小说颇为感兴趣。每次读罢,都在琢磨着那些连载小说接下来发展的情节,期盼《汉洲月报》的下次刊发。”

“方兄,想不到你……”宋昌文听了,不由呆了一下,随即摇头苦笑,“想不到你还是一个大雅大俗之人!”

“听说,《汉洲月报》因为刊登了数篇颇为受众的连载话本,发行量已突破十万份了。他们身后的东家有意要将这份半月刊的书报改为周报,以迎合更多的读者需求。”一名四十许的教谕说道。

“是吗?”方中通闻言,笑着说道:“这半月刊转为周报,发行量定会得到大幅增长。不过,我挺好奇,这样一来,这份书报的花费必然会成倍增长。他们如何支应这些增加的费用,别发行一段时日,将东家给弄的破产了,那以后可就没新鲜的话本小说看了。”

“方兄过虑了!”王思源笑着说道:“你可能有所不知,这书报后面的东家,可是王室。以王室雄厚的财力,如何会将这份书报办垮?”

“呵呵……”方中通点点头,“那就好,那就好。刚才宋兄说我大雅大俗,我倒觉得,王室才是大雅大俗,不仅成立了皇家科学院,用以表彰和资助国内各类科学发明和创造,还能拿出一笔钱来,弄出这么一份极具生活气息的书报,让国中民众聊以自娱。”

“王上曾言,我汉洲虽然地处南方荒僻大陆,但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建立起一个富裕繁荣的王道乐土。而在民众的自娱层面,自然也不会任其荒芜而贫瘠。嗯,所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如是这般。”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