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416章

作者:重庆老Q

如今,齐国征伐奥斯曼,虽然攻击的目标只是其辖下的一个埃及行省,不是其安纳托利亚和欧洲本土,但陆军部还是准备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全力应对,并且要坚决秉承大王的要求,以绝对碾压的气势,打出齐国的威势。让所面对的敌手,感到恐惧和震撼。

在内陆荒漠地区驻扎演习时,陆军甚至还征发了千余汉洲土著和附近民众,按照那些曾经到过苏伊士港的商人所描述,建了一座微缩版的模型城市,以便官兵能提前熟悉他们未来的作战的地形和环境。

虽然因为距离过于遥远,骑兵部队无法随军远征,但他们也并非无事可做。他们装扮模拟成埃及马穆鲁克骑兵,一遍又一遍地向陆军部队发动各种形式的突袭,力求让所有官兵可以适应和体会战场上的各种真实战斗状况。

如今,各项准备均已就绪,是骡子是马,恐怕只有在抵达苏伊士后,进行一番检验了。

因为要将聚集在车站的大量军人转运至黑山,这趟火车特意多挂了数节载客车厢,同时也相应的减少了载货车厢。

在朱善平等几个海军军官就坐的车厢里,还挤进来不少陆军军官,使得这节车厢里的寥寥十数名普通乘客,感到一种莫名的局促。

孙征淇见这些“军容鼎盛”的齐国军官们一个个均表现出斗志昂扬的神态,心下也不由暗自赞叹。

还别说,齐国官兵完全迥异于我大明官军的服饰,看着就显得特别精神,特别威武。青黑色军服,大盖帽,束身的武装带,肩头、领章和袖口的玳瑁领花装饰,脚上还踩着一双皮靴,给人以一种帅气逼人的军人气质。

“我大明所建立的新军,不仅操演训练当以齐军为模板,就是身着的军服,也可借鉴一二。”孙征淇脸上带着几分羡慕的神色。

“世子殿下,我大明自有传统,军中亦有成例。”随身侍从杨炳荣低声说道:“齐国有的东西,是我们学不来的。……就说他们头上那顶军帽,我们就无法戴上。”

孙征淇闻言,先是看了看杨炳荣头上长长的发髻,又摸了摸自己的头发,不由摇头苦笑。

孙征淇,大明秦王孙可望第二子,年二十五,于今年二月搭乘齐国移民船来到汉洲本土。至于目的,是受孙可望所命,为他的三弟孙征灏求娶齐王郡主,以为秦齐联姻。

而他来齐国的另一个目的,则是实地考察参研齐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为将来秦王北伐定鼎中原,统一全国后,如何制定并实施对齐政策,有一个切实的参考。

经过数月的考量和评估,齐王同意了与大明秦王联姻之事,定于明年六月,将齐王第六女齐子瑶送往大明南京,与秦王第三子——孙征灏完婚,以巩固双方之间的合作友好关系。

其实,不论是齐国,还是孙可望,都知道维系目前双方合作的关系基础,是因为有北方清虏的存在。倘若,一旦孙可望完成北伐,驱逐清虏,统一全国后,双方之间必然爆发严重的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的焦点,就是移民,齐国每年从大明境内吸纳十余万移民,这简直就是在持续不断地给大明放血。

要知道,任何一个王朝政权,都将辖下的子民视为重要的财富来源,更不要说,大明自甲申天变后,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持续战争,在遭到清虏的大肆肆虐屠杀后,人口规模已经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甚至有的府县人口规模尚不及战前的十之一二,可谓凋零至极。

二十余年来,战乱、瘟疫、天灾,使得各地民生异常艰难,困顿饿毙者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你们齐国招揽流民运回汉洲本土,活人无数,挽救了众多饥民,算得上功德无量。

但自从秦王孙可望于1653年,挥军攻入南京,并迅速占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后,开始陆续恢复经济,安顿民生。十余年过去了,整个南方虽然还未恢复到甲申年以前的经济水平,但各地府县,在这种安定和平的环境下,各项工农业生产已缓慢复苏,并朝着向好的方向迈进。

这种情况下,齐国仍旧不停地从大明境内吸纳移民,而且人数从此前每年不过数万人,到现在已突破十五万人以上的,这就是大明境内数县的人口规模。

大明朝堂上不少有识之士就曾数度上书广德帝和秦王孙可望,要求禁止齐国在大明境内继续吸纳移民,阻断人口外流,以保全大明的元气。

但广德皇帝不想阻塞云州永王获得移民的来源,而齐国又是保障皇室一脉生命安全的有力维护者(齐国曾明确向广德帝承诺,将为大明皇室成员提供安全保证),因而在对这类铮言上书时,选择性的留中不发。

而孙可望却担心拒绝齐国吸纳移民,会将对方逼到清虏那边。以齐国强大的海上实力和不俗的陆战战绩,由不得他为之忌惮。只能捏着鼻子,默认齐国的移民行为。不过,在内心深处,却是暗自下定决心,待一统天下,必然会禁绝齐国这种趴在大明身上吸血的行径。

对于大明这种心思,齐国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因而,每年移民季时,多达百余艘的大小移民船,除了部分会同云州永王势力突入北方清虏境内抄掠人口外,许多船只会径直驶入长江,往江西、湖广等长江中游一带地区疯狂招揽移民。

而且,每年都会新增数艘千吨级专用移民船到来,就为了在大明统一前,捞取更多的人口。

去了汉洲,分房子,分土地,还给发媳妇,没有各种苛捐杂税,更没有人头税,并且生了孩子,还有官府补贴钱粮……。汉洲大陆,那就是所有穷苦百姓的天堂,到了那里,所有人都不愁吃穿,人人安居乐业。

鉴于齐国在大明境内一向良好的口碑,这一通天花乱坠的宣传,每年着实吸引了无数向往幸福生活的穷苦百姓,毅然登上齐国人的移民船,然后漂洋过海,来到汉洲大陆。

“这齐国,除了人口比我大明少许多,其他各方面均强于我大明呀!”随着火车快速地奔驰,孙征淇看着窗外不断掠过的良田、村镇和工厂,幽幽地说道:“就算以后,父王能统一神州大陆,对这齐国恐怕也做不到彻底将其隔绝大陆之外。据说,他们此次攻伐的奥斯曼帝国,距离汉洲本土数万里,比到我们大明还要远上几分。试问,要做到这一点,别说我们目前无法做到,就是当年洪武爷和永乐爷期间,怕是也难以完成。”

“世子殿下,咱们也无需妄自菲薄。”杨炳荣宽慰道:“我大明地大物博,人口丰盛,只待神州一统,凭借丰富的人力物力,只需花费一些时间,必然可以赶上这齐国的发展程度。”

“呵呵……”孙征淇轻笑几声,对杨炳荣的话语不置可否。但他心里面却有种模糊的认知,齐国,是与我大明,甚至与历朝历代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孕育着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仿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若是大明再没有丝毫改变,大明与齐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

11月1日,齐国远征舰队一行十二艘舰船陆续驶离建业港,它们并没有走传统的宣化岛~爪哇岛固定的航线,而是航向偏西北,径直朝爪哇岛的方向驶去。

11月15日,舰队抵达狗儿岛,于此稍事停留一日。

因为数年前,齐国占据了万丹王国的广宁海峡(巽他海峡)两侧地区后,使得这座小岛的战略地位随之大大降低,要不是岛上还拥有储量丰富磷酸矿,可以为汉洲本土提供大量的天然磷酸钾肥料,以齐国稀少的人口资源,恐怕根本不会对这个小岛进行开发和移民。

11月21日,舰队抵达广宁,于该地停留一日。

12月4日,远征舰队行驶至淡马锡岛(今新加坡),在这座南洋商社控制下的商贸据点,停靠休整两日。

12月8日,远征舰队于马六甲港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旗下的三十余艘返回欧洲本土的商船汇合,编组成一支庞大的船队,借着渐起的东北季风,迤逦朝印度的方向驶去。

12月17日,船队在大西岛安化堡(今大尼科巴岛东部小镇登拉)停靠,补充淡水和新鲜水果蔬菜。

12月24日,齐国远征舰队在锡兰岛附近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返欧船队各自分别,径直朝印度东海岸的宁阳堡(今印度朋迪榭里)而去。

“汉洲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到今天,终于要露出对外狰狞的面孔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返欧船队总指挥范·德比克上校看着逐渐远去的齐国远征舰队,脸上露出玩味的笑容。

“是呀,奥斯曼人要倒霉了。”埃姆斯蒙德号船长瑞恩·巴贝尔上尉无谓地说道:“一个野蛮的国家,竟然会做出杀害一国使团的暴行。嗯,十足邪恶的异教徒国家!”

“说到异教徒的话,汉洲人也算是吧。”范·德比克上校微笑着说道:“汉洲人的心中可没有我们信仰的上帝存在。”

“上校,汉洲人最起码看着要比奥斯曼人文明一点。而且,他们与我们东印度公司已经保持了十多年的亲密合作,是一个可值得信赖的友好伙伴。”

“我们联省共和国当年在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时候,与英格兰也曾经是亲密合作的好伙伴。”范·德比克上校摇摇头说道:“结果呢,我们两国前后只间隔了十余年,就先后爆发了两场战争。”

“上校,你认为我们东印度公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和汉洲再次爆发战争?”瑞恩·巴贝尔上尉蹙眉说道。

“也许吧。”范·德比克上校苦笑一声,说道:“我们东印度公司上下所有人都知道,汉洲将整个东印度群岛都看做是他们的后花园,这其中自然是包括了我们的香料群岛、巴达维亚,马六甲,以及我们所有于此设立的商站据点。目前,他们还需要我们东印度公司的存在,帮着他们转销各类工业制成品,甚至还拉着我们一起排除欧洲其他商业势力的存在。但是,在未来,当汉洲人不需要我们的时候,必然会将我们东印度公司驱逐出这片富饶的海洋。”

“那……,那锡兰和印度呢?”

“……以汉洲人的扩张速度,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整个印度洋,都将被他们所控制。”范·德比克上校望着四下广阔的洋面,脸上神情有几分凝重,“他们在那个时候,必然会崛起为一个颇具世界影响力的海洋帝国。”

第七十八章 征途(续)

1666年,丙午年,大齐乾武二十四年,大明广德十二年,伪清康熙六年。

在过去的一年,局势纷乱的大明南方实现了事实上的统一,福建郑芝龙在秦王孙可望数路围攻下,放弃了福建全省和浙江北部地区,乘坐数百艘大小船只,携两万余人,退避吕宋领地。

让人惊讶的是,作为郑芝龙的长子,台湾岛的实际统治者——郑森在福建被大明朝廷纳入治下后,立即上表广德帝,接受朝廷统一政令。与此相应的是,朝廷敕封郑森为东平王,世镇台湾。

在遥远的欧洲地区,英荷战争再次爆发,双方于六月和七月,分别在北海和挪威西海岸,发生两场大规模海战。荷兰人初战不利,甚至在北海洛斯托夫特海战当中,舰队指挥官沃森纳尔和奥布丹双双阵亡,荷兰船只纷纷溃逃,损失惨重。

好在老将德·奈特率领舰队从西印度群岛返回荷兰,临危受命统率荷兰所有海军,连续击退了英国海军的进攻,稍稍稳住了战局。德·奈特依靠出色的指挥艺术,游戈于英吉利海峡、巡逻于泰晤士河口外,有效地保护了荷兰的对外海上贸易。但是英国的战略优势地位依然存在,荷兰仅仅是处于只能维护交通线的被动态势。

在去年十二月时,整个印度地区,包括莫卧儿帝国都在盛传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位于南方新大陆的齐国,组织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即将对印度地区发动一场空前的远征。

一月初,从汉洲本土而来的齐国的舰队在宁阳堡和安丰堡(今印度西南部柯钦市)陆续汇聚了三十余艘大小舰船,组成了一支规模更加庞大的舰队,沿着印度西海岸,一路迤逦驶来,似乎目标直指莫卧儿帝国西北沿海地区。

这支舰队先后在果阿、孟买稍事停靠休整后,继续北上,直奔苏拉特而来。

古杰拉特省总督沙达布·汗闻讯后,立即宣布整个地区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并集结军队包围了齐国驻苏拉特商馆。另外,为了安全起见,沙达布·汗将准备前往麦加朝觐的数千达官贵族和富商全部转移到了远离海岸线的维亚拉城,以防遭到袭击。

1月21日,齐国远征舰队抵达苏拉特,停驻于坎贝湾,随后,特遣舰队司令、广威将军(少将)罗守勋派出使者,驾驶一艘小船前往港口面见沙达布·汗总督,告知对方,齐国舰队远征埃及,顺便将莫卧儿帝国朝觐船队一路护送至吉达港。

沙达布·汗总督收到讯息后,又惊又喜,再派出人员反复侦查确认后,方才相信齐国这支规模巨大的舰队并不是前来攻击莫卧儿帝国的。要知道,皇帝陛下这个时候正在带领大军征伐北方的反叛势力,根本无暇抽身来援。虽然德干地区有十余万大军,但是还忙着到处钻山沟去追击那些讨厌的马拉塔人。

倘若,齐国真的派遣远征舰队攻击苏拉特,该地区是得不到任何支援的,达布·汗总督都做好了弃城而逃的准备。要知道,这座位于塔普蒂河口右岸的港口城市,不仅兵力稀少,而且在数年前遭到马拉塔人的肆虐后,城防设施也损毁大半,根本挡不住对方战舰的火炮轰击。

沙达布·汗总督带着众多官员和商人在港口,非常隆重地将齐国远征舰队一行高级军官迎入城中,热情款待,并连续数日大宴宾客。

坎贝湾内停驻的近四十艘战船,对苏拉特城中的莫卧儿帝国官员和百姓带来的震撼,是极具冲击性的。尽管数十年前,葡萄牙人也曾组织过数十艘战船的舰队,巡游于印度东西海岸,威慑周边土邦王国。但葡萄牙人的舰队中,最大的战舰也不过是几艘三四百吨左右的盖伦帆,数艘中型的卡拉维尔船、加莱桨帆战舰,剩下的几乎都是小型桨帆船。

而齐国这支庞大的舰队,四百吨以上的大帆船就足足有二十六艘之多,船身两侧密布的炮口,高耸的桅杆,修长而流畅的船身,操作娴熟的海军官兵,无不显示出,这支舰队的强大。更不要说,他们还要远征西方那个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为无辜惨死在苏伊士港的使团人员复仇。

沙达布·汗总督不由有些庆幸,在听说齐国舰队要攻打莫卧儿帝国的传闻时,没有立即武断地指挥军队攻入齐国的商馆,杀伤他们的人员。若是因为这场误会,造成齐国与帝国之间的纷争,那恐怕惹出的麻烦,将比数十年前,那些葡萄牙人封锁攻击帝国沿海地区的事件,还要严重得多。

话说,到底是什么人在谣传齐国远征舰队要来攻击我莫卧儿帝国,其用心何其歹毒呀!这分明是挑拨离间帝国与齐国之间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破坏双方日益加深的贸易往来。

——

1月27日,北印度洋海面上,一支庞大的船队借助着强劲的东北信风,迤逦朝西行驶而去,整个船队连绵十余里,海面上帆影重重。

“一百多年前,葡属印度殖民地区也曾组织过一次规模庞大的远征舰队,去攻击苏伊士港,准备夺取或者摧毁这座奥斯曼帝国位于红海沿岸最为关键的海上据点。因为,当时,奥斯曼人以苏伊士港为基地,派出了一支舰队差点攻陷了葡萄牙人的第乌据点,这让葡萄牙人大为震惊。”

在舰队旗舰“红日”号上的一个舱室里,黑衣卫驻印度指挥使、御武校尉(上尉)丁德宗手里捧着一叠厚厚的情报资料,正在向舰队指挥官罗守勋汇报新近搜集的有关苏伊士港的情报。

“当时,刚刚就任葡属印度总督的叫埃斯特沃-达-伽马,哦,他的父亲就是那个首次从欧洲航行到印度的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算的上是名门之后。他在1540年的12月31日,集结了五千多人,近八十艘大小船只,从果阿出发,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后,于2月中旬抵达红海东岸。不过,因为各种原因,再加上军队内部发生分歧和内讧,他们直到在四月下旬,才进抵苏伊士港附近,但参与进攻的船只数量仅剩二十余艘,可用于登陆作战的士兵也不到五百人。”

“在葡萄牙人这般拖沓的进攻节奏下,苏伊士港的守军早已做好了防御准备,并调集了两千余马穆鲁克骑兵于岸上严阵以待。所以,葡萄牙人毫无意外的在苏伊士港碰了一个钉子,被人家给堵在港外,不得寸进。最后,他们只能败师而归。”

“所以,为了防止有人将我们齐国进攻苏伊士港的消息传回埃及,你们黑衣卫就故意在印度散播谣言,说是我们齐国将远征印度,进攻莫卧儿帝国?”罗守勋笑着问道。

“是,长官。”丁德宗点头说道:“众所周知,在印度,以及莫卧儿帝国境内拥有数量众多的真神教信徒,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阿拉伯商人。若是他们在得知我们齐国将发动对苏伊士港的进攻讯息后,必然会立即将消息带回埃及,使得对方能提早应对我们的进攻。”

“嗯,你们考虑得非常周到。”罗守勋赞许地点头说道:“船上的那些葡萄牙人和阿拉伯人也是你们搜寻过来的?……都可靠吗?”

“葡萄牙人应该比较可靠,他们在得知我们即将进攻埃及的时候,甚至还想主动派出舰船和志愿武装人员随同前往。要知道,他们在去年丢了锡兰后,非常担心我们会与荷兰人联手再将他们从印度驱逐出去。所以,他们想极力地讨好我们。”丁德宗说道:“至于那些阿拉伯人商人,我认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或许一枚枚金币或者银币,会比他们对同为真神教信徒的埃及人,要显得更为亲近一点。”

“甚好!”罗守勋对黑衣卫的提前准备工作非常满意,“这次征奥斯曼,攻打苏伊士港,将是我齐国首次跨大洋远征,更是为了炫耀兵威,只能成功,而且还必须是大胜,方能彰我齐国声势。若是像一百多年前葡萄牙人那般师而无功,可就徒增笑话了。”

2月26日,远征舰队抵达玄灵岛天方堡(今索科特拉岛西北侧古兰西耶镇),但并未过多停留,将部分病患船员和官兵安置到该地后,只是简单地补充了一些淡水,便立即朝亚丁湾驶去。

3月13日,在数名葡萄牙人和阿拉伯人指引下,舰队突袭了红海西岸的马萨瓦港,并迅速控制了整个港口和岸上的小城。港口停泊的数艘阿拉伯商船和渔船尽数扣留,所有人员也全部拘押看管。

远征舰队将按照原定计划,将在此处完成大战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包括让进行过长距离航行的士兵上岸休整、补充淡水等重要补给,还必须将一些原本由全装帆船运输的火炮安装到桨帆船上,同时对两艘蒸汽动力的风帆战舰进行一次全面检修。随军抵达的绘图专家,也忙于整理自己沿途记录的航道和水文气候,以便为将来海军和商船往来此处,提供更为精确航行指南。

经过一番人员和装备的清点,发现在路途上因遭遇一次冬季风暴袭击,一艘桨帆船不幸沉没,还有部分物资被暴雨和海水浸泡。

然而,就在远征舰队蓄势待发时,最重要的天气情况却始终在作祟。持续时间达十余日的北风,让大型帆船的深入变得困难重重。

舰队司令罗守勋在等待了一周后,决定不再耽搁,下令全部舰船起航,逆着北风,在海上不断变换方向,以一种非常缓慢的速度朝苏伊士港进发。

4月3日,舰队抵达吉大港,与莫卧儿帝国朝觐船队分离,继续往北行驶。

4月9日,远征舰队行驶至马萨阿拉姆沿海地区时,风向开始改变,转换成非常有利于舰队航向的西南风。于是,舰队船只张开所有风帆,以八到十二节的速度,迅速朝苏伊士港扑去。

4月12日,舰队进入苏伊士湾,并在当日下午,遭遇四艘当地中型桨帆船。对方见机不妙,立刻掉头朝苏伊士港逃去。

位于前锋的三艘战舰咬着对方的尾巴,就追了过去。然而,在狭窄的苏伊士湾,对方的的桨帆船较齐国大型战舰而言,更为灵活,也更为机动,他们的船上至少拥有20对划桨,在风帆的辅助下,飞快地逃出很长一段距离。

此时,两艘蒸汽动力风帆战舰“风云”号和“风电”号,从舰队阵列中快速驶出,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疾的追了过去,在不到两刻钟的时间,便越过了正在追击的三艘战舰,两股黑烟在它们的船后方一路飘荡。

至傍晚前,齐国远征舰队尽数俘获了那四艘桨帆船,通过突击审问,意外地获知,苏伊士当地的帕夏艾哈迈德·法特希已经提前知道了齐国远征舰队来袭的消息。为此,他邀请了伊斯梅利亚帕夏带领三千余士兵来援,加上他辖下的军队和一些部落武装,一共集结了近八千人,在苏伊士港严阵以待。

“八千人又如何?”陆军总指挥、广威将军(少将)李发德听到汇报后,只是稍稍一怔,随即神色肃然地说道:“它就是来一万人,俺们陆军即使不能将其尽数歼灭,但顺利攻占苏伊士港,击溃来敌,当不在话下。”

“李将军,对方拥有四千余马穆鲁克骑兵,只凭我们雇佣而来的五百马拉塔骑兵,会不会有些难以应对?”罗守勋担忧地问道:“要知道,这里地势平坦,几乎没有任何遮掩,非常有利于对方骑兵的冲阵。于此,我们还需谨慎从事。”

“在大明境内,又不是没干过清虏骑兵。”李发德不以为然地说道:“当年,在鸭绿江畔,清虏三万八旗大军,在我们布设的铜墙铁壁之下,还不照样全军覆没。俺还不信了,这马穆鲁克骑兵,还能比清虏八旗甲骑还要强出一头?”

第七十九章 苏伊士之战(一)

1666年4月18日,埃及,苏伊士港。

早在16世纪的最初20年里,埃及的马穆鲁克与葡萄牙在红海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战争,争夺的是红海进入地中海的陆地路线。因为有大批嗷嗷待哺的地中海商人存在,当时的马穆鲁克王朝就需要通过自己的东部海岸,不断获取足量的东方高净值商品。为此,他们不惜定期花钱维持对麦加、亚丁等阿拉伯西部港口的控制,也必须支持索马里的阿朱兰素丹国盟友,甚至是远在坎贝湾以北的古吉拉特印度人。

这个时候,原本已鲜有人问津的苏伊士港,便成为他们的不二首选。不仅因为这样的选择有史可依,还在于港口本身的位置距离地中海不远,便于获得那些欧洲盟友提供的技术支持。苏伊士在公元前就是一个重要口岸,是多个帝国都不断经营维持的东方贸易起点。即便在阿拉伯人的征服过后,还时断时续的被继续使用了约5个世纪,最后才由于古代运河废弃和沙漠部族袭击而遭放弃。

在1507年,首批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抵达西奈半岛,开启了苏伊士港的慢慢复兴之路。除必要的港口设施外,他们还将军械组装厂与岸防堡垒等配置都搬运到当地。即便马穆鲁克王朝在10年后被奥斯曼帝国攻灭,新来的征服者还是保留和继承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初具规模的印度洋海军力量。

尽管这座港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却长期笼罩在严重滞后的帝国官僚管理模式之下。因此,在先后成为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印度洋舰队基地后,本地非军事化人口依然维持在可怜的一万余人的规模。

一百余年前,葡萄牙人曾对这里发动了一场蜻蜓点水般的攻势,被当地的马穆鲁克人轻松击退。但这仍然没有引起奥斯曼帝国,以及埃及当地帕夏的高度重视,各项防御设施未曾得到任何加强。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