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400章

作者:重庆老Q

是的,那个三年前在勃利(今俄罗斯伯力市)成立的渤海国,其势汹汹,在不到两年时间,便横扫阿穆尔河两岸,尽数拔除了哥萨克人设立在附近的十余个殖民点,收服这片广大地区大小部落上百个,并在沿河两岸建立了十多处堡垒据点,势力一直延伸到出海口。

而到了冬季,这个强势崛起的渤海国,竟然以数十上百人的规模,分成数队,乘坐着雪橇开始往西北方向扩张,攻打哥萨克人的临时据点,收缴皮毛和粮食,招揽当地土著部落,大有将哥萨克人彻底逐出远东的架势。

这个渤海国,不仅拥有强悍的身体素质,不畏严寒,善于冬季作战,而且还拥有不少火枪,甚至还有一种可以快速移动转运的轻型火炮。曾有哥萨克人缴获过渤海国士卒的火枪,惊讶的发现,这些人使用的火枪竟然是欧洲国家才有的燧发枪,而且性能更为卓越。

这个发现,让所有的哥萨克人顿时有些头皮发麻。因为,这意味着,渤海国不仅比他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哥萨克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而且使用的武器也比他们更为先进。在这片广阔无垠的大地上,面对与当地土著几乎是同文同种的渤海国,他们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意识到事态严重的雅库茨克督军戈洛文立即将这个重要的情报经托木斯克传回到莫斯科,请求沙皇陛下可以派遣更多的哥萨克人和支援更多、更先进的火枪、火炮。在他的报告中,非常急切表达了他深深的忧虑,若是整个远东地区无法得到足够的援助,那么这个日益崛起的渤海国,必然会将他们的势力扩张至贝加尔湖地区,乃至广阔的西伯利亚,甚至会将所有的哥萨克人全部驱逐回西部地区。

俄罗斯对东方的兴趣,主要源自于贸易,而这种兴趣也是受到英国的启发。在17世纪初,当时英国也在积极寻找和开拓通往中国的陆路贸易通道,他们听说经过西伯利亚有可能到达中国时,便要求俄罗斯允许英国商人过境西伯利亚去中国,英国人的目的是要抢得与中国之间直接贸易的主动权。

俄国人不仅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还决定自己掌握与中国贸易的主动权,借以提升其在欧洲的地位。在这一背景下,俄国曾派遣了一支12个人组成的使团,由伊万·佩特林率领,于1618年5月9日从托木斯克出发,并于1618年9月1日抵达北京,全程用了3个月又22天,他们在北京一共逗留了4天,并带回了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给沙皇的书信。

不过,佩特林没能见到大明皇帝,盖因他们没有携带合适的礼物。因为按大明规定,使者不奉上贡礼是没有资格觐见的。哦,对了,明朝当时并没有把他们当做平等国家来的使者,而是按惯例将他们当做某个蒙古藩属的朝贡使团。

大明礼部的官员甚至责备俄国使者说:“你们是白沙皇首次派来的使节,本应向我们的皇帝进薄礼。我们所看重的并不是礼物,而是一种朝贡的形式。你们白沙皇向皇帝进献了札物,这样,吾皇也会派使臣带着礼物去见你们的沙皇,并且会赏赐你们这些使者并护送你们回国。”

了解了大明的这些规矩后,佩特林感到自己空手而来有失俄国体面,便改口说他们是西伯利亚国王派来了解中国情况的,并没有带国书和礼物,如果是沙皇派来的使者,一定会带国书和礼物。

万历皇帝在给俄国沙皇的信中表示,允许俄国使者或商人来中国,但强调不会允许中国使者和商人去俄国(这份国书带回俄国后,因为没有人懂汉语,直到1675年才被译出,但距佩特林出使中国已经过去了57年)。

托木斯克督军在收到远东地区的报告后,不做任何耽搁,立即将这个消息汇报给了莫斯科。沙皇得到讯息后,也是皱眉不已。以俄国现在的财政收入,哪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遥远的远东地区,更不要说还派遣更多的官方哥萨克武装人员。

整个远东的拓殖,因为可以为沙皇陛下和政府提供源源不断的皮毛,出口欧洲国家,换来大量的金银,所以,才会得到沙皇陛下的授权,得以对东方进行持续探险活动。

不过,东方的毛皮交易,已经成为俄国面对欧洲最为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若是置之不理,万一发生远东殖民探险活动被当地那个渤海国给驱逐或者破坏,断绝了皮毛供应,那会让穷困的俄国损失大量的财政收入。

正当沙皇陛下陷入两难境地时,他宠爱的财物大臣却从远东传回来的报告中看发现一丝不同寻常的解决办法。

雅库茨克督军戈洛文的报告中,称那些渤海国的当权者都是从大清王国中叛离出来的将军,因为打了败仗,不敢返回国内,因而才裹挟士兵来到了阿穆尔河地区,并最后建立了渤海国。

既然如此,我们俄国为何不派出一支使团前往那个大清王国,除了寻求建立正式的外交商贸关系,完成上次佩特林使团未能达成的目的,我们还可以与这个大清王国相约,一起攻击那个渤海国,惩罚他们昔日的叛国者。

沙皇陛下当即接受了这个建议,派出他的亲信勒·伊兹马伊洛夫携带国书和大量礼物前往托木斯克,在当地补充了部分人手后,组建了一支四十余人的出访使团,前往遥远的大清王国。

然而,当伊兹马伊洛夫使团的首要任务——建立商贸和外交关系完成后,随后婉转提出,邀请大清王国派出军队前往阿穆尔河地区,双方相约夹击那个渤海国时,对方却是脸色数变,顾左右而言他,迟迟不正面回应。

此举,让伊兹马伊洛夫疑惑不已,难道这个强大的大清王国无力出兵讨伐他们昔日的叛国者吗?

第四十九章 冻土

1661年9月20日,黑龙江河畔,会川堡(今俄罗斯共青城市)。

两艘一百五十吨左右的桨帆船缓缓地停靠在一处简陋的木质码头边,几名粗壮的鄂伦春人抄手接过船上水手抛来的缆绳,奋力地将船只拖拽到泊位,然后将缆绳系紧。

黑衣卫御武校尉(上尉)游大奇裹着一件厚重的呢大衣,戴着一顶皮帽子,跟在几名水手后面,起身一步跳下船来,然后抬头就看到十余名渤海国军官和管事从木寨里迎了出。

“这是今年最后一趟过来了。”游大奇笑着说道:“估摸着,在过十几天,河水就要上冻了。你们若是还缺了什么,只能凑活着,待挨过这个冬天再说了。”

“这次,你们带了什么过来?”渤海国会川堡都统布颜朝码头停靠的两艘桨帆船看了看,热切地问道:“火炮和火枪送来多少?这几个月来,火枪损坏不少,急需更换。还有过冬所需的被服、酒水、砂糖带来多少?哦,对了,我们国中又新添了一万多丁口,粮食估计有些不够吃了……”

“3磅陆军轻型火炮三门,火枪一百支,火药三十桶。这些估计不够你们打几场大战,但是对付一些山林中的土著部落和那些罗刹人,应该绰绰有余。”游大奇从口袋里掏出一份物品清单,递给布颜,“还有棉被一千件,棉服两千套,高粱烧酒二十桶,砂糖五百公斤,小麦七十吨,稻米五十吨。另外,还有咸鱼干十吨。这个咸鱼干,你们顺便还可以当盐巴用。你们给我们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这粮食有点少呀!”布颜苦着脸说道:“估计,这个冬天,得有不少人要挨饿了。你们的东西都早已准备好,全部都在寨子里的仓库堆放着。哦,对了,我们王爷来了,可能要见见你们。”

“你们王爷来了?”

“王爷前些日子,染了风寒,身子有些不大舒服。”布颜见游大奇四下张望,连忙解释道。

这几年,他们这个由沙尔虎达等一众叛离大清的八旗官兵建立的渤海国,几乎所有的军需物资和三成的生活物资,都有这个齐国支应着,如此,他们方能横扫整个黑龙江流域,将势力一直扩展至出海口。并且,随着控制的土著部落慢慢增多,实力也开始急剧膨胀。

如今,整个渤海国拥有人口规模达五万之众,近五成人口皆为当地部族索伦人、赫哲人和女真人,以及少许蒙古人,另外还有四成人口为数年来从朝鲜掳来的丁口。当然,渤海国中也有两千余汉人,都是他们从清虏控制下的辽东抢来的。

因为受齐国的间接控制,渤海国中这些稀少的汉人所享受的待遇较高,其中不少会识字的汉人还被委任为地方堡寨中的管理人员,而那些会手艺,懂种地的汉人,更是被渤海国当做宝贝一样,小心地供奉着,地位等同于他们国中的原八旗官兵。

“王爷身肩渤海国未来之希望,务必要好好保重身体,且不可操劳日甚呀!”游大奇见到渤海国主沙尔古达之子巴海一脸病容的模样,不由担心地看着他。但又怕了被传染上风寒,仍旧站在门口的位置,还稍稍地屏住了呼吸。

“只是染了风寒而已,无甚大碍!”巴海见游大奇这般样子,心中有些恼怒,老子好歹是渤海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阿哥,你不说嘘寒问暖一番,但也不至于这般谨慎小心,生怕老子传染你风寒。

“大王子可是有话需要带给我的上官?”游大奇直截了当地问道。这间屋子有些狭窄,而且烧着一盆木柴,门窗也全部关闭着,一股烟火味,更显气闷,还是早点结束谈话,以便好好歇歇。

“一个月前,我们从千里之外的一处河畔边,攻破了罗刹人的一座木寨,捕获了其中二十多个罗刹人。”巴海说道:“通过对他们一番审问,我们获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罗刹人准备联合北京里城的爱新觉罗氏,一起出兵讨伐我们!”

“罗刹人如何会跟清虏搅合在一起?”游大奇闻言,不由惊讶地问道:“此前,这罗刹人不是还经常攻击清虏的辽东属地吗?哦,对了,你们渤海国主以前在做清虏的宁古塔昂邦章京时候,不是还带兵经常前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跟那些罗刹人发生战斗吗?”

“此一时彼一时呀!”巴海叹了一口气,“这三年来,我们除了将势力扩展到黑龙江出海口外,还大举向北和向西扩展,连续打下了十余个罗刹人的据点,俘杀数百人。我觉得,罗刹人可能吃不住劲,准备联合清国,一起对付我们渤海国。他们已经派了一支使团前往京城,听说领头的是从他们罗刹国都城派来的。”

“那又如何?”游大奇不以为然地说道:“在这一片广阔的土地上,不论是俄国人,还是清虏,能派多少人过来打你们?要知道,在这一片地区,你们渤海国是最大的地方势力,拥有最多的人口和最为完善的补给。我估计,这两家就算联合出兵,最多也不过两三千人。而且还跋山涉水,劳师远征,纯粹是给你们送人头!”

“你们齐国人都如同你这般托大吗?”巴海语气中带有几分不满。

“……怎么?你们想让我们加大对你们的物资支援?”

“你觉得呢?”

“加大物资支援,你们准备的东西可不够换呀。”

“先欠着。”

“……”游大奇闻言,先是一怔,随即笑了起来,“你们欠得多了,以后还得起吗?”

“东西还不起,我们就用命来还!”巴海淡淡地说道。

“用命还?”

“你们扶持我们,不就是想让我们从后面攻打辽东,捅爱新觉罗氏的屁眼吗?”巴海讥诮地看着游大奇,“你们只要给我们加大物资供应,明年我们就去打盛京。”

“再过些日子,河水就要上冻了。”游大奇摇摇头说道:“我们的船开不过了。……问题是,你们敢打盛京吗?你们又打得下盛京吗?”

“打盛京,有何不敢?”巴海冷笑一声,“即使我们打不下盛京,但可以将吉林和辽东打烂,把人和财物抢光!”

“呵呵……”游大奇这时反应过来了,“你们这是盯上了清虏的大量汉人移民吧。”

“是又如何?”巴海说道:“你们齐国人没看出来吗?爱新觉罗氏准备要重新经营辽东了,这是在为自己留后路。”

“所以,你们想将他们的后路给掘断?”游大奇点头说道:“顺便还能通过掠夺辽东,获得更多的人口和物资。”

“不错。我们准备明年夏初发动一次对辽东的攻势,在他们做好准备攻打我们之前,先下手为强,毁掉他们的辽东根基。”巴海继续说道:“河水上冻,你们的船只无法开过来。但你们可以通过镇州(今俄罗斯海参崴),用雪橇爬犁,给我们运送一些军械物资过来。……对了,还有粮食。”

“我现在无法给你确切的答复,待我返回云州后,需要向我的上官报告。”游大奇摇头说道:“不过,你可以先将你们的需求列一份清单,我好回去帮你们问问。”

——

10月12日,镇州,沙头卫(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波克罗夫卡镇)。

清晨,一层薄薄的白雾笼罩了整个大地,树木,草甸,庄稼,也覆盖了晶莹的白霜。气温已经降低到不足10摄氏度,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

随着日头的逐渐升高,薄雾散去,在沙头卫城的周边,无数的农田中,可以看见依旧有许多勤劳的农人们忙碌于许久。他们会趁着天气尚未变冷,将田地里的最后一点粮食尽可能的全部抢收干净。

经过十余年发展,作为永王最为重要的海外领地——镇州,拥有人口规模七万余人,建立了镇州、大宁卫(今俄罗斯阿尔乔姆市,海参崴以北45公里处)、水源卫(今海参崴拉兹多利诺耶镇)、双城卫(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沙头卫、保靖卫(米哈伊洛夫卡镇)、安化卫(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以北30公里雅罗斯拉夫斯基镇)、明州卫(今俄罗斯纳霍德卡港)、大石卫(今俄罗斯大卡缅市)、青津卫(今俄罗斯扎鲁比诺市)等大小十个卫所堡寨。

整个镇州领地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偏冷,夏季温热,而且河流纵横,水源充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云州(今日本北海道)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经过数万勤劳的移民不断开垦,耕地面积已达近百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燕麦、大麦、玉米、大豆、土豆等粮食作物,以及大量的蔬菜和瓜果。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偏远寒冷的外东北地区,竟然还开辟出了数万亩水田,栽种南方地区才有的水稻。而做出这些农业壮举的,全赖于从朝鲜咸宁镜道招揽的朝鲜移民。

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统,移民镇州后,他们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验,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汉族农民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他们克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缺乏水利设施等各种困难,硬是种出了一季水稻,让处于荒僻东北的移民们吃上了本地生产的稻米。

永王属下的民政官员闻知后,立即将此地数百朝鲜移民又迁移至云州,用于指导该地农人在条件更为优越的云州地区栽种水稻,以丰富和增加云州地区的粮食种类。

镇州知府(镇州于三年前由州升格为府)栾世奇骑着马缓缓地奔行在沙头卫城郊外田野里,身后跟着一队骑兵,背着火枪,挎着短刀,紧紧地随行护卫。

一个月期,永王传来谕令,从镇州解送了粮食十万石,转运至云州,以为新增移民所需。然而,几日前,齐国驻镇州黑衣卫指挥使谢志升也提出粮食采购需求,想从镇州领地调运两万石粮食,给北边那个清虏叛军所建立的渤海国。

一时间,这么大的粮食调运需求,让镇州上下顿时有些紧张起来。要知道,该地七万余民众,可都是从清虏和大明南方转运而来的移民,都是一群饿过肚子的苦哈哈。万一将该地的存粮全部调走,那肯定会引起本地民众的极大恐慌情绪。

但是,永王的命令不容置喙,因为在数月前,除了从大明和清虏境内招揽了两万余移民外,从舟山岛还迁移来两万五千余军民,这些人都需要供应所需口粮。再加上苦叶岛数个拓殖点的冬季粮食需求和齐国几个海外岛屿领地的粮食供应,以云州本地的粮食产出,必然无法完全支应,只能从镇州抽调粮食。

而齐国人额外提出的粮食采购需求,他们也不好拒绝,只能捏只鼻子,咬牙应承下来,准备动用库存的粮食。为此,栾世奇便带着人巡视辖下各个卫城堡寨,实地清查各地粮食生产和库存情况。

前面视察的几个卫城粮食收成,也算差强人意,虽然产量仍旧远远不及神州的中原大地,但较十年前刚刚拓殖时期,那可是有长足的进步。而且,此地人烟稀少,可开辟耕地无数,既然单产不足,那就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粮食总产量。

而且,此地山林众多,其中飞禽走兽也是不计其数,农人闲暇之时,打点野兽,也能获得不少肉食。更不要说,北边一座巨大的湖泊(兴凯湖)和南边无尽的海洋,也可为辖下民众提供大量的渔获。这么一算,即使粮食稍稍欠缺一点,也不至于让数万民众饿肚子。

数日巡视下来,栾世奇紧张的心情也慢慢放松下来。若是镇州的粮食真的到了最为危急的时刻,大不了,组织境内的土著藩兵进入临近的朝鲜境内,抢上一波,也能捱到明年。若是朝鲜人指责,完全可以甩锅给北边的渤海国。反正,他们被人家抢,又不是一次两次了。

“栾府台,我们镇州支援粮食与那北边的渤海国,以后会不会养虎为患,再成辽东建奴之事?”沙头卫指挥使蔡德庆骑马上前,不无忧虑地问道:“那渤海国距离大湖不到八百里,快马奔行,五六日便可攻至我镇州辖下领地。北边苦寒,产出有限,他们要是慢慢发展壮大了,难保不会生出南下劫掠我镇州的心思。”

“应该不会吧。”栾世奇摇摇头说道:“齐国人已经给他们划出疆界,黑龙江以南和以东地区,皆为我镇州辖地,渤海国不得南下发展,更不得无端攻击我镇州。否则,齐国人只要掐断他们的武器军资供应,就凭他们什么都不能生产的发展模式,如何能威胁我镇州。况且,这片广大区域几无人烟,他们若是想南下攻我镇州,沿途如何能获得补给?就算能打到我镇州辖下卫所城寨,难道我们手里的火炮和火枪都是摆设?”

“而且,据我所知,齐国人扶植那渤海国,其意在于对抗和驱逐那极西而来的罗刹人,更是威胁清虏辽东后方,以便我镇州和苦叶岛两地,可心无旁贷的专心发展,巩固实力。”

“齐国人此意何为?”

“齐国人可能是想让这一片广阔无垠的地方都归我华夏汉人所有。至于那些女真、索伦、赫哲等生藩土著,虽然非我汉人苗裔,但也能在我华夏文化熏陶下,化夷为汉,为王前驱,助我汉人开疆扩土。齐国人说,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只要能维持和推进我汉家文明的昌盛文化和先进科技,我们必将以浩浩大势,碾压此前所有凶悍的游牧和渔猎民族。”

第五十章 东北亚的新格局

1661年10月18日,北陵岛(今千岛群岛择捉岛),信安堡(今择捉岛库利尔斯克镇)。

牛福良裹着一件毛皮大衣,缩在瞭望塔的角落里,尽量避着海上吹来的强劲海风。他一边烤着火,一边偶尔抬头望一眼远处的海面。不过,在他看来,这种强风暴天气下,不会有船只来到这座荒僻的岛上来。值守在这座瞭望塔上,防止有敌人从海上袭来,不过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因为,他们自从四年前登陆这座岛屿以来,除了齐国的舰船,根本就没有任何其他势力的船只来过此处。即使距离最近的云州永王属地,连那些出海捕鱼的船只,也不会想过前来拜访这座岛屿。

这里太荒僻了,除了漫山遍野的山林和到处游走的黑熊、狐狸、獐子,什么都没有。而且,这里的冬季太漫长了,在十月初,便已入冬,甚至昨日还下了一场小雪。这里的季风气候也十分显著,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风力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听说,在靠近北边的洋面上,每年冬季都会结冰,厚度达一米。

乖乖,这要是哪艘船被冻在冰上,那可就只能原地等死了,想跑都跑不掉。

牛福良来自河北,因为在清虏的地界实在活不下去了。没完没了的捐费,无穷无尽的徭役,每年在地里努力地刨食,结果到了秋季,落在手里的粮食没几颗。就算到处挖来了野菜草根,掺和着面糊糊吃,也根本填不饱肚子。

先是家里的一个妹妹饿死了,接着又是多病的老娘也饿死了。到最后,眼看着一场蝗灾,将地里的庄稼啃食殆尽。绝望的老爹狠下心来,将他和弟弟撵了出来,嘱咐他们,要往南边跑,跑到大明的地界,就能有一口吃的。只要他们两兄弟活着,老牛家就不至于断了香火,绝了后。

河北距离大明控制下的淮河地区,何止千里之遥。牛福良带着弟弟一路乞讨,一路挖食野菜、树根和草皮,刚刚跑到山东地界,便吃不住劲了,虚脱地无力再行。

在躲过无数次清军的拦截和捕杀后,兄弟二人不知不觉跑到了莒州附近,距离他们的家乡沧州,不过七百里而已。在这里,他们听到了一种传说,只要跑到海边,跑到登莱,就会遇到齐国和云州的舰船。一旦爬上了他们的船,就能离开我大清的地界,过上能吃饱饭的日子。

这个传说,如同一根救命的稻草,支持着牛福良兄弟二人随同无数的难民(流民)奔向海边。然而,还未到海边,他们这些逃难的流民便遇到了巡边的清军,在被那些凶狠的清兵追砍后,四散奔逃,牛福良和他弟弟失去了联系。

不过,就在所有人绝望之时,他们这群千余难民在海州附近遇到了“冬猎”的明齐联军,然后就此跟着他们乘船来到云州。到了次年四月,齐国人说要在云州东北几个岛屿建立补给点,便将包括牛福良等数百多人运到了这附近几座偏僻的岛屿上,拓殖垦荒,建立补给点,同时也在岛上猎杀熊、鹿以及海豹,获取珍贵的皮毛。

因为气候寒冷,光照不足,北陵岛和附近几个岛屿上的土地并不适宜种植粮食,只能栽种土豆和一些蔬菜。因而,他们这些拓殖此处的移民所需粮食,几乎全部来自云州。不过,这里的渔业资源却是非常丰富,就算不驾渔船出海,只是在岸边撒下网去,便能捕上一网一网肥大的鱼群。

说实话,刚在这座岛屿上安顿时,每个移民是非常满足的,竟然可以顿顿吃鱼,红烧,清蒸,烤制……,让所有人大快朵颐,好不快活。粮食什么的,就算不吃,也无所谓。

可连续吃大半年的鱼,是个人谁都受不了!即使这些网上来的鱼均是个头肥大,味道鲜美,是所有移民曾经梦寐以求想获得的食物,但移民们还是有些吃腻了。

牛福良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某一天,会因为鱼多到会让他吃吐的。每次想到饿死的老娘和妹子,以及失散的弟弟,还有那留在家乡等死的老爹,他都会难过心痛得无以复加。老天爷嘞,你太不公平了。在家乡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临了,却不能捞到一口吃的。而到了这里,每天撒下几网鱼,然后将其加工成一条条咸鱼干,再将地里的土豆和蔬菜照料好,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吃饱饭,而且还是一天三顿。

嗯,港湾里好像来了一艘船!

牛福良三口两口地将手里的烤土豆塞到嘴巴里,然后拿起望远镜仔细看去。

“当!当!当!……”

确认了是一艘大帆船后,牛福良立即敲响了瞭望塔上的示警钟声,然后,顺手抄起墙边的火枪。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