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242章

作者:重庆老Q

第三八章 想翻身,得搏命!

1643年4月15日,汉洲,宋城(今澳洲凯瑟琳市)东北,六角屯。

傍晚时分,孙成杰扛着一把锄头,一脸疲惫地随着众多新移民朝屯上的大食堂走去。每到这个时候,是所有新来移民最为放松和享受的一刻。他们可以坐在大食堂里,舒舒服服地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在食堂里,屯上的管工就不会像在农田里或者建筑工地上那般大声呵斥他们,以及催促他们快点吃饭,快点赶工。并且,晚餐相较于早上和中午,要丰盛许多。热腾腾的玉米馒头,玉米棒子,稠稠的红薯稀饭,以及每人碗里有一条手指宽的鱼肉,偶尔也会有一顿可见肉粒的土豆炖牛肉。

不说这里每顿饭都能让所有移民吃饱,更让这些来自大明的饥民惊喜地是,这里居然是一日三餐!

天老爷嘞,吃三顿饭,那是以前村里地主家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呀!这汉洲老爷,还真的把所有移民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

在那个靠近柬埔寨王国的小岛上滞留的时候,就有当地的官人说了,到了汉洲本土,所有人都可以吃饱饭,劳作五年,还可以分田地,分房子。

初时,他们这些移民全都抱着怀疑的心态。背井离乡,远走海外,无非就是能讨一口饭,勉强地苟活下去。吃饱,穿暖,分田,分房,那多半是这些来自海外的人在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以便可以使他们规规矩矩地坐船前往那个遥远的汉洲大陆。

如今,来到了汉洲,这里的官人和书吏,竟然真的让他们吃饱饭了。

所以,即使开垦荒地也好,新修水利也罢,就算是基肥掏粪,不管多苦多累多脏的活计,所有的移民都毫无怨言。人家汉洲本地的官爷,可是将咱们的肚子填饱了的。

到了大食堂,所有的新移民都很守规矩地排成几列,有秩序地进入食堂。旁边站了几个轮值的乡兵,腰下挎着刀,手里掂着一根短棍,四下走动着,维持用餐秩序。

刚来汉洲本土时,这些新来的移民对这些身着灰色军服的兵爷还是非常畏惧。因为在移民路线上各个中转补给点短暂停留时,都是这些身着灰衣制服的兵爷协助几个官人在管理和引导他们做事、防疫和宿营。对于一些稍不尊守规矩,甚至不听从官人吩咐的移民,他们会直接将其拖到一边,狠狠地打五到十记军棍,然后会饿他几顿,以儆效尤。

后来到了汉洲本土,随着对这里的一些情况逐渐了解,这些移民才知道,身着灰色军服的兵爷,并不是齐国真正的兵丁。他们平日里也是跟他们新来移民一样,都是普通百姓,有种地的,有放牧的,也有城里作工的。每半年,被征召的乡兵会轮值十天到半个月时间,充任当地的武装护卫力量。那些海外领地的乡兵,可能还会配合齐国的经制军伍——陆战队,与周边敌对势力进行作战。

同时,按照规定,齐国的所有成年男丁,每年都会进行至少十五天的军事训练,从冷兵器搏杀,到火枪排射,以及刺刀冲锋对阵,均要进行演练。

所以,在理论上来说,此时的汉洲,目前的齐国,可谓是真正的军国,整体的动员能力和战争潜力远远超出南洋那些土邦王国。

今日轮值来的数名乡兵,很明显都不怎么尽职,只是随意的巡视一圈后,便三五个人凑在一起,小声的嘀咕着。

“阿牛,陆战队征召新兵,你要去吗?”

“当然要去。”一个矮壮的乡兵答道:“俺就怕选不上。听说陆战队的新兵筛选比以前要严得多了,测试项目也增加了许多。”

“怕什么!”一个瘦高个子的乡兵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说道:“队列,射击,跑步,格斗,我们私下里也练习了许久,我就不信,选不上我们。”

“你以为只有我们在私下里练习过?说不定内陆几个县镇的乡兵,也在攒着劲想努力加入陆战队。而且,这次征召新兵,数额只有一百二十名。抢的人,可多了!”

孙成杰在旁边听着这些乡兵讨论的话语,心中惊讶不已。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在大明,凡是有一份正经事情操弄的人,是不会想着去加入官军。只有实在活不下去了,或者一些好勇斗狠的奸邪之徒,才会想着加入大明官军。怎的,这汉洲的人,都挤着抢着,要加入那个什么陆战队。

“嘿,你这什么眼神?”那个矮壮的乡兵扭头看到孙成杰流露出的鄙夷神情,不由出声训斥道:“你们这些新来的土包子,懂什么?在俺们大齐王国,水师部队的官兵,不仅地位高,而且饷银丰厚,战场私人缴获也多。俺也就是吃亏不在海边,习不了操船,要不然,就去当船上的水手了。如今,俺只愿能入得了陆战队。嘿嘿,三年服役下来,至少让老子少奋斗十年。咋的,你这是瞧不上俺们大齐水师陆战队?”

“当兵打仗,那是要死人的。”孙成杰低声地说道。

“打仗死人,那是个人运气不好。”另一个乡兵接过话题说道:“俺们大齐水师陆战队,那可算是身经百战,无一败绩。即使有战损,那也是轻微得很。若是三年服役期满,别说分田分房,就是在乡镇村屯,或者政府官衙里,也能谋一个不错的出身。每日管理你等的屯长,就是两年前服役的陆战队老兵。”

“就是,像你们这些土包子,拼命苦干三年,才有机会分得一块土地,取得自己的屋宅,但要经营好自己的那份田地,少不了还要欠民政府一屁股债,起码得花五六年,甚至十年才能还清。若是能入得了陆战队,那田地和屋宅不仅是免费分配,就是连媳妇也给你发,自己的腰包里还能攒一大笔银钱。你说说,那多划算呀!所以呀,想翻身,就得搏命!”

“……可是,打仗是要死人的呀。”孙成杰喃喃地说道。

作为一名曾经的流贼,因为被官军打散了,孙成杰惊恐之下,一路逃亡,跑到了运河附近,又变成一个流民。可是,随着建奴肆虐河北山东,兵锋直指胶西地区。他又继续往东边跑,到了蓬莱,遇到了汉洲人。为了不被饿死,领了一块饼子,就上了船。

到了此地,虽然干活辛苦了一点,但不用害怕再打仗和到处流亡,肚子也能吃饱。此刻,孙成杰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汉洲人,准备安安心心地种一辈子地,若是能再有个媳妇,安个家,那就一切都非常圆满了。

怎么听这些乡兵现在说及,当兵入伍,杀场搏命,居然在汉洲是最为捷径的翻身通道。一时间,孙成杰有些呆住了。

……

就在一群乡兵盘算着如何才能加入陆战队,以试图快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宋城一座食肆店里,三个孔武有力的男子正在一张饭桌前,一边大口地喝酒吃肉,一边热络地聊着。

“水根,前几日跟你说的事,考虑好没?”董占魁喝了一小口高粱烧酒,立时,一股辛辣从嗓子眼一直通到胃里,仿佛身上每根毫毛都要竖立起来,随后,他抓起筷子,挑了一块鳄鱼肉塞到嘴里,使劲地嚼着。

“老长官,你的话,俺是信服的。可是,俺们现在日子过得好好的,家里有婆娘,有孩子,城外还有数十亩土地,干嘛还要出海呢?”吴水根说道:“算起来,俺们现在过的日子,要比起四五年前在大明的时候,那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

“嗤!”董占魁嗤笑一声,“水根,你家里有两个娃了吧。以后是不是还得生几个?就凭你在军中服役期间积攒的那些银钱,到时候,如何给几个娃子置办家业?是,以后娃子成年了,民政府会给他授田,耕种七八年,也能积存一些财产。但是,你和你的后人就愿意一辈子如此吗?有时候呀,人要搏一把,给自己和后人积累更多的财富,如此,我们的后人才能在更高的起点基础上,上升到那个什么……更高的社会阶层。对,就是要做人上人!”

“老董说的是。”金少波放下筷子,替董占魁的杯子倒满酒,然后端起自己的酒杯,慢慢的抿了一口,“老子算是光着身子从大明来到汉洲,凭着几年军中的厮杀,积存下如今的家业。虽然比起国中大部分民众要强出一点,但我觉得,这远远不够。就说娶媳妇吧,有钱的,可以给那些明人家里的小娘子下重聘,娶一个汉家媳妇。没钱的,只能等着政府发放那些土人婆姨,运气好,也可以领回来一个安南的妇人。所以呀,这银钱是越多越好。为了翻身,咱们还得继续搏命!”

“可是那个印度在哪里,俺们都不晓得。去了那里,真的能发财?”吴水根心里有一丝意动。

“咱们不知道印度在什么地方,没关系。只要那些登州元老晓得就足够了。”董占魁笑着说道:“再说了,咱们又不是去操船跑海。跟以前在军中一般,拿着刀,端着枪,护卫那些大人物一路的安全,听从他们的吩咐,打杀敢于反抗我们的所有敌人。我可听那些大人物说了,印度,遍地都是金银!”

“遍地都是金银,那岂不是去了后,随便捡些回来,就能发财。”吴水根带着一丝怀疑,“不会真的有如此好事吧?”

“你还不信?”董占魁有些急眼了,“你晓得不,咱们加入的那个印度商社,我们齐国的大王都在其中占有股份,另外,还有水师、民政府、登州元老,还有许多大人物,都参与其中了。你以为,我在军中好好的一个排长不做,反而去这个商社充当一个护卫队长,是为了什么?”

“真能发财?”

“肯定能发财!”

“干了!”吴水根端起一杯酒,“既然俺们那么多大人物都要掺和印度的贸易,成立这个印度商社,那定然不会有错了。狗日的,为了以后能彻底翻身,去搏一把!”

第三九章 印度商社

“王上,那个印度距离俺们汉洲遥远,几乎与大明相若,万里迢迢,如何能分出精力顾及此地。”齐大江皱着眉头说道:“俺觉得,俺们大齐此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大力的移民。按如今的移民力度,只需要再花二十年之功,俺们大齐就会拥有四十万到五十万人口。那个时候,俺们即使不能称霸南洋,但也绝对可以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大地方势力,无人可再威胁俺们。”

“移民自然是我们目前最为主要的目标,但有些布局占点,还是要提前做的。经营印度,就是因为距离遥远,政府精力不够,所以,先期才集中了国中大量的闲散私人资本介入其中。”齐天说道:“要知道,印度拥有数千万人口,物产极其丰裕,盛产棉布,粮食、丝绸、硝石、靛青……,以及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玉器。其富庶程度,不亚于大明。如今,来自欧洲的荷兰人、英格兰人、葡萄牙人,甚至还有丹麦人,都已经进入印度,并建立了据点和商站,赚的盆满钵满。我们大齐王国,怎可错过这么一个肥美的猎物?”

“既然印度有数千万人口,富庶不亚于大明。那岂能是几个西洋国家随意轻辱的?”齐大江摇头说道:“至于我们大齐还是不要蹚这个浑水,一不小心将人和船都折了进去。”

“二哥,印度虽然人口众多,地方富庶,但它跟大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齐天笑着说道:“印度,是一个最容易被征服的地区,而且那里的民众,更是一群最容易被掠夺和压榨且不愿反抗的族群。我们要是去的晚了,肉和骨头都会被那些西洋国家给吃完了的。”

“俺们有必要跑那么远去掠夺和压榨印度吗?”齐大江问道:“整个威远岛(今新几内亚岛)那么大,俺们才在沿海地带建立了几个据点,要彻底将人填满的话,至少也需要数十上百年时间。”

“威远岛虽然很大,距离我们汉洲本土也很近,但那里的土人生番,却是连一点财富都创造不出来。”齐天叹道:“将其占据,只是能将那里当做我们汉洲本土的资源供应地,而且还需要进行长期的人口、物资投入。但印度则截然相反,只要在那里建立若干据点,就如同是插了几个巨大的‘管子’,财富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我们汉洲本土,滋润壮大我们大齐王国。”

“……一个印度商社,就可以做到这些?”

“有些事情,如果你不试着去做做,就永远不可能。再者,即使损失了,也是一些私人闲散资本,于大齐王国整体而言,不会造成剧烈的动荡。”齐天说道:“你可能不知道,经营印度的殖民贸易公司,最为成功的当属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这个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成立了四十多年,并早在1608年就来到了印度,在苏拉特建立了第一个贸易据点。

印度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创建于1600年,这些商人获得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二十一年的贸易专利许可。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

而大齐王国在一个月前发起成立的印度商社,初始额定股本50万汉洲银元,以齐天为首的王族以二十年的贸易特许权和3万块汉洲银元占股15%,军政府水师舰队以三艘退役的武装商船作为投资,占股15%,民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总商社则以每年支援若干移民和部分物资为条件,亦占股15%。剩下的55%的股份,则对外公开发售,但大部分股份均被那些登州元老,以及具有一定资产规模的富商、工场主所抢购一空。

普通王国民众,别说兜里没几个银钱,即使有些积蓄,也不敢随意地投入到这个所谓的印度商社。海上贸易利润丰厚,自然风险也是极大,若是船沉了,人没了,岂不是所有的投资全部都打水漂了。

这家印度商社成立以后,立刻开始招兵买马,雇佣人手,整修接收过来的船只。考虑到此前汉洲船只从未跨过马六甲海峡,对印度的所有了解,也只是听齐天简要的说明和水师中部分西洋水手的描述。但实际具体情况是什么模样,几个商社主要的大掌柜还是决定在未来一两个月里,驾船去印度实地看一下。

若是,确实贸易利润丰厚,那没说的,肯定要加大投入,向建业造船场下订单,采购一两艘大型武装商船的订单,还要征召更多的水手和武装人员。

承诺给予高额的报酬和优厚的待遇,印度商社从巴达维亚挖来了十几个经验丰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水手和领航员,他们曾经数次往来印度,对于沿途的海上航行已是非常熟悉。给他们配上一部分本土的见习水手,就能立刻远航印度。

唯一所虑的就是,从汉洲本土到遥远的印度,沿途会经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的爪哇岛、马六甲海峡,以及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争夺激烈的锡兰,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被袭击的风险。

应对这种情况,当然要采用两三艘武装商船组成编队航行的模式,以减少被袭的几率。如果,遇到对方大规模船队时,也能保证不会第一时间被全灭。只要逃出一艘两艘船,那袭击者就要面对齐国舰队的疯狂报复。找不到你肇事袭击的船只,但你的殖民据点总不至于搬走吧。通过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的三年战争,想必那些经常客串海盗的欧洲殖民势力已经知道,大齐王国(汉洲)也不是好惹的。

最早一批登陆汉洲大陆建立基业的登州元老,绝大部分都进入了齐国水师舰队,充任各个舰船的船长和大副之类的中高层军官,继续从事着海上男儿的冒险生活。还有一小部分,则分布于王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地县镇,管理着这个初生的小国各项民政事务。

还有一小部分登州元老,要么是厌倦了海上生活,但又无法适应政府中的管理工作,但凭借着“从龙”身份,以及在汉洲总商社拥有一份永久股份,日子过得也是逍遥自在,除了努力“造人”外,平日里,就显得有些混吃等死的模样。

但还有一部分登州元老,因为属于王国新旧势力的替代原因,造成在仕途上被边缘化了。随即他们便转而凭借自身雄厚的人脉和资本,投身于商业和手工制造业。

白远贵最早是在黑衣卫里做事,两年前,虽然没有掺和到任何针对齐天的阴谋当中,但还是受到第一任黑衣卫指挥使管宗祥的牵连,被调职去了民政府下的移民部,过着不咸不淡的生活。

直到一个月前,齐天将他唤去,言及,让他授命组建一个类似荷兰东印度公司模式的商社——印度商社,这一下,顿时激起了白远贵的热情。

荷兰东印度公司具体操作和运行是什么模式,白远贵不是很清楚,但他却知道,这家公司几乎垄断了整个香料群岛的海上贸易,完全掌控着南洋的海上霸权。俺汉洲,硬是咬牙坚持了三年多,才堪堪将其逼平,取得和它同等的地位。

那么,王上授命他组建的印度商社,既然是仿照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模式,未来印度商社随着日渐发展壮大,会不会也能变得像荷兰东印度公司一般,成为俺们大齐王国海外特殊的一方诸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所在殖民地的大小事务,自己可一言而决,所有民众的生杀予夺,全在俺一念之中。

狗日的,这种生活,这种威权,才是俺想要要的。

这印度商社,老子以后,无论如何都要将它变成俺大齐的东印度公司!白远贵暗暗发狠道。

第四零章 女子亦可为师

1643年5月2日,汉洲,建业城王宫。

一场家庭式的午餐宴会刚刚结束,刚刚从帝汶岛新乡(今东帝汶苏艾镇)总管的位置擢升为帝汶岛大总管的罗子维沉静地坐在一把椅子上,等待齐天的问话。

“岳丈大人,此时乃家人间相处,无需这般严肃。”齐天看着罗子维一副郑重的表情,不由摇头失笑道。

“王上,话虽如此,但君臣奏对,礼不可偏废。”罗子维说道。

“我这可不是君臣奏对,只是与你饭后闲聊,谈谈帝汶岛的治理开发。”

“王上,帝汶岛事权归一,为臣所任,内心惶恐,怕有负王命呀。”罗子维说道:“上个月,李发德带大军,深入内陆四十余里,以雷霆之势,击破土人部落十余个,收降土人无数。此后,想来帝汶岛东部混乱局势将会彻底平定,无人再敢与我大齐王国对抗。”

“但是,关于往汉洲东部云阳地区解送一千余土人,以开发香江堡(今澳洲东部罗克汉普顿市)煤矿,是否有些……有些急切了点。霹雳打击之后,当以怀柔手段,抚慰土人,使其尽可能与我大齐归心。”

“岳丈大人,帝汶岛以后是要当做我们大齐的本土来建设的。”齐天说道:“不仅威哈利王国的土人需要逐步清理转移,就是以后我们设法夺了荷兰人的西半个帝汶岛,那里的土人也要尽可能地迁移。替代他们的,将是我们陆续从大明运回的汉人填充。所以,我们不需要土人的归心,要的只是他们的人力。”

“王上……”罗子维听罢,心里一震,“王上,如此腾笼换鸟,大量迁移土人,恐有伤天和呀!”

“有伤天和?”齐天摇摇头说道:“对土人来说,可能是有伤天和。但以后于我汉人后裔,那是永绝后患。那些土人,可毕竟是岛上的主人。”

罗子维沉默不语,齐天说的话语没错,对于帝汶岛上的土人而言,汉洲人是彻头彻尾的外来者,侵入者,不仅占了他们的土地,还要拿着刀枪驱使他们继续开发蛮荒地带,开辟出更多的良田。他们现在是处于弱势地位,但万一未来汉洲势衰,说不定就会被他们清算,乃至驱逐。

数十年来的传统儒家教育,与现实面对的殖民事务,一直在不停地相互冲击他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岳丈大人,有些事,我们这一代提前将它做了,可能会比以后做,要省事许多。”齐天宽慰道:“公道人心或许不在你我,但功绩福泽,却能绵延后世。”

“王上,臣知道如何做了。”罗子维心里微微叹了一口气,拱手说道。

“关于你提请本土支援数十名教师前往帝汶岛,以教授适龄孩童读书一事,文教部这边恐怕有些为难。”齐天转移了话题:“三月间,威海府、云阳地区,已经从建业城大学堂里抽调了五十余名教师前往。再加之,内陆几个县镇教师需求,文教部最多只能给你们五名教师。”

“五名教师?”罗子维不满地说道:“这点人如何够用。我帝汶岛有新乡、镇海两个千人以上的县镇,百人左右的堡寨也有十几个,总的人口也有五千余。仅给我五名教师,如何施以教化?”

齐天不由苦笑连连,随着五六年前出生的孩童逐渐长大,陆续该接受民政府规定的初级教育时,却突然发现,多年培养的教师队伍人数,似乎有些不够使用。民政府下的文教部抱着本土优先的原则,师资力量明显偏向于建业府下的几个县镇和东部地区新拓殖区。

不过,当罗子维向文教部递交了一份请求抽调数十名教师前往帝汶岛施教的报告后,顿时令文教部官员为难了。

“王上,帝汶岛远离本土,交往不便。但正因为如此,更应施以王化,辅以教育,使此地民众知晓大义,明白事理,使其能与我大齐同心。”罗子维郑重地说道:“否则,长期疏于教化,又处蛮夷之地,经年之后,恐有离心之危呀!”

“岳丈说得是。”齐天对罗子维的话语非常认同,占了一块地,并不是往那里移些人过去,就能将其归为治下。疏于教化,还一味索取压榨,难保此地民众不会离心离德,最后悍然独立出去。

“父亲,你们要女教师吗?”这时,罗玉茹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两个弟弟,还有一个摇摇摆摆走路的幼童。

“女教师?”罗子维一愣,“女子学堂毕业的学生?”

“正是。”罗玉茹点头说道:“去年女子学堂毕业学生一百二十余,其中半数进入天工学院女子医学部继续学业。但还有数十人闲置于家中,无人接收。如此,着实让人惋惜。若父亲有意,或可将这以些女子充任教师之职。”

“女子,岂可轻易抛头露面!”罗子维摇头说道。

“女儿前些年不也是作为教师,教授孩童读书认字?”罗玉茹反驳道。

“你教授的是女子学堂。”

“教授男童,又有何不可?”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