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无敌 第697章

作者:上汤豆苗

“拜见晋王殿下!”四名位高权重的大臣一丝不苟地行礼。

裴越施施然坐在主位上,面无表情地说道:“平身。”

四人直起身来,恭敬地说道:“谢殿下。”

“坐。”

裴越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刑部尚书高秋面上,问道:“诸位今日联袂而来,不知本王能否听到一个好消息?”

四位高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不愿第一个开口。

裴越心中了然,嘴角扯出一抹冷笑,点名道:“陈指挥使。”

銮仪卫指挥使陈安连忙应道:“下官在。”

裴越漠然地问道:“那刺客还活着吗?”

陈安心中一紧,垂首答道:“启禀殿下,刺客还活着。但……但因为殿下怀疑銮仪卫与这桩案子有关,下官委实不敢让銮仪卫独自查办,故而在请示陛下之后,此案由刑部、太史台阁、京都府和銮仪卫共同查处。”

裴越不置可否,幽幽道:“查出什么结果了?”

众人朝陈安投去爱莫能助的眼神,他只能面色忐忑地说道:“目前还未查出刺客的身份,恳请殿下能宽限一些时日。”

裴越问道:“宽限多久?”

陈安颤声道:“可否再宽限五日?”

裴越忽然笑了起来。

只是这笑声中满是凌厉之意。

众人尽皆垂首,不敢抬头去看裴越的表情。

裴越感叹道:“这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刑部、京都府、太史台阁和銮仪卫倾巢而出,这么多人足以将京都翻个底朝天,然而十天时间连一个刺客的身份都查不出来。本王该说那些藏在暗处的虫子手眼通天,还是朝廷用民脂民膏养了一群废物?”

陈安此时已经不敢自辩,因为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位晋王殿下话语中的杀气。

裴越继续说道:“十日不够又要五日,若是五日又不够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到最后无非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谁都不必承担责任。陈指挥使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分量不够,又拉上这三位大人,大抵是觉得本王不会突然发疯,同时对这四个极其紧要的衙门下手。”

众人心中陡然紧张起来,刑部尚书高秋下意识地说道:“殿下息怒,这十天来我等不敢有丝毫放松,而且提审过所有关联人等,但确实没有查到有用的线索。下官推断,这四名刺客应该是幕后主使豢养的死士,身份信息早已人为抹除,短时间内很难取得进展。”

裴越缓缓道:“本王知道你们一直在用心查案,虽然都是一些无用功,却也不能从这方面苛责你们。既然如此,这桩案子便不用查了。”

堂内一片死寂。

众人面面相觑,原本做好裴越大发雷霆的准备,陈安甚至想过最坏的打算,那便是这位晋王殿下直接拿銮仪卫出气。

不用查?

裴越淡淡地扫了他们一眼,道:“诸位有异议?”

高秋惶恐地说道:“我等办事不力,有负殿下所托,委实惭愧至极。恳请殿下再给我等一次机会,若不能查出刺客背后的真凶,下官将辞官谢罪!”

其他人纷纷附议。

裴越双眼微眯,沉声道:“高大人这是要陷本王于不义?”

高秋很快便反应过来,摇头道:“下官不敢!只是这桩案子影响极坏,又关系到定国府的声誉,陛下再三叮嘱我等,绝对不能敷衍了事,故而……”

裴越端起茶盏,冷冷道:“本王不想再重复一遍。”

这时冯毅忽然快步走入正堂,行礼道:“启禀殿下,宫中天使来了。”

高秋等人神色各异,不知天子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派内监来传旨,难道是担心他们过不了今日这一关?

片刻过后,内侍省少监侯玉走进来,对高秋等人急促地说道:“陛下口谕,尔等即刻入宫,不得延误!”

高秋问道:“敢问侯少监,可是朝中有事发生?”

侯玉神情复杂地看了一眼裴越,低声道:“南境急报,先前收复的疆域出现多处反复,战火再度重燃!”

众人呆立当场。

侯玉来到裴越跟前,谦卑地说道:“晋王殿下,请随奴婢入宫。”

裴越平静地说道:“请侯少监转告陛下,臣已经卸下南军主帅和西府知院等职事,且依国朝祖制,亲王不得干政。”

在众人惶恐的目光中,裴越转身向内室走去,只留下平淡的一句话。

“冯毅,送客。”

第1293章 青云之上

皇城,两仪殿。

满殿衣紫重臣,气氛颇为凝重。

高秋等人快步而入,在各自的位置上站定。

京都府尹苏江心中如明镜一般,无论是先前去晋王府赔罪,还是眼下被召入宫中殿前议事,自己都只是一个陪衬。既然是关系到南境局势反复,陛下除了要见太史台阁和銮仪卫的主官,恐怕最想见的人还是那位晋王殿下。

然而……

苏江悄悄打量了一眼不远处面色发苦的侯玉,暗中轻叹一声。

他能理解宫里吴太后和朝堂上很多重臣的忧虑,毕竟裴越在军中的势力过于强大,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襄城侯萧瑾在南境弄得灰头土脸,一时间朝中没有可以制衡裴越的武勋。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削弱裴越的权力确是人之常情,但是关键在于时机不对。

南朝故土刚刚收复,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平定。西面吴国还占据着高阳平原,大梁西军在将近半年的苦战中耗损极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方可恢复元气。

简而言之,国朝还远远没到马放南山的时候,如此急切地针对裴越,甚至要用杀死他生父的手段逼他退出朝堂——这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更何况裴越素来性情强硬,但凡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即便是在先帝面前都不肯退让。

苏江垂首低眉,站在人群之中毫不起眼。

虽然他对这些事情看得很透彻,却没有牵扯其中的欲望,这也是他能坐稳京都府尹这个烫手山芋一般官职的诀窍。

龙椅之上,刘贤肃然的目光射向侯玉,沉声道:“晋王缘何没有入宫?”

侯玉躬身答道:“启奏陛下,晋王说他已经卸下南军主帅和西府知院等职事,而且依照国朝祖制亲王不得干政,故而不便入宫,还请陛下恕罪。”

最后一句话是他自作主张添上去的,倘若将裴越的原话复述一遍,他不确定君臣之间会不会产生嫌隙,只知道自己一定会倒霉。

“朕何时说过亲王不得干政?可是你在晋王跟前胡言乱语?”

刘贤眉头皱起,声音中带着几分寒意。

侯玉唬得双股战战,忙不迭双膝跪地颤声道:“陛下,奴婢岂敢如此放肆?高大人和苏大人他们当时都在场,可以证明奴婢绝无虚言啊。”

刘贤不过是一时恼怒,随即摆手喝令侯玉退下,继而看向下方群臣,冷声道:“今日召集众卿家入宫,乃是因为南境多处出现动乱,东府右执政韩卿派八百里快马送来奏报。”

连荆楚和陈安这两位密探头子都云里雾里,其他人更是概不知情。

刘贤便让另一名内监诵读韩公端亲笔写就的奏章。

朝堂诸公对南境故土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通过韩公端的笔触,他们才意识到南边的局势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稳定。裴越掌控建安并且派兵剿灭冼春秋部之后,周朝就此覆灭,但他终究不是神仙,满打满算一个月的时间做不到解决所有隐患。

裴越还在南境的时候,南人畏他兵锋之凶,自然不敢随意反复。然而当裴越奉旨返京后,南境一些地方便开始出现抵抗的苗头。按照韩公端的叙述,在他写这封奏章的时候,南边已经出现六七支小股兵勇队伍,虽然每股都只有两三千人,但他们打出周朝皇室的旗号,占据了一些小城。

如今镇守南境的梁军有二十万人,看似兵多将广,然而面对南境广袤的疆域,他们只能牢牢掌握那些大城和关隘,至于偏远地带显然无法面面俱到。

韩公端在奏章结尾处直言,眼下局势还能控制,他会尽力协调各路大军,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扑灭当地动乱。但是为长远大局考虑,他希望朝廷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

内监念完奏章之后,有些大臣松了口气,原来只是一些小打小闹而已。

这种情况很正常,毕竟生活在那片土地上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毫无自身想法的木桩子。有人愿意归顺大梁,自然就有人想做周朝的忠臣,而且还有诸多野心之辈混杂其中,难保会生出一些事端。

苏江却在心中暗叹道:“太巧合了。”

吏部尚书宁怀安和新任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吴存仁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目光中看到几分猜疑。

这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情?

朝廷才开始着手削权一事,南边就出现骚乱,而且他们能听懂韩公端奏章里的隐晦暗示,譬如那句“尽力协调各路大军。”

为何要尽力协调?

韩公端虽然是东府执政,却很难随意指挥那些留守南境的骄兵悍将。

谁能指挥他们是不需要思考的问题,那个人却因为近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不愿入宫。

宁怀安左思右想,总觉得裴越似乎有养寇自重的嫌疑,见周遭没有人开口,心中陡然涌起一股热血,出班奏道:“陛下,臣——”

便在这时,他前方一位中年男人抢先说道:“陛下,臣有本请奏。”

宁怀安微微一怔,待看清洛庭的背影之后,他只能悻悻地退了回去。

刘贤将这一幕尽收眼底,不动声色地道:“执政请说。”

洛庭缓缓道:“先贤曾言,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弗成,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南境故土克复,此乃天佑大梁与陛下,亦是晋王与数十万将士之功勋。然则小乱或能演变成大乱,若不及时扑灭隐患,局面可能会变得极其复杂,甚至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由此观之,韩大人的担忧不无道理。”

刘贤微微颔首。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殿内的饱学之士人人都懂,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洛庭继续说道:“若论对南境局势的了解,朝中无人可比晋王。故而臣认为,此事依然要请晋王出面主持。”

殿内陡然出现一阵骚动。

这段时间正因为吴太后的明示和洛庭的坚持,朝中重臣才能团结起来,以大义名分压着裴越逐步退出朝堂。纵然定国府那桩案子悬而未决,但他们坚信只要众人齐心,裴越很难强撑下去。可是现在洛庭这番话说出来,令他们纷纷皱起眉头。

这位执政大人莫非想要改弦更张?

洛庭目不斜视,抬头望着刘贤说道:“不过,臣认同晋王殿下的想法。依据朝廷规制,亲王的确不宜直接插手朝政,便是陛下当年也只有观政之权。”

他先后所言似是自相矛盾,既希望裴越出手解决南境隐患,又不想他重新掌握西府权柄。然而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裴越怎会同意这种荒诞的请求?

但是有些人逐渐察觉到洛庭的意图。

刘贤凝眸问道:“执政之意是?”

洛庭轻吸一口气,诚恳地说道:“其实不光南境各地的稳定需要晋王,朝廷推行变法也要仰仗他的构想,而且晋王殿下还那么年轻,倒也不必急于纵情山水之间。臣思来想去,忽而从史书中找到一个法子,或能解决这两难之事。”

刘贤心中一动,双眼微眯:“继续。”

洛庭语调微提,朗声道:“臣请陛下复立平章军国重事,此衔非晋王莫属!”

掷地有声。

殿内肃然一静。

第1294章 破局之道

平章军国重事。

这是一个史书上偶尔出现的官职,最近的记载是前魏宪宗朝时期,一代名相姚宽在致仕后,被宪宗皇帝委任为平章军国重事,迄今已有二百余年。

上一篇:诸天反派的逆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