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警戒 第1388章

作者:墨武

沈约提醒道:“过程就如花开花落,落红入泥,泥护花开。”

完颜娄室感慨道,“听沈先生一说,人生似乎全无意义?”

“并非如此。”

沈约摇头道,“你认识了人生不过是段过程,你就会减少对这段过程的贪执,从而寻找更有意义的人生。这就和修行般,去除五蕴遮掩绝不意味着让你厌世,而是让你不再受到五蕴的摆布,看得更清楚,才能更好的进行你的人生。”

天涯赞道,“若是世人都能理解你的说法,那这个世界无疑会好转许多。可惜的是……这般简单的道理,他们却始终不能听懂。”

沈约沉吟片刻,“萧布衣明白生命不过是个过程,那他就不会执着的想要留存什么。”

执着是因为认不清,当你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看得清楚明白,你如何还会对其执着?

“正是如此。”

天涯感慨道,“孙思邈认为萧布衣是个极为清醒、不执的帝王,这才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萧布衣听。孙思邈认为无论任何制度,最关键的不是形式,而是首脑的清明!”

沈约赞道,“的确如此。”

他对孙思邈的见解由衷赞同,一个人头脑不清,自然陷入五蕴泥尘,不能挣脱,同理可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有个清醒的大脑来调度运作。

在沈约那个时代,西方的人人民主更像个笑话,这世上绝不是三个臭皮匠就可以顶个诸葛亮,而是太多臭皮匠,只能将世界推入混乱的深渊。

你如何能希望诸多分裂的人,奇迹般有个一统的看法?

而以某某的名义更像是哗众取宠,混乱的世人,会有什么名义?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老子对此早有清楚的论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常人一听此语,就将老子打入愚民的行列,认为老子是丑陋的代表。

事实真的如此?

大谬不然!

老子强调是圣人之治!

圣人之治中,真正的大脑自然是圣人。治理中所有人前行的途径,是由圣人来策划。

这种管理,不比乱糟糟的各种意见要明智百倍?

虚心实腹是强壮其体魄,弱志强骨并非弱智,而是凝聚其精神。

佛渡有缘人,可有缘之人有智力区别,有六祖听《金刚经》中的一句就幡然醒悟,自证自修终成大道,也有人一辈子诵读《金刚经》却是更增痴行。

对于实在不聪明的人,释迦如何处理?释迦不是让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是让其维系一念。

一念可是咒语、可是善心,可是清明……

只有等这人通过此行削除杂念后,精气神才会增长,方有领悟的可能。不然你一天有千万个念头,就足够拖垮你的意志身躯。

神经病从来不是想的少,而是想的太多!

老子的方法同样如此。

你如果太笨,那就照着圣人的引领做好了。虚心为无知,弱志为无欲,等你无知无欲后精气神大涨,才有领悟、验证、甚至超越圣人之行的可能。

可惜老子提及的“智者”,却以为得窥天机,以不清楚、满是欲望的头脑,愚民纵欲来蛊惑世人,那早就离圣人之治远矣!

第2101节 念即现前

智者未见得清醒,只是谙熟了某些规则,习惯用这种规则玩弄世人,却不知道不清醒的自己,在玩弄旁人的时候,不过是红尘傀儡的代言,劳心劳力,终究化为红尘泡影,有人临终醒悟一切成空,有人却是至死还觉得值得。

但下一次轮转,智者亲手制造的规则,就可能成为他自身的桎梏,他处心积虑设下的铡刀,很可能斩下自己的头颅,他将众生当猪狗,自身同样可能成为猪狗。因为只有修行者才能稳定选择自己的道路,而智者掌握了太多规则,唯独不解灵明点转换的规则。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是以愚者取极,圣者守中。

极有正反,中却不变。

智者没有清醒的头脑,和愚人无异,但他有了清醒的头脑,就近圣人。

一念凡夫一念佛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

或者更应该说一念凡夫、一念觉!

愚者念“佛”,求神保佑,只向外寻;慧者念“觉”,观想清明,是为内建。

萧布衣本是智者,若非智者,如何能在魑魅魍魉横行的乱世胜出?乱世中胜出的只有一种——坚信自己信念的人物!

无论善恶!

萧布衣意志坚定,孙思邈正是看清这点,才想借萧布衣创下的世界,做一场人类改变的实验。

已有太多人做过这种实验。

从黄帝、蚩尤等人的寻求改变,到明暗界的李巨人对世人的微调,再至末世人对世人混同动物般的大改特改……

可结果似乎都有很大的问题。

孙思邈也在改,那他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结果?

沈约很是期待。

他期待,因为他发现这是修行者一次主动的改变。

历来的修行者均认为红尘如火坑,寻求解脱为乐、苦苦寻觅跳出火坑的机会。更有甚者,因为修得的意外产物——神通,加入到火坑的混乱中。

孙思邈要改造这个火坑。

空中有文字不停的闪烁。

天涯竟将沈约所思所想捕获,然后显示给众人。

众人伊始不解,等连续看下去,又骇然沈约刹那间的念头竟是如此繁杂错乱,其中偏偏还有条明确的主线。

水轻梦叹道,“佛说动念不染,我一直困惑此事,直到见到沈约你这般人物,才知道佛所言不虚。”

众人各有醒悟。

修行者自然也会动念,可修行者的念头和常人又有区别——常人在偶遇心许的人物,会将这念头延展到一生一世,比如说相恋、婚嫁、生子、柴米油盐、三年之痒、七年之痛,甚至到白头偕老或者反目成仇……

修行者则不然,他同样会见到心许之人,因为修行者也是人,被基因驱动就会产生七情六欲,但他能很快觉醒这些念头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在贪嗔痴的驱动下,这些念头会变成脱缰的野兽,毁坏他自身的根基。

常说的修行三境——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就是类似的道理。

第一层境界中,见山是山是说见山引发各种思春悲秋之感,徒自说愁,自损根基。

山是山,本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不正确的念头,引发你的自毁,若是无法突破,那一辈子就会困在五蕴之中。

第二层境界中,见山不是山,是说修行禅定后,观察到的世界组成已非眼根色尘所识别的世界。

修行者在禅定中,见到的是微观世界的组成,是以山崩地裂,不复存在。

等到第三层境界中,修行者见山又是山,是说不但在禅定中,修行者能意识到六根起六尘,成五蕴遮挡,让人迷乱其中。而是在任何时刻都明白所见真幻,只是真幻。

真幻不动心性,是为如来!

何为如来?当然就是如同来到这个世界前的状态。

如来之境,就是一切本源那种状态。

沈约对乱局分析极快,却不扰内心正念,听起来简单,可若非有着极为深厚的修行,再有坚定的信念坚持,绝做不到这点。

众人有的想通这点,更增惊叹之意。

天涯缓声道,“你这些想法对清醒的世人极有用处,是以我未经你的允许,就将这些说法展现了出来。”

沈约缓望众人,突然道:“你弄晕了蒋兴等人?”

天眼并不否认,“他们痴迷厚重,太多念头贯注给他们,就如蒙尘之水搅动后更是浑浊,只会增他们的痴迷,是以我让他们昏迷,加以静意,他们醒来或许收获不多,但终究会有些进展。”

聂山突然跪倒在地道,“求沈先生收留指点。”

他数次尘起念动,再被沈约多次洗清剔浊,蓦地感觉自己以往的一切行为有着难言的可笑,知道眼下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沈约轻声道,“你心渐明,只要勤修正念,自有领悟,已不必我多说什么。”

他并非拒绝,而是点醒。

太多人只以为跟在师父身边,师父证道,自己就能证道,其实大谬不然。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句话不但适合技艺的学习,同样适用于修行。

修行道理、法门,早就被先人圣贤讲的清清楚楚,毫无隐瞒的宣示在你的眼前,可愚者见珠玉如瓦砾,买椟还珠,只寻求那些外门邪道秘术不传,拼命刺激自己六根感官,增尘生痴,陷入地狱中却蠢笨如猪的洋洋自得。

但当世人以正修入道,渐除渐显,如来心性之光逐渐照出,就会助你观清大千。

聂山已见道!

见道之人,勤修不辍,方为正途,若再依靠师父在旁,那更像过岸负舟,反成障碍。

沈约转念间,所思所想再经天涯转出,成文字示现在众人面前。

聂山尽心阅读,眼中已有泪水,“原来如此。弟子蠢笨了。”

沈约虽未说收他为弟子,可他得沈约传法,对沈约实在以弟子侍之。随即感叹道,“可弟子知道越多,就更知沈先生不会长留此间,若是一别,再不见沈先生这般人物,弟子若再蠢笨蒙尘而不自知,又有谁能有佛心点醒?”

沈约微笑道,“你若有正念,念及此时此景,本如觉者在前,是我非我,又有什么区别呢?”

聂山顿悟,双手合十在心前,忍不住念道,“阿弥陀佛!”

第2102节 抽坎添离

世人常念阿弥陀佛,可真知道这四字真意的又有几个?

“阿”为天地间种子密字,示意统一,“弥陀”为光,“佛”为觉悟。

世人常认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

可无量寿佛何在?世人不知,推言其置身于西方极乐世界!

推来推去,终究推给虚妄,就和整日说鬼,却没有人亲眼目睹般,不过是痴人说痴、害人害己。无数人苦念阿弥陀佛,期冀见到什么无量寿佛,却不知道一念已痴,念念更痴,一生痴念,何谈觉悟?

西方极乐不过是譬喻,简而言之,你既然一念觉,一念觉时就本在西方极乐。若以为那是个可循的地点,岂不是大错特错?

合而言之,阿弥陀佛的真意就是觉悟自己和心性光芒统为一体,而不是求什么虚无飘遥的神仙示现。

再加“南无”皈依之意,“南无阿弥陀佛”的归于光觉和大明咒的“心有摩尼珠、意似莲花开”有何区别?

愚者寻章雕句,皓首穷经,徒自劳费性命,慧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超然天地之外。

上一篇:勇士教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