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六朝传道 第215章

作者:日日生

李渔扶着额头,说道:“仔细想想,赵钦、赵构之流,也不是不可以。”

“不行,就是福金,茂德帝姬赵福金。”

老林在李渔的印象中,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他从来不固执。

不管自己提出什么意见,他都会认真考虑,而且多半会听自己的。

越是这种人,他执拗起来,那是根本别想拽回来的。

林灵素见他一脸愁容,笑道:“你无须害怕,你出去这半年,错过很多事。福金的声望,不是你能理解的。”

“兵马如何?”

林灵素笑道:“京中禁军,归白虎堂调遣,而殿帅高俅乃是我的至交好友。”

“靠得住么?”李渔怀疑地问道。

“此事一开始,就是我们两个谋划的,早就准备了十几年了。这些年他忍辱负重,装傻充愣,以弄臣身份混迹官场,而我则成为国师,都只为今天。”

李渔倒吸一口凉气,这俩的私下的交情,他多少也有点了解。

据说都是苏轼身边出来的,一个是书童,一个是小厮。

没想到,这俩货早就憋着挖赵佶的墙角了。

“大宋最能打的,是西军和如今在江南道和明教对峙的宗泽新兵。西军正在横山和党项人决战,如火如荼,根本分不出一个兵来;江南道方腊本来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但是蔡京要养寇自重,保持自己对这路兵马的掌控,让明教存活至今。”

“他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放眼大宋,再没有一支兵马,有实力阻止我们了。”

李渔本来是要来逆风局的,这时候一听,竟然是一场躺赢局。

第三百一十五章 盛唐

林灵素已经谋划许久了,这没能让李渔安心,反倒更加不安。

以他玩阴谋的水准,蔡京那个老狐狸,有没有防范呢?

蔡京是放长线钓大鱼的行家,他放任童贯在军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然后在他膨胀的时候,给与其致命一击。

一举除掉了童贯这个大敌,然后独霸朝纲。

对于蔡京来说,他眼前最大的障碍,估计就是赵佶。

皇权在大宋出奇的高,因为党争太惨烈,内斗削弱了大臣的权力。所以赵佶上台之后,他的皇权比六朝任何一个皇帝都高。

如果蔡京觉察到林灵素和高俅的野心,那么他会不会,早就在暗中布局,然后利用这个机会,彻底架空皇权,完成他宰执大宋的野心呢?

李渔沉吟片刻,说道:“若是谋划寻常的事,做到这一步也算不错了。不过我们要做的,既然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就不能只满足于军队两不相帮。”

“要争取任何有可能争取到的盟友和助力。”他手指一动,一个简易的木制天平出现在半空,两边各有几个铁块。

李渔指着天平说道:“你看,如今它们是平衡的,此时一个羽毛,都能决定胜负朝哪边倾斜。在双方实力都差不多的时候,决定此次成败的,不是我们本身的力量,而是我们能争取到多少人的支持。”

林灵素斜乜着李渔,片刻之后,问道:“什么人能争取?”

李渔笑道:“我正经门中,许多人都在西军中助战,还有一些人,在宗泽军中帮他剿灭明教。给我一段时间,肯定能挖到不少人俩支持我们。”

“何以见得?”

李渔摆手道:“大宋君臣,对武将官兵凉薄已久,人心岂不不怨。有怨气,再加上合适的引导,则大计售矣。”

“需要多久?”

李渔心底仔细算计了一番,伸了五个手指。

“五个月?”

李渔白了他一眼,说道:“至少五年!”

“这么久?”

“扶持一个女皇,本来就需要继续造势,若是她年纪幼小,则更加不能服众。五年,给我五年的时间,聚海内之人望,揽全宋之英才,五年之后,水到渠成!”

“就听你的!”

两个人很快敲定一些大的方向,林灵素不介意再等五年,事实上他自己心中也不是很有底。

这件事牵涉太大,让李渔来操作,他还放心一点。

毕竟有了扳倒大相国寺的例子,神霄宫和大相国寺斗了那么久,都没有把他们赶出汴梁。

李渔直接对着自己放了三把火,烧自己的同时,让大相国寺彻底倒台。

这种手段,让林灵素明白,李渔更加适合来做成这次大事。

“你回汴梁这件事,如何处理?”

李渔沉吟道:“我不一定要留在汴梁,需要的时候再回来是一样的,目前没有必要和大唐彻底翻脸。”

林灵素幸灾乐祸地说道:“这次又杀了他们两个和尚,辩机还临阵叛教了,大唐佛门估计要被气死了。”

“天地良心,宫主是一门心思和他们斗,我对佛门没有半点恶意,纯属是他们欺负到我头顶了。怎么到头来,我成了佛门公敌,宫主却置身事外,太不公平了。”李渔抱怨道。

林灵素冷笑道:“你不是佛门公敌,谁是佛门公敌?你可知道,佛门如今最怕的,根本不是死一个窥基、慧成之流,他们最怕的是玄奘的失踪。玄奘的失踪,才是对佛门打击最大的。这些年他周游列国,逐渐把佛门联合起来。以往各大寺庙、名刹,是水火不容的竞争关系,因为玄奘的出现,他们进退一致,已经逐渐占据了最强盛的大唐。”

“长此以往,各大寺院必然会形成一个统一的佛门联盟。就在这个时候,金蝉子被人放了出来,玄奘马上消失不见,大好局面付之东流,想想就让人开心,当浮一大白!”

李渔骂骂咧咧嘟囔了几句,难怪老林当初一力让自己去东吴出使,搞不好就是想彻底把自己锁死在道门这辆马车上。果然六朝人心都黑的很,没有一个好人。

难怪老张头让自己找至真至善的,看来他忙活了一辈子,也没碰到一个啊。

到最后走不了路,勉强把本事传给自己,让自己当一个工具人,帮他传道。

可惜造化弄人,太平清领书选择了自己做大良贤师,要是老张头泉下有知,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

“大唐以李为姓,这些年逐渐崇尚释学,我看多半是有些猫腻在里面的。”李渔沉吟道:“要不要派人,去大唐刺探些情报回来,说不定就用的上了。”

“什么人合适?”

李渔叹了口气,说道:“可惜我那大徒弟不在。”

“哪一个?”

李渔比量了一下,说道:“长歪了那个。”

“他死了?”

“……没,出外游历了。”

林灵素没好气地说道:“那有什么好可惜的,过些日子就回来了,正好让他长长见识,到时候免得露出马脚。”

“我这徒弟,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为人圆滑,处事机警,是最好的卧底人手。”李渔说起时迁,多少带着些担忧,这家伙出去很久了,可以说是音信全无。

最近的一次消息传回来,还是他让张三带回郓城县的消息,结果宋江都在新相国寺久住了,也没见时迁回来。

“你心中有数就行。”林灵素说道:“目前我只打算把宋境内的事做好,大唐……大唐实力不是宋能比的,要去那个地方,须得再壮大几年。”

李渔不以为然,说道:“大唐实力虽强,强在各个地方,比如说世家、军队、节度。这些地方并非铁板一块,只要运作的好,它的强大也能为我所用。”

林灵素摆手道:“你去过长安么?”

“没有。”

“若是你去过长安,就不会这么说了,我实话告诉你吧,那大唐的武将,有不弱于魏蜀之强横;文士有浩然之气者,充盈庙堂;道士如李淳风、傅仁均、袁天罡、孙思邈之辈,都为朝廷所用。”林灵素叹了口气,说道:“若是我等在大唐,或许都排不上字号。”

第三百一十六章 往事

“大唐这么强,也没见它扩张,难道是因为仁爱非攻么?”

李渔笑着问道,他自己才不信李世民会有什么仁爱非攻的想法。

林灵素脸色凝郁起来,他的声音也变得有些沉重,“你难道没有发现么,六朝的格局,是有人故意而为之。”

“故意而为之?”

“六个人皇,便把人族的势力一分为六,想要统一那是逆天而行。”林灵素眯着眼,说道:“天,不允许人间一统,不想看到一个新的大汉崛起。”

“为什么?”李渔皱眉问道。

“许是恐惧吧,你知道大汉有多强么?”

“再强还不是亡了?”

林灵素说道:“大汉覆亡,是阴差阳错下,几方势力合力绞杀,绝非是它自己变弱了。事实上,在大汉灭亡之前,周围的异族每日都活在恐惧中。”

“秦汉,沿袭了春秋战国的贵族专政制,武力尤其充沛,而且喜欢拓边,甚至到了有些蛮横的地步。百越杀汉使,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悬头北阙;朝鲜杀汉使,即行诛灭;单于杀汉使,悬首犒街。”

“这不都是汉使被杀,然后反击么?怎么就蛮横了?”

林灵素笑道:“你看到的史书,只会记载这几个字。大汉使者,自视为天朝上国,每次出使都有这样的想法:大国之臣,胜过小国之主。所以他们的言行往往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

“比如当初派去百越的安国少季,那时候百越的樛太后是中原人,百越的实权实际上掌握在丞相吕嘉手中。樛太后在未嫁百越王赵婴齐时,曾经与安国少季有过一段感情。于是两个人旧情复发,非但和百越太后夜夜淫乱,还要在百越政变,要杀他们的宰相。最后大汉出兵,把百越屠的至今仍然对汉人有仇视感。”

“再说大汉攻灭朝鲜之战,缘由是大汉使者出使朝鲜,走的时候杀良冒功,把朝鲜前来送行的官员全杀了,说是朝鲜人先动的手,首级交上去领功。最后大汉出兵,把朝鲜灭了,杀绝了朝鲜王室。”

“大宛更是凄惨,也最是冤枉,汉帝喜大宛宝马,派人去要,大宛王爱马不想给。汉使到了大宛,守着满朝的文武,指着大宛王的鼻子痛骂,就跟训斥自家奴仆一样。大宛王杀了汉使,他整个王国都彻底被灭。”

李渔讷讷不能言,这些好像都是真的,尤其是汉使安国少季跟他前女友搞事那段。

大汉强盛如此,但是他从内部突然裂开了,就是因为有人不满于贵族常年盘踞在百姓头上。

也就是对阶级固化不满意,想要给寒门或者普通人,打出一条上升通道来。

底层百姓团结起来威力大不大?无意是很大的。

汉朝的贵族实力大不大?也很厉害。

而且这一代的贵族们,并没有完全腐化堕落,满朝公卿世家,还是颇有几个英豪。

以大良贤师为主的普通百姓,在太平道的率领下,悍然发动了黄巾之战。

两强相遇,打的天昏地暗,那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悲壮、苍凉和血腥的战场。

大良贤师却不是只专注于人间的战场,他乘机聚揽人间的豪强,将天地规则也一并打破。

他手持九节杖,寻到了天门破绽,一举击破了三块补天石,让封神后隔绝在天的灵气重新铺洒向大地,致使灵气泄露,强者辈出。

几乎整个大地,都陷入了无休止的厮杀中,各路英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的佼佼者,成立了六朝,与天庭协商和解之后,斩杀象征大汉皇权的五爪金龙,共分天下。

人间的这次混战,虽然打破了天地隔阂,同样也给了满天神佛机会,将人皇的权力一分为六。

随着来到六朝的时间越来越长,他自己修为越来越高,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李渔基本上已经连了起来。

不管是张角,还是六朝的开国君臣,他们的目的或许远非这么简单,但是如今尘归尘土归土,终是造就了这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