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之巅 第166章

作者:可乐要加糖

该向你学习的,还是要向你学习。

把你的知识学走,用你教给我的知识,去创造更出色的科研成果,这不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嘛。

见今天的徐佑态度很好,陈平秋也是毫无保留的跟徐佑讲解着现在的问题。

“其实这种材料,在制备的时候,就是比较勉强的。我们属于是利用人工的方法,强行合成出来,各种性质也不是很稳定。当分子数比较少时,它们还可以聚集到一起。一旦分子数量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分散开来,根本无法聚合。”

徐佑通过显微镜,观察着这种物质的微观结构。

正如陈平秋所说,这种材料的聚合能力非常差,在显微镜下,分散成了很多的部分。

这样的问题,就不仅是难以加工成线带状结构了。

真的仅仅是可以在实验中测量电阻而已。

“这样的材料,即使加工出来,也只是一堆碎渣而已,比沙子还要更细碎得多。应用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能够应用的领域会非常的少。想要将它们制备成型,除非是利用超高压,将它们挤压到一起。但那样的话,不仅超导性质可能改变,也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了。”

徐佑不得不承认,陈平秋的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超高压条件去成型加工的话,对于应用是一件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

不过此时,徐佑却有了另外一个不同的思路。

第215章 他又要搞什么名堂?

徐佑知道,陈平秋的水平,基本代表了华夏材料成型的最高水平了。

要是连陈平秋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那按照一些传统的工艺方法,肯定是很难完成成型制备的。

徐佑必须在成型工艺上,找到一些新的方法。

没错,徐佑又想到了软件仿真模拟技术。

在之前的几项研究之中,徐佑就品尝到了计算机学的甜头。

包括之前帮徐洲进行的金属原子簇分子结构设计,在航天领域的发动机涂层、冷却系统设计等等。

要是没有软件模拟的话,这些成果都是无法诞生的。

而在这几天的学习中。

徐佑也看过一本,介绍有关材料成型技术与计算机知识结合的书籍——

《材料成型计算机辅助工程》。

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集成化技术,来帮助研究材料的成型工艺。

这项技术虽然目前已经得到应用。

但大多是对一些比较常用的、较成熟的材料。

如果是新材料的话,还是传统的实验方法更好用一些。

因为,一种新材料的话,软件很难准确模拟出它的各种性质。

更别说,通过计算机软件,帮助进行材料成型工艺了。

徐佑了解到,目前为止,陈平秋等人还尚未在这种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工艺中,应用到很多计算机的辅助。

也仅仅是在计算机中,构造出了分子的模型而已。

“还是要把这种物质的各种性质都好好测定一下,再去研究软件模拟的事情。”

想到这,徐佑对邢书平说道:

“邢院士,我想把这种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测量一遍。”

陈平秋闻言说道:“这个我们都测过了,数据在电脑里,你直接去看就行了。”

“陈教授,我知道。我想自己再测一下,可能再会补充一些实验。”

徐佑知道项目组肯定已经测过了,倒不是徐佑对这些教授不放心,只是徐佑想试试,还能不能再发现什么新的,更全面的性质。

再不济的话,自己测一遍,也肯定会对这种材料更了解一些。

“好,徐佑。我们目前制备的材料数量还是够的,这里各种仪器和设备我们都有,你去测就好了。”邢书平说道。

见邢书平这么说,陈平秋也没再发表什么意见。

“看这小子还能搞出什么名堂出来。”陈平秋心说道。

这些性质,可不是陈平秋一个人测出来的,而是整个项目组的多位材料专家共同测量的。

可以说,把一种材料能测的性质,基本测了个遍。

不管徐佑有多大能力,总不能比这么多材料专家,想得更全面吧。

毕竟这些制备出来的新材料,其价值可是远比钻石还要昂贵的。

如果没有非常好的方案,陈平秋觉得,不应该再浪费这种材料了。

不过,既然邢书平已经同意,陈平秋再表示反对,也无法改变什么结果。

徐佑取走部分新材料的样本,开始了各种材料性质的测量工作。

材料性质的各项测量工作,是非常枯燥且漫长的。

甚至,比在凝聚态物理实验室,测量电阻还要麻烦很多。

徐佑用了几天的时间,才把这种材料的几十种性质,完全测量的一遍。

与之前项目组的测量结果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

即便如此,徐佑依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就好像是,通过别人的描述去了解一个人,和亲自去与一个人接触,去了解一个人的不同。

即使这个人的身高、体重、样貌、性格、习惯的数据,并不会有什么变化。

但亲自去接触的话,更能全方位的去了解这个人,不会仅仅停留在各项数据上。

对于徐佑之后的建模工作,以及寻找这种材料的制备和成型方式,都会有不小的帮助。

在完全熟悉了这种材料之后。

徐佑开始了软件仿真模拟的工作。

在软件中,完全模拟出一种新的材料,表示出它所有的性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并不是仅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就可以。

而是需要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和材料学上,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才可以。

这样的人才,放眼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

而徐佑,则可以算做一个。

“呼~终于把初版做完了。”

又是经过上百个小时的奋战,徐佑总算把这种材料,仿真到了软件之中。

从不同的几十个维度上,都可以很好的还原其性质。

经过初步验证,其真实度是高于99.99%的。

虽然还暂时无法利用这些模拟,去马上优化材料的制备和成型技术。

不过,已经算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了。

这个期间,项目组的其他工作也有了进展。

一种超导临界温度为160K的材料,它的线带成型技术已经研究完成。

这代表着,这种材料已经有在强电领域的应用价值了。

这样的成果,一旦发表,在世界上一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作为材料制备专家的陈平秋,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让陈平秋的心情很好,每天不再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了。

见到徐佑,还会主动的去打招呼。

完成了新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后。

邢书平再次组织大家,召开例行会议,讨论近来的各项进展,以及之后的方向。

会议一开始,160K材料的成型工艺这项成果,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陈平秋作为材料制备上的核心研究员之一,讲解着这项新的成果。

“之前我们就预测过,会有一部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在成型工艺上,会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正如我们所料,这种160K的超导材料,相比其他的高温超导材料,在性质上较为优异。虽说在成型工艺研究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最后还是成功的解决了。”

陈平秋在电脑上,展示着他们研究成果的一些图片。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将160K的材料,做成了长度为半米的线带状结构。当然,半米并不是我们的极限,只要有足够的材料,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做得更长。”

第216章 这是一个团队做出来的吧

线带状材料的长度能够达到半米,足以证明这种材料,在强电领域是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的。

甚至,在一些其他应用领域中,并不需要太长的线带状结构。

这种材料,很可能会在近期就开始进入正式的应用研究。

大家都对这个成果感到兴奋。

这样高的超导临界温度,可是要比其他能够用于应有的超导材料,温度高出了至少二十多K。

相比之前,会减少很多因为降温而消耗的能源。

邢书平对这一成果,也是比较满意的。

即使没有突破干冰升华的温度。

在超导材料的应用上,能够提高超导临界温度,也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了。

但邢书平清楚,陈平秋等人在材料制备和成型上面的技术,的确是非常成熟。

却也没有在这次的项目中,运用到什么具有突破性的技术。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徐佑找到这些超导物质,那这些材料专家们,将完全没有工作可做。

上一篇:双重入侵时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