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731章

作者:兴霸天

赵佶看到他颤颤巍巍,说话都断断续续,不断喘息的模样,知道这位是真的没办法继续为相了:“那朕还能用何人?谁又能为朕守住这份江山社稷?”

何执中早已想好,说出了一个极为忌讳的名字:“请陛下令章公复相!”

赵佶勃然变色,下意识地尖叫道:“不行!绝对不行!”

何执中连宰相都不愿再做,也知道赵佶这个时候不敢再乱杀人,已是没了忌讳:“论威望才干,满朝之中,无人能及章公……请陛下宽心,章公复相,定是以江山社稷为重,绝不会计较旧事……若让那群反贼入了金陵,我大宋就亡了……孰轻孰重,陛下当早做决断,切莫在城破之日,再如今天这般后悔啊!!”

听着这如同泣血般的声音,赵佶一个激灵,聪明的脑子立刻意识到对方说得没错,但想到章惇曾经对他的评价,泪水又哗的一下涌了出来,最终哭着道:

“召章公!速速将章公召回来!!”

……

“章公,此人就是逆贼郭康!”

宋江带着李逵,李逵擒着一个身材修长,此时却如同小鸡子般被提在手中的汉子,恭敬地来到了一位老者的身后。

老者青衫朴素,头发花白,负手而立,看着滚滚长江东逝水,眼神莫测,闻言转过身来,露出一张刚正坚毅的面孔。

章惇年近七十了,并且少年成名,仁宗朝出身,也是仁宗朝两次科举,第一次是千年第一榜的嘉祐二年,由于耻于在侄子之下,扔掉敕诰回家,两年后再考,名列开封府试第一名,殿试第一甲第五名,才算满意,正式入仕。

此后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再到如今的五朝,曾是王安石变法里“恨得之晚”的干才,又痛恨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甚至迁怒到太后,做出唆使天子废除太后胆大包天之举。

在中枢里,他贬斥旧党,流放诸臣,手段严酷,大兴牢狱,牵连无数;

在地方上,他平定湖北,开拓西南,降服梅山蛮,统一内地割据;

法令上,他恢复熙宁旧法,加以完善;

文化上,他废除诗赋,代以二经;

军事上,他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

外交上,他签订元符和议,招降吐蕃诸部;

水利上,他治理黄河,沟通水系;

吏治上,他改革官制,罢免滥竽充数的仕官之人。

而虽然历经五朝,但由于党争太过激烈,章惇的这些成就,其实大部分是在短短八年时间内完成的,然后就因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预言,被赵佶贬官,未过多久就死了。

等到了南宋,赵构根据任伯雨的谏章,还下诏追贬章惇,命其子孙永远不能在朝廷出仕。

这样一位在史书里毁誉参半,被列入《奸臣传》,时人则称之“承天一柱,判断山河”的臣子,毫无疑问是传奇中的传奇,宋江觉得站在这位的身后,自己的格局都大了起来。

而章惇先是对着宋江和李逵赞许地点了点头,再看了看这个曾占据襄阳的贼子,说出一句令三人都诧异不已的话来:“郭康,你可愿受招安?”

郭康本来都是如丧考妣,觉得要被那黑大汉手撕了,闻言一怔,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后连连点头:“愿意!当然愿意!”

“我等千辛万苦,才擒住这贼子,你为何……唔唔唔!!”

李逵双眼圆瞪,就要发作,不过这次宋江提前捂住他的嘴,并且强行将郭康夺了过来,恭声道:“一切但凭章公定夺!”

章惇以前做事说一不二,从不跟下属解释,此时等到郭康被带下后,却破天荒地跟宋江说道:“老夫刚刚得知军情,关胜、呼延灼所率的西军投降,汴梁被乡军围困三天,就兵不血刃地入城。”

宋江骇然失色:“我之前就跟西军建言,不能让乡军轻而易举地拿下河北山东,那样对方毫无损失,自然会进逼河南,但万万没想到,有西军守城的汴梁,居然这么快被夺?如此一来,那京畿之地乃至整个河南,岂不是……”

章惇语气沉重:“乡军占据河南之势,已不可挡,此番动荡,不吝于前朝的安史之乱啊!”

宋江闻言也深深叹息,但是又微微放松下来。

安史之乱后,大唐依旧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国祚,李隆基当年也是弃了都城逃亡,如今看来,确实有几分相似,所幸只要他们这些忠臣良将犹在,失陷的京师也能重新夺回,天下也会再回太平。

似乎是呼应了他的期盼,江岸边上突然有数骑飞奔过来,为首的传诏将领在见到章惇后,还未到达身前,就迫不及待地高呼道:“陛下有诏,章公复相!章公复相!”

“太好了!”

宋江黑脸上顿时浮现出狂喜,为自己断然离开西军,南下擒贼的抉择涌出浓浓的庆幸:“只要跟着章相公,得到赏识,我这区区山东郓城的小吏,也能入京面圣了!”

而章惇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身体反倒轻轻颤了颤,然后整理衣冠,向着那代表着赵宋皇权的诏书拜下:“老臣领旨!”

第856章 准备称王建制,大开科举!

“喝!哈!”

“运劲要圆融有度,不可逞一时之勇……武松,要用心记住!”

燕京岁安书院,练武场上,林元景正在指点岁安学员枪法,武松赫然在列,作为预备役学员,挨训的次数最多。

李彦坐在书房中,沉浸在天书里,此物确实博大精深,尤其是天地两卷对于天地元力的运用多有涉猎,太符合他的心意了。

看着看着,抬起头来,杜兴已经到了门外:“总教头,关胜、呼延灼诸将已至燕京。”

李彦颔首:“安排在驿馆休息一日,明天我见他们。”

杜兴领命,又从怀中取出几封信件,郑重奉上:“这是卢统领、朱参赞、吴参赞、时机密的信件,请总教头过目。”

名为信件,与奏章其实也没有区别了,李彦展开一看,不出意外地提到了称王的事情。

卢俊义讲得最直接,时迁也较为直白,朱武和吴用则引据论点,向文臣靠拢。

对于他们兵不血刃拿下汴梁,李彦是很欣慰的。

如此一来,尽收河南地区,已是指日可待,所以称王建制,成立一套完善的政权班底,就变得至关重要。

甚至燕云之地传出不少呼声,拥护他一步到位,直接称帝。

威望如日中天,麾下兵强马壮,尽收中原精华,现在称帝确实足够了。

相信换成田虎、王庆乃至方腊,都会迫不及待地称帝,享受九五之尊的感觉,但李彦知道,还不是时候。

因为在军事方面,目前的乡军横扫整个北方,都不会有困难,在政治方面,则又衍生出许多问题。

其实还是那个核心,文官数目不够用。

李彦算了算书院里面培养出来的嫡系人数,心中叹了口气。

在他原本的计划里,拥有天罡地煞命数的原梁山好汉,作为武将嫡系,尽量往文武双全的路数发展。

同时书院内,也将教出一批又一批的文治苗子,将来作为文官嫡系,安排到地方州县,实施改革。

他的思路一贯是以人为本,要做什么事情,纲领制度固然重要,但最后实施的终究是人,造反就更别提了,所以在酝酿准备的过程中,应该在书院内教导十年,培养出一代人才。

十多年的时间,准备一场改朝换代,已经够短暂了,他有这个耐心徐徐图之,当然这样的路线肯定要面临宋廷的压力,毕竟对内镇压,大宋向来是极为熟练的,有识之士也不会坐视他壮大,争斗由此而来。

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赵佶弑母的消息传出,辽国南下入侵,这个历史上没有发生的大事件,让一切都大幅度提前了。

如今他的武将班底颇为豪华,堪称人才济济,连杨志、关胜、呼延灼这等与赵宋有着家世关联的大将都投靠过来,但文臣嫡系却寥寥无几。

这样就导致了,在新朝之初,必然要用到大量的前朝旧臣,许多残留问题也会继承下来。

比如官制。

宋朝的官制,是历朝历代里面最复杂的,没有之一,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等组成,这种制度说得好听些,叫加强中央集权,防范武将、文臣、皇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势力专权独裁,说得直白些,就是赵匡胤得国不正,心虚之下,在官职制度上极度防范有人效仿他的故事。

以致于渐渐的,原本一个人的职位,变成了四五个官员干,把每分权力拆得又细又碎,冗官不说,还造成了执政效率的极度低下。

当然,这样对内镇压的效果确实不错,以致于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都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权相,章惇不是,历史上四起四落的蔡京更不是。

但李彦极为讨厌这种一味分权,效率低下的行政制度,他的新朝并不会完全回归前唐的那一套,毕竟时代不同了,却肯定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偏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赵宋这样的官制已经执行了一百多年,如果再用一批前朝的旧臣,就算是九五之尊都没办法说改就改。

而这个事情拖不得,在改换朝代的时候,修正错误的代价是最低的,等拖到新朝开辟,再来推行,下面只会更加抵触。

“培养好文武人才,再开新朝,是先难后易;”

“如今新朝轮廓初定,再按我的心意改变制度,反倒是先易后难。”

“幸好还有两场关键的仪式和官位的分配。”

在这样的考虑下,李彦更不会一步到位。

别人称王建制,称帝开国,主要是为了确定自身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他却准备通过这两个关键步骤,完成旧朝到新朝间的两次过度。

如今是第一次。

称王,建百官司属!

同时。

宣告北方,准备大开科举!

……

“父亲!好消息!好消息!”

大名府,蔡京依旧被任命镇守此地,近来工作轻松很多,他却日日来衙门,哪怕在书房内看书,也坐镇于此。

而女婿梁世杰兴冲冲地进来,眉飞色舞地道:“科举一开,则北方大局定矣!”

按照如今三年一次科举的制度,去年大宋就该开科举了,但由于战乱一直拖延,如今瞧着南方的局势,更是遥遥无期,这个时候北方开科举,对于各地来说,都是一剂强心剂,更会吸引大量人才来投。

毕竟宋朝其他事情或许做得不行,文教这方面绝对没得说,同时社会阶层流动极大,进士子女不成进士,用不到三代就衰败了,同样乞丐孤儿有学习的天赋,也能金榜题名,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种学习改变命运的阶梯是极度吸引人的,也是老百姓拥护宋廷统治的关键,之前是被兵乱逼得活不下去没得选,如今眼见着要改朝换代,而好的制度保存下来,自然欢呼雀跃。

当然,底层人民功成名就的,终究是少部分,大部分进士还是富贵人家出身,如相州韩氏那种学阀世家,历代都有不少进士,把控着知识渠道。

蔡京出身的家族也是同理,单单是嫡子就有八人,还有女儿女婿以及儿女亲家,如今都聚集在大名府内,俨然形成新的大族,梁世杰能成为蔡京的女婿,家族梁氏也非等闲之辈,对于这种书香门第,看到科举的开办,当然是兴奋不已。

蔡京却没有什么特别兴奋的表情,沉吟片刻,开口道:“老夫如果让你们不要多考呢?”

梁世杰猛然怔住:“父亲,这可是新朝第一次科举,如今各地文官还都是投降的那一批,其中颇多庸碌之辈,父亲之前也有言,以总教头的胸襟气魄,肯定会将这类人免去许多,那空缺出来的官职,不就是从新朝科举里的提拔么?”

蔡京颔首:“确实如此,乡军猛将如云,文臣稀缺,此番科举为官,恐怕不用多等铨选,就能去各地任职,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老夫若为宰执,不能容许我的族人遍布各州县。”

梁世杰这才明白这位岳丈的顾虑,心中有些抵触,当高官不就是为了家族一起受益的么,况且参加科举也是各凭本事,他们能考上又为何不让?

他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低声道:“恕小婿斗胆,总教头为人赏罚分明,父亲此番在文臣里的功绩,更甚乡军的几位参赞,地位稳固,何必多虑呢?”

蔡京微微摇头:“老夫知晓总教头赏罚分明,所以才敢言宰执之位,然自己不知进退,还要将安危寄托在九五之尊的仁念上,那就是愚不可及的行径了!”

“宰相的权力,是在天子允许的范围内为之,而非不管不顾地培植势力。”

“遇到一位昏君,只要给对方提供享乐就行,下面多么民怨沸腾,昏君都不会多过问,遇到一位明君,就要谨守本分,总教头无疑是英明神武的君主……”

蔡京说这番话不怕隔墙有耳,有些心里话他却不会说,比如早就有意识地与乡军高层保持距离,以免关系太过密切,引发君王忌惮。

当然有两个人的友谊,他是一定要牢牢巩固住的,一位是林元景,另一位是高俅,三人共同坚守大名府,来往也是顺理成章。

不过有些话,他也压低了声音,近乎是凑到耳边道:“你以为这一批科举为官的,会是新朝的中流砥柱?”

梁世杰还在消化前面的话,闻言下意识地道:“为何不是?”

蔡京将手中的书册递过去:“看看这些。”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