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539章

作者:兴霸天

丁润啧了啧嘴:“听这意思,朱武可能是为那些人出头?够狠啊,一杀七个,全部身首异处,干净利落!”

李彦道:“这其中可能另有蹊跷,但无论如何,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每个人生下来,先天条件已经不公,如果后天努力还不能带来公平,那就难免生出凶煞之祸。”

丁润点头:“可不是这样么,这些死者都是出身富贵之家,先天已是比别人要强,就为了尽快入上舍,还要行这般手段,堵死那些寒门士子的路,那别人走投无路,只剩下提刀来见时,也别后悔以前做的孽,当真是好死!”

李彦微微摇头:“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可以求一个快意恩仇,但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次太学受贿,恐怕要波及许多无辜的学子。”

丁润道:“不至于吧,只要是不送给先生礼物的,难道还会凭空污蔑?”

李彦道:“那倒也不会,但神宗朝的太学案,牵连甚广,‘坐决杖编管者数十’‘非理而除者不可胜数’,这里面都是行贿,性质却大不相同……”

“赵明诚是御史中丞之子,有清高的本钱,想必没有先生敢暗示他送礼,那些寒门子弟就不同了,先生收了别人的礼,他却不送,难道不会被另眼相待?”

“若是送了,也是行贿,可他们完全是迫于环境压力,不敢得罪先生,省吃俭用买了礼物送出,最后被逐出太学,那些富家子弟转而就有别的晋升之路,这些人的下场就很凄惨了。”

丁润明白了,露出无奈的表情:“原来是这样,但那些学生行贿,到底是想要走捷径,还是被迫于别人送了自己也送,这如何区分呢?到时候若是网开一面,肯定人人都有各种理由,案子就办不下去了。”

李彦点头:“所以御史台一定会严惩,一杆子打下去,权贵富户的容错能力大,有别的路可以走,且不去管他,我刚才所想的,正是那些寒门子弟……”

丁润摇了摇大脑袋:“这种事情也只能自认倒霉,没办法的!”

李彦稍稍沉默后,话锋一转:“我若想在京师中租借屋舍,丁判官能否帮帮忙?”

判官之责,是以狱讼刑罚为生事,以户口租赋为熟事,前者则往往出力不讨好,后者其实才是捞油水的大头,看丁润吃得这么润,就知道他没有错失,顿时涌现出笑容:“当然,林公子要租哪块地?只要不是涉及王孙公子的,我都能帮你拿下。”

李彦道:“具体哪块地,我还未决定,倒是要请丁判官帮忙参考一下,如果想办一座书院,在哪里最合适?”

丁润愣了愣,面露震惊:“林公子之意,是要收留那些将来可能被逐出的太学生,让他们去你的书院?”

李彦无语:“这里可是天下最高学府太学,我就算办了座书院,怎可能就让太学生愿意去那里读书?也就是准备招收一些太学生为稚子讲学,让他们在科举之前有个安生之所罢了。”

丁润更加动容,郑重地抱了抱拳:“别人查案,也就是抓凶手,林公子却是想到案发后受牵连的无辜学子,这份仁心与胸襟,实在让人钦佩。”

李彦解释:“丁判官把我想得太好了,其实本身就有想法,正好又赶上这件案子,才有所决定。”

丁润根本不信,觉得自己润了那么多油水,也该积积德了,拍着胸脯道:“请林公子放心,此事就包在我身上,保证为你们选一块好地方……要不干脆去汴京外的山上如何?听说那些大书院可都在山上,我也有办法管到!”

李彦知道,北宋的大部分书院,还真的在山林名胜之中。

这其实是受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佛教出于僻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宗旨,一般就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而佛教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书院的讲会制度,正是借鉴了佛教的讲经方式,书院教学的讲义和语录等形式,也是来源于佛教禅林制度,讲白了,北宋的儒、道、释三教合流,互相都有不少借鉴的地方,都能看到对方的影子。

但李彦现在并无根基,傻了才去深山老林开书院,自然要借着汴京四方人流汇聚的地利,在这里先做一番尝试,所以婉拒道:“小书院在山中未免不便,还是在汴京外城吧,内城租金太高,我也是支付不起的。”

丁润想了想道:“卢少郎这些日子也在选武馆的,为什么不能放在一起呢?”

李彦眉头一扬:“这倒是不错的想法。”

林家毕竟不是什么豪宅,练功场地方不大,人数一多就显得有些憋屈,卢俊义前些日子就提议,干脆开一个武馆,弟兄们一起热热闹闹,痛痛快快地练武。

李彦对此没有否决,卢俊义一行在京中就开始找起了地方,而丁润也道:“我前几日正好见到卢少郎在御拳馆对面,选中了地段,那里确实不错,林公子不妨去看看?”

李彦奇道:“他们怎么会想到在御拳馆对面开?”

丁润低声道:“这可不是抢生意,恰恰是帮助分担压力,皇城司近来盯上了御拳馆,希望用周总教头的江湖人气,去搜寻‘佐命’的下落,周总教头不堪其扰,卢少郎选在对面开武馆,是真的勇气可嘉!”

李彦知道卢俊义莽得很,又特别重义气,闻言恍然道:“好,等到这里的事情告一段落,我就去御拳馆对面。”

丁润左右看了看,确定无人后,再度建议道:“其实那位高提点深得官家信任,却又德不配位,急需强援,林公子的断案缉凶之能,对于皇城司正好适用,如果能在皇城司内有这么个熟人,对于接下来在京中发展十分有利,不妨好好用一用他!”

李彦知道丁润是好意,但林冲利用高俅发展势力,总觉得挺魔幻,可一想这个世道确实魔幻,不由地笑道:“好!”

第607章 父亲是逆来顺受的咸鱼,儿子也不会有多大野心

延福宫。

高俅走入这座宫区时,发现正有匠人往来规策,看来是果真如传言那般,要开始扩建了。

虽然在高俅眼中,这里已是足够雄伟华丽,但官家显然不满意,要将此地建成真正的人间仙境。

高俅露出艳羡之色,脚步放轻,走了过去。

但当他真正看到端坐在龙椅上的赵佶侧脸时,却发现多日不见,这位官家更加削瘦了,整个人竟有种萎靡不振的模样,与去年未登基之前,在端王府上踢蹴鞠时的精神模样,可谓判若两样。

看来即便是天下一人,得到了至高无上的享受,也还有烦恼……

念头刚起,高俅就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

有烦恼个屁!

这位主子可是口含天宪,九五之尊,一言能定大宋千万子民的生死,用得着自己操心这些?

还是想想怎么讨得对方欢心,不失宠信吧!

而当高俅接近时,发现赵佶看到美姬曼妙的起舞身姿时,眼神里还是冒光的,也完全放下心来,上前行礼:“臣高俅拜见官家,官家千秋万岁!”

赵佶一时间没有回答,外面天色黯下,宫内燃起了根根烛火,令高俅有些奇怪的是,最近的宫灯似乎也离这边远了些,导致赵佶的脸逐渐半隐在黑暗中,看不真切。

片刻后,这位官家的目光才移了过来,有几分深邃,又有几分吓人:“高提点,你入宫求见,是完成朕交托给你的事情了?”

高俅也很想回答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太学生遇害案确实与“佐命”没有关系,只是有人冒认,他只能道:“臣不敢有半分懈怠,近日整顿皇城司,从各部抽调得力人手,扫除此前乱象,为官家分忧!”

这话既表明了自己的功绩,又将责任推给前面执掌皇城司的杨戬和蓝从熙,毕竟上任时间不久,能办到这些已经不错。

可赵佶心心念念的是结果,一听就知道没查出来,顿时露出不悦之色,摆了摆手,像是驱赶一只虫子:“多说无益,速速去办!”

高俅发现官家的脾气也比以前差多了,更加小心,字斟句酌地道:“臣入宫是为了禀告太学生遇害一案,如今线索渐明,涉及国子监官员收受贿赂,挟情私取,制举舞弊,案情巨大,不得不察!”

赵佶眉头一扬,并无多少诧异,隐隐露出笑容来:“舞弊案?这群贪心之辈,终究还是忍不住了,你仔细说说!”

高俅不太明白为什么出了这等事情,官家反倒很高兴的样子,但他很清楚,自己虽然胯下带把,却也是家奴类的人物,需要的是不带私人立场的完全公正,不敢有丝毫隐瞒,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赵佶听着听着,就转为诧异之色,打断道:“一目十行,见而不忘,真有你所言的那么神奇?”

高俅道:“千真万确,太学上下都看着,如果是假的,应该早被揭穿了。”

赵佶点点头:“这倒是……接着说吧!”

高俅继续说下去,更是将斋舍里搜出的礼品单奉上:“官家,如今行贿者证据确凿,但受贿者是国子监的哪些官员,就暂时不明了。”

赵佶忍不住笑了起来:“放心,这些罪臣跑不掉,此案你直接移交给御史台,朕会令他们严惩不贷,一定要把太学好好整顿一番!”

他的父亲宋神宗当政时,御史台掀起的大案不少,比如苏东坡的“乌台诗案”,主审这起案子的御史李定,被许多人诟病兴文字之狱,在士林中名声极差。

而李定还主办过另一起大案,正是太学案,在案子的审理中,他秉持了一贯的风格,疑罪从有,大肆株连,“凡辞语微及者,辄株连考竟,以多为功”。

结果神宗认为这是御史台办事得力,还下令嘉奖:“诏御史推劾太学欺弊事近半年余,司狱昼夜劳苦,其令元勘官保明,量与酬奖。”

就这么一件案子,审了半年多,御史台昼夜辛劳,最后牵连极广,反倒得了天子的嘉奖,如今又出了类似的事情,那群整天想弹劾人想疯的御史,岂不闻风而动?

赵佶高兴的地方在于,他不希望坊间再传那件事情,但之前大肆封口,起了反作用,正吸取教训,机会就送上门来。

相比起宫闺秘事,太学的公平其实才是百姓更该关心的,这与寒门子弟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太学案如果闹得沸沸扬扬,朝野上下的视线转移,自然能淡化掉之前的恶劣影响。

一想到天助他也,赵佶不禁龙颜大悦,看向高俅的目光都柔和起来:“高提点,看来朕交托给你的三件事,你很快就能完成第一件了!”

高俅没能反应过来,但官家心情转好是能看出来的,赶忙笑道:“都是托官家的福。”

赵佶嗯了一声,知道此事的功劳其实不是高俅,而是此人所提到的林冲:“这林二郎朕倒也听过几回,在京师确实有些声名,你再具体说说……”

高俅道:“此人精通医术,武艺高强,又擅断案,还能过目不忘,好似样样全能,却拜辞官职,只愿当一介白衣。”

赵佶笑道:“只愿当白衣?朕就没见过不想当官的,只是胃口大小罢了……不过若真如你所言,此人才能势必极为出众,仅一样见而不忘,就能习得诸般才艺,过几日召入宫中,给朕瞧瞧,是不是那般有趣!”

高俅目光闪了闪,又添了一句:“那真是这林二郎的福分了,只是他曾与公孙逆贼走得挺近,一起扫灭无忧洞,会不会……”

赵佶一眼就看出,高俅是起了嫉妒之心,生怕自己将那才华出众的林冲也当成了玩伴,但听到公孙昭和无忧洞后,他的脸色还是忍不住沉了沉,冷哼了一声。

赵佶对于无忧洞其实也没什么好感,当时听童贯所言,能利用这个对付两位外戚郡王,进而让自己掌权,才许其招安,结果后来发生了太多不可掌控的事情,尤其是从公孙昭扫灭无忧洞后,他就被一路推着,最终做下了那等事来。

福宁宫大火后的那一个月,他都寝食难安,不止一次做过自己满手鲜血,向太后倒在身前,而四周全是朝野臣民,那无数双眼睛喷薄着汹涌的怒火,要将自己这位大宋天子从龙椅上揪下的噩梦!

自然而然的,对于公孙昭身边,尤其是扫灭无忧洞的人,赵佶都恨屋及乌,立刻打消了要见一见林冲的打算。

不过赵佶也没准备做什么,在政事上他还是有几分理智的,知道不能感情用事,比如他对章惇恨之入骨,却一直留到现在,正是因为皇位还没坐稳,需要平衡朝局,如林冲这般人能派上用场,也该好好利用,不给予其想要的官职,让他没有威胁自己的资格便是……

赵佶突然道:“这林冲的父亲,是不是刚刚升官的禁军指挥使林元景?”

高俅对这个人毫无印象,但一提倒是想起来了:“啊,还真是,这么说来他还是一位衙内?”

赵佶神情放松下来:“他这衙内可名不副实,林元景朕见过,是个谨小慎微的,教出来的儿子想必也是差不多的个性,怪不得拜辞不受……”

高俅赶忙恭维:“圣明无过于官家!”

赵佶瞥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揶揄:“不过这种人一辈子小心,也难抓把柄,又是奇才,将来真的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怕也不难,你可要看紧些,别等他平步青云,以后官做的比你还大!”

“只要能为官家分忧,这般忠臣越多越好!”

高俅嘴上这么说,其实是仗着自己是潜邸旧臣,现在又是皇城司提点,只待立了功,就能成为提举,完全执掌这个情报组织,拿捏个小小的平民,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仔细想想,又有些忐忑起来。

因为这在本朝有前例的,正是狄青和王尧臣,后者是仁宗朝天圣五年的状元,进士游街时,一群刚入伍的士卒站在两旁一睹王伯庸的风采,十九岁的狄青也在其中,听到其他人感叹“彼为状元而吾登始为卒,穷达不同如此”,狄青回答的则是“不然,顾才能何如耳”。

当时听到的其他士兵都笑他,就这脸上刺字的穷小子,还想跟高高在上的状元郎比才能?

结果后来二人同在枢密院,狄青是枢密使,昔日的状元郎王尧臣是枢密副使,反倒成了狄青的副手。

这个逆袭故事,也是出自文人笔记,是真是假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但在民间流传甚广。

高俅作为市井流氓出身,哪怕他畏惧上战场,也很崇拜狄武襄,可当他现在成了类似于王尧臣的角色,就很不希望有个平民小子,能逆袭超过自己了。

“嘿!”

看着高俅的表情,赵佶就知道挑拨成功,美滋滋地举起酒杯,心情变好了起来:“退下吧!”

高俅领命退下,赵佶笑着笑着,却又忽地悲从中来,伤感着喃喃低语:“朕岂是这般恶毒之辈?都是他们逼朕的……都是他们逼的啊!”

第608章 造反专业户,摩尼明尊教

“御史来得真快!”

太学门口,在李彦和丁润的注视中,一匹匹高头大马出现,一位位或面容方正,或不苟言笑的官员,齐刷刷地从马背上翻下。

为首一位紫袍老者率众走进太学,声如洪钟:“命国子监上下全部待命,太学生聚于校舍,斋舍空出搜查,不得有误!”

“是!”

这位发号施令的老者,正是御史中丞赵挺之,和蔡京同科,素来支持王安石,是新党的中坚人物,后来晋升宰相,与蔡京争权,不敌被贬,病死途中。

但别管历史上的发展如何,现在的赵挺之都是大权在握。

北宋的御史台机构设置,形势上基本沿袭唐、五代体制,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长官,可北宋又有个特色,许多官职只是摆设,是没有人担任的。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