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385章

作者:兴霸天

这些年每每过节,两家之间都有走动,若是对方开口,还真的不太好拒绝,只是李彦想到如今裴氏的显赫,微微摇头:“河东裴氏如今俨然有本朝第一世家之势,若再与我卫国公府联姻,就真的坐实这个位置了,对于我两家而言,都非好事啊……”

李德謇皱起眉头:“你在朝中本就与裴氏走动颇多,即便不娶他家女儿,难道就不是政治盟友?”

谢氏开口道:“依元芳之意,是娶一位寒门之女?”

她对此倒没什么意见,毕竟她祖上虽是显赫无比的吴郡谢氏,但如今也是寒门,对于未来的儿媳只求娶妻娶贤。

李彦道:“盟友是盟友,但裴氏已是外戚,这点关系又将不同……我娶妻不重门第,但也不必故意选择寒门,还是希望能与妻子情投意合,先等一等吧!”

李德謇看出他的拖延之意,叹了口气:“元芳,伱现在是四品要员,朝野之中无几人有你这般权势,这情投意合的又去哪里寻?”

“你的年龄倒是等得起,可现在长公主还未到婚配年纪,我是担心再过几年,万一陛下也动了那个念头,指婚于你,又如何推托?”

“不如现在先定下婚事,最是稳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的终身大事就交由我们来作主吧……”

李彦沉默,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他自家人知自家事,在这个时代成就了对于盛世大唐的梦想后,或许就会离开。

如今他已经有了亲朋好友,有培养得力的下属,有悉心教导的徒弟,离开时肯定会有伤感与不舍。

但最亲的妻子和儿女还没有,走的时候就少了这方面的牵挂,所以对于成亲是有些抗拒的。

这显然没法说,况且李彦对于眼前的两位也有歉意。

或许他不改家世,与李德謇和谢氏终生都不会相认,但自己既然回来了,一家团聚,结果在将来的某日,又要迎来分别,最不好受的就是他们。

“父亲,母亲,此事还是先缓一缓……”

李彦叹了口气,正要想个托词,外面传来鹰儿的叫声。

他眉头微动,露出凝重的神色来:“岭南之案的卷宗到了,孩儿去去就来!”

李彦身形闪出,来到屋顶,对着天空招了招。

一道兴奋的叫声传下,许久不见的鹰儿俯冲而下,落在他的胳膊上。

“辛苦了!”

李彦知道鹰儿累了,没有苛求降落姿势,摸了摸它的脑袋,从腿上解下一沓案卷来。

这些案卷,调查的就是前朝第一要案的后续,长孙氏族人被流放至岭南后,遭到毒害的血案。

解决了“佐命”,李治驾崩后,他就开始安排调查当年之事。

但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时间过去太久,哪怕以内卫的人脉网络,一时间都查不到有用的线索。

最终还是郭元振自告奋勇,愿意亲自去岭南道调查。

李彦自己脱不开身,考虑到历史上的郭元振,最初就是在岭南任县尉,应该可以适应当地环境,才予以同意,并且让鹰儿与之随行,若是快马难以报信,就让鹰儿来往通报。

从郭元振正式出发,到现在过去了大半年时间,他们终于回来了。

眼见李彦有了正事,李德謇和谢氏也不再打扰,回到内宅讨论婚配。

谢氏有心安排,却又担心引发儿子的抵触心理:“裴氏那边,我们要给予回应吗?”

李德謇缓缓道:“元芳不太计较小事,大事上却是极有主见,他刚刚的拒绝之意很明显,我担心贸然作主,婚事有所变故,误了人家裴氏的小娘子,凭白结了仇怨……”

谢氏了然:“那就先缓一缓吧,反正别娶皇家公主,高门寒家中只要是贤淑良惠的小娘子,都可以为妻,他如今一心做大事,不愿缚于儿女情长中也是正常。”

李德謇心想高门子弟娶正妻,都不见得有什么感情,真正喜欢的基本是纳妾的侧室,不过看着这位自己落魄时结识的妻子,不禁伸出手来:“夫人,我早无大志,就愿沉浸于儿女情长……”

谢氏白了他一眼,抿嘴笑道:“老了老了,脸皮倒是越来越挺厚了!”

且不说爷娘的夕阳红,李彦仔细看着郭元振调查汇总后的情况,目光渐渐凝重起来:“吴王李恪的鬼魂复仇?”

这起案子在当地也引发过轩然大波,因为死者众多,死状更是极为惨烈。

当地官府是按照疫病结案的,可对于如此糊弄的结果,断案的人都不太相信。

可惜长孙氏族人的身份过于敏感,再加上后来疑似被收买封口,才将此事按下。

根据郭元振走访调查,长孙氏全族发病是于夜间,他们流放的千名族人都聚于大宅院内,有士兵监视,防止逃跑。

当夜在外监视的府兵,就听到院内突然有异响爆发,有人凄厉高呼“吴王来了”“吴王来了”,紧接着院内失火。

熊熊烈焰将想要入内查探的士兵阻挡在外,当然即使没有火焰,他们恐怕也不敢进去。

因为从里面逃亡出来的人,个个手舞足蹈,惨不忍睹,有的七窍流血,有的皮肤溃烂,更是神智混乱,大喊大叫。

在火苗肆虐的黑夜背影下,那一幕好似群魔乱舞,吓得士卒的腿都软了。

等到他们的将领回过神来,组织灭火,入内救人时,发现被大火直接烧死的人其实并不多,绝大部分长孙氏族人都是双手掐住脖子,痛苦发病而亡。

真正的疫病死亡速度也很快,但显然不是这副症状,可后来此案还是被定为疫病,并且刻意传播开来,让别的岭南流人也误以为是长孙氏得了疫病,不敢接近案发的大院。

以上的描述是当时亲眼目睹的一位老兵所言,此人当时靠着将领最近,从其口中就听到了吴王的名字。

联系到长孙无忌曾经污蔑吴王李恪谋反,将之赐死,因此后来就有传言,是吴王的鬼魂回来复仇,将长孙氏满门诛绝。

“根据‘佐命’临死时所言,她是从这场血案中被师父所救,但容貌全毁,送入玄奘大师处救治,全靠修炼唯识劲,借助这门劲法的自愈之力挺了过来。”

“而她要报此血仇,却又至今都无法肯定当年的案件是谁做的,谁要对长孙氏赶尽杀绝……”

“吴王李恪的鬼魂自然是不可能的,世上哪来的鬼,但会是与之相关的人吗?”

李彦沉吟起来。

如果说谁与长孙无忌仇怨最深,还不是被架空的李治,而是当年险些被选为继承人的李世民第三子,李恪。

李恪的母亲不是长孙皇后,而是隋炀帝之女杨妃,因此是庶出,但李世民对其英武果敢颇为看好,在李承乾作死后,是有意向选其为太子的,被长孙无忌劝住,一力举荐李治,后来李治登基,长孙无忌还对李恪很不放心,寻找到机会就将之杀掉。

这正是夺嫡的可怕,只要有登上九五之尊的机会,那就一定要成功,如果失败了,自家性命和家人亲属都难以保全,后世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当皇帝不是儿戏,说退就退。

当然,长孙无忌如此作为,李恪若有存世的亲族或下属,趁着长孙氏流放加以复仇,动机十足。

李彦提笔将吴王两个字圈了出来,目露坚定。

以他如今的地位,已经很少亲自查案,内卫不是全靠他一人运转,理应多多培养人才,才能代代传承,但关于这件血案,他将全力以赴,追查凶手,让真相大白!

因为此案或许是一切源头……

也可能是自己这位大唐神探,亲自追查的最终案件!

第399章 作案时高调,案发后低调

“元振辛苦了!”

鹰儿率先飞回,又过了一日,郭元振及其手下才风尘仆仆地回归洛阳城,李彦来到定鼎门外迎接。

“劳六郎亲迎,我等大有面子啊!哈哈!”

郭元振毕竟年轻,精神状态还很好,小半年未见,只是黑了些,笑声爽朗,体格孔武有力,看来勤练劲力。

他麾下的内卫则不少带着憔悴之色,有几个更是面有病容,有气无力地行礼:“李阁领!”

这个年代舟车劳顿,去一趟岭南真的是太折腾了,李彦真心实意地道:“诸位的功劳我谨记在心,府上已经设宴,请!”

众人顿时兴奋起来,郭元振更是笑道:“为六郎办事,是最舒服的,六郎绝不会亏待我们!走,今晚饱餐一顿,不醉不归!”

等到酒饱饭足,李彦让许大准备了上等的布帛茶饼,给这些内卫送回家中,留下了郭元振:“岭南之地如何?”

郭元振眉头一扬,拍了拍胸膛,十分骄傲地道:“虽然够燥热的,但我也没有生一场病,远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可怕!”

李彦心想历史上你身为进士,在那边一干就是十几年的县尉,居然还享受得很,这样的也没几位了。

正常情况下,天下三百多州的刺史,按照品阶来说都是三品紫袍,可那种偏远下州的刺史,让京中的六品官去,都不见得愿意,岭南毫无疑问就是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没有之一。

当然,那里也不是没有人才,比如原历史上的郭元振,被武则天慧眼识珠,称得上是最具代表的寒门士子,又比如开元盛世里的名臣张九龄,也是出身岭南。

但特例归特例,真实的情况是岭南的州县官员常有空缺,许多官员被派去哪里,都不愿上任,在路上托病返乡,疏通关系再谋差事的,反正施展浑身解数。

郭元振也正好提起这点,皱眉道:“岭南州县的官吏缺员严重,在位的也办事拖沓,互相推诿,若不是他们这般低效,我不至于拖了这么久才回来,六郎看过案卷了么?”

李彦取出之前鹰儿带来的案卷:“你收集的情况我已看过,目前最大的嫌疑者,是案发当晚院内所喊的‘吴王’,也就是吴国公。”

“永徽四年,吴国公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有子四人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岭南,有女亦四人,被罚守献陵。”

“关于这位吴国公的儿子,你接触过了没有?”

郭元振道:“我都接触过了,在岭南流放的那些案犯,我用内卫身份,但凡是能见到的,都问了一遍,不夸张的说,我现在比刑部都官司都要了解那些犯人。”

李彦赞许道:“依你之见,吴国公的四子如何?”

郭元振道:“吴国公的长子隐忍有野心,次子在岭南染疾病死,三子聪慧沉稳,对于我内卫颇有兴趣,四子则是一位普通的小郎君。”

这个概括够简略的,李彦对郭元振的识人之明更是暗暗点头。

李恪的四子在历史上,是到了武则天光宅年间,才被赦免,回到洛阳袭爵。

长子李千里在武则天掌权期间,一直十分恭顺,数次进献祥瑞,但眼见武则天年迈了,悍然参加神龙革命,推翻武周统治,可以说见风使舵,也能称赞为卧薪尝胆。

李显上台后,此人进封成王,身居高位,不过政变上瘾,后来跟随李显太子发动景龙政变,事败被杀。

这种经历和历史上李敬玄之子李思冲,几乎是一模一样,先是神龙革命拥护复辟,进封高位,然后跟随李显太子政变,还想重续辉煌,结果悲剧。

李恪的第三子后来也颇有才干,在武周一朝历任六州刺史,还和其兄李千里一起平定边远地区叛乱,其子孙一脉更是兴旺,达官辈出。

李恪的第四子则较为平庸,没什么作为。

郭元振寥寥数语的评价,虽然不是完全准确,却也大致应了几人的一生,李彦更加放心采纳他的意见:“那这三子对于前赵国公的看法如何?”

郭元振道:“恨是肯定恨的,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于长孙氏全族身亡相当畅然,但若说是他们向长孙氏复仇,且不说有没有那个胆量,我觉得并没有那个能力。”

李彦微微点头:“那吴王的其他族人呢?他当年王府的属臣也被流放了不少,那些人如何了?”

郭元振道:“基本都病逝了,岭南之地对于我等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来还好,就是燥热潮湿些,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却根本适应不了,还有蚊虫叮咬,蛇蚁出没,确实难熬。”

李彦目光闪了闪:“有线报称,吴国公临死前,痛斥前赵国公,说他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可有此事?”

郭元振仔细回忆了一下,摇了摇头:“没听过这等言语啊……”

这段很著名了,吴王李恪临死前大骂,说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李唐皇室如果显灵,接下来就要灭长孙无忌的族,结果长孙氏还真没灭了,可谓报应不爽。

但这一段其实出自野史小说,后来被《资治通鉴》引用,真实度可想而知。

没办法,古人特别喜欢这类预言,比如上官婉儿在孕时,有占卜“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生下女子后,旁人都嗤笑是假的,结果上官婉儿专秉内政,果如占者之言,这一段是后朝散文收录,非正史,真实度存疑。

又比如李淳风说唐三代后有武氏起而灭之,这一段出自野史,基本可以确定是到了武则天登基后,市井中才有流传。

说白了都是先射箭,后画靶,事情发生后,再编造出当年的预言,宣示天命所钟。

既然郭元振没听说当年李恪骂过这个,说明当面痛斥的可能性就不大,李彦眉头微凝:“元振,你想过没有,如果此案的动机真的是为吴国公复仇,那倒罢了,双方确实有大仇,但如果不是,凶手为什么要栽赃给他呢?”

郭元振有些不明白:“因为吴国公最有身份,也最恨长孙辅机啊,栽赃到他身上,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