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248章

作者:兴霸天

“贾思博是熟悉丘阁领的,在凉州时我将其抓捕,丘阁领审讯过几场,后来更是押送往长安。”

“你师父却能以假乱真,靠的正是唯识劲的五识配合,身识改变体态,耳识和舌识模仿声音,再加上易容伪装。”

“偏偏丘阁领又喜欢穿全身甲胄,可以遮掩不少细节,在牢内的光线下,连贾思博都被骗过了。”

“但你师父事后漏了一个破绽。”

“在扶风县时,你师父指点小王子武功,虽然从未现身,教导的口音里,却带上了几分丘阁领的节奏。”

“或许于你师父而言,这不过是见到一个有天赋的孩子,指点几句,若能再收下一个学会唯识劲的传人,自然更好,如果不行,也是无妨。”

“可在小王子心中,那个人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怀疑是暗卫,却被复国诱惑,对此格外留心。”

“不久前他见到丘阁领时,就隐隐觉得耳熟,却又不能完全确认。”

“当他告诉我这件事时,我就意识到,存在着有修炼唯识劲的高手,扮成丘阁领,入狱加害贾思博的可能。”

“当然,这件事丘阁领肯定也知情,就像是你扮成杨再思行刺,是瞒不过当事人的。”

“丘阁领事后没有举报,就等于同谋。”

“再加上丘阁领是内卫老人,你的师父也是内卫老人,两人以前就存在着交情,更有合作的可能。”

“结合丘阁领伤势的恢复,线索由此联系起来,背后的人也呼之欲出。”

“以上,就是基于目前所掌握线索的推测。”

“有些细节肯定还有待补充,欢迎两位予以纠正。”

高太监脸色沉凝,杨再威瞳孔收缩。

李彦叹了口气。

他在拜托丘英寻找内卫老人时,故意隐去了擅于模仿他人的关键特征。

那是试探,同时也希望丘英能在被揭穿前,跟自己说实话。

结果很令他失望。

而高太监沉默少许后,知道不能承认,开口道:“李机宜颇多猜测,却无实证,请谨言慎行!”

李彦淡淡的道:“证据本来是没有的,但你们做贼心虚,两次谋害一个人,反倒让我确定了证据的存在。”

高太监脸色再变:“谁?”

“沈巨源!”

李彦道:“我在出使之前,陛下赐予我旌节,曾有敕令,若发现使节团内有不妥之处,可先斩后奏,针对的就是沈巨源。”

“是谁在陛下面前进谗言,又是怎么说的,我并不清楚,但指向明显。”

“到了吐蕃王城,沈巨源又变成了行刺赞普的第一嫌疑人,每次嫌疑都有他。”

“两种可能,要么他真是贼人,要么他是贼人除之而后快的目标。”

说到这里,他看向杨再威:

“按照这样的分析,关于你身上的疑点,也就有了答案。”

“伪装成杨再思行刺赞普,你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栽赃沈巨源,将贾思博封口事件,可能泄露真相的证据毁灭。”

“第二是将你的兄长,内卫机宜使杨再思,拉入你们的阵营。”

“正因为这两个目的,你才前后反复,态度不一,既要害他,又要保他!”

“这就是赞普遇刺事件的真相,我说的可对?”

杨再威的脸色彻底变了。

高太监深吸一口气,却又生出侥幸,上前一步低声道:“以李机宜的能耐,既然已经看出,却不先往沈巨源处寻找证据,而来此处,想必是记得《臣轨》之赐?”

李彦凝视着这位某人的亲信内侍,冷冷的道:

“我来这里,是给你们最后的机会,说,长安发生什么事了?”

第237章 李元芳回长安

“李机宜之意,奴不明白。”

迎着李彦的注视,高太监瞳孔收缩,摇了摇头。

李彦道:“好,那我就说得更明白些!”

“我上奏有关吐谷浑复国一事,至今如石沉大海,渺无音讯。”

“吐谷浑为我大唐藩国,如今的局面,也必须有我大唐撑腰,新的政权才能重新稳定。”

“如果没有圣人诏书,即便是弘化公主和青海国主回来,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而此事关系边境稳定,关系到遏制吐蕃的扩张,陛下此前对吐蕃战局如此关切,诏书理应第一时间下达!”

“现在呢?为何如此大事,长安却毫无反应?”

高太监道:“圣人头疼病发,整日昏沉,天下大事,难道还有比圣人的龙体更重要的吗?”

李彦道:“且不说陛下龙体欠恙,还有入阁群相,还有满朝臣子,诸位内侍来此,又是得谁的命令?”

高太监低声道:“奴等是为丘阁领治伤,不至于病情反复。”

李彦冷笑:“顺便再查看边境情况,好回去禀告?”

高太监闭上了嘴,三个内侍见气氛紧张,又走了出来。

李彦视若无睹,一指府外:“你真想见到府外围满军士,一声令下,你们全员丧命的下场?”

高太监身体轻颤,看向杨再威。

杨再威烦躁的道:“有李元芳盯着,城中军队再动,我们确实没有活路,这还要看我?”

高太监深深叹息:“既如此,长安到底怎样,李机宜你岂会一无所知?奴言尽于此,你真要逼迫,奴等这些贱命,也只能舍给你了!”

李彦微微闭上眼睛,片刻后开口道:“我们回长安!”

高太监愕然:“回长安?现在?”

李彦道:“就现在,我刚刚已经做了安排,几位随我一同出发!”

高太监和杨再威看了看漆黑一片的夜空,想到跟这位在一起,就没有不熬夜的,无奈点头:“好!”

……

说走就走。

等到五人匆匆收拾行李,等出了府邸,发现狮子骢安静的站在府外,马鞍边也挂着行李。

众人骑马出城,披星戴月,一路疾驰,到达赤岭。

等过了赤岭,就是大唐陇右。

下了山路,李彦呼吸了一口空气,发现这段时间一直在高原环境下生活,骤然回到平原地区,还真容易醉氧。

杨再威一无所觉,高太监和三名内侍也隐隐觉得不适,提议道:“李机宜,不如我等去凉州修整一二,再回长安吧!”

李彦摇头:“不入凉州,直接去关中,我想要看看灾情到底如何!”

其实还有个原因,凉州刺史韦待阶,态度蹊跷,在关键时刻停下了对大军的粮草供应,有拖后腿的嫌疑。

京兆韦氏,显然已经彻底站队,这个时候回凉州,是可能被扣下来的。

眼见李彦态度坚定,高太监无奈,只能跟上。

众人不走官道,只求近路,短短三日,就到了兰州。

李彦往驿站而去,高太监却脸色微变:“李机宜,我等不方便住在驿馆,还请另寻去处。”

李彦看了他们一眼:“那找间逆旅住下!”

如明崇俨那般梅花内卫,虽然不希望曝光,但如果真的瞒不住了,也会直接表露身份。

毕竟是一个朝廷的,又不是外敌,顶多监视臣子不光彩,遭到敌视罢了。

而这些人不同,他们一旦曝光于众,下场绝对凄惨。

宫内的那个人,还没真正上位!

高太监道:“多谢李机宜体谅。”

一路上寻找舒适的逆旅,他又看了看街头:“兰州已近关中,灾情看来并不似传言那么严重啊!”

李彦早就在观察:“你没有发现,街上的人太少了?杨再威,去问问这里的粮价。”

杨再威撇了撇嘴:“我又不是你的下属,你凭什么指挥我?”

说着去不远处的一家米铺问了粮价,回来时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一斗米要百文钱,倒不如去抢!”

李彦脸色沉下:“我在凉州时,买一斗米只要十文钱,这里还是兰州,居然翻了十倍?”

旁边路过的一人听到,过来攀谈:“这位郎君不是此地之人吧,这个价不算高了!”

李彦道:“未请教?”

那人叹道:“关中大旱,赤地千里,继以蝗害,这些米自然精贵!”

李彦道:“可这百文一斗的米,又有多少人能买得起?”

那人低声道:“买不起又能如何?这还是有卖米的,你们再往关内去,别说米铺,县衙都没米了!你这匹骏马是青骢马吧,我劝你们还是速速回去,这里待不得了!”

李彦沉默下去。

那人见李彦并没有动摇,最后提醒了一句:“去城外西郊,看过之后,你们就知道厉害了……”

李彦拱了拱手:“多谢好心!我们走!”

众人来到城西,远远就见这里挤满了人,妇女的哭喊声,婴儿的啼哭声冲天。

杨再威变色:“那边是怎么回事?”

高太监低声道:“每逢大灾,都会卖儿卖女……”

话音刚起,十几道身影突然从旁边冲了过来。

高太监身后的内侍见了,立刻冲出,只是几脚,就将那些人踹翻在地。

而不少人倒下,直接口吐黄水,没几下就不再动弹。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