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178章

作者:兴霸天

李彦又道:“当地可能还有一种紫笋茶,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不出名的话速速拿下。”

“买!”

贡茶+2!

李彦继续思考,这个年代有什么好用的茶叶。

他之前是带货,用自己的流量向佛门推荐,然后由佛门的影响力向外带动。

事实证明,思路很正确,长安如今已经大大流行起了茶品,也向关中各地辐射。

如果茶真的能流行起来,他又有了庞大的资金,肯定要占据货源先手。

可惜想了再想,也记不得别的,李彦干脆问道:“如今最好的茶叶出自哪里?”

谢掌事道:“川蜀之地,名茶最多,我已经选了不少,带入府上。”

李彦问道:“如果我想大规模与人交易呢?”

谢掌事明白了,微微皱眉:“那就要与蜀商合作,可那群蜀人过于排外,比较难买……”

李彦刚要说什么,许大从外面快步走入:“李机宜,宫中来人,圣人让你速速入宫。”

李彦目光一沉:“发生什么事了?”

许大道:“吐蕃战况有变。”

李彦起身对着两位长辈行礼,立刻快步走出。

谢掌事羡慕不已:“元芳真是太出息了,这般国家大事,圣人第一个想到他!”

李德謇则叹了口气,露出担忧:“内卫之职,凶险非常啊……”

此时李彦已经翻身上了狮子骢,策马出府。

迈出大门楼的一刹那,他眼神中略微有些恍惚。

弄了半天,饱受歧视的江南人,我自己还要算一半?

当然,实际情况不能这么算的。

哪怕唐朝女性,尤其是正妻社会地位高,但还是以父系为主。

他是李靖嫡孙,关中士族,只是与江南有些联系罢了。

很快抛开这个念头,李彦策马飞奔,到了大明宫后,在内侍的带领下,一路来到紫宸殿。

刚刚入殿,李彦就看到阶下坐着五人。

丘英、裴行俭、安元寿、豆卢钦望、李义琰。

内卫五位阁领全部在场。

剩下的一个空位,是留给他的。

身为唯一受招的机宜使,李彦淡定上前,坐了下去。

第166章 大唐使节团

“吐蕃有撤军之势!”

“大非川之战,是蕃贼屡屡挑衅,我大唐被迫迎敌,结果十万儿郎葬身高原,痛失四镇!”

“今西域诸国,草原部落,乃至小小新罗,都在冷视。”

“此番不经战事,重立安西四镇,我大唐的耻辱无法洗刷,不将蕃贼气焰压下,势必寇掠日甚,后患无穷!”

李彦坐下,就听到李治的声音,从上方传来。

裴行俭开口道:“陛下,吐蕃钦陵并未被一场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清楚两国差距,此人乃大患!”

安元寿也道:“此贼清楚赢得侥幸,选择见好就收,等到我唐军西征,撤回寒荒地境,我们还真无他法。”

李治问道:“难道我大唐天军,就打不进那区区苦寒之国吗?”

安元寿无奈的道:“陛下,高寒之地,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恐难以深入。”

李治这些天也看了奏章:“那冷瘴真如安公所言,那般可怕?”

安元寿郑重的道:“绝无半分夸大……”

李彦精神一振。

这其实是他的手笔。

冷瘴是指青藏一带的缺氧综合症,包括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疟疾、伤寒等等。

这点历史上也发现了,却是人命堆出来的,死得多了才察觉。

而李彦入安府拜访,特意将后世高原病的种种反应,用这个时代的“瘴气”来解释。

安元寿是凉州出身,对于高原之地本就有一定了解,对此更加重视,调查后写成奏章上禀:“臣以为冷瘴之害,正是大非川之战,我唐军大败的主因,非战不利,实乃不得地势!”

李治露出沉吟之色:“冷瘴之害……薛将军避战……”

大非川之战十万唐军全员覆没,有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勋贵子弟郭待封,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行动,提前率粮草辎重出发,被吐蕃大军围住。

第二个原因就是薛仁贵没能及时救援,其实就是中了高原反应的招。

大非川之战的战场海拔,在3600米左右,薛仁贵不知厉害,带领从内地来的部队,一上青藏高原就狂飙突进,犯了大忌。

结果在后方辎重部队,被吐蕃大军围歼时,薛仁贵所率领的前锋,居然眼睁睁看着,按兵不动。

所以归朝后李治大怒,斥责薛仁贵【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尔】。

打了败仗可以,但你眼睁睁看着友军被吞掉,自己却不去救援,绝对容忍不了。

这点李治还真没错,如此行径太恶劣,可薛仁贵也冤枉啊,他根本不是报复友军,他就是动不了。

中过高原反应的都知道,心跳加快,力不从心,知道该往前走,腿就是迈不动,正是薛仁贵前锋军队的症状。

薛仁贵自己都懵了,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无法动弹的反应,最终用星象来解释,说老天爷要他失败。

李治那时震怒,将薛仁贵贬为庶人,此时看了安元寿的奏章,描述了冷瘴之害,不禁半信半疑起来。

考虑到薛仁贵的为人,他选择相信,但想到与吐蕃的战局,又不愿意相信。

因为如果真有这种大害,将意味着接下来吐蕃可以攻,大唐却很难打回去,太被动了。

李彦挺期待薛仁贵能被正名,但等了半响,上面也没有反应,暗暗叹了口气。

果不其然,李治的话题一转,不再讨论旧事,目光看了过来:“元芳,朕听安公和裴侍郎有言,你早早就担心那吐蕃大将钦陵,会耗我军需,不战而退?”

李彦道:“回禀陛下,臣确实有此担心。”

李治颔首:“不愧是李公的嫡孙,你可有针对的法子?”

李彦其实考虑过好几种办法,但目前都不够完善,便回答道:“陛下,钦陵这一退,自身威望也必然大损,西域诸国见吐蕃退缩,同样也会随风而倒……”

李治点头:“你与裴侍郎所言,倒是不谋而合,大非川一战后,我大唐与西域的商业往来,便日渐萎靡,西域都是见利之辈,不沐皇恩,如今见蕃贼撤了,四镇重立,必定又会俯首,但下次吐蕃再攻,又当如何?”

李彦的计划还未成熟,不能多言,低下头去。

李治目光扫视,沉声道:“朕重立内卫,视为国之重器,要你们为朕分忧,如今就无一良策?”

阶下群臣,沉默无语。

我们想打,人家要跑,能怎么办啊?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是这么过来的。

中原王朝像是一个胖子,有时候强壮,有时候虚弱,但无论如何,每动弹一下,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反观对手则是灵活的小偷,重量上不是一个量级的,跑得却快,失败了也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再来。

目前的大唐和吐蕃,也延续了这个节奏。

吐蕃已经跳出来,朝大唐身上狠狠砍了一刀,你不打回去,对周围势力的威慑力将越来越弱。

到时候一个个贼子跳出,四夷不平,永无宁日。

李彦想到刚刚认的便宜阿舅,谢氏商会那庞大的财富,扎根于江南的势力,正默默思索着茶道计划,就见坐在最前面的李义琰,突然起身。

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拱了拱手,声音宏亮的道:“陛下,吐蕃是否请我大唐出使?”

李治道:“吐蕃使节团入朝后,就有此请,李公之意是……”

李义琰道:“老臣愿往!”

众人动容,丘英赶忙道:“李公不可,吐蕃使节团回归后,大肆宣讲正使遇害之事,激起群愤,那勃伦赞刃更是立志报复,这个时候我大唐若是派出使节团入吐蕃,必遭羞辱!”

这段时间丘英的工作,就是负责收集吐蕃国内情报,所言不会有假。

李治也道:“李公不必犯险,对待贼寇劣民,和谈换不得太平,待我大军胜之,再出使也不迟!”

自从渭水之盟后,李世民深以为耻,发愤图强,灭了东突厥,从此大唐的对外态度,是不服就干,打疼了对面,再行外交之策。

但李义琰却道:“陛下,钦陵既息兵戈,就求和平,他不敢与我大唐天军正面交锋,却欺辱使节,老臣倒还愿他如此!就怕此贼隐忍,那便扬我天威,此时出使,正是合适!”

此言一出,众人眉头一动。

李义琰接着道:“何况吐蕃国内局势复杂,并非上下一体,那钦陵出身噶尔家族,此前大战,投入兵力半数是征发的吐谷浑人,如此兵源,却是绕开了赞普,此等权臣豪族可谓空前!”

李彦知道,历史上别说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

噶尔家族相当于把原本的吐谷浑整个国家,当成家族的领地割据下来了。

一个家族割据一个国家,掌权到了如此地步,是真的空前绝后。

李治微微点头:“李公是想与赞普结盟,共遏此族?”

李义琰道:“老臣确有此意。”

李治皱眉:“怕是不易,此族盗权夺势,已有二十载,而赞普势弱,如何能治?”

李义琰道:“陛下,昔日齐国公在突厥内离强合弱,以夷制夷,也非一日之功,老臣愿往第一次,若身体能支撑,便多去几回,如若不行,自有接替!”

李治语气里透出敬重:“李公,此次出使即便不会受辱,也异常艰辛,那吐蕃似有冷瘴,你真的决定了?”

李义琰坚定的道:“内卫自设立以来,分裂突厥,经略西域,威行海外,雷霆壮哉,老臣既为内卫阁领,自当尽忠守职,老臣愿往!”

李彦心中钦佩。

类似的话,丘英也说过。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