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1109章

作者:兴霸天

李彦并不知当年具体发生了什么,以致于失踪的玄奘居然以这样的面目出现,但他对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就极为尊敬,如今更是佩服。

这种决意,堪比放弃自我,以身合道,需要大勇气,大牺牲。

只可惜从气息的回应来看,玄奘的情况堪忧,存在的印记正在以一种极为缓慢,但始终持续的速度消融。

这应该是“始祖”逐渐接近苏醒的原因,等到印记彻底消融,玄奘个体的影响就彻底散去,旃檀功德佛再也不能为天地正功德。

“阻止‘始祖’苏醒,就是最大的相助,现阶段不必做额外的事情,以防节外生枝……”

“既然功德是玄奘为我们争取的福利,趁机多取一些吧!”

李彦收回意念,心头有了计较。

初步理清背后的缘由,旃檀功德佛此时的关注,就有了新的解释。

与其说是取经人之间的共鸣,更像是海瑞和《治安疏》的出现,对于明廷起到的正面作用,因此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降下功德。

那就不客气了……

发挥大明神剑的奇效,功德可了劲的薅!

……

“阁下可感受到了神木妙用?”

迎着玉净的目光,海瑞手持木杖,感受着其内涌出的温和气息,令常年贫困的虚弱和在诏狱内关押的病痛一扫而空,不得不承认,此物确实有超凡的手段。

但越是如此,越要警惕,对方图谋不轨,动荡社稷!

玉净不在乎这份提防,她真正点拨的,其实是那《治安疏》中犹如好奇宝宝般的幼小器灵,对于海瑞只是表面功夫,顺带提点:“天子已经从锦衣卫中抽调精英,跟随你一同西行,然路途之中必有灾劫,要多加防备。”

海瑞与其他文臣一样,对于锦衣卫的所作所为很不感冒,但对于陆炳麾下的精锐能力是信任的:“这就不劳阁下操心了,锦衣卫会护我安全。”

玉净笑了笑:“为求诚心,取经路上不可多带随从,你的身边会有两位锦衣护卫,正如昔年玄奘法师取经出关,唐王也安排了两位从者护卫,但那两位的下场,可不太好……”

何止是不好,玄奘刚刚出河州卫界,还未正式离开大唐境内呢,就碰到三个妖怪,两名护卫直接牺牲,被残忍地分食,玄奘则由太白金星出面救走。

可以说没有神仙相助,出关第一难,人就没了。

现在的世道虽然不是妖魔横生,但路途中的凶险依旧不少,故而由十三太保里的朱四和朱七随行。

朱七武艺高强,早年间行走江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朱四则负责神行咒法,加快三人的脚程,否则真要跋山涉水,一步步走过去,那远比十万八千里还要遥远的路途,回来后嘉靖早就供在太庙里了。

玉净很清楚,此番取经路上,是必须要有灾劫的,那些针对灵族的隐性敌人或许会按捺不住,即便祂们不出手,灵族也要不小心下一下界,制造惊险。

千辛万苦取回的真经,才能得到珍惜……

有鉴于此,玉净还有关照:“你还需要一个身份!”

海瑞凝眉:“身份?”

玉净道:“上一位取经人,可是御弟圣僧,你亦是受中土王朝,天子所托,岂能籍籍无名?”

昔日取经之前,唐王与玄奘确实有过这样的对话:

“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

“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玄奘发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对于佛法的坚定信仰是一方面,也有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报国之意,其后与寺院中的徒弟对话,也觉得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双方还有个约定,说玄奘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如今海瑞出京,没了那般奇妙的约定,但同样是受王所托,待遇当然也要跟上。

海瑞知道,对方所言不假,陷入沉思。

御弟是不可能的,群臣相送也夸张了,那还能有什么身份?

玉净揭晓答案:“取经人,你可愿为大明钦差,巡视四方?”

……

“海瑞,你要去关中?”

一日之后,乾清宫内,嘉靖眉头一跳,看着再度觐见的海瑞。

海瑞道:“玉净神女有四大部洲之说,臣欲西行西牛贺洲,再往北俱芦洲,终至东胜神州,最后回转我中土大明,是为远涉道途,询求诸洲。”

嘉靖皱眉:“那也不必由关中出塞……”

海瑞道:“陛下命臣寻超度怨魂之法,然关中大震,无数灾民流离失所,伤亡惨重,不正是减轻冤魂罪孽之地?”

嘉靖想到近来的奏疏里,对于关中惨状的描述,沉默片刻,询问道:“你至关中后,意欲何为?”

海瑞道:“布宣德意,询民疾苦,体察官吏,明加黜陟!”

旁边的吕芳听得微微侧目。

如此职责,岂非是钦差?

这胆大包天的直臣,似乎拿准了主子的要穴,居然敢连连提出要求?

海瑞则十分坦然。

他虽然是得玉净启发,但不认为这是奢求。

希望《治安疏》尽快公之于朝野,是交换自己远行取那虚无缥缈的所谓真经,但现在走关中,赈灾救民,惩治在灾情中伸手的贪官污吏,却是心中大愿,臣子职责!

嘉靖看着这位如同利刃出鞘,绽放光芒,有些矛盾。

对于地方的贪腐,嘉靖身为天子,同样是深恶痛绝。

原因很简单,他既然视天下为一家之私产,那些贪官昧下的就是皇帝的钱,朕的钱没了,派出海瑞这柄一往无前的利剑,好好杀一杀贪腐之气,岂不快哉?

表面上,这是一位替天子巡查四方的钦差,可先斩后奏!

背地里,又是为天子解决难言之隐,超度枉死孽苦的取经人!

倒也是一举两得。

何况这样的安排,还能激发海瑞的斗志,让其全心全意为自己取经,不至于心不甘情不愿,半途而废。

嘉靖权衡完毕,语气变得温和:“海刚峰,你忧国忧民,嫉恶如仇,拳拳报效之心,朕岂能不成全?上天有好生之德,必不会置万民于水火,此去关中,你便好好替朕慰问灾民,惩奸除恶!”

“陛下圣明!”

从主事到囚徒,再一跃成为钦差的海瑞,行礼谢恩:“臣海瑞领旨!”

嘉靖一贯会驾驭臣子,只是此次看着这位臣子得偿所愿,却有些心臆难平,高兴不起来。

公布《治安疏》,就已经夸张,再授予海瑞钦差之责,对外无异于向天下臣民承认,对方训斥得半点没错,自己必须改正……

这与罪己诏没有什么两样了。

对于一位极度害怕承担责任,满心想要臣子背锅的天子来说,简直难受至极!

但能怎么办呢,事到如今,嘉靖别无选择,只能在心中默默安慰:“如此积德,上天也该让朕多多延寿,免受怨魂之扰了吧?”

第1294章 取经团队的第一位“伙伴”

“小民愁怨之气,上干天和,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

“此番大震,正因为此,尔等还不速速散去?”

朱四和朱七昂起头,看着站在城头上呼喝的官员,再望了望不声不响的海瑞。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这支取经小队离开大明京师后,所遇到的第一起事件,是难民潮。

关中大震导致的灾情,距今已有数月,但余波远远没有结束,一群群携家带口的难民,依旧在涌向四方。

海瑞刚刚出京,策马不过两日,前方就有长长的灾民出现。

这些人大部分操着关中口音,但也有不少属于河南山东一带,披着褴褛的衣衫,用扁担艰难地挑着瑟瑟发抖的孩子,或沿街乞讨,或四处寻找施粥的地方,艰难而卑微地活下去。

或许别的朝代,并未受灾的地区百姓,会生出同情心,允许这些难民停留居住,但大明的天灾太多了,十多年前就有一场程度严重的大地震,期间更是各种灾祸频频。

因此上上下下都知道,一旦让这些灾民涌入,原先的居住地都会发生动荡,所以各地开始冷酷地驱逐灾民。

国库空虚,粮仓虚设,这些地方官员的苦衷,不是不能理解,可城楼上那人的所言,将地震归结于百姓的愁怨,就实在令人愤怒了。

甚至就连两位锦衣卫都听不下去,朱七冷硬的声音响起:“可要我们缉拿此人,以儆效尤?”

海瑞目光看向四方,尤其是灾民与官吏的对峙,权衡利弊,缓缓摇头:“不……此时不可抓人!”

朱七浓眉一扬:“锦衣卫自有缉捕职责,身为钦差,更有先斩后奏之权,毋须顾虑!”

海瑞沉声道:“即便拿下此人,我等也无法让城内接受灾民,反将引发骚乱,体察官吏,明加黜陟,是为了地方百姓不被贪墨之吏所害,而非一己喜恶,妄加干涉!”

朱七目露异色,凝视这位瘦削的背影:“敢批龙鳞之人,有了钦差的权力,反倒变得克制,当真了得!”

朱四则叹了口气:“那我们继续上路?”

既然难以解决,就眼不见心不烦。

海瑞却取出纸笔:“容我耽搁片刻,将此地的情形记下,着信差快马送入京师。”

不仅是京畿之地,接下来海瑞每到一处,都是如此为之。

堂堂大明钦差,天子认可的神剑,并未展现出锋芒,反倒甘愿为耳目,将各地赈灾的情况,以最为客观的视角记录,一五一十地禀告上去。

明面上是呈报陛下,实际上是交予首辅胡宗宪处理。

“此人并非那等空谈道德的言官,是真的为天下万民计深远!”

朱四和朱七一路跟随,也不禁越来越佩服。

海瑞是实干之辈,历史上他声名赫赫,巡抚一地时,人还未到,地方上的贪墨之吏就因“惮其威”而自动离职,以免触其霉头;有钱有势的缙绅之家,将朱漆大门改成黑色,以求韬光养晦;就连织造太监,都忙不迭地将轿夫遣散,轻装简行,不敢再大摇大摆地铺张浪费。

在这样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情况下,海瑞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以致于当海瑞遭到弹劾,将其调任时,地方百姓痛哭流涕,舍不得这位青天离开。

弹劾海瑞的罪名也极其可笑,“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从来只听说鱼肉百姓,在海瑞治下,士大夫觉得自己被鱼肉了。

可悲的是,海瑞这样的官员,实在太少太少。

现在贴身跟随,这位原本在心目中只是胆大包天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高大,两位锦衣卫开始称其为“先生”。

这个称呼自从那一位后,他们还是首度称呼一位官员,透出由衷的钦佩。

但海瑞瘦削的面容,却越来越凝重。

越接近关中,灾民就越多。

大道两边、城墙根下甚至学舍寺庙,搭起了一片片的破庵子、茅草棚。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