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明末位面 第192章

作者:桃符

洪承畴烤着火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李朝生不明白他什么意思,这时洪承畴道:“我看见你外面设立粥棚,你这还有余粮?”

李朝生闻言立刻警惕道:“家中并不富裕,没有余粮。”

洪承畴道:“我打听了,你李氏现在是蓝田县最大的地主,你家没有余粮?”

李朝生看了洪承畴一眼道:“大人既然打听应该知道,我家大部分土地是今年秋天才购买的,不成想也赶上灾年,所以家中并没有多余粮食。”

洪承畴听了这话看了李朝生一眼道:“你我又不是第一天认识,你的为人我知道,不见兔子不撒鹰,我知道你手里有粮食,我也不白要,我给你一桩前程,你送我一万担粮食可好!”

听了这话李朝生一皱眉道:“现在整个陕西,我认为没有什么前程能比得上一万担粮食!”

“你不听听,怎么知道就没有一桩前程值一万担粮食呢?”

洪承畴反问李朝生,紧跟着说:“我现在是陕西布政使你知道吗?”

李朝生看着洪承畴道:“贺礼我都送了,我怎能不知道。”

洪承畴继续说道:“我现在主政陕西,值此灾年,朝廷给我任免六品以下官员的特权,蓝田知县张德正被罢免,现在蓝田正缺一个知县你知道吗?”

李朝生听了这话一皱眉,他明白洪承畴的意思了,他是想用蓝田知县这个官换取一万担粮食,不过一万担确实有些多了,而且自己也不能轻易就范,自己要告诉洪承畴自己是个不容易拿捏的人,让他别太放肆。

想到这里李朝生道:“知县死了还有县丞。”

“县丞不堪大用,我已经一撸到底,贬为庶民。”

“县丞不行还有主簿。”

“文弱老儿,岂能担任一县百姓生死大事。”

“还有典吏。”

“管狱小儿,蝇营狗苟,不能为一县丞之尊。”

“那朝廷可以派官吏下来,一个知县的实缺,不会没人动心吧。”

“呵呵……陕西现在就是一锅沸水,那个不知死活的往这里跳,小子,没人了,现在蓝田县县衙大门洞开,形同虚设,我到县衙时,还见六岁顽童在往知县的椅子上撒尿呢!”

洪承畴瞪着眼睛看着李朝生,李朝生这时看着洪承畴道:“别人都不愿意当这个县令,你觉得我能当?”

洪承畴看着李朝生道:“你的手段我见识过,一个月不到,陕西最火的两个买卖调料包,与玉仙楼都是你的手笔,今日来你这一看,兵精粮足,还有余粮设立粥铺,你是蓝田县最好的选择。”

李朝生一皱眉道:“你认为我会干?”

“你会的,尽管陕西现在是一团乱麻,可是乱代表着机遇,我能看出你是个有野心的人,不会安稳的躲在这小山村的。”

李朝生听了这话微微一笑道:“我,我干不了。”

“可有什么顾虑?”

“我一届白身,既不通四书五经,又不懂圣贤之言,更无功名在身,当这个县令于礼不合。”

李朝生看着洪承畴说道。

听了这话洪承畴从怀里掏出一张文牒道:“此乃某家特意找的西安学政云道理索要的保举文书,以西安府学政之名保举你为南京国子监的监生,有了这名头,你来当这蓝田知县,名正言顺,于情于理于法,都挑不出毛病,现在差的就是你把名字写上去。”

李朝生沉吟半天,这蓝田知县对他的诱惑太大了,毕竟只要当了蓝田知县,自己就能名正言顺的主政一方,外加六大峪口,可以说蓝田就是自己的封国。

自己在这里可以过着割地封王的生活,自己在说的话就是政令,大义,实力,全被自己占据了,自己将所向睥睨。

没理由拒绝啊,就因为那一万担粮食,其实自己只要稍微省一点,然后在现代世界买一点粮食,肯定很快就补回来了。

想到这里,李朝生咬了牙道:“八千担粮食,八千担我就干。”

洪承畴听了这话道:“不行,一万担粮食,一粒米也不能少。”

李朝生皱眉道:“一点商量余地也没有吗?”

洪承畴道:“这些是我自筹的军粮,少一粒米,就可能有一个士兵饿肚子。”

李朝生这时眉头皱的更紧:“军粮也要自筹,朝廷这时把陕西放弃了吗?”

洪承畴听了这话沉默了许久道:“不到山穷水尽之际,谁敢说一句放弃啊。”

听了这话李朝生沉默了,紧跟着点点头道:“可以,一万担米,我给了。”

听了这话洪承畴笑道:“好,爽快,那么恭喜李县令了。”

李朝生拱了拱手,紧跟着洪承畴挥手让人把蓝田县令大印给了李朝生道:“这就是蓝田大印,你拿着它就算是蓝田县令了,至于后面吏部任命文书,半个月内送到你手里。”

李朝生这时接过大印,说是大印其实不大,材质为黄铜,上面刻有蓝田县正堂五个大字。

有了这个印李朝生就算代理县长了。

洪承畴把大印给了李朝生道:“行了,李县令某家饿了,县令大人莫非不管饭?”

听了这话李朝生道:“谷子,下去准备饭食。”

这段饭很简单,白面膜,大白菜,外加一盘五花肉,洪承畴吃的很多,那吃相不像是一个布政使大人,反倒像是一个饥饿的老汉。

李朝生的吃相倒是挺优雅,洪承畴看着李朝生这吃相道:“以前我吃的比你还优雅,可是当看到饥民之后,才知道什么都是虚的,吃饱才是真格的。”

听了这话李朝生道:“大人看过很多饥民。”

洪承畴道:“咱们这边还强一点,陕北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了。”

洪承畴说道这里强悍如他也顿了一下,紧跟着继续吃白面膜与大白菜,不过那五花肉不动了,本来那五花肉他吃的是最香了。

李朝生也被易子而食四个字吓到了,不在这个时代,不在这个氛围,可能很难理解这四个字,甚至不会有太多触动,可是在这个时代,这样人人都面黄肌瘦的年代就会知道这四个字是何其残忍。

你吃我子,我吃你子,此乃易子而食。

李朝生不敢想象那画面,作为一个现代人,尽管已经习惯了明末残酷的生活环境,甚至可以面无表情的看完杀人,却不敢想象那画面。

洪承畴吃饱了,他现在很忙,要离开,粮食他会让副将来押运,只要准备好就行,而洪承畴走了之后,李朝生吩咐把去年抢劫范永贵剩余的旧粮给洪承畴,地瓜这东西他还不想给洪承畴,毕竟这东西太高产了。

作为秘密武器用更好,若是拿出去,粮食问题大大缓解,陕西那些贼寇怕是坚持不了多久。

李朝生是个伪善的人,听到易子而食,他会震惊,难过,可是真的让他把秘密武器拿出来救助百姓,他却不愿意,因为这会阻碍他窃取这个国家。

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推翻大明,他来当这天下之主。

不过天下之主没当上,他现在倒是当上了一县之主。

蓝田县令,外加蓝田最大的土匪头子,有权,有兵,那蓝田就是自己的地盘,不过现在别急,等吏部任命诏书下来再说,手续全了才叫名正言顺。

不过这些天李朝生继续跟着人走访,这一次李朝生特地叫上了清风,清风可是六大峪口水渠的缔造者,水利专家。

这回他要修整个蓝田县的水渠,毕竟他现在是蓝田之主,目光就不能太狭隘。

想明白这些,李朝生带着清风一行,策马考察蓝田境内的水渠,发现蓝田县竟然有许多古沟渠,把这些古沟渠都打通,把水库都建设起来,清风说,最起码可以满足蓝田县百分之八十的灌溉需要,那样就不怕旱灾了。

对此李朝生表示满意,只要能满足百分之八十的灌溉,那蓝田就不会缺粮,甚至会有很大的富裕,到时候蓝田县就抖起来了。

为了表示对清风的嘉奖,李朝生破例把自己带回来的一本穿越者必备神书《农田水利工程》送给了清风,清风对这本书如获至宝,因为里面很多水利方面的知识,是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得。

很快一行人溜达到了北乡水库附近,这里是一处荒废的水库,也是蓝田县存留最大的烂尾工程,可以说这个水库要是完成了,北面这六个镇的用水问题基本可以保证。

清风这时指着这个烂尾工程给李朝生介绍:“这个北乡水库,根据资料记载,最早修建是成祖时期……”

这北乡水库是永乐大帝朱棣最开始修的,当时朱棣大帝刚击败蒙古人,发了一笔财,在大臣的建议下要做一些有利于儿孙后辈的事情,于是就在全国各地,大肆修建水库,整理水渠。

不过可惜的是,这北乡水库修建了一半,朱棣就没抗住,死在远征的路上,紧跟着朱高煦哥三就开始抢帝位,这修水库这么花钱的大事也就停了,因此全国上下这种烂尾工程,不在少数,再之后,老朱家一代不如一代,这工程也就彻底烂尾了。

直到今天,他李朝生准备重新修建这烂尾的北乡水库,然后以北乡水库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水渠,成蛛网状向外辐射,然后每隔一段距离修一个小水库,如果遇到洪涝天,小水库可以往大水库倒水,实在不行还能反过来由北乡水库向外泄洪。

可以说只要这水利工程修好了,年年都是风调雨顺,年年都不至于颗粒无收。

李朝生想着,决定把灾民全都派出来修水库,这样省工钱只要管一顿饭就给你玩命干的廉价劳动力,可不多啊。

李朝生想着,紧跟着策马一行人往回走,可是路上李朝生遇到了揪心的一幕,他看到一个灾民把自己的孩子,卖给了当地一个大户人家,只换取了区区五十斤的高粱米。

看到这一切,李朝生都傻了,这时一旁的谷子道:“旅长,走吧,这种事,天天都在蓝田县发生。”

李朝生听了这话一愣,一旁跟着的李朝龙道:“这种大灾之年是难免的,而且这些孩子还算命好的,最起码在咱们蓝田县内买孩子都不是为了吃,在其他地方,这些孩子买回去,就是锅里的一块肉。”

听了这话李朝生转头看向李朝龙,李朝龙这时看着李朝生道:“这几天有不少灾民去我家跟我爹聊天,我爹说的,在咱们家附近的灾民里,就有人把自己的孩子卖了,当天晚上那孩子就被人吃了,那人亲自看见有人在啃自己的孩子,现在整个人都疯疯癫癫的。”

李朝生听着李朝龙的话,心里觉得无比堵得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世道如此,为之奈何啊。

李朝生叹了口气道:“拿出一部分粮食,成立收养院,给我买这些孩子。”

李朝生看着李朝龙说道,李朝龙听了这话没有任何犹豫,表示表示同意,并且要求亲自管理这件事。

在李朝龙看来这笔买卖很值,李家能发扬壮大,离不开李家人的精诚合作,无私奉献,说白了目前,姓李的在李朝生的队伍里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这很好,可是随着李朝生慢慢发展,姓李的不够用了,这就让李朝龙很着急,这样的念头,只有姓李才能信任,人心隔肚皮,族人最可靠。

可是现在族人不够怎么办?

这些孩子就是很好的选择,能选择出来卖的孩子,不会有虚弱,疾病,残疾的,因为这个年代这样的孩子活不了,自然就给他淘汰了。

留下来的都是强壮的,适应能力强的孩子,而这些孩子还只有七八岁,这时候三观还没被竖立完全,完全可以进行洗脑教育,只要好好培养,将来给一个李姓,那他们将来就是李家的人。

因为李家族人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外来户,比如李德珍,李德宝二人的父亲,就是外族人改性过来的,现在也不是很忠诚吗?

所以李朝龙对此很上心,花点粮食买回来,给个姓将来就能收获一堆忠诚的族人,这个买卖怎么看都不带赔本的啊。

回去之后,李朝龙就开始买孩子,五十斤高粱米,或者小米,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这买卖很公平。

买卖双方也都很遵守规则,卖孩子的父母,一个个面无表情,孩子给你你给我粮食,少一粒高粱米,我就跟你拼命。

买方后面是一百多人的队伍,主要是防备灾民哄抢。

无知的幼童看到那么多的粮食,嘴角流出口水,看着忙碌的父母用斗量卖他们收获的高粱米,脸上露着傻笑,心中想着,今天晚上有可能吃到美味的高粱米饭了,典型的被人卖了,还在帮着数钱。

李朝龙一斗一斗的给人丈量着米,一斗下去,李朝龙用刮板把上面鼓起来的高粱米打掉,这时候卖孩子的父母就会要求李朝龙把斗蹲一蹲,这样就能多装一把米。

这时人都在斤斤计较,别说一把米,就算一粒米也不能丢弃,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会不会被最后一粒米救活。

李朝生在一旁看着,眼神中充满了悲凉,自己竟然在干拐卖孩子的勾当,可是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不这么做,谁知道有没有丧心病狂的家伙把这些哇哇哭的孩子变成一锅肉。

能救一个是一个吧。

石小磊在一旁站着,脸上也是无奈与愤怒:“这朝廷没有救了,卖儿卖女都没人管。”

郭小胖这时在一旁掉书袋道:“其实遇到灾年,卖儿卖女就是官府发明的一种救灾方式。”

谷子听了这话道:“怎么可能,这天下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救灾方式!”

郭小胖苦笑道:“《汉书.食货志》记载,大汉初年,天下灾,人相食,为此汉高祖刘邦下令民间卖孩子,用孩子来换取活命的粮食,原文为: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听了这话石小磊与谷子都瞪大了眼睛:“这是皇帝下的命令?”

李朝生听了这话:“他这个皇帝就是个臭流氓!不过,那种情况也没有别的最优解了,此乃无奈之举。”

李朝生说着,这时卖粮的那里突然起了争执,李朝生几个一愣,发现竟然是有人要把女儿卖给李朝龙,李朝龙不愿意收,这个顽固的家伙,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男人才是家族振兴的未来,才是能开枝散叶的存在,女儿只能当童养媳,没用。

不过不说这是个陋习,不过这个时代人都这么认为,一时间想要扭转这个想法,也不是很容易。

上一篇:宇宙科技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