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51章

作者:夜天下

这下反倒是正五品主考官,翰林学士袁东刚为难和意外起来。

本以为必然有人会刁难石仲魁,却没想到两人副考居然如此轻易的就让他过了。

两个副考和其他四个还没发表意见的副考心里一笑,大家又和石仲魁没仇、没过节,就算要找麻烦,那也只能从卷子本身来做文章。

既然又是一首传扬度必然会很高的诗词出现,只要石仲魁的策论不出原则性的问题,那么他中举的事,就是板上钉钉了。

而且能不能获得乡试第一,也就是解元,那是主考该考虑的问题。

既然如此,没人会轻易在石仲魁的卷子上发表意见,免得这家伙明年会试一过,成为进士入朝为官时记恨大家。

而且说句不该说的话,从皇帝选中他们这六个全来自北方的官员做副考官之后,大家心里隐隐就明白皇帝的意思。

一旦稻田养鱼在北方真的能实现,那大家等于都欠了石仲魁一个人情。

主考袁东刚也是在晚上用餐时,听到有人讨论着黄河鲤鱼如何肥美的话,这才隐隐明白了过来。

合着大家都是一伙的。

或者说看到银子的份上,不想刁难石中魁。

可真让他独自决定选石仲魁为解元,又担心士林议论。

随后又想到那场大雨和因为大雨而废掉的卷子,那干脆先不管这事,安心把其他卷子全批改完再说。

要是确实天意在石仲魁,本次乡试没人比他强,那自己选他为解元不仅不用担心议论,还能成为一时佳话。

而且自己成了石仲魁的座师,未来不说比得上于洪高,至少在官场上,石仲魁大概率会是自己的助力。

就这样,5天时间一晃而过,卷子基本上都改完了,也到了确定名次的时候。

7个主副考官再次围在一起,争论着十几分卷子的排名时,忽然听到贡院外传来鞭炮声。

第76章 解元

翰林学士袁东刚一听鞭炮声,心里顿时大怒,“大胆,何人如此放肆,敢在乡试批卷期间在贡院外喧闹不止?”

可惜大家只能你看你、他看看他,就没了下文。

贡院被封,没人能进出,更别说传递消息了。

好在没多久负责守卫的绣衣卫千户,在批改房外高声喊道,“禀各位大人,卑职透过院墙听到街上传来的一些议论,还请大人们安心,一切正常?”

有人一听忽然想到什么的笑了起来。

其他人一看,稍微想想也猜到大概是大兴那边传来稻田养鱼成功的消息。

甚至可能是大丰收,否则京师这边没人敢在非年非节的日子,相继燃放爆竹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既然稻田养鱼成功,石仲魁的诗词、四书五经题和公文题又是最好,即便那边关于货币的策论已经让大家争论了一上午,大家还是很快决定取他为乡试第一。

相信士林中虽会有一些风议,可看在石仲魁利国利民的份上,这种声音应该不会多。

毕竟这等于为大家指出了一条增产增收的明路。

而且自家田里养出来的鱼,晒成鱼干足以维持一年的肉食消耗。

一想到家中父母、子弟餐餐有鱼干吃,大家的脸上就露出满意的笑容。

说句不好听的话,以古代的道路和运输条件,不少内陆你有钱都不是天天能买到鱼。

更别说冬天和初春还打不到鱼。

同时大家也不得不佩服石仲魁,居然在策论最后,列出十几条理由,来证明利用大周的钱币,控制和影响周边国家的财富,居然是在帮他们。

用诸葛亮的话来说,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但大家心里隐隐又觉得,这种杀人不见血,甚至杀人无形的办法,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切合儒家的仁义理念。

10月初9,几千人挤在贡院外,等着发放黄榜。

而贡院周围的酒楼,今天的菜价直接涨了三倍,还是挡不住大量勋贵、官员、乡绅们看热闹的心情。

好在这次没人再想着榜下抓石仲魁回家为婿的心思。

8月初院试后,有人想抢石仲魁上门的事情发生后,薛蟠回家就想着干脆大张旗鼓的,把自己亲妹妹已经和石仲魁定下婚约的事,闹得全京城都知道。

可这事最后还是被薛宝钗给拦住了。

一句不能影响石仲魁乡试的话,让薛蟠顿时消停了下来。

但乡试和稻田养鱼成功了之后,他就再也按捺不住的折腾了起来。

好在这次薛蟠用了点脑子,花钱找了十几个在京城有名的媒婆,可劲的在各家各户女眷中散播石仲魁已经和薛宝钗定情,甚至‘过书’都下了的消息。

这让无数太太、小姐们叹息的同时,嘴里不免说出些,石仲魁贪恋薛家富贵的闲话来。

至于如何说薛宝钗,肯定比这更难听了。

薛姨妈听了后气得饭都吃不下,薛宝钗倒是猜到原因,可她不好说出来,而且说不生气那是不可能的。

反倒是薛蟠一句这是人家嫉妒我家,安抚住了亲妈和妹妹。

“出来了,出来了。”

一声呼喊把贡院外的气氛推到了高潮,几个红衣官袍正副主考在绣衣卫的陪护下,吩咐小吏把黄榜高高贴在告示栏上。

按照规矩,科举榜都是先贴第三榜也就是排名靠后的一百人,再贴前90人,最后才是前十名。

看到黄榜之后,有人惊呼雀跃,有人激动的嚎嚎大哭。

十年寒窗苦读,只有考中了举人,才算真正看到了回报。

不仅有机会做官,更能免千亩地的田税。

亲戚、同族和快撑不下去的自由民,会把自己的田地投献到举人名下。

朝廷和官府一起收4成、5成税,但举人只收3成、甚至两成,节省下来的粮食往往就能让农户活下去,或者活的好一点。

所以才说穷秀才,银举人,难怪无数秀才即便头发花白了,也心心念念都想中举。

实在是因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

那些没看到自己名字的秀才们,只能期待着第二榜,但第二榜都看不到的话,很多秀才们已经双眼无神、哭了起来。

而第三榜出来后,人群顿时惊呼一声,“中了,大兴石伯谦连中四元,连中四元。”

“快去请解元公了。”

有人撒腿就跑,即便不能做第一个报喜的人,也可以站的近一些,多抢几颗银瓜子。

甚至有人想着,说不定薛大傻子一高兴,会用金子做金瓜子当喜钱。

这要是能抢到三五个,就够一家人一两个月的开销了。

运气再好一点,那一年的口粮就到手了。

贡院周围酒楼里的勋贵、乡绅们,大大叹息一声,然后满心都是对缮国公府和薛家、于家的羡慕。

不说六元及第,大周和前朝的顺天府都没出现过解元公还落榜的先例。

也就是说石仲魁只要不作死,那铁定是进士老爷了。

而一想到六元及第,别说读书人了,就是勋贵们都心肝颤抖,满腔热血全化成羡慕。

石仲魁当然不会待在贡院外,甚至他此时都没待在京城的大宅子里。

在他看来自己那篇货币方面的策论,必然会引起士林和朝堂的争论,而且反正自己大概率会中举,还不如老老实实躲在乡下静看风云起。

可惜他想的挺好,有人却不打算让他好过。

之前就说过前太子,也就是义忠亲王谋逆后,下边还是有不少死忠一直在谋划着和现任皇帝作对。

既然皇帝的人取了石仲魁为解元,明年2月之后说不定就是会元,之后又是殿试的状元。

这六元及第得是多大的荣耀?

而且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读书,文风一旦鼎盛,那就是盛世的迹象。

官员和勋贵也会一定程度上对景隆帝归心,这对皇帝的统治有太多好处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知不觉中弄死石仲魁。

落水、风寒、疟疾,随便一条都能弄死个人,还不会引起外界的怀疑。

可惜找来找去,发现石仲魁居然不在京城的三进大宅子和只有一个院子的祖宅。

再去缮国公府的农庄找,同样没发现人不说,还被大兴土地给发现了。

第77章 告状和护卫

土地一发现有人想对石中魁不利,立马报给躲在石家祖茔附近,选了个依山旁水之地,建草庐躲清净的石仲魁。

也就是说,即便有人找到石家的祖茔,没人带路的话一样找不到他。

石仲魁这次可不打算轻易放过想对付自己的人了。

以皇帝老儿对自己的态度,一甲也就是前三名没人能保证。

但二甲进士肯定没问题。

既然前途不用担心了,那石仲魁也不打算再放过想弄死自己的人。

当天夜里,草庐内已经摆上了香案,三尺檀香点燃后的青烟直直的往天上飘。

石仲魁一身云纹素锦袍,头戴举人大帽,腰间系着蓝条绦,躬身对着顺天府城隍拜道,“学生大兴石伯谦,今日诚请顺天府城隍大人为学生做主。”

随着石仲魁的话音落下,檀香青烟一阵晃动,通幽神通开动。

就见一道身穿管帽、红袍,身披金色披风的中年人出现在他面前。

驱神之术虽然厉害,山神土地,诸般精怪和鬼魅以及黄巾力士随意拘传和调遣,可想拘传城隍,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石仲魁只能请顺天府城隍。

而城隍眼睛往下一看,见到石仲魁身上的冒出的煌煌功德之力,忙从空中降了下来,行礼道,“本官顺天府城隍,见过大善人。”

城隍最开始只管城池内的事,但祭拜的人多了,香火就多,能力就越强。

职责也从一开始只护着护城河、城内,慢慢的增加了日夜游神和大量兵甲为手下,管辖范围也扩大了一县、一州之地。

而且天下城隍一城一县都不相同,加上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确定自己的统治地位,都会明确各地城隍地位。

大周太祖当年干脆划分等级,分成四级。

上一篇:我的女团爆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