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32章

作者:夜天下

其他人也跟着点头之后,石仲魁才继续说道,“农家肥有益于庄稼的生长,相信不仅世代庄户的人家明白,古籍上也早有明示。

不过,这堆肥是个讲究伙,稍有不慎农肥过多,或者农肥发酵时处理不当,就容易把庄稼给烧死了。

而田里养鱼不仅能利用鱼吃杂草和害虫,稻田鱼还能为农田提供稳定、长久的鱼肥。

鲤鱼、草鱼还能时常翻动农田中的淤泥,让稻种更容易吸收田里的肥力,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

几个跟着而来的工部小吏一听,顿时点头起来。

贾政等人见工部的积年老吏都点头,心里也慢慢相信石仲魁起来。

“可一旦田里的水不够了,还如何养鱼?”

石仲魁指着井字形的鱼沟,“一亩地损失半分土地,挖出这个鱼沟,不仅能为稻子蓄水,还能为鱼苗提供生存地。

要是连鱼沟都干了,相信外界其他人家的田,早就也干涸了。这是天灾,非人力可抗衡。”

高永民微微点头,“只是如此一来,此法确实难以全面推广。”

石仲魁听完就皱眉,难道说高永民等人没听说过南方有人早就稻田养鱼了,还是这个世界并没这种模式?

不对,贾宝玉就在古籍上看过。

或许只能用,古人没亲眼见过,没人敢试。

加上信息不畅通,除了走南闯北的行商,古人的见识其实很小的。

很多现代人觉得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在古人眼中就是新奇和无法理解的事。

“大人,学生一开始就没想过推广到全天下。”

高永民和其他人一听,顿时皱眉起来。

石仲魁叹息一声道,“养鱼毕竟是个讲究活,一般农家不会养,也承担不了失败的风险。

而且此法是学生从古籍上看到和做了一些改进而来,不仅需要时间检验是否合理,以免好心做了坏事。

也非是学生不愿尽全功,学生也清贫过,深知对寻常家中只有三五亩田地的农户来说,遵循旧例、按部就班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所以学生并未声张,只想着在此地成功了,今后像家中先辈经营有道,留下百亩、千亩家资的士绅者,用几亩地试验一番,即便减产影响也不大。

而且想稻田养鱼,本身就需要充足的水源,此法一开始就排除了北方8成以上的田地。

但一旦此法可行,学生认为天下众多乡绅,会更愿意出钱修缮沟渠,造福乡里。

而最适合推广的南方一旦也盛行起来,每年为朝廷增加几十万石的粮食,还是不难的。”

高永民、贾政、于洪高和杨文钦,还有几个工部的小吏互相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狂喜之色。

要是真能增加2成粮食,就不是几十万石,而是几百万石的问题了。

朝廷收田税虽然南北不一样,各省也有不同,但平均起来差不多是十抽一。

按照此时一石米一两银子算,等于为天下创造几百万两银子。

不说功德无量,至少也有功于朝廷。

而且按照石仲魁的说法,此举获利最多的,肯定是他们这些官绅集团。

高永民作为专职屯田的郎中,当然最高兴了。

一旦北方的屯田工作有大功,那等着自己的必然是升官。

直接越过于洪高对石仲魁说道,“本官要奏请朝廷为你立功。”

“不敢”,石仲魁忙行礼道,“此法古已有之,学生只是改进者。而且一则还没成功,二则托两位圣人的宏福,天下国泰民安,才有学生施展的机会。

三则,此事还需要众位大人援手和看护一番。

最后没有恩师的信任和教导,缮国公府的资助,学生的想法再多,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哈哈哈”,高永民等人见石仲魁摆明了送功劳给大家,不由大笑和满意起来。

至于他拍皇帝和太上皇的马屁,大部分人不仅觉得没问题,还暗叹他才20岁就深知为官的道理。

高永民看着拂须微笑的于洪高说道,“如松贤弟,为兄都羡慕你收了好弟子。”

第46章 点化

“哪里,哪里”,于洪高口中谦虚,脸上却露出满意笑容说道,“伯谦只是侥幸,而且他此时最重要的还是科举。

既然伯谦自知能力不够,大人不如派写个吏员和工部的人手,专注侍候这十亩农田如何?”

高永民这次根本没想过谦虚,或者是否抢了别人功劳的顾忌,不仅直接点头,还一口答应派140个工部的屯田兵丁过来驻守。

石仲魁心里虽然可惜和气愤,但一开始他就明白自己不可能独享功劳。

不说于洪高,就是顺天府衙门,今后肯定也会掺和进来。

与其最后成为风暴中心,还不如一开始就保住首创者的名声,把麻烦推出去。

而且现在看来,等高永民的奏疏一上,自己必然会入当今皇帝的眼里。

古代读书人从事农事不仅不会被人嘲笑,反而会获得士林的认可。

耕读传家在古人眼里,才是真正经的营生,而且官员家里哪个不是地主?

粮食增产就等于帮他们赚更多的钱。

至于暗中嘲笑自己是泥腿子,石仲魁根本不在意。

等发现稻田鱼吃起来时,有一股清香,肯定会和天朝某些年一样,把稻田鱼吹捧起来,而利益才是最好的推广之法。

至于粮食增产导致谷贱伤农的问题,那和吃不饱一比,只能说弊小于利。

而且,只要朝廷不是像一条鞭法一样,要农户用银子交税,根本就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

不过凡事有好也有坏,用银子交税至少就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的巨大损耗。

真正出问题的,只能说是吏治。

……

该问的也问完了,剩下的当然是往农田中放鱼苗了。

半个月前就准备好的鱼苗,不仅就用通惠河的河水养,还用芜萍和水草喂养。

一则鱼苗经过半个月的室内养殖,已经长到1厘米大小,存活率大大增强。

二则避免水质不同出现鱼苗大面积死亡,芜萍也就是无根萍随处可见。

缮国公府这处农庄面积五千亩,早在4月中旬种下的稻田里,随便捞一捞就能捞到大量芜萍。

这玩意农村常用来喂鸡鸭,现在无非是每天往试验田里倒一些而已,成本仅仅只是体力。

二十框木质大水盆,其中十框是花了1两银子,让专门养观赏鱼的渔户养出来的鱼苗。

另外十框是石仲魁让顺儿养实验出来的。

具体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大致估计应该有一两万尾。

石仲魁不知道最后能有多少活下来,而且即便只是一两银子的成本,其实已经让一般农户犹豫了。

好在平均到一亩也就百文,也就是十几斤粮食的价值,对乡绅来说不叫事。

等养的乡绅多了,规模起来了,价格肯定还会再降。

但深思几天,他还是觉得与其受制于人,还不如自己学会。

既然专门养观赏鱼的人家,早就知道如何人工为鱼卵受孕。

石仲魁想问,可想了想后最后没开口,这是人家吃饭的技术,即便用手段逼迫,也不一定会说。

坐在书房里仔细想想,忽然想到自己看过的一段视频。

人工给鱼卵受孕说白了一文不值,只需要把雌鱼肚子里的鱼卵取出来,放在干净无水的碗里。

再抓一条雄鱼,推拿、挤压雄鱼的肚子,会有一股奶白液体被挤出来。

用手搅拌片刻就行,这期间一定不能碰水,因为鱼卵遇水会膨胀阻碍受孕概率。

再倒入干净的水缸里,最后用羽毛轻轻铺平鱼卵,等上4到7天就会有鱼苗。

这才有了顺儿养出来的10框鱼苗。

一两万尾鱼苗倒下去的情形还是挺壮观的,更别说于洪高还让人献三牲,拜炎帝,然后鞭炮一响,现场的气氛顿时火热了起来。

看着鱼苗入渔沟后,来回游动,吃着无根萍,众人顿时觉得这事靠谱。

而石仲魁此刻则直接楞在了原地,灵魂中农场空间里的金币栏上,代表着功德的数字栏,正急速的跳动着。

20、40、60、直到110时才停了下来。

而且,要不是他强行压下体内暴动的灵气,当场就能突破到练气三层,甚至四层。

天庭中,赵功曹等人再次被石仲魁肉身上,冒出的比前次大了十倍的功德给震惊到了。

“道祖在上,这姓石的到底是什么来头?”

同样被惊到,并且满心都是羡慕之情的陈典簿,小声对赵功曹说道,“大人,要不找个愿意下界的人,下去看看?”

赵功曹狠狠地瞪了陈典簿一眼,想下界,要不犯了错而被贬。

要不就只能以发现异常上报。

自己等人不仅有仙籍,有仙官之位,即便功德难得,也没人会傻乎乎的为此就下界。

而上报上去的话。

运气好,上官有事,才会让他派个人下去看看。

运气不好,上官直接用宝物一查,石仲魁在下界的事情就全被上官知道了。

到那时,还如何让石仲魁欠他的人情?

不欠人情,人家凭什么用功德还?

甚至,说不定就被哪位天师,大帝收为弟子,今后就和他们这些人没半毛钱关系了。

“大人放心,下官知道利害。”

陈典簿嘿嘿一笑,在赵功曹耳边小声道,“听闻御马监的重宝‘天马图册’被毁,何不借着此事,先查一查是否有天马私自下凡。”

赵功曹心里一动。

就见陈典簿笑着道,“要是真有天马下凡,那薛贵等人就得下界把马抓回来。

上一篇:我的女团爆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