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16章

作者:夜天下

想着想着,就听石仲魁大概是嫌麻烦,“兄长再不认输,不如小弟倒背某一篇,你看如何?”

众人本来就惊异于石仲魁连续十几个段落背下来,居然能一字不差,现在听到他居然还能倒背,顿时顾不上规矩,乱哄哄的议论了起来。

于同甫也被吓了一大跳,哪里有心思管下人们是否闹哄哄。

“贤弟莫开玩笑。”

然后不服气的开口道,“贤弟要是真能做到,为兄帮你修书一份,从师祖哪里讨要长安碑林的摹本送于贤弟。”

“当真?”

要是说其他的碑林,石仲魁还真不一定知道,毕竟他以前也只是个普通上班族,更没练字的爱好。

但说到长安碑林,只要看过国家宝藏的人,应该都不会忘了。

这个世界唐宋元都有,但到了明的时候,稍稍拐了个弯。

前朝陈姓立国百六十年之后,北方再次被草原攻占,南北两朝又百年,有了现在的大周一统天下。

所以碑林不仅存在,还从北宋开始一直延续到今时。

第22章 为自己杨名

摹本说他是无价,一点也没错,但要是身处长安,那价值肯定大跌。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进碑林,但有功名的读书人定是直接去碑林自己模仿、借鉴才是最好的办法。

于同甫肯定的点点头,“为兄从不说假话,也从不说大话。”

石仲魁点点头,示意于同甫可以出题了。

等他一字一字的倒背某一段时,正堂内外就只剩下背书声。

就连于洪高回来了,小丫鬟和小厮们都没发现。

大概半个时辰之后,连续让石仲魁背了十几段的于同甫惊叹一声,“为兄今日方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说完站起来,抱拳对石仲魁行礼道,“贤弟聪慧如此,来日定然科举传胪、金殿唱名,为兄先在这恭喜贤弟了。”

“这个”,石仲魁忙站起来回礼道,“兄长莫再夸了,小弟不过是会背书而已,要是连秀才都考不中,传出去只会被人笑话。”

“没志气。”

众人一惊,回头就见于洪高一身绿色官服走了进来。

PS:鞭子的官服应该没几个人喜欢,明代是红青绿。

一到四品为红,五到七品为青,七品以下为绿。

但大周既然是干掉前陈朝廷,用明代服饰的概率就很小了。

所以本书中七品以下用青色,五品以下用绿色,三品以下用朱色,三品以上用紫色。

于洪高刚才站在院子里,确实也被石仲魁惊到了,但他比于同甫要更了解石仲魁。

稍微一想就知道这小子是故意为自己扬名。

这种做法有好有坏,但只要谦逊、有礼,不惹人嫌,出名还是好处更多的。

“思成和伯谦跟我去书房,其他人都散了。”

一句话,顿时把下人们吓的四散而逃。

跟着于洪高父子去书房的路中,石仲魁不由暗自想着,自己是不是太刻意了。

但他却不后悔搞出今日之事。

古代道路不畅的情况下,名声往往由亲朋好友嘴里传出去。

与其让别人来形容自己,还不如主动,并且有计划的营造自己的形象。

而且,古代士林和官场上,名声太重要了。

官场先不提,科举考试时,名声有时候虽然会是负担。

但绝大多数时候,才子之类的形象,肯定会给主考官和其他士子先入为主的印象。

主考官石仲魁没那个资格和关系去影响他。

但要是士林认可某个人,不仅获得一层金身外,今后你考了第一,议论的人就会少很多。

而且自己越出色,越出名,于洪高也就越有动力帮自己。

好老师非常重要,但好学生对老师来说,同样难得。

而且等入了官场时,一些人会慕名上门结交。

这等于给了石仲魁一个接触更多年轻官员的机会。

有句话不是说,多个朋友多条路。

还有政治的目的就是把自己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嘛。

还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书呆子你就和他讲道义、讲理念。

追逐名利者,你就帮他达成目的,即便不行,也能认清这个人,先尽量不得罪。

必要时,下手也不会有心理负担。

三人进入书房,就有小厮送上茶水和糕点。

看着精致的糕点,让石仲魁明白,于家的家境应该不错。

而且那么多小厮和丫鬟,可不是一般家庭养的起的。

但石仲魁没想到的是,于洪高并没说学问上的事。

而是叹息一声对于同甫说道,“思成,你外祖刚让人送了一封书信给我,你先看看,再给伯谦看看。”

于同甫和石仲魁同时一愣,这家书即便是亲传弟子,也没看的道理。

然后于同甫和石仲魁都误以为,家书里应该是提到石仲魁。

石仲魁皱眉思索是什么事时,于同甫则想到亲娘说的,要不是自己没有嫡亲姐妹,亲爹说不定就想招石伯谦当女婿的话。

但此时于同甫心里却没多岁排斥的心理,可惜于家和缮国公府别说嫡亲小姐了,就是庶出的女儿都有没。

要是把,分支的女儿嫁给石仲魁,那又是看不起他。

之前他以为石仲魁只是个聪明点,运气好点的新师弟。

可经过刚才的事情后,他就觉得石仲魁只要运气不差,铁定能中进士。

不是说会背书就能当进士,而是说记忆力强,本身就是说你比常人更聪明。

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今天背住了,明天就忘了,这还怎么比?

当然,从古至今聪明人太多,也有太多聪明人连举人都考不上。

接过信,快速看了一边,于同甫就露出惊讶表情道,“父亲,外祖父这不是为难您吗?”

于洪高叹息一声,“你没主意的话,就让伯谦看看吧。”

“这……”。

考虑了好一会,于同甫并没把书信交给石仲魁,而是干脆有选择的口述。

这也让石仲魁大大松了口气,毕竟书信里说不好,就有些不好让外人知道的私话。

当然,这概率肯定不大,或者说在于洪高眼里,岳丈交代的事并不需要保密。

于同甫的举动,让石仲魁暗自谢他的同时,也让于洪高脸色虽然带着些许不满,心里却在点头。

自己30岁之前,志得意满虽没得罪太多人,却也不知变通,以至于到现在还只是从六品。

本来按照计划,在大兴县过度两年,就可以去科道当个言官。

一路朝着督查院御史的路子走,却没想到岳父居然不肯吃亏。

自己求了他,他立马就给自己一个难题。

而这事又不好告诉夫人,免得夫人回家一闹,好事变坏事。

同时也显得自己没本事。

石仲魁听完之后,有些诧异的看着于洪高问道,“恩师,两家当年说好了用沟渠做界河?”

“没错”,见石仲魁一听就抓住了重点,于洪高不由期待了起来。

事情很简单,8年前于洪高岳父家在大兴的农庄,和邻居一起出钱把用来当界河的沟渠,从当初的半丈宽,加宽到一丈宽的沟渠。

这事一开始算是合则两利,修渠的事情也很顺利。

甚至两家说好了以两家受益田亩的比例,也就是用水多寡以六四比例出钱。

于洪高岳父家6层,邻居出4层。

至于加宽多需要耗费的土地,则一家一半,谁也不占谁便宜。

要是到此结束,这事还能算是一时佳话,可事情往往就是不尽人意。

第23章 办法不一定有,但我会抄

沟渠建好之后好些年都没出问题,但麻烦在于近几年运河河道淤塞,上流河道被淤泥抬高了,冲到下流和周边沟渠里的水中,会附带大量泥沙。

也因为水床变高,丰水期时,水流比往年急了不少。

加上沟渠并不完全是直线,所以水流冲刷时,泥沙就会往水流速度低的一面沉积。

当初一丈宽也就是2.83米的沟渠,在几个弯道上慢慢的形成了不少泥沙地。

而受益方自然是于洪高的岳丈。

但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便宜,因为沟渠的两边都是泥地路,本来就不能种地。

这事其实很好解决,把泥沙冲击而成的泥地挖了,不仅没了争端,还能恢复灌溉的水流。

但问题是,今年农忙一过,两家找人来修,有经验的工匠根据邻居这边全部道路的宽度。

很快发现河弯附近的道路,比其他地方窄了不少。

工匠稍微一想就明白这是因为水流冲击下,邻居那边的土地,被冲走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