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15章

作者:夜天下

既然如此,早点结交石仲魁未来的回报也越大。

再说别说花费几百两银子了,就是几千两薛家都舍得。

今后石仲魁一路过关斩将,高中进士的话。

就能和当年薛宝琴父亲,也就是薛宝钗、薛蟠亲叔叔一样,在梅翰林落魄之时,资助了那梅翰林。

这才有了薛宝琴和梅家公子定亲的事。

薛姨妈只想了片刻,就同意了下来。

以前薛蟠父亲还在时,又有王家和贾家做靠山,薛姨妈还不会有这种想法。

但儿子薛蟠在南边应天府吃了人命官司,家中生意也一日不如一日,薛蟠又是个不管事的人,只知道花钱享乐的混不吝。

找个外力做援手,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周南方早已经有了资助读书人考科举的例子,虽然概率很小,但一旦赌赢一个,回报也相当大。

这才逼着薛蟠去寻石仲魁。

贾琏一听就笑了起来,正好逮住个冤大头,“薛兄弟要是有意,那就陪为兄去一趟大兴县。”

薛蟠听完,大骂一声,“遭瘟的酸秀才,我说怎么派了那么多人去打听,就是找不到,原来这是躲到大兴县去了。”

接着,拉着琏二的胳膊,“走,走,琏二哥,我们这就去寻他。”

众人离了京城一路打马而去。

石仲魁自从看过州府张贴的科举榜单,知道自己再次中了案首之后,就知道想继续安心待在家中读书和修炼已经不可能了。

既如此,还不如去老师家,或者在大兴找个山林、竹林一边读书一边请教于洪高。

闲暇之时也能趁机了解、了解这时候县衙如何审案,如何运作。

还有,石仲魁心里隐隐明白,自己能府试得案首,除了写的文章应该还算不错外,应该还有于洪高的原因在。

或是于洪高走了什么关系,找了顺天府知府刘忠坤。

又或者用了什么手段,才让刘忠坤点了自己做案首。

秀才之前要经历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可以说完全看县太爷一人的看法,出题的是他,审卷的人也是他。

他说你的文章不行,你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

甚至有过早交卷的人,被县令当场审卷然后直接就过了。

府试也差不多,无非主考从县令换成知府。

只有到了院试,主考官才正儿八经的由一省学正主持,并且还有3、5位审卷官一同审卷,想找关系就没那么容易了。

但这里面也不是没办法,当然,前提是石仲魁确实有才,否则没哪个当官的会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跟着福叔回到大兴县,进了县衙后院,意外的是,接自己的并不是于洪高。

而是一个看起来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大朗,这是老爷的大公子,同甫少爷。”

听到福叔的介绍,石仲魁忙理了理衣襟,行礼道,“小弟大兴石仲魁,石伯谦见过于师兄。”

见石仲魁直接喊自己师兄,于同甫嘴角抽了抽。

想起自己亲爹和亲娘对石仲魁的态度,还有父母以往对待自己时的严苛。

于同甫感觉亲儿子还没徒弟待遇好,心里就有些不爽。

好在,再怎么说他也是24岁,有娇妻又儿女双全,还18岁就中了举人,于同甫总算稳住了心神。

笑着拱手回礼道,“贤弟可算回来了。”

上前拉着石仲魁的手臂,带着他坐在厅堂左边的四张椅子的前两个座位上。

“父亲等了你一个上午,中午吃过午饭,衙门里却来了个案子,不得不让我来等贤弟。

还望贤弟莫怪。”

石仲魁瞬间觉得这个便宜师兄在给自己挖坑。

哪里有师傅等徒弟,然后师傅亲儿子,却代父亲道歉的。

忙起身,对于同甫行礼说道,“怪小弟一时激动,路上耽搁太久,老师和师兄不怪罪就万幸了,如何敢对老师和师兄不敬。”

第21章 挖坑

见石仲魁不仅没半点倨傲的心思,于同甫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暗叹难怪父亲会特意叮嘱说,这个新师弟是个伶俐、机敏之人,再三叮嘱自己莫要起了轻视之心。

现在看来新师弟至少是个懂事、谨慎之人。

两人分住客入座,端起小丫头送来的茶水喝了几口,又闲聊几句学问上的话题,于同甫就和之前的于洪高一样。

越问就越心惊。

自己18岁中举,说句天才一点也不为过。

加上这3年以来安心待在老家,边读书边努力造儿子,不说百分百能考中进士,却也觉得自己绝不比常人差。

但没想到无论问四书,还是五经,又或者破题、还是对经意的理解,面前这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师弟,居然都能跟上自己的思维。

停下话,仔细想了想,这才问道,“贤弟可是把四书五经,还有家父传给你的注解和经意都背了个滚瓜烂熟?”

“不敢瞒思成兄,小弟确实也就记忆力上有点自得,自从获得恩师的恩赐之后,日夜所思无不是经意和注解。”

这……

不仅于同甫脸色一变,就连一直站在正堂中陪着的福叔,还有两个小厮和两个丫鬟都大惊失色。

四书五经历代虽稍有不同,但全部加起来大体近五十万字是错不了的,加上注解怎么算也有百万字。

这要是都能记住,如何不让人惊讶。

而且这可是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即便钻研几十年的人,也不敢说自己能全记住。

也不可能一字不差的全记住。

“快拿周礼和左传过来。”

听到于同甫的话,两个小厮转头就跑。

“大少爷,是不是先等明日再说?”

石仲魁明白福叔这是好心,拱手笑着道,“福叔好心,小侄先行谢过,但既然开口就没有反悔的道理。

而且今日和明日其实都一样,毕竟左转18、9万字,一夜是温习不过来的。”

“没错,还是贤弟看的明白。”

于同甫哈哈一笑,而福叔则无奈的摇摇头。

但心里对石仲魁却隐隐期待起来,而且已经连中两元的石仲魁还自称侄子辈,说不高兴那是不可能的。

石仲魁会这么说,除了心里那点拉拢和不得罪人的心思外,也因为福叔是于家老仆,又一头白发,客气点总没有错的。

贾雨村第一次当官,就是因为恃才傲物,被上司寻了个不遵礼仪的小罪过,而不是贪污的罪名罢官回乡。

蹉跎好几年,攀附上林如海,得了他的推荐,进京通过贾政和王子腾的关系,这才能坐上应天府知府的位置。

没多久十几本书被小厮抱了过来,顿时引得后院的一些仆役和丫鬟们,好奇的躲在正堂外的墙角,悄悄听了起来。

石仲魁不等于同甫开口,就笑着从衣袖里拿出一把扇子,“兄长要考小弟,也得有个彩头才更有趣。”

“没问题”,于同甫想都不想就同意,然后就听石仲魁笑着道,“小弟虽小有宿志,却一直遗憾于没名师教导。

一手字写的小弟自己都自惭行愧,所以要是小弟侥幸赢了,还望兄长对小弟开放家传字帖才好。”

“哈哈”,于同甫大笑起来。

见石仲魁并没要求自己亲自教导,肯定是顾忌明年自己也是要参加会试,于同甫不由对石仲魁的好感大增。

“就是贤弟不说,父亲也会让你多练习、练习书法。这事为兄答应了,而且只要为兄有的字帖随你借览。”

石仲魁大喜,“那就多谢兄长了。”

随后两人一个出题,一个背起后续文章。

一时间正堂里全是背书声,还有惊叹和稀奇声。

于同甫不知道扇子的事,但管家福叔却知道不少事情。

见他居然随身带着祖传古扇子,难免惊讶起来。

看来石伯谦确实只看重科举,而不在意外物。

这反而让福叔更加高看他一眼,毕竟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话,从古至今都通用。

同时又觉得这人功利心也太重。

一般人可不会,也不敢把祖传之物,弃之如敝履。

但换个角度想,做大事者都是不拘小节的人。

又想到石仲魁之前被人称呼为石呆子,福叔就和于洪高一样,误以为他以前是在藏拙。

而且故意营造出呆子的假象,来保护祖传之物。

这么一想,福叔又觉得石仲魁此时拿出扇子,正是聪明之举。

心里清楚的知道想得到,就得有付出。

又明白自己差在哪里,还想办法提高自己,这是有自知之明。

虽然要了彩头,却没影响于同甫读书,这是知进退。

而这最后一点也最难得。

福叔甚至想到,自家老爷当年要是有石仲魁看的明白,就不会因为24岁二甲第五,而志得意满、目无余子。

或者也和他一样,家道中落吃够了苦头和受尽了人情冷暖,也不会蹉跎了十几年,到现在年近40,还只是个从六品的大兴知县。

一般知县,上县正七品,下县从七品,而省城或者京师直属的县,则又会高一级。

甚至包拯权知开封府知府时,直接高了两级,要是再算他龙图殿大学士的身份,就高了四级。

上一篇:我的女团爆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