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见 第720章

作者:石闻

自始至终云景都没有下过抄一首记忆中前世的千古名篇,不是自己的他骗不了自己,这算是他的底线之一了。

做人贵在心诚,连自己都骗算什么事儿?

然后才是重头戏,这次科举决定成败的第二道题。

题目只有一句话,“徒壁之家,人安在,保暖足以,富贵之家,枝叶茂,尚不足,烦恼常在”

这句话便是此次进士试的题目了,其表达的意思,只要不是笨蛋都能看懂,大概意思就是,哪怕家徒四壁,只要人平安健在,温饱得以为续,那就知足了,而富贵之家,本就富足,且开枝散叶儿孙满堂却不知足,常常伴随着烦恼。

题目就这么一句话,没有其他任何规定,需要考生根据这句话施展才学谱写一篇文章,至于能不能写得出彩,在十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那就看自身才学了。

题目浅显易懂,延展开来书写一篇文章不难,难的是写得出彩。

当看到这道题目的时候,云景心道一声果然,在年初的时候,他就猜测科举试题绝对避不开已故的邓长春,而今所料不差。

这句话的出处是一本名为《小草居》的书籍,是一百多年前邓长春所著,那时他早已踏足神话境位列大离夫子之一,写这本书主要是阐述民富差距的方方面面,很是有一定深度。

可以说这本书但凡参加进士试的考生都读过,毕竟一年前这本书都还是在世夫子留下的典籍,万一哪天遇到夫子,总不能关于夫子的著作一问三不知吧。

认真看了试题,云景并未贸然动笔,而是微微闭眼开始打腹稿,他没有去揣测出题人是不是在缅怀邓夫子,虽然题目是摘取邓夫子著作中的一句话,但若刻意迎奉就落入下乘了,以此写出歌功颂德邓夫子的文章估计阅卷之人看都不待多看一眼。

须知站在夫子的高度,放眼的是天下万民,在意的是文明传承,刻意去歌功颂德夫子怕不是要活过来抽你一顿,学的什么玩意,就学了拍马屁?

心念闪烁间云景便有了诸多想法,若是根据题目写关于众生百态的文章未免有些小家子气了,写人心人性的文章亦差了点意思。

各种想法不断出现,又被他一一排除,渐渐的倒是有了思路,依旧没有急着动笔,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完善腹稿。

考场中很多学子都已经开始奋笔疾书了,但云景却并未急于求成。

单单是打腹稿他就琢磨了一早上,日上三竿考场都在分发第一餐了他也没动笔。

朝廷分发的餐食自然不可能是什么珍馐美味,两个馒头,一块油饼,外加一碟小菜和一碗汤,不能说难吃,只能说有点难以下咽。

发食物的人员动作轻缓,几乎做到无声无息了,这是为了避免打扰到考生思路,放下食物就去了下一处,至于餐具,吃完后放一边,下次分发食物的时候会有人收走。

云景没有浪费食物,不急不徐的全部吃完了,再难以下咽他都吃得津津有味,他是过过苦日子的,当初家里连吃饱都难呢,想不起来这已经算是美味了。

吃完后餐具放一边,然后才开始磨墨,完了摊开一张纸开始书写文章,只是初稿而已,他也没有急于求成,书写的过程中不时停下思考。

关于这篇文章,云景以底层人士知足常乐为开篇,阐述生活的不易,很多时候仅仅只是温饱这点要求都是奢望。

底层人士的生活云景还是很有话语权的,他本就生在穷苦人家,曾经冬日大雪,他家的茅草屋都被大雪压了一个窟窿,一家人只得抱团取暖,那种心酸唯有体会过的人才知道。

底层温饱尚且是失望的不容易之后,他又稍微阐述了富贵人家的不知足,人性的贪婪永远都没有止境,恨不能把全天下好处都占尽。

贫穷与富足,两种人生态度,两相对比,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当然,这仅仅只是开篇,甚至可以说只是将题目延展来开阐述了一下罢了,连正题都还没开始呢,只是用这种矛盾为切入点延申出接下来的正题。

开篇云景仅仅只用了不到百个字来描述。

接下来内容急转直下,他在文中以提问的语气,问不管是贫民的温饱奢求,还是富贵人家不知足更进一步追求,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去追求这些东西?

答案是大环境安定下才会去追求这些东西!

这样的自问自答,就是云景这篇文章的核心要点了。

贫穷也好富贵也罢,是人都有追求,这并没有什么错,可若是当大环境不安定,连命都快没了,哪儿还有心情去想那些东西?

人,唯有活着才有追求。

而活下去的最基本条件,那便是家国安定。

有国才有家,家国动荡,兵戈不断民不聊生,连最基本活下去的条件都没有了,何谈什么追求?

文章的核心要点点明之后,云景便开始围绕家国安定的高度进行各方面的阐述了。

家国想要安定,国富而民强,当国家强大后,自然就不会被欺负,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弱小是原罪,弱小就要挨打,你下安定别人也不会让你如愿。

国富民强不被欺负,也就有更多精力和资源去提高民生,也就契合了题目,在和平稳定的情况下,不管是贫民还是富人,才能去追求想要的东西。

文章中云景也不是夸夸其谈,如何国富民强他还是提出了自身观点的。

首先是富,他从三个方面阐述自身观点,粮食是基本保障,大力扶持农耕是有必要的,唯有吃饱了才能去想其他事情,如何从农耕方面入手提升粮食产量,不能一直依赖以往的经验,国家有必要专门培养一些这方面人才,让他们专研农耕,哪怕短时间得不到成果,但只要有人研究出粮食增产,那便是惠及整个国家乃至万民的巨大贡献,其次是贸易,货物也好,钱财也罢,唯有流通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否则那些东西也仅仅看着好看罢了,这里云景还举了个例子,张三有三百斤粮食吃不完,但他缺钱,想取一个女子拿不出钱财当彩礼,而李四有十两银子,但他家里粮食见底了,于是李四拿钱去买了张三的粮食,李四有饭吃了,张三也有钱取媳妇了,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得到了好处,而且国家也从中得到了税收,金钱和货物的流通,贸易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往大方向说,贸易的进行,便是整个国家经济活过来了,而不是一滩死水,接着便是第三个方面,那就是有了粮食保障和贸易流通还不够,不足以体现出国家的富足,需要更进一步,走出国门与他国进行交流,将本国没有的,能提升国力的东西想办法交易回来,如此不但能产生财富,还能提升国力……

关于富足方面云景下了很大功夫去描述,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不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然后就是国家的强大了。

国家再富有当然是好事儿,可光富不行,那是很危险的事情,若没有强大的实力去保护,空有财富充其量只是肥猪罢了,唯有强大的实力才能保障国家的安稳和财富。

如何让国家变得强大?这方面云景也用几个观点进行描述,首先是军队,军队是保护国家不受欺负的基本条件之一,云景分别从纪律,军备,以及战术方面提出建议,良好的纪律能让军队做到令行禁止,军备能提升军队战斗力,而战术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战术云景还用几年前那次四国战争中的‘声东击西’战术举例,当时秦老将军以这个战术可是‘吃掉’了桑罗王朝和金狼王朝前去支援大江王朝的数十万援军的,所以云景在文章里面建议国家多培养一些研究战术方面的人才,接着就是关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了,他把国家比做一个人,军队的强大只是让人拳头更有利,而人才的培养才是这个人的大脑,很大时候空有拳头没用,没用头脑只会被人耍的团团转,所以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当国家这个人有了强硬的拳头和聪明的大脑,那才是由内而外的强大。

国富民强,不被欺负,大环境安定了,不管是贫民还是富人,他们才有心情去追求自己下要的东西。

云景这篇文章一直都是在围绕题目进行的,没用写着写着就跑偏放飞自我了。

不过这还没完,但在写到这里的时候云景的笔头却是顿住了,有些迟疑要不要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

他也只是犹豫了片刻而已,心说何不大胆一点?于是他继续下笔。

接下来的内容,云景依旧围绕着文章的核心进行,那就是大环境安定,契合贫民富人追求的题目。

这毕竟是一个伟力加身的世界,一个神话境就能撑起一个国家,因此云景以如今的大江王朝举例,他们国家在没有神话境高人坐镇之后,整个国家就仿佛被抽掉了脊梁骨,在三皇子北伐军队下居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节节败退,是大江王朝真的那么不堪吗?并不是,只是因为那个国家没有了最基本的底气罢了,而底气的来源便是神话境的强者。

可想而知神话境这种存在的意义有多大。

但问题是,神话境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啊,一个国家几十亿人百十年都不一定出一个,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提高神话境出现的概率呢?

然后云景就提出了教育的普及性,关于教育普及,他针对性的阐述,当下不管是国家还是门派,都是‘含蓄’的,嗯,说白了就是藏着掖着,生怕好东西教给别人超过了自己,如此大家都把好东西藏着掖着,其他人如何得到成长?

云景举例说明,就拿读书人来说,底层民众想要读书可谓难如登天,曾经云景本身就深有体会,若非遇到了师父李秋,他甚至都不敢保证自己能不能成为‘读书人’。

那么,若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庞大的基数下必定会诞生更多的人才吧,若是将珍贵的秘籍典籍传承出去,必定会但是更多强者啊。

当基数足够之后,诞生强者的机率也就更大了,如此一来,神话境强者的诞生必将超过以往吧。

神话境也不是永生不死的,当老人故去后,有接任者存在,连绵不断,才是一个国家永久有保障的基础,这叫传承。

云景以此来阐述‘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回到这个话题的一开始,他用大江王朝神话境断代来后如今的境地来说明这方面的重要性。

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云景之所以犹豫了那么一下,那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是特殊层次,当教育普及,虽说对国家是好事,却动摇了‘读书人’层次的蛋糕,当下泥巴人都能读书和他们平起平坐了,他们岂会乐意?

所以这个观点可谓颠覆性的,因此云景才会犹豫。

但他依旧写出来了,如今站在他这样的高度,已经可以畅所欲言了,不必顾及其他,若是在此之前,这样的内容他是不敢写出来的,会被全天下读书人层次针对。

最后他以‘至此国有所依,富足强盛,家国安定,百姓有望,民心有求,文明得承’作为文章结尾。

题目仅仅只是平民温饱就满足和富人不知足罢了,而云景这篇文章却上升到了家国安定国富民强的高度,言之有物还没偏离主题。

其中纵有颠覆性的内容,但整体却是对整个国家未来有着指导性的好处。

将这篇文章写完,足足花了云景一天时间,书写起来就忘了时间,他连中午饭和下午饭都没顾得及吃,天都已经黑了,考场中亮起了灯火。

仅仅只是初稿完成了而已,云景放下毛笔,吃了已经冷掉的食物开始休息。

隔天一早,他开始对自己的这篇文章进行修改润色,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直到改无可改。

修改的过程中,一些不恰当的遣词造句他也做出了适当调整,尤其是教育普及这方面,他修改得相对委婉一些,不像一开始那么极端,甚至还增加了试行的建议,得到成果后再慢慢铺开,如同温水煮青蛙,让世人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至于一上来就个阶层对着干。

单是修改文章云景就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直到第三天一早起来他才定稿卷抄完毕。

这篇文章好不好云景不去想那么多了,都已经定稿,而且他也竭尽所能了,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就看阅卷人评判了。

把已经完善的文章放一边,趁着还有大半天时间,云景目光看向了这次科举的第一题。

然而当他看到题目是作诗一首后,再度忍不住嘴角一抽,欺人太甚啊!

作诗这种事情是我的短板,可偏偏就出了这样的题目,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可问题是题目就摆在哪里,总不至于交白卷吧。

“作诗而已,虽然我不擅闯,可又不是做不出来,了不起平庸罢了,笑话就笑话吧,嗯,那么写一首什么样的诗结束这次考试呢?”

云景开始看着考卷揉着眉心琢磨。

啧,作诗啊,咋比面对神话境敌人还棘手呢……

第七百三十章 如何定夺?

庞大的考场静悄悄的,远处的脚步声隐约可闻,充斥在空气中的墨汁味道并不让人觉得愉悦,反而增添了紧迫的心情。

左右两边考房内有毛笔摩擦纸张的声音传来,而云景看着眼前的考卷却是有些发愣。

醒目的作诗考题就摆在眼前,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是原创即可,可他愣是不知道怎么写。

作诗他真的不擅长啊。

要说这大离王朝的文字,云景不认识不会写的不能说没有,但绝对不多,可要把一个个文字组成诗句怎么就那么难呢?

所谓的难是相对的,要他写一些流水话没问题,但要说作一首勉强能看得过去的诗就真的难为他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渐渐升高,早饭午饭都发了,云景也吃了,但关于作诗他却一个字没写出来。

如此情况下他不禁有些挠头,话说都多久没有体会过紧迫感了?嘿,今儿个就体会到啦。

他心头明白,虽然诗词对这次考试来说可有可无,但还是会影响到一部分成绩的,哪怕只影响一丢丢,十多万考生的基数下也是个要紧事情。

这已经是考试的最后一天了,还有不到半天时间就将结束,可一打算提笔作诗云景就有点蒙……

渐渐的,天阴了下来,看上去似乎要下雨的样子。

如此情况下,大离京城各个地方很多人抬头看天一脸愕然,好端端的咋就要下雨了呢?

夏紫阳在和黄老夫子对饮喝茶,长公主夏紫月在边上作陪。

保持着倒茶动作的夏紫月看向天空嘴角出现了一丝笑意,转而继续低头倒茶。

夏紫阳迟疑闻黄老夫子,有些纠结道:“黄老,这天色咋就突然变了呢?”

“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和小景无关,区区科举而已,还不至于让他情绪波动影响到天象变化”,黄昌阳摇摇头笑道。

夏紫月姐弟俩对视一眼,既然黄老都这么说了,看来真和云景无关,只是自然天气变化。

“皇姐,在这次科举中添加作诗考题,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毕竟很多人都知道云卿不善此道,若是他误会是在故意针对他的话……”,夏紫月犹豫了下纠结道。

没错,这次科举加入作诗题目是夏紫月提出来的,当然,她仅仅只是提出建议罢了,具体要不要采纳还是要看诸位拍板的大臣,纵使她归为长公主也不能直接插手科举这种大事儿。

最后还是黄昌阳点头执行下去的,没别的意思,主要是多年没有诗词考题了,就当刺激一下大离的诗词文化了,万一在这次科举中出了几首名篇呢。

真不是在故意针对云景……

夏紫月优雅的坐下笑道:“小景没有皇弟想的那么小心眼,所以考生都是一样的考题,怎么能说是在针对他呢”

夏紫阳一想也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