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806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鼓励商人通商,提高工匠地位。

把科举选官,改为科举选吏,每科中着人数好几百人,皆从各地的官府吏员做起。

官吏之间不在泾渭分明,而是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晋升体系。

科举录取人数的扩大,让各个行业的人才都能加入官府,而不是原来只有读书的人才有资格做官。

……

靠近东王的人会被他折服,而敌视东王的人会感到恐惧。

一个矛盾的东藩,不但没有吓住百姓们,反而多年的宣传下,每年的移民人口倍增。

东藩从国内的移民,让日本的土地上生活的人数不但没有变上,反而变得更多了。

不过只是换了一批人而已。

“西边是中国,北边是辽东,南边的地盘又是南藩的,东藩该往何处呢。”

唐晏乾仔细看着舆图,盯着涂成蓝色的西班牙。

“一个小小的国家,凭什么占这么大片的土地。”就西班牙那点力量,唐晏乾嗤之以鼻,也就是欺负土著部落罢了。

根据最新统计,东藩人口突破了两千万,而东藩的人口结构是不自然的,有三个特点。

多青壮和妇孺,多儿童少年,缺少老人。

新一代的少年们长大了,从军的从军,做吏的做吏,当工匠的,当工人的,做生意的,种地的……

在新一代的后生们眼里,东王无所不能。

东藩的造船业继承了金州船厂,融合了大顺最先进的技术。

“只要是大海上的土地,谁发现了并且站住了脚跟,谁就可以获得寡人赏赐的爵位与封地,从东藩获得移民和需要的物资。”

唐晏乾对年轻人们鼓励道。

东藩。

拉开了大航海时代。

第五百七十四章 失控的皇帝

意气风发的东王,突然收到了京城的礼物,是他母亲送来的,他连忙打开,里面竟然是一把木剑。

侍卫们恭敬的捧着匣子,唐晏乾怔怔的拿出来,只觉的好眼熟,却一时间想不起来。

“母妃是何意?送一把孩童的木剑给寡人,难道是给孙子吗。”看着很久的木剑,唐晏乾摸不着头脑,看向从京城来的人。

那人也说不知,“贵妃什么也没有交代。”

唐晏乾不明其意,随口说道:“过几年等东藩安稳了,寡人回京城拜见母妃,多年不见母妃,寡人极其挂念母妃。”

不久后。

唐晏乾在江户大封有功之臣,整个东藩其乐融融。

……

“梆,梆,梆……”

皇城,因为皇帝不喜欢吵闹的声音,改成了敲打木梆来报时辰,一行人边走边敲。

唐清安在坤宁宫,最近倒是有些喜欢在探春这里了。

有时候唐清安内心感叹,探春吸引人的到底在哪里呢,单论容貌在后宫里头,探春并不是最出众的。

看来是品性了。

以前倒是没有发现探春这个好处,让唐清安有些后悔。

在探春面前,唐清安情绪容易被挑动,有时候高兴,有时候生气,有时候郁闷,反正有意思多了。

五十余岁的唐清安,脾气越来越古怪,也只有探春还能拿捏的住他,宫里人们都说皇后贤能。

直到有人来通报,秦贵人处请了太医。

唐清安连忙从榻上坐起,惊问:“可卿身子有恙?严重吗?”也不等人答复,起身就往外走。

一路走得急气喘吁吁,后面的舆轿跟上来,唐清安不得不服老,坐上了舆轿,对身体不满的催促人们快行。

到了咸安殿,不等宫女们的行礼,唐清安大步闯进去,看到了秦可卿好端端的坐在那里。

“你怎么来了。”

“朕我听说你这里请了太医,你哪里不舒服?”唐清安走过去,坐到秦可卿身边。

三十多年的夫妻,两人早已到了亲情的地步。

秦可卿摇了摇头。

她的两个儿子离开了国家,一个在最西边,一个在最东边,女儿也嫁为人妇,随夫君在外地。

人生有些遗憾,但也顺顺利利。

对夫君满意吗?

有些不满,但也不悔。

至于子女们,她已经顾不上了,他们长大了,该有了自己的天地。

唯独眼前的夫君。

秦可卿主动握住了唐清安的手。

俗话说老小孩老小孩,不过夫君老的有些快,虽然才五十余岁,但内心却很苍老。

她能感受到夫君的落寞,虽然自己不知道夫君的落寞来自何处。

所以她随夫君去了。

夫君想干什么,她从来不阻拦,向和谁亲近,她也冷眼旁观,但是夫君仿佛始终缺了点什么。

直到现在,秦可卿仿佛有些明白了。

夫君太完美了,完美到失去了自己的性格,无论是在金州还是在京城。

他孜孜不倦的做一个完人。

但是夫君真的是一个完人吗,他应该是个普通人,普通人应该有自己的欲望。

作为一名君主,他压抑住了好多常人该有的欲望,是什么能让夫君做到这个地步呢。

秦可卿突然有些心疼夫君,她感受到夫君身上仿佛背负了很多看不见的东西。

“伱老了。”

“是的,我老了,在你面前我承认。”唐清安主动承认自己老了,哪怕他这些年从来不服老,以至于上次从马背上摔下。

“老都老了,有什么不能放肆的,身后名又算的了什么呢。”秦可卿笑道。

“那不行。”唐清安摇了摇头。

“小乾是你教导出来的,他才是真正继承你性格的儿子。”秦可卿感叹道。

唐清安以为秦可卿是担心长子。

唐晏乾在东藩做的肆无忌惮,已然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什么事情都敢做。

至于朝廷对东藩的规定,唐晏乾没一样遵守。

京城上下弹劾东王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没有人为唐晏乾说话,就连刘承敏从东藩回来,也是三缄其口,不发表任何意见。

对二弟的性格唐清安很了解,他不说话就是不满,不过不愿意参合罢了。

“你儿子胆子越来越大,恐怕连老子他都不放在眼里了。”唐清安气愤道。

“那都是你教的。”秦可卿一语双关。

但是唐清安没听懂。

“虽然是你儿子,但你怎么能如此偏袒呢。”唐清安有些不高兴,故意说道:“妇人不可干政。”

见秦可卿好好的,唐清安丢下这句话生气离开。

秦可卿怔怔的看向夫君的背影,眼神里有些不舍,也有些爱怜。

还是探春的品性好些。

唐清安愤愤不平。

他要打造一个安宁稳定和谐的国家,后宫也是如此,果然只有探春能跟得上自己的思路。

可卿本来就是小性的人,生的两个儿子没有一个省心的,就不能好好的治理藩地,非要隔一段时间就闹出不少事情。

儿子听话有听话的好,立探春的儿子为太子,看来是正确的,唐清安满意的想到。

每日夜宿坤宁宫,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外面的压力,唐清安终于在文华殿见了内阁。

内阁阁员终于当着皇上的面,慎重的提出,朝廷应该限制东藩了。

“准备采取哪些手段?”唐清安随意的问道。

“重申朝廷在东藩的制度,例如对船厂的限制,只能制造三桅以下的船只。”

“严令东藩裁军,并且禁止国内继续移民东藩。”

“在东藩设立御史,由御史监督藩王,减少藩王亲军人数。”

“改回科举,官员选拔以朝廷为主。”

……

十余条政令,可见内阁是深思熟虑的。既考虑了皇上的态度,也采纳了国内的态度。

“你们先商议吧。”唐清安犹豫道。

东藩的实力发展太迅猛了,船小好调头,比起国内的按部就班,东藩所颁布的新政,让东藩犹如顺流而下的小舟一日千里。

东藩不算妇女,只青壮高达千余万人。

大顺人口虽然是东藩的十倍,但是论起青壮,却只有数倍而已,而东藩还有更多的少年幼儿。

根据内阁的推算,前两年东藩的新生儿,竟然与国内持平,这还得了啊。

每年东藩能拿出不可计量的银子,从国内采购海量的矿产与物资,加上东藩自己所产。

推荐阅读!